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58.31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8-0056-03
在現代集約化肉雞養殖模式下,雞群的健康狀態不僅直接關系到養殖效益,更對食品安全有著重要影響。然而,雞球蟲病與魏氏梭菌病的混合感染作為一種復雜且難以管控的疫病難題,正嚴重阻礙著肉雞養殖業的健康發展。雞球蟲病由艾美爾屬球蟲引發,主要寄生于雞的小腸或盲腸,會致使腸道粘膜受損、出血,是雞常見的寄生蟲病,溫暖潮濕季節尤為高發,主要影響2~18周齡的雞群。球蟲卵囊對環境適應力極強,廣泛分布于養殖環境中,雞一旦吞食后就會感染。感染后,雞腸道完整性遭到破壞,更易感染其他病原體。在正常情況下魏氏梭菌不具有致病性,當飼料發生變化、腸道內環境改變或雞球蟲病暴發時,魏氏梭菌會大量增殖,進而引發壞死性腸炎?;疾‰u只會出現腸道腫脹、粘液增多、上皮細胞脫落等癥狀,嚴重時腸壁增厚、出血甚至壞死。當雞球蟲病與魏氏梭菌病混合感染時,危害程度顯著加劇。球蟲感染破壞腸道完整性,為魏氏梭菌的增殖創造了有利條件;而魏氏梭菌的大量繁殖又會進一步加重腸道損傷,形成惡性循環。這種混合感染不僅增加了治療難度,還大幅提高了雞群的死亡率和淘汰率,給肉雞養殖業帶來嚴峻挑戰。
1臨床癥狀
球蟲寄生于雞腸道,會引發腸道炎癥,破壞腸道黏膜,致使雞的消化吸收功能受損,進而出現食欲減退、體重下降的情況。同時,球蟲感染還會損害腸道黏膜,引發腹瀉,糞便中帶有膿血,病情嚴重時,病雞會排出大量血樣稀糞。病雞精神狀態不佳,行動遲緩、失調,甚至呆立不動。感染球蟲的雞羽毛粗亂、無光澤,雞冠和髯部顏色蒼白,整體外觀憔悴。當混合感染魏氏梭菌后,病雞會急劇腹瀉,糞便惡臭,體溫升高,出現呼吸困難癥狀,整體健康狀況迅速惡化。
2病理剖檢
在混合感染病例中,小腸和盲腸病變嚴重。小腸腫脹鼓氣,腸黏膜脫落,有時能觀察到凝固性壞死,內容物呈黑色,伴有腥臭味;盲腸多腫大,外觀暗紅,黏膜出現彌漫性或斑點狀出血;腸壁增厚、有出血點及灰白色壞死點[1]。雖然其他臟器并非混合感染的主要病變部位,但有時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如肝臟腫大、表面有廣泛性出血壞死灶;脾臟呈深褐色,心臟表面血管怒張等。
3實驗室診斷
3.1蟲體檢查
從疑似感染的雞只采集 8~12g 新鮮糞便,置于干凈的小燒杯或試管中。向糞便樣品中加入少量飽和食鹽水,用玻璃棒或鑷子充分攪拌,使糞便與飽和食鹽水均勻混合。接著,用雙層紗布將混勻的糞液過濾到另一個干凈的小燒杯或試管中,以去除大塊糞便顆粒。隨后,將過濾的糞液靜置15~30min ,使比重較小的球蟲卵囊漂浮到液面上。用接種環平行接觸液面,蘸取一層水膜,抖落在載玻片上,加蓋玻片,鏡檢。在高倍鏡下觀察,球蟲卵囊形態多樣,呈卵圓形、橢圓形或近似圓形,部分略帶淡綠色、黃褐色或灰白色,中央有一深色圓形部位,周圍是透明區,整個卵囊外有雙層殼膜[2]。
3.2革蘭氏染色鏡檢
刮取病變明顯的腸黏膜作為檢測樣品,將樣品均勻涂布在潔凈載玻片上,確保涂片薄而均勻。自然干燥或輕微烘烤至干后,采用火焰固定法快速過火2~3次,注意避免燒焦。然后進行革蘭氏染色:初染時,使用結晶紫染液染色 1min ,之后蒸餾水沖洗;媒染階段,用革蘭氏碘液染色 1min ,再次用蒸餾水沖洗;脫色時,使用 95% 乙醇,脫色時間控制在 10~30s ,直至紫色不再褪去,要注意避免過度脫色;最后復染,使用番紅或沙黃染液染色 1~2min ,再用蒸餾水沖洗。整個染色過程需嚴格把控染色時間和脫色程度,以保證染色質量。將染色后的涂片置于顯微鏡下,使用高倍鏡觀察菌體形態、排列和染色特性。魏氏梭菌為革蘭氏陽性菌,在顯微鏡下應呈紫色或藍紫色;若為革蘭氏陰性菌,則會被脫色并呈復染液的顏色,如紅色。
3.3細菌分離培養
將樣品適當處理后,與滅菌生理鹽水混合后,制成細菌懸液。對細菌懸液進行適當稀釋后,接種到選擇性培養基上,如葡萄糖血液瓊脂、卡那霉素加卵黃瓊脂平板(CW平板)、SPS平板、TSC平板等。根據魏氏梭菌的生長特性,通常在 的厭氧條件下培養 24~48h[3] 。獲得純培養的魏氏梭菌后,進行生化試驗。將魏氏梭菌接種于含有不同糖類的發酵管中,每個發酵管中只含有一種糖類,并加入適量的指示劑,如酚紅。將發酵管置于37℃培養 24~48h ,若發酵管中的指示劑顏色由紅色變為黃色,并且產生氣泡,說明細菌能夠發酵糖類,同時產酸、產氣,這是陽性結果的典型表現。
綜合臨床癥狀、剖檢病變和實驗室診斷結果,即可判斷雞群是否發生球蟲與魏氏梭菌混合感染。
4治療方法
治療遵循以治療腸炎為主、兼治球蟲為輔的原則。依據藥敏試驗結果,選擇對魏氏梭菌敏感的抗生素進行治療,如新霉素、青霉素、阿莫西林等。具體用藥方案如下:新霉素,每升水中加人 10mg 藥物,供雞群混飲,每日1次,連用3~5d ;或青霉素,肌肉注射,劑量為5萬 ~10 萬 IU/kg 體重,每日1~2次,連用 3~5d ;或阿莫西林,每升水中加入 50mg 藥物,每日2次,連用 3~5d 在飼料中按 0.5% 的比例添加青蒿散,每天1次,連用7d;或使用磺胺氯吡嗪鈉,每升水中加入 0.3g 藥物,首次加倍,供雞群混飲,每日1次,連用 5d ,停藥5d后,再連用 5d =以鞏固療效。治療期間,飼料中添加 0.5% 葡萄糖氧化酶、 0.5% 微生態制劑,飲水中添加水溶性魚肝油,劑量 1mL/ 只,每天1次,連用 7d[4] 。
5預防措施
5.1加強日常管理
保持雞舍地面干燥,定期清掃雞舍內的糞便、雜物等,每天至少清掃一次,及時清除雞的排泄物,防止糞便在雞舍內堆積。選用干燥墊料,如木屑、稻殼等,并定期更換,一般每1~2周更換一次,以此減少病原體滋生。合理控制飼養密度,雛雞飼養密度為30~50只 /m2 ,隨著雞只生長逐漸降低飼養密度,成年雞飼養密度以8~12只/m為宜[5]。盡量避免不同日齡、不同來源的雞只混群飼養,降低球蟲病在雞群中的交叉傳播風險。選擇營養全面、新鮮的飼料,確保飼料中含有充足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在飼料中適當添加維生素A和維生素K,有助于增強雞只腸道黏膜的完整性,提高雞只對球蟲病的抵抗力。
5.2優化飼養環境
加強雞舍通風換氣,充分利用自然通風口,如窗戶、氣窗等,保持空氣流通,減少有害氣體和濕度積聚。必要時,使用風扇或通風系統增強通風效果,確保雞舍內空氣新鮮。維持雞舍內溫度適宜且穩定,避免溫度過高或過低對雞只造成應激。選擇高效、廣譜、無殘留的消毒劑,如 2% 氫氧化鈉溶液、 3%~5% 過氧化氫、 .0.05% 次氯酸鈉、0.2%~0.5% 碘制劑等,定期對雞舍、用具、設備等全面噴霧消毒。根據雞舍污染程度和病原菌傳播情況,制定合理的消毒頻率,尤其在雞群出欄后和引進新雞群前,要徹底消毒。
5.3減少應激刺激
日常飼養管理過程中,嚴格遵循規范操作流程,避免對雞只造成不必要的應激。在捕捉、移動雞只時,動作要輕柔、迅速,防止雞只產生恐慌和應激。盡量減少捕捉和移動雞只的次數,若必須捕捉和移動,應選擇在天氣良好、雞只狀態穩定時進行,并使用合適的捕捉工具和方法。保持雞舍光線柔和,避免強光直射雞只眼睛,造成視覺應激。當雞群出現應激反應時,合理使用抗應激藥物進行預防和治療。
5.4維護腸道健康
在預防雞球蟲病與魏氏梭菌病時,合理使用益生菌、酸化劑、酶制劑及植物精油等腸道健康產品,有助于維護雞群腸道穩態,提升雞只健康水平。益生菌可平衡腸道菌群,促進營養吸收,維護腸道屏障,可通過飼料或飲水適量添加。酸化劑通過降低腸道pH值,改變細菌環境,刺激有益菌代謝,有效減少病原菌,維護腸道健康。酶制劑能夠促進消化吸收,減輕腸道負擔,改善腸穩態失調。植物精油提取物具有抗菌、抗炎作用,可增強雞只免疫力,改善腸道環境,其抗菌成分能抑制有害菌生長,有助于增強雞只腸道健康。
6總結
綜上所述,雞球蟲病與魏氏梭菌病混合感染的診斷需要綜合考量臨床癥狀、剖檢病變、實驗室診斷等多個方面,并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通過加強優化飼養環境、提高飼料質量、加強疫病監測和藥物預防等日常措施,可有效降低混合感染的風險。此外,推動智能化養殖技術發展,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對雞群健康狀況的實時監測和預警,將為預防和控制混合感染提供新的技術手段。
參考文獻:
[1]于薇薇,李羚,張楠楠,等.三黃雞球蟲病與壞死性腸炎混合感染的診治[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1(9):15-16.
[2]李燕,郭龍宗,趙瑋,等.一例雞球蟲病和魏氏梭菌病混合感染的診治[J].家禽科學,2020(12):27-28.
[3]王燕春.雞源產氣莢膜梭菌的分離鑒定及耐藥性研究[J].食品安全導刊,2024(3):60-63
[4]林瑞慶,劉麗丹,吳松明,等.飼料禁抗下雞球蟲病與壞死性腸炎聯合防控策略[J].養禽與禽病防治,2021(8):21-24.
[5]張娜,陳峰,鄭孟加.肉種雞球蟲病的診治[J].中國動物保健,2024(12):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