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堅持立德樹人的價值觀,選擇體現時代性和基礎性的教學內容,支撐學生信息素養的發展。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的應用普遍,直接推動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立足以學習為中心的教與學關系,重點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然而,部分教師信息素養還有待提升,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課程教學實效性的提升。因此,如何有效利用互聯網資源和技術,提高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效果,成為教育工作者關注的重要課題。本文旨在分析互聯網視域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新特征,探討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教學策略。
二、互聯網視域下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特征
(一)教學資源多樣化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資源的更新速度極快,這充分體現了社會和時代的進步。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互聯網平臺上的教學資源極為豐富,教師和學生獲取資源的途徑變得更加多樣化[。海量的數據及信息資源,不僅為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與變革提供有力支持,還滿足了高中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教學資源的多樣化,是提升課程教學實效性的關鍵因素。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教學內容與教學資源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媒介。
(二)師生交互立體化
在互聯網視域下,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上的多樣化教學活動,為實時交互、資源共享提供了有力支持。師生交互的立體化特征,集中體現在突破時空限制、環境條件等方面,并高效整合線上線下教學渠道,為學生提供智能化課后服務和學習輔導[2。網絡通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以及數字化學習平臺,均能夠為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提供技術支撐。實時交互與溝通交流的過程中,高中生能更有效地培養信息意識、數字化學習及創新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
(三)評價方式多元化
在互聯網視域下,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不再局限于終結性考核一種評價方式。在互聯網思維、信息技術的共同影響下,課程教學評價方式更加多元化,教師結合教學實際情況,整合終結性、診斷性、過程性及表現性評價方法,有效發揮“以評促教”的引導作用[]。多元化教學評價方式,突出了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且評價標準更加細致,評價結果更加真實客觀。
三、互聯網視域下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一)以生為本,激活信息意識
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應秉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針對不同背景和知識基礎的學生,采用多元化教學策略,以激發學生開放性、合作性、協商能力和證據意識[4。在激活學生信息意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提高信息敏感度、增強信息價值判斷力兩個方面,高效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此外,教師在課程教學設計和活動實施階段,應明確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目標,為學生形成信息意識、信息社會責任感指引方向。
1.提高信息敏感度
信息及信息系統,是信息化時代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信息意識的高中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能夠針對問題需求,自覺且積極地探索恰當的方式獲取并處理信息,同時能敏銳地捕捉到信息的微妙變動。提高對信息的敏感度,是學生通過信息技術課程學習所獲得的關鍵能力。以教科版必修2信息系統與社會教材“信息系統的組成與功能”的教學為例,在本單元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引領學生感受信息及信息系統的多樣性,了解信息系統對信息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并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與學生共同分析典型的信息系統,對組成要素和結構復雜程度進行實踐探究。
課堂上,教師可展示一系列案例資料,旨在增強學生的信息感知力,助力他們更好地適應信息時代和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
案例1:《現代信息系統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中提到,信息系統在管理各項事務中的應用非常普遍,并促進企業管理工作效率的持續提升。管理信息系統,通過集成計算機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和數據庫技術,為企業管理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它不僅幫助企業擺脫落后的管理方式,還實現了管理現代化、決策智能化和辦公自動化,從而顯著提高了企業的運營效率和決策質量。
案例2:某生鮮平臺使用的智慧供應鏈系統,是一個能夠貫穿用戶下單、基地采購、分選大倉和前置倉配送全鏈路的超級大腦,以高效準確的管理平臺和系統取代傳統的人工操作和管理。用戶通過客戶端App下單的每件商品,均可追溯至源頭,從產地到運輸到分選倉到前置倉,每個環節都清晰明了。在運輸過程中,利用溫度傳感器等設備對不同的貨物設置不同的溫度控制要求,以保證商品的質量。
在上述案例資料的支持下,學生不僅能夠感受信息系統的多樣性,還能認識信息系統的組成要素。同時,在對比、歸納的過程中,客觀理解信息系統的主要類型及區別,最終達到提高信息敏感度的教學目標。
2.增強信息價值判斷力
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學生不僅要具備信息敏感度,更需要判斷信息價值的高低。面對信息資源混雜的互聯網平臺,學生需具備信息價值判斷力,才能篩選出有益于課程學習、個人成長及高價值的信息資源5。
在“信息系統的組成與功能”單元,學生應依據生活實例或案例資料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通過類比、歸納、比較,提升對信息價值的判斷能力。
案例:學校使用校園一卡通系統進行管理。校園一卡通基于RFID技術,支持食堂消費、圖書借閱以及全校范圍內的門禁識別功能,并且支持通過銀行轉賬等方式便捷地進行自助充值。一卡通的建卡、掛失、充值及信息錯誤修正等工作由學校財務人員負責。
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學生可結合自身校園生活經驗,評估案例資料中信息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并從中識別出與“信息系統功能”有關的詞語,如食堂消費、圖書借閱、門禁識別、自助充值等。與此同時,學生要結合課程內容,自主判斷“校園一卡通系統”是否屬于信息系統,其組成要素、功能結構是否完整,再分析校園卡和系統的用戶群體有哪些,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出“校園一卡通系統”與信息系統之間的關系。在此期間,學生可以判斷出案例中信息價值的高低,為信息意識素養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頭腦風暴,訓練計算思維
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上,具備計算思維的學生能夠有效界定問題、抽象特征、建立模型、合理組織數據,并運用合理的算法和信息資源形成解決方案。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組織“頭腦風暴”的互動環節,訓練學生的計算思維,鼓勵學生總結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并引導他們將所學知識和經驗靈活應用于其他類似問題的解決中。
1.開展探究性學習
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需設計算法,并采用流程圖描述,以實現訓練計算思維的訓練目標。
以教科版必修1數據與計算教材“計算機解決問題的過程”的教學為例,學生可依據教材游戲實例,分析問題,找出解決方法,概述算法概念和特征,并運用恰當的描述方法和控制結構表示簡單算法。以下面的探究性學習任務為例,學生能夠運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步驟”,排列出正確的問題解決步驟。
任務:下列步驟是用計算機解決物質密度計算問題時經歷的三個階段: ① 編制計算機程序,用計算機進行處理 ② 設計“根據物質的質量與體積計算密度”的算法;③ 明確任務為“根據物質的質量與體積計算密度”,確定密度計算公式。上述階段的正確順序是( ③②① )
學生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按照分析問題 $$ 設計算法 $$ 編寫程序 $$ 調試運行的流程,提煉關鍵信息,得出③ ②① 的排序結果。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著重訓練學生的計算思維,鼓勵其在“頭腦風暴”的互動環節,積極分享運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經驗,將類似的思維過程遷移到新問題的解決過程中。
2.開展項目式學習
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上,“頭腦風暴”是項自式學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小組為單位、團隊協作與溝通交流,是項目式學習的核心特征。在“頭腦風暴”的過程中,每個學生自由表達,以共同解決問題為目標,從而促進計算思維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以“可以復用的代碼”一課為例,各項目小組需要借助實例,了解Python函數的作用,并在項目式學習活動中學會函數的定義和調用方法,并熟練運用函數、模塊解決實際問題。以下面的編程實例為例,各小組學生需討論函數的定義、調用及模塊功能對程序輸出的影響。
項目實例:小張編寫了通過輸入年份計算生肖的函數,Python程序如下所示:
1def sx(y):2 x=[ “猴”,“雞”,“狗”,“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3 i=y%124 return x[i]5 b=int(input(“請輸入出生年份:”))6 print(sx(b))
當輸入年份為“1982”時,上述程序輸出的結果是什么?
在各小組學生參與“頭腦風暴”的互動環節中,某個學生能夠指出程序段中有一個Python的函數定義def,并接受一個參數。在調用函數時,需遵循完整的調用格式。學生積極分享對程序段中函數定義和調用的見解,通過思考、判斷和分析,成功達成“頭腦風暴”的互動目標。在項目式學習活動中,學生能夠共同找到編程問題的解決方案,并在合作探究、實踐操作中訓練自己的計算思維。
(三)資源補充,數字化學習與創新
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上,適當借助互聯網補充教學資源,是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在補充資源、數字化學習軟件的輔助下,學生更能感受到課程的趣味性和創新性,從而深化對學習內容的認識和理解。
以教科版選修2網絡基礎教材“網絡與生活”的教材為例,學生需要借助“云課堂”“騰訊會議”等數字化學習工具,全面了解計算機網絡的發展歷史,熟悉常見網絡服務的應用場景及特點,理解計算機網絡與通信、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對現代社會的重要意義。
從培育學生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素養的角度出發,教師精選多樣化的數字化資源與工具,讓學生親身體驗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與變革潮流,在管理和優化學習過程與資源的同時,為學生合理構建個性化的學習檔案。教師將預設的課程學習路徑和活動環節,在數字化學習平臺上共享給全體學生,學生可自由選擇學習任務的執行順序,并實時更新學習任務單和資源列表。在學生逐漸適應數字化學習環境的基礎上,教師鼓勵其在課上、課后,與同學分享網絡學習感受,并創造性解決數字化學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針對“網絡與生活”相關的數字化學習資源,教師重點介紹網絡服務的應用場景及其獨特之處,拓寬學生的數字化學習視野,使其完成各項線上線下學習任務。
(四)拓展實踐,增強信息社會責任
在互聯網視域下,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適當拓展課外實踐活動,同步增強學生的信息社會責任感。拓展課外實踐活動,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未來適應信息社會的需求有關,有利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增強信息社會責任感。
以教科版必修2教材“信息系統的安全”的教學為例,學生需結合教材、補充資源及課外實踐活動,學會辨別信息系統中的安全風險,明確各類安全技術的具體功能及其價值所在,并通過實踐操作來熟練掌握信息系統的安全管理技巧。以下面的拓展實踐任務為例,學生在動手操作信息系統的過程中,需要注重辨別安全風險、應用安全技術、理解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拓展實踐任務:小李家大棚葡萄園安裝了智能滴灌系統,智能終端通過濕度傳感器采集土壤濕度數據,并上傳至Web服務器,保存到數據庫。當大棚內土壤濕度低于或超過閾值時,智能終端控制灌水器可以實現土壤濕度自動調節。該系統通過光貓接入互聯網,用戶小李通過瀏覽器輸入賬號和密碼登錄系統。若連續3次輸入的密碼不正確,系統將自動鎖定賬號,以增強安全性。登錄系統后,用戶可以遠程查看、控制大棚內土壤濕度。
在拓展實踐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親身體會信息系統安全的重要性,并根據實踐任務,積極探討該系統的身份認證技術是什么,判斷分析該系統的執行器與Web服務器之間的關系。教師則引導學生從信息系統安全管理的角度,為該系統提出提高安全性的建議,如給系統用戶設置不同的權限、定期排查系統安全漏洞等,增強學生的信息社會責任感。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視域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具有教學資源多樣化、師生交互立體化、評價方式多元化等特征。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應秉持以生為本的理念,激發學生的信息意識;并通過組織“頭腦風暴”等互動環節,有效訓練學生的計算思維;適當補充互聯網上的教學資源,著力培養學生的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依據學生的實際需求,積極拓展課外實踐活動,以此增強學生的信息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陳藝.基于計算思維培養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方式探究——以Python語言程序設計教學為例[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8(24):109-111.
[2]殷海華.Python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2023,(36):102-104.
[3]崔文文.新課程背景下加快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變革的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23,(23):88-89.
[4]黃瓊.項目學習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學周刊,2023,(36):76-78.
[5]牛維君.以生為本,綜合發展——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化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3,(2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