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1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5097(2025)07-0035-12
How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rives Regional Modernization: EvidencefromYangtzeRiverDelta Cities
WANG Yangxina,WU Qiangb,?,CAO Changshuaia (a.Business School; b.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c.Jiangsu Digital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Oo93,China)
Abstract:Based ondata from 41 cities in the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from 2O12 to 2022thisessayconstructs a regionalmodernization indicatorsystemencompasing fivedimensions—economicdevelopment,scienceandeducation, openness andsharing,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nd public governance—to empirically examine he impactof 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 innovationonregionalmodernization.Theresultsindicate that increased funding andpersonnelallocationfor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contributetohigherlevelsofregionalmodernization. Mechanismanalysisreveals thatsuchinnovation promotesregional modernization byfacilita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Heterogeneityanalysisdemonstrates that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ignificantlyenhancesall regional modernization indicatorsexceptecological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Peripheral cities benefit more from suchinovationthancentral cities.Furtheranalysisindicates thattheimpact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on regional modernization is subject toa threshold efect basedon thenumberof 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sonnel.Whilesuch impact demonstrates a dynamic cumulative efect in termsoffunding,itmanifestsonlyasan immediate effect in terms of personnel.
KeyWords: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 innovation;regional modernization;Chinese modernization;industrialstructure; Yangtze River Delta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中國式現代化是惠及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然而,由于中國幅員遼闊,資源分布不均,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差異較大,這就注定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會呈現地域差異[2-3]。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和最具創造力的地區之一,經濟總量占全國約四分之一。其依托地理位置通達、體制環境寬松、產業集群強勁的優勢,當之無愧地成為區域現代化的先行探索區,奠定了區域現代化向全面中國式現代化梯度推進的堅實基礎。那么,長三角在推動區域現代化的實踐中,具體的實現路徑與作用機制是什么?在區域現代化的不同維度上,是否存在差異性影響?有哪些值得其他地區借鑒的經驗和啟示?本文試圖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背景下,重點研究科技創新對長三角區域現代化的影響。
現有與本文高度相關的研究主要包含科技創新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和科技創新對區域現代化的影響兩方面。在科技創新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方面,科技創新可以在供給層面提高勞動生產率,優化生產的物質技術基礎,從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可以在需求層面滿足和引導消費需求,推動消費升級,進而引致產業結構的升級[4-5]。科技創新會帶來傳統產業的削減和優化,推動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產生和發展,從而改變產業組合形態,優化產業結構[]。同時,科技創新還會帶來知識技術的集約化,模糊產業邊界,引發產業融合,使得產業結構向高級化邁進[7]。在科技創新對區域現代化的影響方面,Ghosal和Nair-Reichert(2009)[8]較早地基于企業數據闡釋了兩者的協同效應;Emerick等(2016)[9認為,科技創新對農業現代化具有促進作用;更多研究從中國現實出發,認為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高科技創新頻率、提升科技創新效果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器和發動機[10-1I]。具體而言,科技創新的直接效應體現為:提高投入產出效率,促進經濟增長,由此提升區域現代化水平[12-13];加大研發和教育活動的資金與人員投入,保障科學教育水平,進而提升區域現代化水平;加快欠發達地區的技術追趕,提升區域開放共享水平,推動區域現代化發展[14];降低單位能耗,提高物質循環率,進而優化生態環保水平,推動區域現代化進程;提升基礎設施信息化水平,增強社區管理能力,加強公共治理,提升區域現代化水平。然而,科技創新也并非提升區域現代化水平的萬全之策。呂康銀等(2025)[15]研究發現,在市場化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數字技術創新對現代化水平無顯著影響;徐君和蔣雨晨(2025)[16]研究發現,東北和中部地區的數字技術創新對中國式現代化無顯著推動作用。綜上,當前研究者對科技創新與區域現代化的關系尚存在爭議,且從區域層面,基于城市數據分析科技創新對現代化影響的研究相對缺乏。因此,本文聚焦長三角地區,進一步探討科技創新與區域現代化兩者之間的關系。具體來說,以研發活動中的資金和人員投人來界定科技創新,深人回答以下問題:長三角地區科技創新對區域現代化存在何種影響?通過何種機制發揮作用?這種影響在科技創新投入的不同方面以及區域現代化的不同維度存在怎樣的差異?
本文的邊際貢獻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從經濟發展、科學教育、開放共享、生態環保和公共治理五個方面構建區域現代化指標體系,全面刻畫區域現代化的內在邏輯和現實需求。二是從理論層面豐富科技創新對現代化的影響研究。本文基于區域層面,以長三角城市為例,探討經濟發達地區科技創新對區域現代化的影響以及具體的實現機制,為厘清如何從區域層面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新的視角。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科技創新對區域創新的直接影響
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科學教育、開放共享、生態環保和公共治理五個方面均有促進作用,能夠直接提升區域現代化水平。
在經濟發展方面,根據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創新是通過知識積累、技術進步、組織變革、商業模式創新等無形要素,對傳統生產要素的系統性重構[7]。科技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突破了傳統依賴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長路徑,通過提高區域全要素生產率,在減少物質資源投入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增長[12.18]。同時,科技創新推動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洪銀興(2013)[19認為,中國經濟體在產品附加值層面存在“大而不富”的問題,其原因在于,許多中國制造的產品處于價值鏈的低端,在核心技術專利、品牌溢價能力等高端環節存在明顯短板。科技創新能夠在區域內全面提升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水平,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品牌,實現區域經濟總量的有效提升和經濟質量的合理增長[19]
在科學教育方面,本文關注的是投人層面的科技創新和產出層面的科學教育水平,區域科技創新水平的提升勢必會對科學教育產生直接影響[20]。具體而言,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等研發主體開展創新活動需要大量前期投人,且創新周期長、成果不確定性高。這使得資金有限的中小主體難以涉足創新領域,即使是大型研發機構,在進行創新決策時也需要審慎評估可能的投人產出比[21]。此時,以政府為主導的科技創新投入就發揮著重要的激勵作用。一方面,專項研發補貼能夠直接降低主體的創新成本和風險口,增強地方主體研發意愿,豐富區域研發成果;另一方面,財政貼息、稅收優惠等普惠性補貼政策,能夠通過增加主體利潤,為區域創新活動提供必要的資金和人才保障。
在開放共享方面,首先,科技創新會通過降低成本,增加出口總量。基于數字技術的科技創新,使企業能夠通過各類創新載體,更便捷地獲取國內外市場交易信息,并通過信息共享效應,降低信息搜尋成本和交易匹配成本,進而在價格優勢下贏得海外訂單,提高其出口額。根據創新擴散理論[22],前期評估合格的數字技術創新會在后期應用過程中向區域內其他企業擴散。因此,區域內出口額會出現以企業群為主體、以數字技術創新為方式的提升趨勢,由此推動開放共享水平的提升,推進區域現代化[23]。其次,基于新經濟增長理論,欠發達地區對發達地區存在技術追趕,且可通過“技術引進一消化吸收一二次創新”的路徑,快速提升技術水平,實現技術能級的跨越式發展[14]。科技創新戰略使得欠發達區域能通過科技創新投入的高邊際收益縮小與發達地區的收入差距,推動居民收入均衡發展,提升區域開放共享水平。
在生態環保方面,區域內開展科技創新,尤其是綠色技術研發后,清潔生產工藝、污染治理技術等環境友好型創新成果會沿著產業網絡擴散。當綠色技術存量達到一定水平時,單位經濟產出的資源消耗與污染物排放會呈下降趨勢,形成經濟增長與生態改善的良性循環。同時,科技創新可以通過強化循環體系,提高地區生態環保水平。例如,智能分揀設備提升廢棄物的識別精度,破解再生資源回收的技術瓶頸;數字孿生技術構建虛擬代謝系統,實現物質流動的仿真優化。這些技術能加強城市資源網絡中再生資源的轉化,提升物質循環率,減少生態系統承載壓力,從而提高地區生態環保水平。
在公共治理方面,科技創新通過引入物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顯著優化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增強交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升地區公共治理水平。例如,智能交通信號系統能夠實時分析交通流量,優化交通流線,減少擁堵和等待時間;車聯網技術的應用使得車輛與基礎設施之間實現信息交互,為自動駕駛提供技術基礎。同時,科技創新通過遠程醫療和移動醫療技術,顯著擴大了醫療服務的覆蓋范圍,使得高質量的醫療惠及更廣泛人群,從而提升區域公共服務水平。例如,遠程會診系統使得患者能夠進行線上面對面的咨詢,獲得高質量的診療建議。移動醫療應用使得患者能夠通過智能手機進行健康監測和疾病管理。此外,科技創新也有利于為智慧社區建設提供可靠的平臺和良好的環境。如人臉識別技術、移動支付技術、光伏景觀裝置等,在社區管理方面提升區域現代化水平。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設1。
H1:科技創新能夠提升區域現代化水平。
(二)科技創新對區域現代化的作用機制
第一,科技創新會從優化生產要素結構、提升價值鏈地位和加強產業協作三個方面推動區域產業結構升級。首先,科技創新會推動機器人、可編程控制器等自動化設備以及智能系統的研發和應用。自動化設備會替代常規任務中的勞動力,使其中一部分被擠出原有工作崗位的勞動力,被迫學習新技術,掌握新技能,從而倒逼勞動力結構向高技能方向升級[24]。同時,由科技創新引發的人力和自然資源革命,推動城市從依賴初級要素稟賦轉向培育技術、數據等新型要素優勢,為產業結構調整創造更多空間,為產業結構升級奠定堅實的微觀基礎。其次,物聯網與大數據技術提升了傳統產業的價值鏈地位。智能傳感器采集的全流程數據,生成工藝優化方案,使制造業突破固有經驗的局限;數字孿生技術將實體生產系統映射為可編輯的虛擬模型,實現生產參數的持續優化。這種技術滲透推動傳統制造業從產品輸出向技術標準、服務方案等高端價值鏈延伸,緩解其在技術層面被“低端鎖定”的風險。最后,科技創新通過構建交互的網絡架構形成跨產業的共享通道,通過產業關聯和互補效應促進產業間協作[25]。由此實現對產業生產方式和組織方式的重構與整合,創造新型產業共生關系,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第二,產業結構升級通過提高經濟效率、優化制度環境和加快可持續發展推進區域現代化。首先,產業結構升級能夠緩解產業間要素錯配,提高城市經濟效率。當城市形成主導產業與配套產業的有效銜接時,勞動力、資本和技術要素的跨產業流動將突破傳統部門壁壘,尋求報酬最大化的配置方式。這種流動不僅提升要素使用效率,更通過產業關聯效應催生新的要素組合方式,從而提高經濟效率,推動區域現代化建設。其次,產業結構升級會倒逼城市治理體系突破傳統模式的路徑依賴,轉向以產業生態為基礎的協同治理模式。政策工具從定向扶持轉向環境培育,要素市場從分割狀態轉向統一配置,監管框架從靜態合規管理轉向動態風險治理。由此,區域內會形成更具包容性和彈性的制度環境,為持續推進的區域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最后,產業結構升級意味著在環境承載力有限的情況下,綠色產業應在產業結構中占據一席之地。一方面,傳統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綠色化發展,可以降低單位產值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強度,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壓力;另一方面,環保產業、生態農業和綠色服務業的發展,可以增強地區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提高區域發展的可持續性,推進區域現代化。
綜上,本文提出假設2。
H2:科技創新能夠通過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提升區域現代化水平。
(三)科技創新影響區域現代化的異質性
區域內部的中心城市與外圍城市,由于在創新資源稟賦以及要素價格方面存在差異,其區域現代化水平會受到科技創新不同程度的影響。首先,中心城市內部長期聚集大量科技創新資金與人才資源,其科技創新水平的邊際提升對區域現代化的推進作用已日漸乏力,需要與前瞻性的產業政策、精準有效的稅收政策相結合,才能進一步提升區域現代化水平。相較而言,外圍城市雖然其創新資源稟賦相對落后,但由于中心城市科技創新經驗在區域內的擴散,外圍城市科研活動的成功率會由此提升,后發優勢凸顯,其科技創新水平的邊際提升會更大程度上提升區域現代化水平[26]。其次,中心城市的要素成本更高,其在土地、勞動力等方面的價格劣勢,使其科技創新成果在實際轉化過程中面臨較大壓力,難以形成可以被區域現代化直接吸收的產品和服務。反觀外圍城市,憑借其在要素價格方面的優勢,能夠降低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風險,縮短科技創新成果的商業化周期,更好地以科研創新成果賦能區域現代化發展。據此,本文提出假設3。
H3:相較于中心城市,外圍城市的科技創新對區域現代化水平的促進效應更明顯。
三、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為研究樣本,包含安徽省、江蘇省、浙江省三省的各地級市以及上海市。本文使用的數據主要來源于安徽省、江蘇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的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以及《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本文樣本的時間區間為2012—2022年。
(二)指標測算
1.因變量:區域現代化
本文的因變量是區域現代化(Modern)。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同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任保平和張倩(2022)27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水平應從經濟、社會進程、城鄉發展、生態文明和治理能力五個方面評估。在區域視角下,劉志彪等(2013)[28認為區域現代化的中心是經濟發展,特征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基于黨中央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全方位描述及現有文獻對現代化的指標測度和內涵分析,本文構建區域現代化指標體系,具體見表1所列。
區域現代化指標包含五個一級指標,分別為經濟發展、科學教育、開放共享、生態環保和公共治理。這五個方面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體現了區域現代化發展的內在邏輯和現實需求。其中,經濟發展是區域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推動社會進步、提升綜合實力的關鍵,對推進區域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科學教育是支撐區域現代化的基礎,區域現代化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人才的支撐,這些人才的培養正是建立在強有力的科學教育體系基礎上;開放共享反映了現代化的國際視野和社會目標,區域現代化要求地區必須通過全方位寬領域的開放和分配方式的優化來融入全球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生態環保是區域現代化過程中的環境保障,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步驟;公共治理是區域現代化的制度基石,可以為區域現代化的各項改革提供高質量的支持。區域現代化進程涉及社會各個層面的協調與發展,只有從經濟發展、科學教育、開放共享、生態環保和公共治理五個方面均衡推進,才能統籌推進高質量區域現代化發展,進而加快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本文使用熵權法將表1中多級指標合成為區域現代化指標。
表1區域現代化指標體系

2.自變量:科技創新
本文的自變量是科技創新,從科技創新資金(Sci_fund)與科技創新人員(Sci_people)兩方面衡量。科技創新人員用專業技術人員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測度,科技創新資金用科學技術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測度。為避免異常值對實證分析結果的扭曲,本文對科技創新變量進行上下 5% 的縮尾處理。
從投入層面測度科技創新的原因在于,本文在計算因變量區域現代化時,用授權發明專利數量和實用新型專利數量作為三級指標來反映城市科學教育水平。因此,為了規避反向因果的內生性問題,本文不再使用產出視角的專利授權數量,而是基于投入視角為科技創新選擇代理變量。同時,人員是科技創新的實現主體,資金是科技創新的基本保障,從以上兩方面可以較為完整地在投入端刻畫科技創新的真實水平。
3.控制變量
本文參考霍麗和張林玉(2024)[29]、葉瑞克和鐘詩宇(2024)[30]的研究,設置服務業相對比重、財政杠桿、固定資產投資、人口規模、消費水平和居民收入6個控制變量。 ① 服務業相對比重(Structure),用服務業與工業增加值的比值測度。 ② 財政杠桿(Finance),用財政支出與財政收入的比值表示。③ 固定資產投資(Fixed),用平減后的人均固定資產投資數額取對數表示。 ④ 人口規模(Popula-tion),用行政區域內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數量(萬人)表示。 ⑤ 消費水平(Consume),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表示。 ⑥ 居民收人(Salary),用職工平均工資平減后的對數表示。
表2匯報了描述性統計結果。其中,區域現代化指數均值為0.381,標準差為0.067,說明長三角城市的區域現代化水平差異較小,整體發展較為均衡。同時,均值與最大值0.629差距較大,說明長三角地區在區域現代化發展中存在明顯的標桿城市,與其余城市存在顯著差距。科技創新資金的標準差為0.251,數值較大,說明長三角區域的科技創新資金投入存在較大差距,而科技創新人員的標準差為0.005,數值較小,說明雖同為科技創新的測度指標,科技創新人員投入在長三角區域內更為均衡。
表2描述性統計結果

(三)模型設定
為檢驗科技創新對區域現代化的影響,本文構建城市-時間雙向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具體模型設定如下:

bXit+μi+δt+εit
其中:i代表城市; Φt 代表年份; Modernit 代表城市第 Φt 年的區域現代化水平;
代表城市 i 第 Φt 年的科技創新資金;Sci_peoplen代表城市 i 第Φt 年的科技創新人員;
代表一系列控制變量 σ;μi 為城市固定效應; δι 為時間固定效應; εit 為隨機擾動項。在式(1)中,本文主要關注
的系數 a1 和Sci_peoplea的系數 a2° 若兩者顯著為正,則表明科技創新能夠提升區域現代化水平。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基準回歸結果
基于式(1),本文使用2012—2022年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數據檢驗科技創新對區域現代化的影響,基準回歸結果見表3所列。第(1)列和第(2)列僅以科技創新資金(Sci_fund)為自變量,其中第(1)列僅控制時間固定效應,第(2)列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入6個控制變量,并同時控制城市固定效應。第(3)列和第(4)列僅以科技創新人員(Sci_people)為自變量,其中第(3)列僅控制時間固定效應,第(4)列在第(3)列基礎上進一步加入6個控制變量,并控制城市固定效應。第(5)列將科技創新資金(Sci_fund)、科技創新人員(Sci_people)兩個自變量同時放入回歸中,并加入6個控制變量,固定時間和城市效應。結果顯示,科技創新資金(Sci_fund)在第(1)列、第(2)列、第(5)列中均在 1% 水平上顯著為正,系數分別為 0.0824,0.0237 和0.0220,說明科技創新資金的增加可以顯著提升區域現代化水平。第(5)列結果顯示,科技創新資金(Sci_fund)每提高一個1個單位標準差,區域現代化水平相對于平均值增長 1.45% ( 0.022 0×0.251/0.381= 0.0145)。科技創新人員(Sci_people)在第(3)列中系數為5.7294,在 1% 水平上顯著;在第(4)列中系數為1.8333,在 5% 水平上顯著;在第(5)列中系數為1.3486,在 10% 水平上顯著,說明科技創新人員(Sci_people)的增加對區域現代化水平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在第(5)列中科技創新人員(Sci_people)的系數說明,科技創新人員(Sci_people)每提高1單位標準差,區域現代化水平(Modern)相對其平均值提高 1.77% 0 1.3486×0.005/0.381=0.0177) 。總體而言,科技創新在資金和人才兩個維度均能對區域現代化水平起到推動作用,說明科技創新的確是提升區域現代化水平的重要驅動力。因此,H1得證。
表3基準回歸結果

注:***、**、*分別表示在 1%5% 和 10% 的水平上顯著;括號內為標準誤。下同。
(二)穩健性檢驗
1.排除政策干擾
本文通過排除政策干擾展開穩健性檢驗,具體而言,包含寬帶中國試點政策以及智慧城市試點政策。寬帶中國試點政策是中國政府為推動信息化發展、提升寬帶網絡普及率與服務質量而實施的一項重要戰略性政策,該政策不僅涉及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提升,更是推動國家信息化、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智慧城市試點政策旨在通過分析和調配城市資源,實現城市中生產消費、公共安全、民生、政府服務等方面的智慧治理和城市的和諧、可持續發展,上述目標與區域現代化中的多項指標高度相關。可見,這兩項政策的諸多舉措可能對區域現代化產生影響,若不對其進行控制,回歸結果可能無法精確體現科技創新對區域現代化的實際影響。誠然,在樣本時間區間內實施于長三角地區的政策較豐富,如國家信息消費城市試點、低碳城市試點等,但這些政策多數與區域現代化無直接聯系或關聯較弱,因此在排除政策干擾時,本文關注寬帶中國試點政策與智慧城市試點政策。
具體的操作方法為,分別明確兩項政策的試點城市,在樣本中刪除試點城市的全年份數據,重新回歸后結果見表4所列。其中,第(1)至第(3)列為排除寬帶中國試點政策的結果,第(4至第(6列為排除智慧城市試點政策的結果。結果顯示,科技創新資金(Sci_fund)的系數在第(1)列中為0.1003,顯著性水平為 1% ,在第(4)列中系數為0.0747,顯著性水平為 1% 。科技創新人員(Sci_people)在第(2)和第(5)列中均顯著為正。同時,在第(3)列中科技創新人員系數顯著為正,在第(6)列中科技創新資金系數顯著為正。因此可以說明,排除寬帶中國試點政策或智慧城市試點政策的可能影響后,科技創新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區域現代化水平,即基準回歸結果是穩健的。
表4排除試點政策結果

2.替換自變量
在替換科技創新變量方面,本文參考寇宗來和劉學悅(2017)31的方法,使用《中國城市和產業創新指數》中提供的城市創新指數(Innov),代替基準檢驗使用的科技創新資金與科技創新人員,展開穩健性檢驗,具體結果見表5所列。結果顯示,城市創新指數在第(1)至第(3)列中系數均在 1% 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替換自變量后,城市創新指數的增長同樣可以對區域現代化水平起到顯著的提升作用,即基準回歸的結果是穩健的。
表5替換自變量結果

(三)內生性處理
本文使用工具變量方法處理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科技創新資金方面,本文設置的兩個工具變量分別為每年與樣本城市人均GDP最相近的6個城市的科技創新資金的平均值(fund_mean),以及科技創新資金的滯后兩期(fund_lag)。科技創新人員方面,本文設置的工具變量分別為每年與樣本城市人均GDP最相近的6個城市的科技創新人員的平均值(people_mean),以及科技創新人員的滯后兩期(people_lag)。
工具變量fund_mean與people_mean在理論層面與內生變量相關,而與因變量無關。具體而言,地方政府為在競爭錦標賽中勝出,獲得上級政府更多的財政投人和政策傾斜,往往會對標與自身經濟發展水平相近的若干個城市,在科技創新等諸多領域與對標城市保持相近或更高的發展水平。考慮長三角城市之間的經濟聯動性較強、一體化水平較高,本地政府在選擇對標城市時,更有可能在長三角城市中優先選擇。因此,長三角區域內人均GDP相近城市的科技創新資金平均水平、科技創新人員平均水平與樣本城市自身的科技創新資金水平、科技創新人員水平高度相關。同時其他城市并不直接參與樣本城市的政府行為決策,其科技創新資金和人員并不直接流人樣本城市,因此與樣本城市的區域現代化無直接關聯,滿足理論層面的外生性。
工具變量fund_lag與people_lag分別為科技創新資金與科技創新人員的滯后兩期。由于地方政府實施的科技創新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經驗借鑒和路徑依賴,兩個內生變量的滯后兩期值應與內生變量自身高度相關。同時,區域現代化的發展更易直接受到當期或近期科技創新水平的影響,而滯后兩期的科技創新資金與科技創新人員對區域現代化發展的影響較小,因此上述兩個工具變量在理論層面有效。
具體的檢驗結果見表6所列,每列中同時包含第二階段回歸結果和第一階段變量系數。其中,第(1)列以科技創新資金的滯后兩期(fund_lag)為工具變量,第(2)列為在此基礎上加入額外的工具變量fund_mean。類似地,第(3)列僅以科技創新人員的滯后兩期(people_lag)為工具變量,第(4)列在此基礎上加入額外的工具變量people_mean。結果顯示,在第(1)至第(4)列中, F 統計量與LM統計量均顯著,說明工具變量通過不可識別檢驗和弱工具變量檢驗。同時,在第(2)列和第(4)列中,Hasen J 統計量均不顯著,說明工具變量通過外生性檢驗。由此可以說明,本文所選工具變量在統計層面有效。觀察處理內生性問題后的自變量系數和顯著性可知,科技創新資金在第(1)列和第(2)列中均顯著為正,科技創新人員在第(3)列中顯著為正,說明總體而言,在緩解內生性問題后,科技創新依然可以顯著提升區域現代化水平。
表6內生性處理結果

續表6

(四)機制檢驗
如理論分析部分所述,產業結構升級是科技創新提升區域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機制,本文在此對這一機制展開檢驗。參考袁航和朱承亮(2018)[32]的做法,本文對產業結構升級的衡量公式為:

其中:Upgraden表示 i 城市在 Φt 時期的產業結構升級水平; m 表示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 yimt 表示i 城市第 m 產業在 χt 時期的增加值占 i 城市 Φt 時期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產業結構升級指標為正向指標,即數值越大,產業結構升級程度越高。根據前文的分析,產業結構的升級可以提高經濟效率、優化制度環境和加快可持續發展,進而對區域現代化建設產生方向明確、邏輯清晰的促進作用。因此在機制檢驗中,本文將重點檢驗科技創新人員和科技創新資金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具體操作方式為將因變量由區域現代化替換為產業結構升級。
表7匯報了機制檢驗結果。觀察表中系數和顯著性可以發現,在第(1)、(2)和(5)列中,科技創新資金(Sci_fund)均至少在 10% 的水平上顯著為正,系數分別為 0.1511.0.0278 和0.0285,說明科技創新資金的增加可以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對比第(3)、(4)和(5)列中科技創新人員的結果可知,其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系數分別為3.6869、-0.3582和-0.9873,其中僅3.6869這一系數在 1% 的水平上顯著。這說明科技創新人員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并未被證實,即科技創新人員尚不能通過產業結構升級對提升區域現代化水平產生促進作用。綜上可知,科技創新可以通過產業結構升級促進區域現代化水平的提升,這一機制的發生更多集中于科技創新資金而非科技創新人員。因此,H2得證。
表7機制檢驗結果

(五)異質性檢驗
為說明科技創新對區域現代化發展的不同方面以及對長三角不同地區存在差異性影響,本部分通過區分區域現代化一級指標以及區分中心外圍城市這兩種方式展開異質性檢驗。
1.分區域現代化一級指標的異質性檢驗
本文將區域現代化一級指標區分開,分別檢驗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Modern_1)、科學教育(Modern_2)、開放共享(Modern_3)、生態環保(Mod-ern-4 )和公共治理(Modern_5)的影響。結果見表8所列。
表8顯示,在第(1)列中,科技創新資金系數為0.0356,在 1% 的水平上顯著,說明科技創新資金能夠推動經濟發展。在第(2)列中,科技創新人員系數為2.3055,在 10% 的水平上顯著,說明科技創新人員的增加可以促進科學教育水平的提升。第(3)列結果顯示,科技創新資金與科技創新人員系數分別為0.0832和6.1975,均在 1% 水平上顯著,說明科技創新資金與科技創新人員均能夠推動開放共享水平的提升。第(4)列結果顯示,科技創新資金和科技創新人員對生態環保的影響均至少在5% 的水平上顯著為負。第(5)列結果顯示,科技創新人員系數為2.8993,在 5% 的水平上顯著,說明科技創新人員的增加可以促進公共治理水平的提升。總體而言,除生態環保指標外,科技創新均至少在一個維度對區域現代化各一級指標產生顯著的推動作用。科技創新對生態環保指標影響為負的原因在于:生態系統的恢復需要一定的時間,即便科技創新能切實減少環境污染,生態系統仍需要相應時間去代謝此前超額累積的污染物,因此科技創新的影響會存在時滯性。同時,科技投入直接帶來的研發過程會增加隱形的環境代價,如芯片制造、電池研發過程中的試劑與重金屬污染物的排放,可能會對環境保護帶來負面影響。
表8分區域現代化一級指標檢驗結果

2.中心-外圍城市檢驗結果
本文參考陳長石和劉晨暉(2015)[33]的做法,將不同年份長三角區域內的城市樣本分為中心城市和外圍城市。若一年中省會城市人均GDP位列全省第一,則視其為該年份該省的唯一中心城市,若一年中省內有其他城市人均GDP超過省會城市,則超過的城市與省會城市均是該年份該省的中心城市。區分中心-外圍城市的檢驗結果見表9所列。
表9中心-外圍城市檢驗結果

由表9可知,第(1)、(3)、(5)列為外圍城市檢驗結果,第(2)(4)、(6)列為中心城市檢驗結果。由外圍城市檢驗結果可知,科技創新資金在第(1)、(5)列均對提升區域現代化水平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雖然第(3)、(5)列結果顯示科技創新人員對區域現代化沒有顯著影響,但總體上仍可以認為科技創新能夠推動外圍城市的區域現代化進程。然而,中心城市的檢驗結果顯示,科技創新資金和科技創新人員均無法推動區域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可能的原因在于:中心城市整體的科技創新資源以及區域現代化水平均已達到較高程度,此時邊際上的科技創新水平對區域現代化的推進作用已日漸乏力,應與完善的人才配套設施和優惠的稅收政策等相結合,才能進一步突破瓶頸,推動區域現代化發展。同時相較于外圍城市,中心城市在生產要素價格方面存在劣勢。因此,中心城市的創新成果存在轉化難問題,難以推動區域現代化的發展。因此,H3得證。
(六)進一步分析
上文已充分說明,科技創新對長三角區域現代化存在顯著的推動作用。進而產生的問題是,這種影響在不同科技創新水平下是否一致?這種影響隨著時間推進會產生什么變化?本部分對上述兩個問題開展進一步研究。
1.門檻效應
為檢驗科技創新對區域現代化的影響在不同科技創新水平下是否存在差異,本文使用門檻效應模型,具體結果見表10和表11所列。表10結果顯示,當以科技創新資金作為門檻變量時,無論是單門檻還是雙門檻模型, P 值均大于0.1,說明科技創新對區域現代化在不同科技創新資金水平下沒有明顯差異。反觀將科技創新人員作為門檻變量的結果,可以發現,單變量模型 P 值為0.01,通過檢驗,說明科技創新對區域現代化的影響在不同科技創新人員水平下存在顯著差異。具體針對科技創新人員門檻變量的檢驗結果見表11所列,由于該門檻變量僅在單門檻模型下顯著,因此在表11中應關注第(1)列的結果。單門檻結果顯示,在科技創新人員變量數值小于0.0114時,其對區域現代化的影響系數顯著為負;當超過門檻值后,其對區域現代化的影響系數變為顯著為正。
表10門檻效應檢驗結果

表11科技創新人員門檻檢驗結果

可能的原因在于,科技創新人員是一種高級人力資本,其投人須與大量科研資金、科研用地以及人才配套設施相結合。在引入科技創新人才初期,科技創新人員需要熟悉全新生產環境,在新平臺下從零開始展開研發創新與成果轉化,此時創新成果會相對有限。因此,在門檻值以下,科技創新人員投入帶來的成本大于收益,對區域現代化的影響為負。而當科技創新人才數量超過門檻值后,在城市內各行業中會形成科技創新人才的集聚,各類顯性及隱性知識的累積和溢出使得科技創新成果爆發式增長,此時科技創新人員引入的收益將大于成本,顯現出對區域現代化的推動作用。因此,科技創新人才的引入應與人力資本密度動態統計系統相結合,從而更加精確地識別區域中科技創新人才影響由負轉正的臨界點,由此更好地調整科技創新人才的引進力度。同時,完善人才配給的動態調節機制,建立更加靈活的科技創新人員合作網絡,增強科技創新人員的流動性,將科技創新人員對區域現代化的促進作用保持在較高水平上。
2.動態效應
為分析科技創新對區域現代化的影響隨時間延長會呈現怎樣的動態變化趨勢,本文將科技創新資金與科技創新人員變量滯后1期予以檢驗,結果見表12所列。比較科技創新資金滯后1期(L1.sci_fund)結果與基準回歸結果可以發現,其在表12中第(1)、(5)列中的系數均大于表3對應列的系數,說明科技創新資金對區域現代化的影響是長期的,甚至存在一定的累加效應。觀察表12中科技創新人員變量滯后1期(L1.sci_people)結果可以發現,在第(4)(5)列中,該變量的系數均不顯著,說明科技創新人員對區域現代化不存在持續性影響。上述結果表明,科技創新在資金投人方面對區域現代化有動態累積效應,而在人員投入方面則更多體現為即時效應。
表12滯后一期檢驗結果

五、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文基于區域層面,使用2012—2022年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數據,從理論和實證層面研究科技創新對區域現代化的影響。研究發現,科技創新在資金和人員兩方面均能提升區域現代化水平。在影響機制方面,科技創新通過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促進區域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在異質性方面,科技創新對除生態環保外的其他區域現代化一級指標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同時,外圍城市的科技創新更能促進區域現代化水平的提升。進一步研究表明,科技創新對區域現代化的影響存在基于科技創新人員的門檻效應,科技創新資金對區域現代化的影響存在動態累積效應。
(二)政策建議
根據上述結論,本文針對性地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構建科技創新驅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應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為主導、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智能制造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步推進紡織、機械、化工等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并通過科技服務與工業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打造“智造 + 服務\"協同生態。應依托長三角產業鏈門類齊全的優勢,在集成電路等細分領域組建創新聯合體,強化技術領先優勢,培育本地鏈主企業與全球價值鏈隱形冠軍。配套建立精準化產業政策體系,優先保障重點項目用地需求,設立千億級產業基金支持企業上市融資,同步實施年度政策效能評估機制,動態優化資源配置。
第二,打造“中心-外圍”梯度協同創新網絡。創新要素配置方面,依托張江、合肥科學中心設立千億級技術攻堅基金,重點突破光子芯片與量子計算領域,同步引導滁州、鹽城等外圍城市建設G60科創成果轉化基地;人才布局方面,構建“中心引智-外圍強基\"梯度體系,中心城市聚焦戰略科學家引進與國際創新生態培育,外圍城市強化產業工程師培養,通過通勤簽證與配額機制實現高精尖人才跨域共享、技能人才屬地扎根;區域協同方面,由上海、合肥牽頭組建集成電路等產業創新聯盟,在生態示范區推廣聯合研發,配套建立“基礎研究一應用轉化一量產推廣\"全鏈GDP考核機制,依托無錫物聯網等產業集群產能預警系統動態調控要素配置,實現科創供給與區域需求精準匹配。
第三,建立綠色技術市場化制度體系。在綠色技術創新方面,應依托湖州“兩山\"理念實踐創新基地和黃山新安江生態研究院,建立長三角生態技術聯合攻關中心,要求所有新建科創項目達到一定的ESG評級標準,同時開發“碳足跡\"掛鉤貸款等綠色金融產品,試點發行長三角生態債券,重點支持水環境治理和固廢資源化等技術研發。同時,應建立跨區域的生態補償機制,對上游城市輸出的環保技術按照下游城市財政收人進行補償,并通過環保技術經紀人資格認證體系,構建專業化的技術轉移網絡。為保障制度的長期運行,在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實施城市人才資質互認和社保跨域結轉政策,同時設立長三角科技法院,通過司法創新解決生態技術轉移中的產權糾紛。
參考文獻:
[1]韓保江,李志斌.中國式現代化:特征、挑戰與路徑[J].管理世界,2022,38(11):29-43.
[2]洪銀興.現代化理論和區域率先基本現代化[J].經濟學動態,2012(3):4-8.
[3]孫運宏.區域現代化中地方政府經濟職能的歷史演進與政策啟示——以長三角地區為例[J].現代經濟探討,2024(3):11-19.
[4]周叔蓮,王偉光.科技創新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J].管理世界,2001(5):70-78,89-216.
[5]鐘詩韻,徐曄,譚利.雙輪創新驅動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J].管理學刊,2022,35(1):70-85.
[6]程強,武笛.科技創新驅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5,33(4):58-61.
[7]王桂月,徐瑤玉,王圓圓,等.我國科技創新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影響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6,30(3):83-90.
[8]GHOSALV,NAIR-REICHERTU. Investments in Mod-ernization,Innovation and Gains in Productivity:EvidencefromFirms in the Global PaperIndustry[J].ResearchPolicy,2009,38(3) :536-547.
[9]EMERICK K,DE JANVRY A,SADOULET E,et al. Tech-nologicalInnovations,DownsideRisk,andtheModerniza-tion ofAgriculture[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16,106(6) :1537-1561.
[10]張林.新質生產力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J].經濟學家,2024(3):15-24.
[11]顏曉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大力培育創新文化[J]紅旗文稿,2025(4):8-12.
[12]任保平.新時代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理論闡釋與實踐取向[J].學術月刊,2018,50(3):66-74,86.
[13]巫強,黃孚,汪沛.人工智能技術與企業創新績效—兼論新質生產力的賦能作用[J].財經問題研究,2024(10) :67-80.
[14]田彩紅,李琳,廖斌.異質性技術創新對縣域平衡發展的影響效應及作用機理[J].當代經濟科學,2025,47(1):134-148.
[15]呂康銀,梁孝成,唐志東.數字技術創新賦能中國式現代化[J].上海經濟研究,2025(2):5-16.
[16]徐君,蔣雨晨.數字創新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分析與經驗證據[J].經濟體制改革,2025(1):156-163.
[17]SCHUMPETER J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Press,1934.
[18]HASANI,TUCCI C L. The Innovation-Economic GrowthNexus:Global Evidence[J].Research Policy,2O1O,39(10) :1264-1276.
[19]洪銀興.論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戰略[J].經濟學家,2013(1):5-11.
[20]白俊紅,李婧.政府Ramp;D資助與企業技術創新——基于效率視角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11(6):181-193.
[21]毛其淋,許家云.政府補貼對企業新產品創新的影響—基于補貼強度“適度區間\"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5(6):94-107.
[22]ROGERS E M.Diffusion of Innovation[M].4th Ed.NewYork:TheFree Press,1995.
[23]劉斌,潘彤.人工智能對制造業價值鏈分工的影響效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0,37(10):24-44.
[24]巫強,汪陽昕,黃孚.自動化能否導致企業生產率增長與分化——基于工作任務的差異替代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24(11):99-117.
[25]文豐安.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結構優化:內在機理與實施路徑[J].經濟縱橫,2024(12):22-32.
[26]白雄,韓錦綿,張文瑞.數字經濟發展賦能綠色經濟增長:后發優勢與隧道效應[J].統計與決策,2024,40(1):23-28.
[27任保平,張倩.構建科學合理的中國式現代化的評價指標體系[J].學術界,2022(6):33-42.
[28]劉志彪,章壽榮,杜宇瑋.東部地區開放模式轉型與區域現代化[J].學海,2013(4):145-150.
[29霍麗,張林玉.人工智能驅動中國產業鏈現代化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54(4):86-102.
[30葉瑞克,鐘詩宇.數字經濟、知識產權保護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基于中國278個城市的實證研究[J」.經濟學動態,2024(7):57-74.
[31]寇宗來,劉學悅.中國城市和產業創新力報告2017[R].上海:復旦大學產業發展研究中心,2017.
[32袁航,朱承亮.國家高新區推動了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嗎[J].中國工業經濟,2018(8):60-77.
[33陳長石,劉晨暉.基于中心-外圍模型的區域發展不平衡測算及其空間分解——兼論中國地區發展不平衡來源及收斂性(1990-2012)[J].經濟管理,2015,37(2):31-40.
[責任編輯:洪二麗]
收稿日期:202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