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內容的更新與迭代
在數字化教育背景下,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要求計算機相關專業的課程內容必須緊跟新技術的變化,不斷進行更新與迭代。這對課程建設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不僅需要密切關注行業動態和技術發展的最新趨勢,及時將最新的技術成果和行業動態融入課程內容,還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對未來趨勢的預估,確保學生能夠緊密對接社會和崗位的實際需求。一流課程建設應具備前瞻性,緊跟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趨勢,快速更新課程內容,使學生能夠掌握最前沿的技術和知識。例如,可以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的相關課程,以滿足社會對計算機技術人才的需求。同時,要定期更新在線課程內容和教學資源,保持課程的時效性和前瞻性。
二、教學方法的創新
在數字化背景下,計算機課程建設不僅需要課程內容的更新與迭代,還必須創新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以適應數字化教學的需求。因此,一流課程建設應從傳統的被動式教學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如項目驅動教學、案例教學、翻轉課堂、小組討論等。這些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此外,在數字化背景下,不僅課堂教學的主體需要轉變,豐富的數字化工具和平臺也能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和趣味性,使學生更充分地參與進來。如在線編程工具、模擬仿真實驗室、云端協作平臺等,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方便、趣味且高效的學習途徑。這些工具讓學習不再枯燥,讓口號式的“以學生為主體”變為更真實有效的實施途徑。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還讓學生的動手能力大大提高,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并更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互動中[2-3]。
(一)教學手段的轉變
1.在線課程和遠程教育的應用
學生可以更自由自主地通過網絡訪問名校的教育資源,不再受地域和時間限制。教師也可以利用在線平臺進行遠距離授課、解答問題和發布測試,與學生互動,從而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2.多媒體和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應用
互聯網上豐富的動畫、視頻、音頻等數字化資源能夠使難以理解的計算機概念更加直白易懂。
虛擬實驗室和模擬仿真工具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入最接近真實環境去實踐學習,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習的互動性[4。
3.智能化教學系統的引入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教學解析和針對性推薦,為每個學生量身打造學習路徑和資源。智能評估系統可以隨時隨地對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成效進行反饋,為教師提供精準的教學數據,同時,通過數據分析預測學生的學習難點,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從而提升課程建設的創新性和實踐性。
(二)學習模式的轉變
1.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結合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選擇學習內容,并自主把控學習節奏,從而制定個性化學習計劃和安排專屬學習內容。
通過在線協作平臺和工具,學生可以進行小組討論,共同解決問題并及時完成任務。
2.翻轉課堂和混合式學習的推廣
在課前,學生可以通過豐富的在線資源自主學習基礎知識,在課堂上,則可以專注于深入交流和實踐操作。這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方式,既發揮了網絡資源的優勢,又保留了傳統教學中的互動性。
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為學生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教師可以在在線平臺發布教學資源、進行遠程授課和輔導;學生可以即時訪問資源并參與討論。問題啟發式導向和案例驅動教學,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通過實際案例的分析,讓學生對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場景形成更直觀的體驗。
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課前通過數字化資源掌握基礎知識,課堂上則重點進行深入討論和實踐操作。這種團隊化的學習方式,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溝通協作能力和動手能力,從而實現課程建設的創新與實踐。
(三)教育評價體系的改革
1.多元化評價體系的構建
在評價中引入項目作業、在線測驗、同伴評價等多元評價方式,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學習態度、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核。
2.大數據AI驅動教育評價改革
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特點進行充分的分析和深度挖掘,為教師提供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方向,為教育管理部門制定政策提供精確的第一手依據。
(四)教育理念的更新
1.學生主導教學新理念
數字化教學強調學生日常學習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教師轉為輔助與啟發角色,培養學生的自主思維與學習能力。
2.學生學習持續化
數字化計算機課程融合傳統教學優勢,通過豐富的在線資源支持學生隨時隨地的學習,增強學習的能動性和創新性,并進一步促進學生的終身學習與全面發展。
三、實踐平臺的搭建
在一流計算機課程建設中,實踐平臺的搭建至關重要。不僅需建設校內實訓基地模擬真實環境,幫助學生快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技能;還需提供校外企業的實習機會,讓學生貼近實際工作場景,明確職業規劃。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一)開發在線課程與平臺
利用MOOC、SPOC等平臺開發在線課程,為學生提供隨時隨地學習的便利。設計包含視頻教程、在線測驗和互動問答在內的交互式界面,增強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
(二)搭建實踐與實驗平臺
建立在線編程平臺和模擬實驗環境,讓學生進行虛擬編程練習與實驗操作;與企業合作,搭建遠程實習和項目合作平臺,使學生能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應用知識。同時,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改造傳統課程,實現內容、教學方式及評價體系的數字化重塑;開發線上線下融合的混合式課程,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
(三)強化實踐環節
增加實驗、項目、實訓等內容,提升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通過企業合作開展產學研創項目,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學習實踐,促進學生職業技能的發展。
四、教學資源的數字化
教學資源數字化是建設一流課程的關鍵。通過將傳統資源轉化為數字格式,并利用平臺整合優質資源如在線課程、視頻和案例等,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材料,支持隨時隨地學習。
(一)制作數字化教學資源
將紙質教材、教案轉化為電子格式(PDF、ePub),便于在線閱讀下載。制作多媒體資源(動畫、視頻、音頻),直觀生動地展示計算機概念和技能。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創建沉浸式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實踐操作[5]
(二)采用數字化教學方法
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前通過在線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在課堂上進行深人討論和實踐。利用在線協作工具(如GoogleDocs、Trello)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借助數據分析工具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度與表現,并提供個性化的建議和反饋。圖1顯示,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有效推進所依托的設備、工具及資源,呈現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的特性。
五、課程評估與反饋
(一)評價體系的建設
1.完善評估與反饋機制
利用在線測驗、作業提交和自動評分系統,及時評估學習成果,收集學生反饋,持續優化課程,通過數據分析了解學習需求和難點,為課程改革提供依據。
2.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
數字化學習評價體系結合了自我評價、輔助評價、定性與定量評價、專家及第三方評價等多種方式,相互補充,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提供更綜合、準確的評估結果。
3.利用新技術進行評價
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收集并分析學生的學習進度、在線參與度和作業提交情況等數據,揭示學習特點和存在的問題,為個性化教學提供依據。
人工智能技術也可為教學評價提供智能化的解決方案,如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對學生的作業和課堂發言進行智能分析,識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思維特點
(二)評價過程的動態化
1.實時跟蹤和反饋
數字化教學評價體系強調動態跟蹤和及時反饋,使教師能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問題,并為其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幫助。
2.形成性評價的應用
形成性評價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旨在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和問題,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在數字化教學環境中,它能更便捷高效地實施,實現即時反饋和持續教學改進。
(三)評價結果的精準化
1.數據驅動的評價決策
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深入挖掘學生的學習數據,提供智能決策支持,精準反映學習情況,幫助教師制定更有效的教學策略。
2.個性化評價報告
數字化教學評價體系能夠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評價報告,涵蓋學習進度、問題診斷和改進建議,從而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自身學習狀況并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
為了確保一流課程建設的持續性和有效性,還需要建立完善的課程評估與反饋機制。這包括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估,以及對課程的教學效果進行反饋。通過評估與反饋,教師可以及時發現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進行針對性的改進和優化[。
圖2顯示,引入數字化教學評價后,學生的課堂互動顯著增強。
圖2數字化教學評價使用情況

六、師資隊伍建設
(一)引進高水平教師
積極引進高水平學術成果和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充實計算機專業師資隊伍,并通過良好工作環境和待遇吸引、留住優秀人才。
(二)加強教師培訓和發展
定期組織教師培訓和學習交流,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鼓勵教師參與科研項目與產學研合作,增強其實踐和創新能力。
(三)建立激勵機制
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表彰和獎勵在教學、科研方面表現突出的教師,以激發其工作熱情和創造力,推動計算機專業一流課程持續發展。
七、結束語
綜上所述,數字化背景下高職計算機專業一流課程建設需不斷更新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搭建實踐平臺、整合數字化教學資源,并建立完善的評估與反饋機制。
通過這些措施,才能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高素質計算機專業人才,推動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魏嬌 張青青 寧莉莉 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顧金花.教育數字化背景下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的實踐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4,37(15):155-157.
[2]章杰,劉丹,楊觀賜,等.教育數字化賦能下計算機公共課程教學平臺建設[J].高教學刊,2023,9(27):93-96.
[3]陳晶晶.數字應用導向下計算機課程建設探究[J].華東科技,2024,(04):117-119.
[4]肖樂,錢振江,嚴衛,等.“計算思維 ? 人工智能”賦能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4,20(30):151-153.
[5]張波,李大舟.面向一流專業的地方高校計算機專業大數據實踐類課程教材建設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4,20(3):149-151.
[6]盧慧,鞏政,趙俊峰.學生為中心的大學計算機混合式一流課程建設[J].計算機教育,2022,(04):124-128.
[7]隋慶茹.“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3,(05):1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