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新課程標準作為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充分反映出國家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對基礎教育課程的最新規范和教育要求。對初中語文學科來說,新課標要求重點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創新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需要。深入探究新課標背景下智慧課堂中的語文作業優化策略,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引導他們在語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發現美、創造美,進而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成效具有重要意義。
二、初中語文作業優化的價值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育自標被賦予新了的內涵,強調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教育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初中基礎教育階段,語文作為三大主科之一,其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的深度融合顯得尤為關鍵。作業作為連接課堂內外、深化知識理解與應用的重要橋梁,對其進行優化設計不僅是響應新時代對人才培養質量提升需求的具體體現,更是落實“減負不減質,增效促發展”教育理念的關鍵環節。
首先,優化初中語文作業有助于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教師應鼓勵學生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探索,通過多樣化、情境化的作業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內在動力,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僅鞏固課堂所學,更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其次,作業優化是實現“減負增效”目標的關鍵途徑。傳統的“題海戰術”往往使學生陷入沉重的課業負擔之中,甚至會使學生在長期、枯燥的課業壓力下喪失學習熱情。通過精簡作業量、提升作業質量,確保每份作業都能精準對接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實際需求,既能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又能提高學習效率與效果,真正實現教育的“減負增效”。
最后,優化初中語文作業還有助于加強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通過家校溝通與合作,共同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在家庭中也能保持對語文學習的熱情與投人,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傳統初中語文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設計缺乏個性化與差異性考量
傳統初中語文作業訓練的目標設定未能充分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許多教師習慣沿用“一刀切”的方式布置作業,導致大量重復性任務充斥在作業中。這不僅難以利用作業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反而會在無形中為學生增添沉重的負擔,形成所謂的“增負減效”現象。以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老山界》一課的作業設計為例,部分練習冊中多次出現圍繞“時間與空間變化”的類似問題,以及對于攀登歷程、山勢描寫及共產主義思想理解的重復提問[1。又如《誰是最可愛的人》一課,其“思考探究”與配套練習冊中的題目存在高度相似性,這種缺乏創新的作業設計,忽視學生能力層次和學習需求的多樣性。教師若只是機械地布置這些作業,不僅無法有效促進學生深度思考與個性化發展,反而可能消磨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如何根據學生個體差異,科學設定作業目標,實現作業的個性化與差異化設計,從而真正達到既減輕學生負擔又提升學習效能的目的,已經成為傳統初中語文作業設計中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之一。
(二)作業難度缺乏層次化構建
盡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倡導“因材施教”
的教育理念,但在教育實踐過程中,許多初中語文教師仍未能充分踐行這一原則,特別是在作業設計上,忽視難度的層次化設置。如此一來,無論學生的基礎與能力如何,他們都需面對相同難度、同質的作業任務。以文言文知識學習為例,基礎扎實的學生可能因作業難度過低而感到“吃不飽”,難以滿足其進一步探索和挑戰的需求;而基礎薄弱的學生則在面對類似《禮記二則》與《非攻》的對比分析時,感到力不從心,甚至可能因此產生挫敗感和厭學情緒。這些問題均指向作業設計缺乏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充分考慮,難以實現有效的分層教學。
(三)作業形式單一乏味,缺乏吸引力
傳統初中語文作業往往局限于“抄、背、默、仿”等機械性操作,形式單一且缺乏創新,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這種作業模式不僅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也會嚴重削弱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熱愛與探索欲。加之當前教育環境中“應試教育”思想,語文作業往往被視為應試的工具,而非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途徑,進一步加劇學生的負擔感和抵觸情緒。
四、新課標背景下智慧課堂中初中語文作業的創新優化策略
在新課標的框架下,初中生的綜合素養被細致劃分為語言運用、文化自信、審美創造與思維能力四個維度。為響應這一教育目標,初中語文教師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對初中語文作業進行深度優化,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依托智慧課堂構建綜合性作業體系,強化語言運用能力
在智慧課堂環境中,教師可通過“人人通”等教學平臺,實現教學資源的即時共享[2。如在布置《回延安》一課的作業時,教師可利用“資源中心”播放相關視頻,引導學生邊觀看邊感受詩歌的節奏與情感,同時標注出重點詞匯與句式,促進語言記憶與理解。鼓勵學生錄制個人朗誦視頻并上傳至平臺,利用平臺的互動功能進行同伴互評與教師點評,選取優秀作品進行展示,以此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與語言表現力。教師還可結合新課標關于作業與生活的緊密聯系要求,設計實踐性作業,如結合社會熱點“防溺水”問題,讓學生在智慧平臺上創作宣傳標語、編寫快板詞等,通過多樣化的形式鍛煉語言運用能力,實現知識與生活的深度融合。
通過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與審美能力,使作業成為連接課堂與生活的橋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智慧課堂的數據分析功能還能幫助教師精準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為個性化教學提供有力支持。
(二)利用智慧課堂實施分層作業策略,增強學生語文學習自信
在新課標指引下,初中語文作業設計應著眼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這要求教師必須正視學生間的個體差異,通過科學布置層次分明的作業,以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從而全面激發其學習動力[3]。
以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為例,教師可借助智慧課堂平臺中的“詩詞卡片”功能,精心篩選并推送與杜甫生平相關的圖文資料,讓學生在直觀感受中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與創作背景。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點,設計分層作業: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可引導他們從《石壕吏》等作品中感受杜甫的憂國憂民情懷,并逐步延伸至《望岳》《春望》等代表作,逐步深化對杜甫創作歷程及思想情感的理解;對于中等水平的學生,則可鼓勵他們將杜甫的作品與其他詩人如李白、蘇軾等的作品,進行對比閱讀,拓寬文學視野;而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則可引導他們深入探討杜甫詩歌的藝術特色,如“沉郁頓挫”的風格,并嘗試總結其創作成就。
同樣,在教授《大道之行也》時,教師可從字詞理解、文義把握、結構分析等多個維度出發,設計梯度作業。對于優秀學生,可推薦其閱讀《禮記》中的其他篇章,如《仲尼燕居》或《孔子閑居》中的相關章節,與孔子思想進行跨時代對比;中等學生則可借助陶淵明《桃花源詩》等作品,進行同類主題的比較閱讀;而基礎學生則可通過復習《桃花源記》等已學內容,鞏固基礎知識,并嘗試將其與本課內容相聯系。教師可利用智慧課堂的“授課白板”功能,通過拍照上傳筆記、留言討論等方式,促進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同時,教師還能根據學生表現進行動態分組,以更加精準地滿足每位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有效提升其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
(三)智慧課堂賦能開放性作業設計,強化初中語文核心素養培育
在新課標的引領下,語文教育愈發強調審美鑒賞與創新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這不僅是語文教學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支撐。初中語文教師可在作業設計中巧妙融合智慧課堂,以開放性、個性化的作業形式,激發學生的審美感知與創造力[4。如在元代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等經典文學作品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充分利用智慧課堂的資源優勢,設計跨學科、多維度的開放性作業,并根據學生的興趣與能力差異進行分組,再讓每組學生利用電子白板技術,將《天凈沙·秋思》的意境轉化為生動的圖文作品,鍛煉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深化他們對詩詞意境美的理解。教師還可鼓勵學生走出傳統課堂束縛,模擬古人漫步秋景,手持“電子扇”(或實體扇面結合數字筆記工具),在“智慧漫步”中捕捉靈感,即興創作,讓詩詞之美與自然風光完美融合。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有助于實現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更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力、創新思維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四)智慧課堂引領探究性作業設計,激活學生語文思維潛能
初中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認知水平與情感基礎,智慧課堂為語文作業設計提供無限可能,通過探究式作業模式,深度激發學生的探究欲與想象力,能有效促進其創造性思維健康發展5。以《蒹葭》作業設計為例,教師可巧妙運用智慧課堂平臺,發布主題討論帖,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引導學生在深入閱讀文本的基礎上,通過小組討論、個別發言等形式,多維度、多層次地解讀“伊人”這一意象。在討論過程中,有的學生將“伊人”視為心中遙不可及的摯愛,有的學生則將其類比為引領夢想的偶像,更有學生巧妙地將《馬說》等篇章融入思考,逆向推理出“伊人”或為明君渴求的賢能之士。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拓展,通過記錄自己的感悟并進行線上討論,能實現即時分享,引發學生思想共鳴。教師還可鼓勵學生將研究成果上傳至學習社區,形成線上交流互動的良性循環,進一步促進思維的深化與拓展。引入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機制,讓學生在反思與互評中實現自我提升,培養批判性思維與自我修正能力。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標的深人實施與智慧教育技術的不斷進步,初中語文教育生態正經歷著深刻重塑,通過設計層次性、開放性、探究性的作業,不僅能夠滿足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更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力和語文思維能力,為他們未來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李文成甘肅省靜寧縣第四中學
參考文獻
[1]尹海燕,王曉東.智慧課堂助力初中語文教學的策略探究[J].語文世界,2024,(23):48-49.[2]梁修耀.新課標背景下智慧課堂中的初中語文作業優化策略探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4,(17): 78-80.
[3]孫聰.傳統文化視野下初中語文智慧課堂的構建策略探究[J].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06):34-36.
[4]尤鵬程.初中語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策略[J].中國新通信,2024,26(11):155-157.[5]李霞.以“智”建課:中考改革背景下語文智慧課堂的構建[J].語文教學之友,2024,43(05):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