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深刻重塑企業財務管理模式。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提升會計監督的智能化水平。《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也強調建立健全財務監督機制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財務共享服務模式作為一種創新型管理模式應運而生,通過將分散的財務職能整合集中,實現了業務流程標準化和管理職能集中化。此模式不僅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還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增強了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推動財務管理向價值創造型轉變。
1文獻綜述
國內學者對財會監督進行了深入研究。王力等[1]指出,科研事業單位提升財會監督質效,促進科研績效產出,對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具有重要的意義。劉泳梅等[2指出,高等院校肩負著為黨和國家培養高等人才的重任,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辦學質量和高等人才的培養,財會工作對保障高校教學、科研等順利進行和高質量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強化財會監督對助推高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楊琴[3]則指出,國有企業作為國家經濟的中流砥柱,其發展狀況與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進程息息相關。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與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轉。國有企業會計監督是一種獨立的、系統的會計監督,它對于強化國有企業的黨風廉政建設與反腐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綜上可見,財會監督在不同領域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效能的提升對于保障國家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隨著數字化轉型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推進,財務共享模式作為企業管理轉型的重要方向,其在提升監督效率、優化資源配置方面的潛力尚未被充分挖掘。因此,從財務共享模式出發,深入研究在該模式下企業財會監督的現狀,并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可為構建適應財務共享模式的企業財會監督體系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2財務共享模式概述
隨著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不斷深入,財務共享服務模式逐漸成為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發展方向。姜艷艷[4]指出,財務共享模式是將分散在各個部門的財務職能集中整合,通過標準化、流程化、規范化的方式,建立統一的財務服務中心,為企業內部提供高效、專業的財務服務。在財務共享模式的特點方面,章璐卿[5認為其具有業務流程標準化、管理職能集中化和信息技術支撐化三大特征。徐智凌進一步補充,該模式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了業財融合,促進了財務管理由傳統核算型向價值創造型的轉變。
關于財務共享模式的優勢,姜水等[7]從多個維度進行了闡述:其一,能夠有效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升財務人員效能;其二,通過流程再造和系統集成增強了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其三,實現了財務數據的多維度分析與實時共享;其四,構建了統一的風險防控體系。在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財務共享模式的應用有效提升了企業財務管理的標準化、智能化和精細化水平,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財務共享模式下財會監督現狀分析
3.1 系統層面
從業務操作來看,財務共享平臺雖然實現了票據制證、會計檔案等業務的電子化管理,但系統的內控風險仍然存在。例如,在增值稅發票驗真環節,盡管系統能夠實時對接稅務局進行票據查驗,并能識別重復報銷問題,但對于發票的商品類別、價格合理性等實質性審核仍需經過人工審核。
從數據集成角度分析,目前財務共享平臺與其他業務系統的對接程度有待提高。例如,何思妍在研究中指出,不同企業,甚至同一企業內部的不同部門,在會計科目的命名、分類及層級劃分上可能采用截然不同的標準。這種不一致性不僅增加了會計人員在處理跨部門或跨企業交易時的溝通成本,還容易引發誤解和錯誤,影響會計信息的準確性[8]
在系統安全性方面,隨著財務數據的集中化管理,信息安全風險日益凸顯。特別是在薪酬發放、費用報銷等敏感業務環節,系統的權限管理和數據保護機制需要進一步加強。例如,馬莉卓在鐵路企業加強財會監督中提到,財務共享下的財會監督如何在大規模作業中防止錯誤和舞弊的發生、如何降低篡改角色配置權限的風險,都成為財會監督面臨的問題。
3.2 管理層面
在管理層面,財務共享模式下的財會監督體現出集中化與分散化并存的特點。從組織架構來看,傳統的財務部門職能被重新劃分,形成了以共享中心為核心的管理模式。以薪酬管理為例,雖然平臺提供了標準化的薪酬表單,實現了數據的集中處理,但各業務單元的人力資源管理與財務監督職責界限模糊。從具體職責來看,在財務共享模式下,共享中心負責集中處理大量財務事務,但與業務單元的職責劃分不清晰,導致責任推諉和工作效率低下。例如,薪酬管理中,共享中心負責數據處理,但業務單元仍需提供原始數據,雙方在數據準確性和及時性上的責任不明確。
在內部控制體系方面,財務共享平臺雖然內置了基于現行法規和政策的控制規則,但管理層對業務流程的實時監控和風險把控仍面臨挑戰。例如,在差旅費用報銷環節,盡管系統能夠根據出差天數及地點自動生成補助標準,但對于特殊性支出的審批權限分配和監督機制仍需完善。
從管理效能角度看,財務共享模式改變了傳統的管理方式和工作職責。財務人員由原來的賬務處理向業務分析轉變的過程中,管理層對新型財會人才的培養和考核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同時,在遠程辦公環境下,管理層對共享中心的管控和業務部門的協同監督也帶來了新的挑戰,需要建立更加科學的管理評價體系。
3.3 業務層面
從業務流程角度分析,財務共享模式雖然實現了標準化操作,但在具體執行環節仍存在監督盲區。以發票管理為例,雖然共享平臺能夠自動進行發票驗真和查重,但在業務實質性審核方面,如合同匹配度、預算執行情況等關鍵環節的監督仍需加強。同時,在票據制證環節,系統自動生成的會計憑證往往需要人工復核和調整,這增加了業務處理環節的時間成本和差錯風險。
在業務銜接層面,財務共享平臺與業務部門之間的協同效率有待提升。以商旅費用報銷為例,雖然實現了從差旅申請到報銷的一站式服務,但在預算控制、資金支付等環節的實時監督機制仍不夠完善。例如,員工在出差前未按規定進行預算申請,或在報銷時超出了預算額度,系統未能及時發出預警并進行有效攔截。特別是在對公支付功能的使用過程中,預付款項的跟蹤和清算監督需要進一步優化。
就業務數據質量而言,雖然共享平臺提供了統一的數據存儲和處理功能,但在實際運行中仍面臨數據口徑不一致、信息傳遞滯后等問題。以某連鎖企業為例,在處理采購業務時,業務系統中的采購訂單信息與財務系統中的付款信息無法準確匹配,導致財務人員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人工核對和調整,增加了工作量和出錯的風險。
4財務共享模式下財會監督優化策略
4.1健全風險預警管理機制
針對財務共享平臺運行中的風險點,應構建多維度的風險預警管理機制[10]
首先,在發票管理環節,建立發票信息多重校驗機制:一是設置發票查驗比對規則,將發票信息與合同臺賬、預算執行、采購訂單等信息進行自動匹配;二是建立發票黑名單庫,對于存在異常的供應商、重復使用的發票進行系統預警;三是配置發票類別與科目對應關系,對不符合會計科目設置規范的發票進行自動攔截。
其次,在差旅費用管理方面,構建全流程資金監控體系:一是設置預算控制閾值,對超預算申請進行系統提示并觸發特殊審批流程;二是建立商旅費用標準數據庫,根據不同職級、地區自動核算標準費用,對超標準報銷進行系統預警;三是實施預付款控制機制,對于未及時清算的預付款項自動發送催收提醒,并與后續報銷業務進行關聯控制。
在薪酬管理環節,完善數據異常預警機制,見表1。
表1數據異常預警機制

再次,建立財務風險智能監測體系。一是開發智能審核模型,通過機器學習技術,對歷史異常數據進行分析,形成風險特征庫,對具有相似特征的業務進行提前預警;二是構建審計跟蹤機制,對系統操作軌跡進行全程記錄,實現風險點的可追溯管理;三是設置多維度風險監控指標,包括但不限于資金支付集中度、供應商異常交易、預算執行偏差率等,形成風險預警分析報表。
最后,建立風險預警響應機制。設立風險預警等級標準,將風險事項按照影響程度分為重大風險、較大風險和一般風險3個等級,并制定相應的處理流程。同時,建立預警信息傳遞機制,通過系統消息、郵件提醒、手機短信等多種方式,確保風險信息能夠及時傳遞給相關責任人,實現風險的快速響應和處置。
4.2強化流程標準化監督
在地球物理勘探業務中,項目費用報銷涉及野外作業、現場施工等特殊場景,共享平臺應構建標準化監督流程。針對野外施工隊伍的油料報銷,系統應設置“數據采集車輛信息核驗一GPS軌跡比對一里程油耗自動核算”的標準化審核鏈條,設備維修費用管理模塊需建立分類標準化審核機制,見圖1:
圖1野外作業費用標準化監督流程

對于地震采集設備維修,系統自動關聯設備編號、使用年限、維修記錄等信息,根據不同維修類型設置審批條件。日常保養類支出由設備管理部門審核;大修理類支出則需技術部門出具故障報告,并由分管領導審批,從而規范設備維修支出管理。
在項目人員薪酬發放方面,建立野外作業補貼標準化管理體系。系統根據項目所在地區、作業環境、工作強度等因素,設置差異化的補貼標準。通過與考勤系統對接,自動核算高溫、高原、沙漠等特殊環境補貼。物資采購管理實施項目預算關聯控制。系統將物資需求計劃與項目預算進行關聯,超出預算額度的采購申請自動觸發預警。對于地震儀器、電纜等重要物資,設置供應商資質審核、技術參數比對、價格論證等標準化審核環節,確保采購流程的規范性。
合同管理模塊針對項目分包業務建立標準化監督機制。系統對分包合同實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將合同臺賬與項目進度、付款節點進行關聯。對于工程分包付款,需提供工程量確認單、驗收報告等標準化支撐文件,并按照合同約定的付款比例進行自動控制。費用報銷環節則需優化野外作業特色的標準化審核要素。如施工現場租賃費用報銷,系統要求上傳租賃協議、場地驗收單、使用期間影像資料等佐證材料。
4.3 提升數字化監管效能
基于財務共享平臺的系統功能,對野外項目部、分公司、總部采取差異化的數字化監管方案[11]。構建“統一平臺 + 智能監控”體系,對各層級經營管理數據實時采集和動態分析。針對重點監管對象,如野外物資采購、現場資產管理、設備維修等,設定系統預警參數,建立關鍵風險指標的智能預警及動態調整機制。開發智能查驗功能,對各層級業務數據逐級審核監督。搭建數據收集引擎,實現對票據、合同、驗收單等原始單據信息的自動抓取和分類,運用光學字符識別技術對票據要素進行智能識別和核驗。
配置智能分析模型,實現經營管理數據的深度分析。通過數據挖掘算法,從設備使用效率、人工成本投入、作業量完成情況等多維度進行業務分析。對野外施工隊伍的生產經營指標進行實時監測,識別異常波動并自動推送預警信息。為管理層決策提供數據支撐,形成經營分析報告。構建預算執行監控模型,對項目預算、合同履行、資金支付等關鍵環節進行全流程監管。在項目預算執行過程中,系統自動比對實際支出與預算額度,對超預算事項進行攔截。
整合各業務系統數據,建立跨系統數據核驗機制。將財務共享平臺與人力資源系統、物資管理系統、工程項目管理系統等進行對接,實現數據的互通共享。對野外作業人員考勤、物資領用、設備使用等信息進行交叉驗證,確保業務數據的真實準確。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歷史數據進行挖掘分析,識別潛在風險。建立異常交易識別模型,對供應商交易、費用報銷等數據進行多維度分析,發現異常規律。針對野外施工項目,構建成本分析模型,對各項目部的成本構成進行對比分析,發現成本控制薄弱環節。
4.4優化人員協同監督體系
構建三級協同監督網絡,明確總部監督中心、分公司監督組、項目部監督崗的職責分工[12]。總部監督中心主抓重大事項監督、系統風險防控;分公司監督組負責屬地業務監督、問題整改落實;項目部監督崗重點關注現場業務執行、日常監督檢查。在項目現場設置專職監督崗位,配備具備地球物理專業背景的監督人員。監督崗全程參與施工隊伍物資采購、設備使用、資金支付等關鍵環節,對現場業務活動進行實時監控。如地震勘探設備采購環節,監督崗參與技術參數制定、供應商篩選、驗收入庫等全過程,并對關鍵信息留存影像資料。
建立監督人員輪崗交流機制,實施跨區域、跨部門的人員調配。總部監督人員定期下沉項目一線,采集現場監督信息;基層監督人員輪換至不同項目部,避免因長期固定崗位產生監督盲區。如青海某項目部監督崗與新疆項目部監督崗每半年進行輪換,通過交叉監督提升監督效果。組建專業監督團隊,針對不同業務領域配置專業人才。設備管理監督團隊由技術骨干組成,專注設備采購、使用、維修等環節監督;資金管理監督團隊由財務專家牽頭,重點關注資金支付、預算執行等事項;工程管理監督團隊由工程管理人員組建,負責施工質量、進度、安全等方面監督。
開展監督業務培訓,提升監督人員專業技能。針對野外施工特點,定期組織工程預算編制、設備技術規范、HSE(健康安全和環境)管理等專題培訓。通過案例教學、實操演練等方式,強化監督人員對業務流程和風險點的認識。對監督人員進行季度考核,將培訓成果轉化為實際工作能力。建立監督協作機制,實現各層級監督力量聯動。總部監督中心每月組織分公司監督組視頻例會,通報監督重點、分享工作經驗。各層級監督人員通過即時通訊工具建立工作群組,實現監督信息快速共享。推行“嵌入式”監督模式,將監督人員派駐重點業務部門。在物資采購中心、工程管理部、財務部等關鍵部門設置監督協同崗,參與部門重要事項決策。如在物資采購中心派駐監督協同崗,全程參與采購計劃制定、供應商評估、合同簽訂等環節,實現監督關口前移。
5 結語
本文圍繞財務共享模式下企業財會監督體系的優化展開研究,系統分析了當前企業在此模式下存在的系統、管理及業務3方面的問題,并從風險預警、流程標準化、數字化監管和人員協同等多個維度提出了針對性的優化策略。研究發現,通過構建多維度的風險預警機制,能夠有效識別和防范財務風險;強化流程標準化可提升業務規范性;數字化監管手段的引入顯著增強了監督的精準性和實時性;優化人員協同機制則確保了部門間的高效協作和責任落實。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企業環境的日益復雜,財務共享模式下的財會監督仍需持續優化。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索智能化技術在財會監督中的深化應用,以及如何在不同行業背景下定制化財會監督策略,以推動該領域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力,張世偉,林翳.科研事業單位提升財會監督效能的探討[J].會計之友,2025(2):25-29.
[2]劉泳梅,李靜波,郜進興.財會監督助力高校管理水平提升[J].會計之友,2025(2):30-35.
[3]楊琴.提升國企財會監督效能的對策與建議[J].品牌研究,2024(19):0203-0205.
[4]姜艷艷.財務共享模式下企業財會監督質效提升[J].中國會展,2024(23):121-123.
[5]章璐卿.財務共享模式下企業會計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24(35):169-172.
[6]徐智凌.財務共享模式下關于加強企業內部財會監督的思考[J].銷售與管理,2024(24):21-23.
[7]姜水,王江,臧曉珪,等.央企財務共享中心建設對事業單位財會監督的啟示[J].水利發展研究,2024,24(12):130-133.
[8]何思妍.財務共享模式下企業會計核算質量提升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5(2):16-18.
[9]馬莉卓.財務共享下鐵路企業加強財會監督的思考[J].西部財會,2024(10):32-35.
[10]李同杰,孫遜,孫亞麗.基于集約化管理的財務共享服務提升研究:以Z企業集團為例[J].財政監督,2024(21):99-104.
[11]李超,劉振華.財務共享中心轉型:目標與路徑[J].金融會計,2024(6):10-17.
[12]薛斌.財務共享模式下科研院所財會監督質效提升[J].納稅,2024,18(17):49-51.
收稿日期:2025-02-27
作者簡介:
張彬,女,1986年生,本科,中級會計師,主要研究方向:會計信息化、財會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