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58.31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8-0065-03
雞傳染性法氏囊?。↖nfectiousBursalDisease,IBD)是由傳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主要侵害雞的免疫器官一法氏囊,導致機體產生嚴重的免疫抑制和抵抗力下降。該病具有傳播速度快、致死率高的特點,感染后病毒會迅速在雞群中傳播,導致大規模發病。法氏囊作為雞體內的重要免疫器官,在受到病毒侵害后,其免疫功能會受到嚴重損害,進而影響雞群的整體免疫力。
雞傳染性貧血?。–hickenInfectiousAnemiaCIA)則是由雞傳染性貧血病病毒(CIAV)引起的,主要感染雛雞,尤其對1~3周齡的雛雞最敏感,而成年雞通常呈隱性感染,不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癥狀。CIAV在雞群中廣泛存在,可經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
當兩者混合感染共同作用于雞上,導致其免疫系統受到雙重打擊,病情發展迅速,死亡率顯著增高。此外,混合感染還可能導致病毒發生變異,增加診斷和治療的難度。
1流行特點
1.1雞傳染性法氏囊病
在自然條件下,雞是傳染性法氏囊病毒的主要宿主,但鴨、鵝等水禽也可感染,從而擴大病毒的潛在宿主范圍。不同品種的雞對傳染性法氏囊病毒的敏感性存在差異,肉雞比蛋雞更敏感,白色輕型品種雞較重型品種雞發病更嚴重。IBD主要發生于2周齡至開產前的小雞,3~7周齡是發病高峰[1]。近年來,發病日齡有增寬的趨勢。該病發生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尤其在每年的4-6月份多發。IBDV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結膜等途徑水平傳播,病雞糞便中含有大量病毒,是其主要傳染源。易感雞群感染后發病突然,發病率可達 100% 。死亡率則因各種因素而異,一般在 5%~30% 之間,但在衛生條件差或伴發其他疾病時,死亡率可升至 40% 以上,在雛雞中甚至可達 80% 以上[2]。
1.2雞傳染性貧血病
雞是雞傳染性貧血病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未發現其他禽類感染該病的病例。該病主要發生于雛雞,特別是2~4周齡的雛雞最易感[3]。種雞雖然也可感染,但通常不表現明顯的臨床癥狀,而是成為病毒的攜帶者,通過垂直傳播將病毒傳染給下一代。雞傳染性貧血病病毒主要通過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兩種方式傳播。垂直傳播是其主要的傳播方式,通過感染種蛋將病毒傳染給下一代。水平傳播雖然也可發生,但通常只產生抗體反應而不發病。消化道是其重要的感染途徑。
2 臨床癥狀
當傳染性法氏囊病毒與雞傳染性貧血病病毒混合感染時,患雞表現為精神沉郁,食欲顯著下降或廢絕,常扎堆于角落;羽毛蓬松,雙翅下垂,活動量大幅減少;腹瀉嚴重,糞便多為白色水樣或奶油狀;病雞喜飲水但迅速脫水,雞爪干癟、皮膚干燥、眼晴凹陷,極度虛弱;部分病雞走路不穩,出現共濟失調。同時,羽毛松亂,雞冠和肉髯蒼白,隨著病情發展,可能出現貧血性黃疸和呼吸困難,體質明顯消瘦。
3剖檢變化
法氏囊初期充血腫大,外觀呈“杏黃色”膠凍樣。后期萎縮、質地變硬,囊壁增厚,黏膜面可見壞死灶和灰白色的滲出物;法氏囊內14個皺褶嚴重出血[4]。胸腺出現出血或輕度萎縮,呈深紅褐色,有時可見出血,可能導致其完全退化。脾臟腫大,呈“星狀”局部出血。腎臟腫脹、出血。多見胸肌、腿部肌肉出血。心肌壞死呈“蒼白”色,心肌肉強直且心肌纖維紋絡消失,部分心內膜出血?;茧u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造血細胞嚴重減少,幾乎完全被脂肪組織所代替。
4實驗室診斷
4.1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毒分離與鑒定
無菌采集病雞的法氏囊組織,剪碎,加入3倍體積含青鏈霉素的PBS液研磨,得到勻漿。加入等體積氯仿,低溫振蕩 24h 后離心取上清液。將上清液經絨毛尿囊膜途徑接種于9~10日齡的SPF雞胚中,置于
恒溫培養箱中培養,收集3~5d死亡雞胚的絨毛尿囊膜觀察病變。研磨病變組織,反復凍融離心,必要時多次傳代以獲取足夠純化病毒。從純化后的病毒樣品中提取病毒RNA,將提取的RNA逆轉錄成cDNA[5]。使用特定的上下游引物進行PCR擴增。擴增產物通過瓊脂糖凝膠電泳進行檢測,觀察是否出現特異性電泳條帶。若出現與目標條帶大小一致的蛋白條帶,說明病料中含有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毒核酸。
4.2雞傳染性貧血病免疫熒光試驗
取病料組織制作冰凍切片,自然干燥,并使用 4% 多聚甲醛固定。使用磷酸鹽緩沖液(PBS)沖洗樣本,去除固定劑和其他雜質,若樣本為細胞培養物,需使用通透劑(如 0.5% Triton-X100)處理,使抗體能進入細胞內。使用 3%BSA 封閉樣本 1h ,之后選擇合適的特異性抗體,稀釋后滴加到樣本上,抗體通常標記有熒光染料。在濕盒中避光孵育 12h ,二抗孵育1h左右[。將樣本置于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如果見到特異性的熒光細胞,則判為陽性;如果不出現熒光或出現非特異性熒光,則判為陰性。
5治療方法
首先,立即將感染雞只進行隔離,阻斷病毒向健康雞群傳播;使用復合酚溶液、癸甲溴銨等消毒劑,對雞舍、用具及周邊環境開展全面消毒,消除病毒污染。
特異性治療方面,給患病雞群按 1~2mL/ 只注射高免卵黃抗體,連續使用 3~5d ,增強抗病毒能力;采用囊炎凈進行治療,按 10kg 飲水添加10g 藥物的比例,集中供病雞飲水 5~8h ,連用5d,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為防止并發或繼發細菌感染,可選用氟苯尼考或恩諾沙星。氟苯尼考按 20~25mg/kg 體重的劑量灌服,每日1次,連用 3d[7] (嚴格遵守休藥期規定);恩諾沙星可溶性粉,按 1g 兌水 10L 的比例配制成溶液(現配現用),供雞自由飲用,連用3~5d(同樣需遵循休藥期要求)。
在病雞護理上,在飲水中添加電解多維、礦物鹽,緩解貧血癥狀;同時補充黃芪多糖、維生素C等免疫增強劑,助力其恢復健康。
6 預防措施
6.1及時免疫接種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用滅活苗或油乳劑滅活苗。一般在10~14日齡進行首次免疫接種。二免通常在首免后的7~14d內進行。對于種雞或處于高發區的雞群,在60日齡前后進行一次加強免疫。對于中等毒力活疫苗,每只雞飲水2羽份。滅活疫苗,肌肉注射, 1mL/ 只。雞傳染性貧血病使用雞傳染性貧血病病毒弱毒凍干苗,在12~16周時進行接種,按1000頭份疫苗溶于 40kg 飲水中,讓雞群自由飲用[8]。
6.2種蛋嚴格消毒
種蛋在孵化前應進行消毒處理,以消除蛋殼表面的病原體。將種蛋放入消毒間或孵化機中,緊閉門窗或孵化器蓋,使消毒空間密閉。然后按照每立方米空間 28mL 福爾馬林和 14g 高錳酸鉀的比例混合,放入陶瓷或玻璃容器中,產生熏蒸效果[9。待消毒結束后,打開門窗通風,散去殘留消毒劑氣體。
6.3引種檢疫
引進種雞時,應選擇管理水平高、質量信譽好、具有種畜禽經營許可證的種雞場。確保種雞場沒有垂直傳播疾病,如雞傳染性貧血病、雞白痢、禽白血病等。還需對引進的種雞進行嚴格群體和個體檢疫,采用臨床檢查、血清學檢測等方法。確保引進的種雞健康、無雞傳染性貧血病病毒等病毒感染。
6.4加強飼養管理
加強飼養管理,提供營養均衡的飼料,特別是要確保微量元素、維生素、氨基酸等營養物質充足。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模式,避免不同日齡雞群混養。保持雞舍通風良好,溫度、濕度適宜,減少應激因素。定期對雞舍、用具、飲水器等進行消毒,選擇次氯酸鈉、福爾馬林等消毒劑。消毒時要全面徹底、不留死角,確保消毒效果。
7總結
養雞業規?;嵘龓硪卟》揽靥魬?,需強化雞傳染性法氏囊病、傳染性貧血病等重大疫病監測研究。未來應探索高效安全環保疫苗及給藥途徑,研發新藥以解免疫效力不足、藥物殘留問題。同時,做細飼養管理工作,改進飼料、環境、免疫程序,加強育種選育,培育抗病品種,保障養雞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超.臨胸縣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診斷方法、流行病學和防治措施[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3(10):87-89.
[2] 梁雪艷,黃鈺英.臨床疑似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診治體會[J].廣西畜牧獸醫,2023(9):206.
[3]桑明山.雞傳染性貧血病的危害及防控措施[J].中國畜牧業,2024(8):83-84.
[4] 高原.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診斷及防控[J].山東畜牧獸醫,2024(1):52-54.
[5]吳麗娟.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診斷與防治[J].畜牧獸醫,2024(04):40-42+46.
[6]桑明山.雞傳染性貧血病的危害及防控措施[J].中國畜牧業,2024(8):83-84.
[7]沈思思,陳亮,馮萬宇,等.雞傳染性貧血病的診斷與防治[J].家禽科學,2022(5):63-64.
[8]鄭雪.一例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診療體會[J].國外畜牧學(豬與禽),2024(2):65-66.
[9]陳.雞傳染性貧血病的診斷方法與防控[J].養殖與飼料,2024(9):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