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31.4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8-0129-03
土雞放養作為一種結合傳統養殖智慧與現代管理理念的養殖方式,正逐漸成為滿足市場需求、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力量。《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1一2025年)》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生態養殖,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提高畜禽產品供給質量和效率。這一政策導向為放養土雞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政策支持。放養土雞飼養管理技術,旨在通過科學的場地規劃、品種選擇、飼料管理、健康管理、環境控制以及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實現土雞養殖的標準化、集約化和生態化,不僅提高了土雞的生產性能和產品質量,還有效降低了養殖成本,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同時,通過種養結合、循環利用等生態養殖模式,實現了養殖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減少了環境污染,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1場地規劃與設施建設
1.1選址要求
養殖地選址需遠離工業污染、交通干線和居民區,以減少噪音和空氣污染。要求地勢高燥、排水良好(坡度 ?5° )、背風向陽的場地,每只雞活動面積 ?1.5m2 ,畝均承載量 ?500 只,避免過度放牧導致植被退化。放養場地可選用林地、草地、果園等,要求土壤肥沃、無污染,便于種養結合;水源要充足且清潔,避免工業廢水、農藥污染,確保土雞飲水安全。
1.2分區設計
場地主要分為棲息區和運動區。棲息區需要搭建防雨防風的雞舍,根據季節調整密度,冬季可容納8~10只 /m2 ,夏季則減少至5~8只 /m2 同時配備高度為 30~50cm 的棲架。運動區四周需設置網孔不大于 5cm 的圍欄,場內可種植如黑麥草、三葉草等牧草,另設沙浴池供土雞使用。此外,產蛋區需按每100只母雞配置10~15個產蛋箱,內置稻草或木屑等墊料,且需定期清理消毒,以確保土雞的健康生長。
1.3育雛室的建設
采取立體式網床育雛,每批育雛量按1000~2000只設計,3~4層網床,層間距 60~80cm ,底層距地面 ?1m ,飼養密度為30~40只 /m2 (1周齡)。網床選用高強度塑料網(孔徑為 1cm×1cm )或鍍鋅鐵絲網(孔徑為 1.5cm×1.5cm ),表面光滑防刮傷[1]。框架材料用熱鍍鋅鋼管或防腐木,承重 ?50 kg/m2 。每層網床下方安裝自動清糞系統,每日清糞1~2次,減少氨氣等有害氣體濃度。加溫設備用紅外線燈或熱風爐(功率 1.5kW/10m2 ),配合溫控器(精度 )。
1.4放養雞舍的建造
單棟雞舍面積 40~50m2 ,可容納 800~1000 只雞,舍間距 60~70m 。墻體采用高 1m 的磚混或防腐木墻基以防墊料外溢和賊風;屋頂為雙坡彩鋼,檐高 2.5~3m ,通風天窗面積占 10% ;地面原土夯實,四周挖排水溝防積水。墊料選用 50% 木屑、 30% 稻谷殼及 20% 玉米碎秸稈( 3~5cm ),禁用含毒素的菜籽殼,初始鋪設 40~50cm 厚,定期補充至 30cm 以上。菌劑選擇正規EM菌或枯草芽孢桿菌(活菌數 ≥5×109CFU/g ),按菌劑:紅糖:水 =1:1:20 比例活化 48h 按, 200g/m2 噴灑[2]。濕度需保持 35%~45% ,過干時噴灑菌液或清水,過濕則翻耙 20~30cm 深并添加新木屑。
2品種選擇
選擇地方優質土雞(如黑雞、黃雞)、改良品種(如隴東土雜雞、靜原烏雞),要求抗病力強、耐粗飼、肉質優。雛雞選擇絨毛光亮、臍部愈合良好、體重 ?35g/ 只,母源抗體合格率?90% 。
3育雛期管理
雛雞入舍后需在 2h 內飲用 5% 葡萄糖水(水溫 ), 12h 內投喂粗蛋白 ?20% 的破碎全價料,撒料厚度 ?0.5cm 以引導采食。料槽與水槽按飼養密度配置,每50只雛雞配1個乳頭飲水器,每100只配 1m 料槽,每日清洗消毒,防止霉變與細菌滋生。精準控制溫度、濕度,見表1;定時通風,采用小窗或負壓系統,避免直吹雛雞,并根據天氣及空氣質量靈活調節,減少氨氣、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積累,預防呼吸道疾病。在養殖密度方面,1周齡30~40只 /m2 ,2周齡20~30只/ m2 ,4周齡后逐步過渡至散養[3]。
表1環境控制參數
4轉群前準備
4.1雞群篩選
轉群前嚴格篩選健康雞只,要求體重 ?300 g/Σ 只、羽毛整齊、精神活躍且無呼吸道癥狀(如咳嗽、甩鼻)。淘汰病弱殘雞(體重 lt;250g 、跛行、腹瀉),作無害化處理或低價出售。
4.2放養雞舍準備
提前 24h 將雞舍溫度調至25~28℃、濕度50%~55% ,與育雛末期環境一致。檢查料槽(每80只配 1m )和乳頭式飲水器(每50只配1個),地面鋪設 5cm 墊料。
4.3轉群操作
選擇日落1h后進行,避開雨雪、大風天氣。用隔網將放養雞舍分格(每格 ?200 只),按原育雛群組分批轉移,各批次間隔 ?2h ,觀察無異常再繼續。使用專用轉運筐(密度 ?20 只 /m2 ),運輸距離 gt;100m 時覆蓋遮光布減少應激[4]。轉群前3d飲水添加維生素C( 200mg/L 或電解質多維轉群后 48h 內保持弱光( 5~10lx ),降低雞群躁動。
5放養調教
雛雞轉至放養舍后,用同樣品質的飼料飼喂5~10d ,讓雞適應新環境。采用漸進式放養,初期每日放養 2~3h ,逐步延長至全天放養( 10~12h )。首次放養選擇晴朗無風天氣,避開高溫( )或暴雨天。建立固定的召回信號(如哨聲、鈴聲等),當需要召回雞群時,及時發出信號。通過反復訓練,使雞群對召回信號形成條件反射。在傍晚時分,通過召回信號引導雞群返回雞舍。
6覓食與補飼管理
放養區混播黑麥草、三葉草等牧草,吸引蚯蚓、蝗蟲等昆蟲,為雞群提供天然蛋白(占比30%~50% );同步設置砂礫槽(直徑 2~3mm )和貝殼粉槽,以補充鈣質及促進消化。每日早晚各補飼1次(放養前1h及歸巢后1h),投喂粗蛋白水平為 16%~18% 的全價料,補飼量按體重的3%~4% 計算(如 1.5kg 雞日補 45~60g ),避免人工飼料依賴[5。根據牧草生長周期、昆蟲密度及季節變化,靈活調整補飼比例,確保雞群全年營養均衡,同時維持土壤生態循環。
7分區輪牧
基于放養區的面積、地形地貌、植被類型及土壤條件,精心規劃輪牧區域。確保每個區域都能滿足雞群的覓食需求,同時保證土壤和植被在輪牧期間得到充分的休養和恢復。將放養區劃分為3~5個獨立輪牧單元,每個單元面積為2~3畝(視雞群規模調整)。輪牧周期為 20~30d ,植被恢復期 ?60dc 。放養后撒播草種(如苜蓿),覆蓋雞糞,促進生態循環。
8疾病防控
休養期用生石灰( 5kg/Ω 畝)或戊二醛(1:200)消毒。雞舍每周噴灑 0.3% 過氧乙酸,料槽、水槽每日清洗,糞便發酵處理(堆肥溫度 ,持續7d),定期驅蟲。每2畝林地散養5~8只鵝,捕食蝸牛、蚯蚓等寄生蟲中間宿主。飼料添加枯草芽孢桿菌( 0.1% 添加量, 1×109CFU/g ),降低沙門氏菌感染率[。使用板藍根 + 黃芪(2:1比例)粉碎拌料,每個月連用"7d",提升抗病力。根據當地疾病流行情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減少疾病的發生。
9結語
散養土雞飼養管理技術通過科學的飼養管理、生態放養與智能化管理,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與食品安全水平,還促進了生態環境的保護與農民收人的增加。該技術模式具有廣泛的適用性與可持續性,為土雞養殖業的轉型升級與綠色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未來,應繼續深化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推動土雞養殖業向更高質量、更高效益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兆順,熊忙利.淺析新型發酵床生態養雞技術[J]陜西農業科學,2023,69(5):71-73
[2]李霞,張習本.威寧雞育雛技術要點[J].養殖與飼料,2024,23(4):68-71.
[3]郭寶,王艷鳳.呼吸道發病特點與防治措施[J].中國畜牧業,2024(5):79-80.
[4]陳富珍,王喬花,趙天智.山林散養雞的飼養管理技術探討[J].畜牧業環境,2024(4):126-127.
[5]楊治華.蛋雞規模化生態放養技術探析[J].國外畜牧學(豬與禽),2022(10):48-50.
[6]毛偉東.林下散養雞的消毒方法與疾病預防[J].家禽科學,2025,47(2):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