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58.32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8-0149-03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我國鄉村鴨養殖業發展迅猛,養殖規模不斷擴張。2023年全國肉鴨出欄量高達45億只,產值超過1500億元,已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然而,隨著肉鴨養殖集約化程度的提升,其防疫體系建設滯后的問題日益突出。據《中國水禽疫病防控白皮書(2023)》數據,我國鴨疫病每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52億元,部分地區疫病發生率高達 35% 其中,禽流感、鴨病毒性肝炎等疫病不僅危害鴨群健康,部分高致病性毒株還存在人畜共患風險,嚴重威脅養殖戶經濟效益與公共衛生安全,制約鄉村鴨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系統研究鄉村鴨養殖疫病的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鴨常見疫病種類及特征
1.1鴨疫里默氏桿菌病
又稱新鴨病、鴨敗血癥、鴨瘟綜合征、鴨瘟敗血癥和傳染性漿膜炎,是由鴨疫里默氏菌(Riemerellaanatipestifer,RA)引起,主要危害2~8周齡雛鴨。該菌為革蘭氏陰性菌,生存能力較強,在
水體中可存活21d,在污染的鴨舍環境中存活時間超7d。患病雛鴨的典型病理特征為纖維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感染鴨群的死亡率波動較大,介于 20%~50% 之間。
1.2鴨傳染性法氏囊病
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bursaldiseasevirus,IBDV)主要侵害3~6周齡幼鴨,損害其免疫器官。該病毒耐溫性強,在 60°C 環境中可存活 90min ,對氯仿、乙醚等有機溶劑具有較強的抵抗力。感染后病鴨表現為法氏囊萎縮、淋巴細胞壞死,機體免疫功能下降超過 65% ,極易感染其他疾病,繼發感染后死亡率可達 40% 。據廣東陽江地區的監測數據,感染IBDV鴨群中,繼發感染大腸桿菌高達 78% ,嚴重影響了鴨群健康[2]。
1.3 鴨流感
A型禽流感病毒中的H5、H7、H9亞型對鴨群威脅極大。病毒在4℃糞便中可存活30d,在污染羽毛上能存活 18d 感染鴨通常表現為高熱(體溫
以上)、呼吸道癥狀等。其中,H5N1亞型病毒感染死亡率較高,可達 80% 。
2鄉村養鴨疫病高發的原因
2.1養殖環境因素
鄉村養鴨場普遍存在水源污染問題,約 65% 水源存在糞污交叉污染,水體中亞硝酸鹽超標率達 42% 。當亞硝酸鹽濃度超過 0.1mg/L 時,鴨只免疫力會下降 35% 。被污染的水源不僅含有大量有害微生物,還可攜帶多種病原體,鴨只飲用后抵抗力降低,易感染疫病。如水源中的大腸桿菌等病原菌可在鴨只免疫力下降時引發腸道炎癥,進一步危害鴨只健康。
2.2飼養管理因素
部分養鴨戶為追求更高的經濟效益,存在超密度養殖現象,飼養密度達15只 /m2 ,超出標準50% 。過高的飼養密度導致鴨只長期處于應激狀態,引起應激激素皮質醇水平升高 40% ,并抑制免疫系統功能,降低對疫病的抵抗力。同時,鴨只間通過密切接觸增加了病原體傳播機會,一旦發生感染,極易在鴨群中快速、大范圍傳播[3]
2.3疫病影響因素
高溫高濕環境(
,相對濕度 ?80% )會提高鴨群對禽流感的易感性。在此條件下,鴨只散熱困難,新陳代謝紊亂,免疫系統功能受抑制;同時,利于病毒存活與傳播。此外,鄉村養殖場鴨舍大多比較簡陋,應急能力欠佳,一旦經受暴雨洪澇災害,不僅會加劇水源污染,洪水還可能將外界病原體帶入養殖環境,導致疫病暴發風險增加數倍,顯著提高感染概率。
3鴨常見疫病防控要點
3.1實施科學的飼養管理
3.1.1精準營養調控雛鴨階段:雛鴨對蛋白質和營養物質的需求較高,建議飼料中粗蛋白質含量應保持在 21%~22% ,并添加 0.1% 復合維生素,以滿足其生長發育需求。育成期,鴨只生長速度放緩,飼料粗蛋白質含量可下調為 17%~18% ,并在飼料中添加 0.2% 枯草芽孢桿菌,增加腸道有益菌數量,調節鴨腸道微生態平衡,從而促進營養吸收、增強鴨只體質與免疫力。
3.1.2嚴格控制密度育雛期飼養密度應控制在25只 /m2 ,隨鴨只生長每周進行密度調整,出欄前保持在8只 /m2 。合理的飼養密度可減少鴨只應激反應,并提高鴨只的生長速度,同時減少病原體接觸傳播機會,降低疫病發生,促進鴨群健康生長。
3.2嚴格的疫病監測與預警
3.2.1智能監測系統養殖場可籌措資金,改造鴨場養殖條件,并依托物聯網與傳感器技術構建智能監測系統提升鴨場的智能化水平,通過實時監測鴨舍溫濕度、氨氣濃度及鴨只活動量,及時向養殖戶發出預警。
3.2.2快速診斷技術熒光定量PCR技術是檢測疫病的一種高效方法。通過在PCR反應中加入熒光基團實時監測信號,可分析樣本中目標病原體及其含量。該技術應用于禽流感病毒檢測時,可在 2h 內得出結果,效率較傳統方法高出 80% 。但該技術對設備和實驗室條件有一定要求,且需專業人員操作,在鄉村地區普及存在挑戰。另外,在本地區建立區域疫病監測網絡,方便養殖戶能在 2h 內共享疫情信息,便于快速協同開展疫情防控工作。
3.3有效的疫苗接種與藥物防治
3.3.1精準免疫程序 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是防控鴨疫病的關鍵。可參考以下免疫程序:在早期1日齡,對雛鴨皮下注射 0.2mL 鴨病毒性肝炎疫苗,可使雛鴨盡快獲得免疫力;7日齡肌肉注射 0.3mLH5+H7 亞型禽流感疫苗,21日齡加強免疫1次,同時在養殖環境、飼養管理和消毒防疫措施落實到位,能夠對這些常見鴨病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免疫后需定期檢測,確保抗體合格率達到 90% 以上,以保證鴨群獲得相應疫病的抵抗力。
3.3.2綠色防控策略疫病高發期,在飼料中添加 0.5% 黃芪多糖 與 0.3% 板藍根提取物等提高免疫力的天然植物提取物,可使鴨只抗體水平提高25%[4] 。治療前,先通過藥敏試驗篩選出敏感藥物,根據鴨場既往用藥史、藥物性價比選擇最合適的藥物進行針對性治療。
4案例分析-廬江縣養鴨場防控實踐
廬江縣某規模鴨場(2萬羽)在2024年實施疫病綜合防控措施后成效顯著:免疫方面,采用“1+7+21 ”日齡三次免疫程序,并建立疫苗冷鏈追溯系統,確保疫苗質量與接種效果,抗體合格率從70% 提升至 95% ;環境控制方面,引入智能環控系統,控制鴨舍氨氣濃度在 11.39mg/m3 以下,改善了鴨群生活環境[5];藥物使用方面,鴨場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用合理的藥物針對性預防和治療,使抗生素使用量減少了 60% 。通過上述措施的實施,鴨瘟發病率從 15% 降至 3% ,年均減少損失40萬元,料肉比降低0.15,充分驗證了綜合防控措施在鄉村鴨養殖疫病防控中的有效性。
5結論與展望
鄉村鴨養殖疫病高發,這一問題受養殖環境、飼養管理及疫病傳播等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實踐表明,通過優化養殖環境、規范飼養管理、建立智能監測系統及實施精準免疫等措施,可有效降低疫病發生率。當前,氣候變化和養殖大環境進一步加劇了鴨疫病傳播的復雜性,因此需深入研究其致病機制;同時研發多價疫苗和快速診斷技術,提升防控與診斷的效率。建議構建政府、科研機構、企業與養殖戶協同合作的綜合防控體系,同時加強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技術支撐和培訓服務等方面支持,形成防控合力,共同推動鄉村鴨養殖業綠色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立仙.農村散養雞疫病防治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分析[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4(4):171-173.
[2]劉軍,田吉希,李國平.常見鴨疫病的防治[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1(12):135.
[3]傅秋玲,施少華,田勇,等.不同養殖模式蛋鴨疫病的檢測與分析[J].中國獸醫雜志,2017,53(3):6-9.
[4]趙春艷.鴨常見疫病和代謝性疾病的診斷與防治[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3(11):217-219.
[5]岳芽,張衛娜.鴨鵝疫病防治中存在的問題與防治措施分析[J].畜牧業環境,2023(10):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