中圖分類號:S831.4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8-0072-04
市作為農業大市,擁有得天獨厚的林地資源與優越的生態環境,為林下生態雞養殖創造了良好條件。目前,市林下生態雞養殖已形成一定規模,涌現出一批具有較大規模和影響力的養殖基地與品牌。以桶橋區西二鋪鎮農硒種植家庭農場為例,其采用林下綠色生態養殖模式,流轉200余畝林地,其中108畝為槐花林地,現養殖約10萬只五黑雞,不僅為市場供應了大量優質、安全的農產品,還通過示范帶動作用,推動了周邊地區林下生態雞養殖產業的發展。
林下生態雞養殖技術的核心在于合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及林蔭優勢,為雞群營造更自然的生態環境。該模式充分利用林地資源,為雞群自由放養提供充足的活動空間,既可以采食林下豐富的天然飼料,如昆蟲、籽實及腐殖質等,飲用無污染的天然水源,人工補飼主要采用無公害的玉米、豆餅或混合型飼料,全程不使用抗生素、激素和人工合成的促生長劑。這種養殖方式保障雞群飲食健康、運動量充足,不僅能提升肉雞相關產品的品質,還能實現生態養殖與林業生產的良性循環。
此外,林下生態雞養殖技術還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通過科學的飼養管理策略和良好的養殖環境,可最大程度提高雞群的免疫能力,擴大生產效率。同時,該模式生產出的無公害雞肉產品深受消費者青睞,有助于增加農民收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1雞舍布置與建造
雞舍應建設在地勢較高、地面干燥、排水良好且地形平坦的地方,要求空氣流通,處于背風、向陽,坡度以 5%~35% 為宜。森林覆蓋率宜控制在 60% 左右,上限不宜超過 80% 。雞舍宜采用東西走向,或南偏東、西 15° 左右的朝向,這樣有利于冬季獲取更多的太陽輻射熱,同時避免夏季太陽過度照射。雞舍應設計有窗式,通過墻、窗戶、屋頂等圍護結構形成全封閉狀態,使其具備良好的保溫和隔熱能力;雞舍通風、采光一般以來門、窗或通風管。屋頂形狀可根據當地氣候環境選擇,雙坡式適用于較大規模的雞場,單坡式則更適合小規格養雞場。墻體可用磚頭壘砌,也能用土坯、泥墩建造。
雞舍長 15~20m ,寬 8~10m ,高 2.5~2.8m 。按5只 /m2 計算,每舍可容納成年雞 500~1000 只[。室內地面采用水泥地,便于清洗和消毒;在水泥地面鋪設 5~8cm 厚的草粉、稻殼等墊料,以保持雞舍干燥與雞群舒適度。
2品種選擇及養殖規模
2.1 品種
埔橋區的大型農場主要養殖五黑雞。五黑雞,又稱“五黑一綠雞”,起源于明朝神農架(今湖北轄區),具有1300多年的養殖歷史,是我國獨特的雞種,也是國內外罕見的珍禽極品。其主要特點是羽毛、嘴、腳爪、雞冠等全身黑色;身體小巧,頭小頸短,腳矮,羽毛緊湊且富有光澤;單冠較大,垂耳較長,體重一般在 1~2.5kg 之間,雌雄體形差異不大;公雞雞冠為紅色或紫色,母雞雞冠較小,多為黑色。五黑雞自然生長、草飼長大,肉質堅實、鮮美有嚼勁,營養價值高。其性情溫和、喜群居、抗病力強,適合在全國各地飼養。
要選擇正規銷售渠道、信譽良好的大型孵化場購買雞苗,孵化場應提供營業執照、動物防疫許可證等資質證明。購買前需實地考察孵化場的養殖環境和衛生狀況,確保雞苗質量。健康的雞苗應具備以下特征:腹部平坦,臍部愈合良好,無血痕;眼睛有神,絨毛光亮且干燥;喙、腿、趾、翅發育良好,無殘疾;叫聲洪亮、清脆而短促,握在手中掙扎有力,體態勻稱,腹部平坦柔軟,卵黃吸收良好。
2.2養殖規模
林地面積是決定養殖規模的基礎因素。一般來說,林地面積越大,可承載的雞群數量越多。例如,每公頃槐花林地可養殖 3000~4000 羽。
3育雛期的飼養管理
3.1飼喂管理
雛雞進入育雛舍后,應盡快讓其飲水,以緩解運輸途中的應激反應,使其快速適應新環境。初次飲水,可在水中添加適量的復合維生素和葡萄糖,以增強雛雞體質和免疫力。水溫要與室溫一致,避免過冷或過熱對雛雞造成刺激。雛雞開食時間應在入舍飲水后 2~3h 進行。開食的飼料要求新鮮、顆粒大小適中、易于啄食、營養豐富且容易消化,養殖場可自行配料,不過建議選用正規廠家生產的全價雛雞料更好,營養全面均衡。第1周每天飼喂6次以上,第2周每天飼喂4-6次,3周后要根據實際采食速度有計劃進行飼喂[2]。
3.2 環境管理
舍內環境對雛雞的生長發育至關重要。1~3日齡的雛雞適宜溫度為 33~35C ,之后每周降低2~3℃,直到穩定在
左右。1~7日齡時,適宜相對濕度為 65%~70% ;8~10日齡時,適宜相對濕度為 60%~65% ;15~21日齡,適宜相對濕度為55%~60% 。1~3日齡時提供 24h 光照,之后逐漸減少光照時間,直至每天保持在 8~12h 光照。
3.3雞舍日常管理
初期以保溫為主,隨后逐漸增加通風量。雞舍通風時要注意避免冷風直吹,防止雛雞受涼。雛雞體溫高、呼吸快、代謝旺盛,必須注意通風換氣,及時排出有害氣體。此外,保持適宜的飼養密度也很重要。合理的密度能使雛雞獲得足夠的飲食空間與活動空間。1~3周齡,適宜密度為20~35只 /m2 ,4~6周齡10~20只 /m2[3] 。密度過大容易導致雞群擁擠、發育不整齊、易感染疾病和發生惡癖。對于弱雛,應給予更多關注和照顧,如提高育雛溫度、增加營養補充等。病雛要及時隔離治療或淘汰,防止疾病傳播。
4放養管理
雞大約在5~6周齡時進行放養,最佳放養季節在春末秋初這段時間,即4月底至10月初。正式放養前,應讓雛雞在雞舍附近放養區熟悉環境,每天放牧 2h ,前5d料槽和飲水器應放在雞舍附近約 1m 處[4;之后可逐漸擴大活動范圍,延長活動時間。為了使雞群在特定環境中形成條件反射,便于統一管理,可對其進行放牧調教訓練。調教時由兩個人配合進行,一人在前面用語言口令和食物誘餌引導雞群,另一人手持驅趕工具在后面發出驅趕口令,緩慢前行至牧草豐富的區域。連續幾天調教,雞群會逐漸習慣往遠處采食。歸巢調教則是培養雞群按時返回雞舍的習慣。利用雞群晨出暮歸的習性,在傍晚前查看是否有仍在采食的雞,用固定的信號引導其返回雞舍。對于個別不能按時歸巢的雞,將其抓回雞舍并破壞其在外過夜的窩,第二天晚些時候再放出采食。反復調教后,直到雞群能夠按時歸巢。
5補飼
雖然林地提供了豐富的天然食物,但仍需給雞群補飼來確保雞群獲得足夠的能量、蛋白質、微量元素等。補飼飼料應選擇符合綠色食品標準的飼料和添加劑,如植物蛋白飼料、農副產品等。在肥育期,應少用或不用魚粉等動物性飼料,并嚴禁使用有毒有害的添加劑和休藥期長的獸藥。放養初期補飼的飼料以精料為主,之后逐漸減量,同時添加小麥、豆粕、南瓜、玉米及菜葉等當地多樣化的飼料。
補飼應遵循“早上少喂、晚上適量”的原則,即早晨僅提供少量飼料,讓雞在林間多覓食天然食物,以提升雞肉品質;晚上則根據雞群白天的攝食情況,給予適量的飼料補充,確保雞只正常生長。在下雨、刮風、冰雹等不良天氣條件下不放牧,視天氣情況適當增加補料次數;待天氣好轉后,應立即恢復到每天傍晚補飼一次。在雞活動的范圍內要放置一定數量的飲水器(槽),確保雞群能夠隨時飲水。飲水器(槽)之間的距離一般為 30m 左右,以便雞群方便飲水[5。要保證飲水清潔、衛生,無污染,定期更換飲水,避免使用過期或變質的飲水。
6疾病防控
6.1清掃消毒
嚴禁外來人員和畜禽進入放養區域,防止帶入傳染病。保持林下放養區域的干燥,在雨后等潮濕環境下盡量不放牧,以免引發疾病。定期對放養區域進行垃圾清理,使用 0.5% 的福爾馬林進行消毒,減少病原體滋生。雞舍內的糞便、污物也應及時清理,用 2%~3% 的燒堿水消毒雞舍,結束后通風以保持雞舍干燥[。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墊料、病死雞、廢棄飼料等雜物,應統一收集進行無害化處理。當舍內墊料使用一段時間后,應及時清理并進行堆肥發酵處理,地面經沖洗、消毒、晾干后,重新更換新的墊料。病死雞應采用高溫焚燒法或深埋法進行處理。高溫焚燒能徹底消滅病原體,深埋法則需遠離養殖場、畜禽舍、居民點和水源,并覆蓋一層厚度的生石灰。
6.2定期驅蟲
林下區域大、環境復雜,雞自由走動,管理人員難以及時清理所有糞便雜物,致使環境欠佳,雞感染寄生蟲風險增加。根據雞場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驅蟲計劃,在寄生蟲病高發季節提前進行藥物預防,減少雞群感染寄生蟲的風險;還可以在放養區域種植一些具有驅蟲作用的植物,如艾草、薄荷等,這些植物含有的揮發性物質能驅趕或殺滅寄生蟲。定期采集糞便對雞群進行寄生蟲檢測,了解感染情況和寄生蟲種類。一旦發現感染寄生蟲的雞只,應立即進行隔離治療,對全場進行衛生打掃,并徹底消殺,防止疾病在雞群中傳播。驅蟲時間一般在放養后15~20d進行第一次驅蟲,此后每隔1~2個月驅蟲一次,直至上市銷售。在使用驅蟲藥物時,應嚴格按照說明書上的劑量和用法進行,避免過量使用導致藥物殘留或雞群中毒。
6.3免疫接種
及時免疫接種是預防雞群疾病、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關鍵。應根據當地疫情和雞群健康狀況,制定合理的免疫計劃,明確接種時間、疫苗種類(選擇正規、有批文的疫苗,并確保在有效期內妥善保存)、接種方法和劑量。
7結語
林下生態雞養殖技術是一種極具發展前景的養殖模式。該模式充分利用林下空間與自然資源,不僅提升了雞肉品質和市場競爭力,還推動了林業資源的循環利用,改善了生態環境。未來,需進一步完善林下生態養雞技術,強化推廣力度,為農業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參考文獻:
[1]姚茂康,黃玉芳,蔡宇杰,等.貴州省林下生態養雞圈舍設計[J].南方農機,2023(10):44-47.
[2]潘永,王璇,文正常,等.黔東南小香雞林下生態養殖技術要點[J].現代畜牧科技,2024(6):50-52.
[3]韋鋮杰.東蘭烏雞林下生態養雞技術分析[J].中國畜牧業,2024(3):69-70
[4]龍家衛.惠水縣林下養雞生態模式的研究[J].農機市場,2023(3):65-66.
[5]姜園園,張躍國.林下生態養雞技術分析[J].畜禽業,2023(3):28-30.
[6]龐宗美.鹽源縣林下生態雞養殖技術及發展前景探討[J].家禽科學,2024,46(3)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