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七夕,就不能不聯(lián)想到民間故事中,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這故事是如此的深入人心,于是有了李清照的“星橋鵲駕,經(jīng)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但在歷史上,最初的七夕卻與愛情不沾邊,這一天甚至不是七月初七而是七月初一。那時候,人們把七夕作為秋季到來的標志。在秦朝,這一天還是“兇時”,云夢睡虎地秦簡《日書》中 ,這一天是“取妻”忌日——“正月,七月朔日(初一),以出母(女)取婦,夫妻必有死者。”顯然,牛郎織女的悲劇在這里成為解說和注腳,以及一種民間婚嫁的時間禁忌。
到了漢朝,七夕終于來到七月初七,正式成為民俗節(jié)日,也從兇時轉(zhuǎn)化成良辰吉日,并加入乞巧的習俗。到了今天,七夕也漸漸衍生出“中國情人節(jié)”的別稱。
牛郎織女在哪里?今年七夕這天,晚八點左右仰望星空,天頂附近最亮的一顆星,便是織女,位于天琴座。接下來向南看,半空中另外一顆亮星便是牛郎,在天鷹座內(nèi)。牛郎星的上下另有兩顆暗星,象征著牛郎扁擔里挑著的一兒一女,不過代表著女兒的那顆星,在城市里僅用肉眼很難看得到。另外一個很遺憾的事情是,由于城市的光污染情況,銀河也要到郊外才能看清楚。
那么問題來了:搭個鵲橋,需要多少只喜鵲?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下牛郎星和織女星的實際距離。夜空中牛郎織女兩顆星,看起來只隔著一條銀河,但論實際距離是16.4光年。打個電話(電磁波的傳播速度與光速差不多)互訴衷腸,一來一回,差不多要33年,由此可見“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句詩真的沒騙人。
接下來需要明確喜鵲的體長問題。以北京為例,常見的喜鵲有三種,第一種叫紅嘴藍鵲,李商隱“青鳥殷勤為探看”里面的青鳥說的就是它,體長53—68cm。第二種叫灰喜鵲,體長33—38cm,比較嬌小。第三種,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喜鵲,體長45—50cm,為了計算方便,統(tǒng)一取最大值50cm。然后我們就得到了這樣一組數(shù)據(jù):牛郎星與織女星相距約16.4光年,1光年=9460730472581千米,就是9萬多億公里;1千米=1000米,1米=2×0.5米。列算式就是:16.4×9460730472581×1000×2=310311959500656800只!這鵲橋,不知道需要多少個地球的喜鵲才能搭得成啊!
需要走多久呢?人步行的速度大約是每小時5公里,牛郎織女兩人相向而行,要425億年!時速300公里的高鐵,71億年,時速900公里的飛機,大約要23.7億年。總之,這距離一夜肯定走不完,絕對是愛情長跑。然而,這個數(shù)字還在不斷增加,因為這兩顆星星的距離還在不斷拉大。
倒也不必那么悲觀,天上有一組星星愿意為牛郎織女仗義出手,給了我們相信這個童話的理由。這組星叫作“天津”,意思是天上的渡口,民間也叫它喜鵲星。這組星位于天鵝座,其中最亮的一顆叫作天津四,切記,和直轄市天津完全沒關(guān)系,指的是天子的渡口。織女星、牛郎星和天津四,又合稱為“夏季大三角”。
有渡口,必然就有船,古人甚至還把它看成一座橋,比如古代洛陽就有一座“天津橋”,所以,從橋上走過去,牛郎和織女就在一起啦。
(責編: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