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作為培養學生思想道德、政治覺悟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載體,其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效果。然而,傳統教學方式往往側重于理論灌輸,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ヂ摼W資源的引人,為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通過整合互聯網上的豐富資源,教師可以創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二、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引入互聯網資源的必要性
(一)順應信息化時代發展需求
信息化時代,互聯網已深度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交流思想、開展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其海量、快捷、多元的信息傳播特性,為教育領域的改革與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作為塑造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載體,更是時代精神的傳播者與引領者。因此,高中思政課程教師必須緊跟信息化時代的發展步伐,積極擁抱互聯網,充分挖掘和利用其豐富的教育資源,以拓寬教學渠道,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二)豐富教學內容,增強實效性
互聯網以其更新迅速、內容豐富的特點,成為反映社會熱點、捕捉時代變遷的重要窗口。將互聯網資源融入教學,不但能夠豐富教學內容,使其更加多姿多彩、生動有趣,還能顯著提升教學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教師可以精心挑選互聯網上的新鮮案例、時事評論等素材,將其有機融入課堂講解、討論分析等環節,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思想政治課程的現實意義,還能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
(三)促進教學方式創新,提升教學效果
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側重于教師的講授,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然而,互聯網資源的引入,可以促使教師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精心設計探究式學習、合作學習等新型教學模式。在這些模式下,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創造者。他們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探究問題,通過團隊協作、交流討論等方式,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和自主學習能力
互聯網資源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對學生的信息素養和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利用互聯網資源的過程中,教師需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教會學生如何有效地篩選、整合信息。這不僅是對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的鍛煉,更是對其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此外,通過鼓勵學生利用互聯網資源進行自主學習,能夠極大地激發他們的學習潛能,使其在自主探索中掌握新知,培養其持續學習的習慣和能力,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礎。這一過程,既是對學生自我驅動學習能力的塑造,也是對其未來適應信息化社會能力的預熱[2]。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互聯網資源的應用實踐
(一)利用網絡資源拓展教學內容,提升課堂互動性
互聯網是一個龐大的信息庫,蘊含著豐富的時政新聞、學術論文、專家講座等資源。這些資源具有時效性強、更新速度快、內容豐富多樣等特點,能夠為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將網絡資源與傳統教學相結合,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還能通過在線討論、互動問答等方式,顯著增強課堂的互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以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第二課“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課程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提前在互聯網上搜集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歷程的紀錄片、專家訪談、時事評論等視頻。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這些精選資源,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社會主義在中國從理論探索到實踐,再到不斷成熟的壯闊歷程。隨后,教師緊扣教材知識點,設置諸如“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優越性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如何結合中國實際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等討論話題,引導學生進行深人思考。通過在線討論或小組討論的形式,學生得以充分發表個人見解,與他人進行思想交鋒,從而在互動中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此外,教師還可以靈活運用在線投票、問卷調查等互聯網工具,收集學生的學習反饋和疑難問題,為后續的教學優
化提供精準依據。這種結合互聯網資源與傳統教學的方式,不但可以豐富教學手段,還能夠提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有助于學生在理解和掌握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核心知識點的同時,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
(二)結合在線模擬實驗,深化對抽象理論的理解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的一些概念、原理和制度較為抽象,學生往往難以通過傳統的講授方式深入理解和掌握。在線模擬實驗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其通過創設虛擬情境,讓學生在模擬的實踐活動中親身體驗和感知抽象理論的實際應用。這種方式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他們從實踐中深化對理論的認識和理解[3]。
例如,在開展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第三課“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課程教學時,為了使學生更直觀地掌握這些核心知識點,教師可以借助在線模擬平臺,如經濟學模擬軟件、政策制定模擬器等,構建一個高度仿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在這一虛擬環境中,學生被賦予不同的角色,如企業家、消費者、政府官員等,通過模擬經營、政策制定、市場交易等實踐活動,親身體驗市場經濟的運作。例如,學生作為企業家,需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生產計劃、制定定價策略;作為政府官員,則需制定經濟政策、調控市場等,以維持經濟穩定。
通過這類模擬實驗,學生能夠直接觀察供求關系、價格機制、競爭機制等市場經濟基本規律的作用,以及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宏觀調控職能。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增強教學的實踐性和互動性,還能使學生在角色扮演和模擬實踐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相關理論,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教學的直觀性和吸引力
多媒體技術是現代教學手段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通過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形式,將教學內容生動、直觀地呈現出來,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形象具體的視聽材料,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點。同時,多媒體技術還能為教學提供多樣化的互動方式,如人機交互、生生互動等,進一步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效果。
例如,在開展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2第一單元第二課“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課程教學時,為了使學生全面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概念、特點及運行機制,教師可精心策劃,運用多媒體技術打造生動直觀的課件。課件中,復雜的理論知識點被巧妙轉化為圖表、動畫及視頻等多種形式,如通過動態演示市場供求曲線的波動,直觀展現其對價格形成的決定性影響;或借助專題視頻,深入剖析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多重角色與職能定位。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設計互動教學環節,利用多媒體技術的交互性,讓學生親自“走進”市場。通過人機交互技術,模擬市場交易場景,使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體驗市場機制的運作邏輯;同時,組織生生互動,圍繞市場經濟中的熱點議題展開小組討論,促進學生間的思想交流與觀點碰撞。這一系列創新舉措,不僅顯著提升了教學的視覺吸引力和參與性,更為學生搭建起一座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助力他們深刻理解并靈活應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相關知識,從而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雙重目標。
(四)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構建混合式學習模式
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模式結合了線上學習的靈活性和線下學習的深入性,能夠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在線上,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在線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面對面的討論、答疑和實踐活動。這種學習模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協作能力。
例如,在開展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2第二單元第四課“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前在線上平臺發布相關的學習資源和任務,如閱讀材料、視頻講座、在線測試等。學生可以在課余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并通過線上平臺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和討論。在線上學習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線下課堂活動,如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應用。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模擬收人分配方案設計”活動,讓學生分組設計合理的收人分配方案,并進行展示和討論。這種混合式學習模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還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
(五)利用社交媒體平臺,拓展教學空間和時間
社交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等具有廣泛的用戶基礎和便捷的交互功能,為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提供了新的空間和平臺。通過社交媒體平臺,教師可以隨時發布教學通知、分享教學資源、組織開展線上討論等;學生也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進行自主學習、互動交流,以及提出問題等。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學習變得更加靈活和便捷。
例如,在開展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單元第三課“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創建微信群或微信公眾號作為教學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教師可以隨時發布課程通知、分享相關鏈接和文章、組織開展線上討論等。學生可以在課余時間通過社交媒體平臺獲取學習資源、與其他同學進行互動交流,以及提出問題和建議。實踐中,教師可以分享關于黨的歷史、黨的建設和黨的領導等方面的文章或視頻,并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和討論;學生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或疑問,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和探討。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拓展教學空間和時間,還能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交流能力。
(六)融合傳統文化資源,提升文化素養和道德情操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道德觀念和人文精神。將傳統文化資源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還能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情操。通過互聯網,教師可以搜集到大量的傳統文化資源,如經典文獻、歷史故事、傳統藝術等,并將這些資源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引導學生深人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和內涵。
例如,在開展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第三單元第七課“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搜集相關的經典文獻、歷史故事和傳統藝術作品,如《論語》選讀、書法欣賞、傳統節日介紹等。通過線上展示和線下講解相結合的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在線視頻或圖片展示書法藝術的魅力和內涵;通過線下講座或討論會引導學生探討傳統節日的文化意義和價值。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傳統文化體驗活動,如書法練習、傳統節日慶祝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還能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審美能力和道德情操。
四、結束語
將互聯網資源與傳統教學相結合,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合理利用互聯網資源,教師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果;同時,學生也能夠在更加開放、多元的學習環境中主動學習、積極探索,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綜合能力。
作者單位:白秉海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崇文實驗學校
參考文獻
[1]楊磊.信息技術與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有效融合實踐[J].中小學電教(教學),2024,(10): 37-39.
[2]楊天虎,朱志敏.高中思想政治智慧課堂教學實施路徑思考[J].社會主義論壇,2024, (06): 41-43.
[3]邢婷婷.運用信息技術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課程育人鑄魂實效的實踐探究[J].中國新通信,2023,25(11):2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