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18.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8-0152-03
家禽養殖業是我國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障肉蛋供應、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傳統的家禽養殖模式面臨飼料浪費嚴重、養殖成本高、生產效率低、產品質量不穩定等諸多挑戰[1]。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家禽養殖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契機。精準飼喂作為家禽養殖數字化轉型的一個重要環節,可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對家禽營養需求的精準把控和飼料的精準投喂,能夠有效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養殖成本,提升家禽生長性能和產品質量,增強家禽養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對推動家禽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數字化技術在家禽精準飼喂中的應用現狀
1.1依托大數據優化飼料配方與養殖決策
大數據技術在家禽精準飼喂中具有重要的決策支持作用。一方面,通過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家禽生長數據、飼料營養成分數據、環境數據等,能夠建立精準的家禽營養需求模型,根據不同品種、生長階段、養殖環境下家禽的營養需求特點,動態調整飼料中蛋白質、能量、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的比例,優化飼料配方,提高飼料的營養價值和利用率[2;另一方面,大數據分析還能對家禽養殖過程中的各項數據進行深度挖掘,為養殖決策提供依據。
1.2依托人工智能助力精準健康監測與飼喂策略調整
人工智能技術在家禽精準飼喂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精準健康監測和飼喂策略的智能化調整方面,可利用圖像處理、聲音識別、行為分析等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實時監測家禽的健康狀況[3]。當檢測到家禽出現健康問題時,人工智能系統能夠根據問題的嚴重程度和類型,自動調整飼喂策略,如增加特定營養成分的投喂量、調整投喂頻率等,同時提供相應的疾病治療建議。
1.3依托傳感器技術實時獲取家禽生長信息
傳感器技術是實現家禽精準飼喂的關鍵技術之一,能夠實時獲取家禽的生長信息,除了上述用于監測進食和環境參數的傳感器外,還有用于監測家禽生理參數的傳感器,可以實時采集家禽的生理數據,并將數據傳輸至養殖管理系統,通過對這些數據分析,養殖人員能夠及時了解家禽的生長狀況、疾病早期癥狀等信息,為精準飼喂和疾病防控提供科學依據[4]。
2數字化技術在家禽精準飼喂推廣過程中的問題2.1技術層面
2.1.1傳感器技術不完善雖然傳感器在家禽精準飼喂中應用廣泛,但目前傳感器技術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部分傳感器的精度和穩定性有待提高,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干擾,導致監測數據不準確,如在高溫高濕的雞舍環境中,一些體溫傳感器可能會出現測量誤差,影響對家禽健康狀況的判斷。
2.1.2數據處理與分析能力不足數字化技術在家禽養殖中的應用,產生了大量的養殖數據。但目前對海量數據進行有效處理和分析,許多家禽養殖場并不具備這個能力。一方面,數據存儲和管理存在數據分散、格式不統一、難以整合等問題;另一方面,現有的數據分析技術和算法不夠成熟,無法充分挖掘數據中的潛在價值,不能為精準飼喂和養殖決策提供有力支持。
2.1.3系統集成難度大家禽精準飼喂涉及多個數字化系統和設備,如物聯網監測系統、大數據分析系統以及智能環境控制器、智能飼喂設備等。這些系統和設備往往來自不同的廠家,數據接口、通信協議、功能標準等存在差異,導致系統集成難度大,各系統之間難以實現數據共享和互聯互通,影響了數字化技術的整體應用效果。
2.2 經濟層面
引入數字化精準飼喂技術,需要購置大量設備,包括傳感器、智能飼喂設備、數據采集與傳輸設備、服務器等,同時還需對禽舍進行智能化改造。這些前期投入成本較高,給中小規模的家禽養殖場帶來較大的經濟壓力。與此同時,養殖戶還要承擔設備的維護費用,不僅要定期對設備進行檢測保養、更換易損件,還需配備專業維護技術人員,而他們的薪酬和培訓費用相對較高。此外,數據存儲、網絡通信等正常運轉,同樣需要投入一定費用。
2.3人員素質層面
目前,家禽養殖行業的從業人員大多專業文化水平較低,很少具備專業的數字化知識和技能,且年齡偏大,他們習慣了傳統的養殖方式,更多依賴經驗進行養殖,對新技術、新設備的接受能力也有限。短期內這一現象很難解決。
2.4行業標準層面
目前,家禽養殖數字化領域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規范,不同廠家生產的設備和系統在數據接口、通信協議、功能實現等方面存在差異,導致設備之間難以兼容,數據難以共享和整合,這增加了養殖場選擇和使用數字化設備的難度,也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由于缺乏統一的數據標準,且在數據的采集、存儲、傳輸、分析等環節也沒有統一的規范,導致數據質量參差不齊,阻礙了大數據分析和行業智能化發展。
3數字化技術在家禽精準飼喂中的推廣對策
為進一步推動數字化技術在養禽業上的應用,需要在技術、經濟、人員和行業標準方面協同發力。
在技術層面,加大核心部件傳感器的研發投入,研發精準度高、耐用性強且成本低廉的傳感器;同步提升數據處理分析能力,開發集成化管理系統,通過引入先進算法構建大數據平臺,推動多系統融合集成,制定統一技術標準與接口規范標準,實現各系統無縫對接。
在經濟層面,構建多元化的支持體系,一是政府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方式降低前期資金投入;二是金融機構創新服務,提供融資租賃等融資渠道,緩解資金壓力;三是鼓勵設備生產廠家完善售后服務,并支持建立第三方維護機構,加強行業監管以規范服務質量,從而降低后期運營成本。
在人員層面,人員培訓與人才培養需要注重實效,一是圍繞養殖人員的實際需求設計培訓內容,采用理論授課、現場實操、線上學習等多樣化教學方式開展針對性培訓;二是完善培訓體系,推動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多方合作,建立長期培訓機制,定期組織技術交流活動,持續提升從業人員的數字化應用能力。
在行業標準層面,需加快制定統一的數字化養殖技術標準,規范設備接口與數據格式,以及建立健全數據標準體系,確保數據采集的規范性與質量,為數據共享與深度應用奠定基礎[5]。
4結論
數字化技術為家禽養殖精準飼喂帶來深刻變革,通過實時監測禽群生長狀態、動態調控飼料配比,顯著提升了飼料轉化率與養殖效益。然而在其推廣過程中面臨技術、經濟、人員、標準等多方面障礙,需要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科研機構支撐、養殖戶共同參與,破解瓶頸。如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聯合攻關小型化、低功耗傳感器,開發適配中小養殖場的經濟型智能飼喂系統,并通過試點示范驗證技術可行性;設立專項補貼資金,對購置數字化設備的養殖場按比例補助,降低初期投入門檻;依托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將數字化技能納入養殖從業人員職業培訓必修內容;
由行業主管部門牽頭,聯合產學研單位制定統一的數據采集標準、設備接口規范和安全認證體系,打通數據共享通道。
通過上述舉措,推動數字化技術從“試點應用\"向“規模化普及”邁進,加速家禽養殖業向智能化精準管理、高效化資源利用、可持續化綠色發展轉型,不僅能穩定肉蛋產品供給質量與數量,更能為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參考文獻:
[1]周子軒,薛皓,溫鵬,等.家禽健康信息智能感知技術研究現狀與展望[J]農業機械學報,2025,56(7):477-494.
[2]湯文靜.畜禽養殖領域的數字化技術應用與創新研究進展[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24(4):62-64.
[3]段明文,周靖文.人工智能在家禽養殖中的應用挑戰與優化策略研究[J]中國動物保健,2025,27(1):242-243.
[4]羅洪,姚英茂,程方平,等.家禽養殖場的智能健康監測技術[J].四川畜牧獸醫,2025,52(7):38-40.
[5]韓艷,王振武,孫凱,等.“數智化”技術推動家禽業現代化發展[J].家禽科學,2024,46(12):46-52+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