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深度重構傳播生態的當下,一個縣級鄉村足球賽事——貴州“村超”(全稱“貴州榕江和美鄉村足球超級聯賽”)實現了綜合瀏覽量突破1000億次,全網在線觀著“村超”直播人數超6億人次的現象級傳播;不僅成為鄉村振興的“流量樣本”,更重構了鄉村題材的傳播范式。筆者基于貴州“村超”的實踐,從內容創新、流量運營、技術賦能和價值轉化四個維度,解析其從地方賽事到城市IP的傳播密碼。
傳播內核:以“人”為中心的內容創新機制
“村超”的傳播成功,首先源于對“內容為王”的極致踐行,其核心是構建了一套以群眾為主體、以情感為紐帶的敘事體系,讓鄉村文化從“被展示”變為“被感知”。
群眾視角的微觀敘事。不同于傳統宣傳中“宏大敘事 + 景觀展示”的模式,“村超”選擇以“小切口”傳遞“大情感”。傳播內容聚焦具體人物與場景,95歲的侗家奶奶被稱為“村超”最大股東,她的出現讓賽事有了歷史厚度與情感溫度;蹲身服務群眾的民警、熱情的啦啦隊姑娘、最美高速收費員等形象,通過日常化的行為展現個體的溫度與人情的淳樸。這些看似零散的個體故事,實則構成了“村超”溫度的集體記憶。
這種敘事策略精準契合了傳播學中的“使用與滿足理論”一受眾在觀看這些故事時,能通過情感共鳴獲得心理認同,進而主動參與傳播。不做生硬的文化展示,而是通過一個個溫暖人心的故事,讓大家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村超”的溫度。數據印證了這一策略的有效性,僅95歲侗家奶奶贊助貴州“村超”的相關視頻,在抖音單平臺的播放量就突破5億次,成為連接城市與鄉村情感的重要紐帶。
文化符號的生活化轉譯。“村超”將侗族大歌、苗族銀飾等地域文化符號融入賽事的每一個環節:中場表演由村民自發組織的民族舞蹈隊擔綱,啦啦隊的服飾是地道的苗繡工藝,冠軍獎品從“一頭豬”到非遺手作,酸湯魚、卷粉等美食成為觀賽“標配”。這種“文化可感化”傳播,打破了受眾對鄉村文化的刻板印象,使“真善美”通過日常場景自然傳遞。更具創新性的是,“村超”通過“小教練指導孩子踢球”“民警蹲下來為群眾解決問題”等畫面,展現服務型政府的形象,讓受眾在潛移默化中理解鄉村治理的創新實踐,實現了“正能量”傳播的“軟著陸”。
傳播載體:多元協同的流量池生態構建
“村超”跳出“官方單向輸出”的傳統模式,構建了“官方主導 + 全民參與 + 媒體共創”的流量池體系,實現了流量的“自循環
外溢”。
自建矩陣,去中心化的傳播網絡。“村超”摒棄新聞發布會等傳統形式,打造“主賬號 + 子賬號 + 群眾賬號”的三級傳播矩陣。一是通過官方賬號聚焦賽事直播,保證核心信息的權威性;二是返鄉青年 @ 貴州村超推薦官阿毅, @ 貴州村超航拍師等個人賬號深耕垂直內容,用個性化視角解讀賽事背后的鄉村故事;三是群眾通過手機隨拍隨傳,形成“全民皆記者”的傳播態勢。這種“官推民辦”模式(政府背景的運營團隊以自媒體形式運作),為創新事物建立了緩沖區,減少了放大鏡效應。
媒體共創,從“合作”到“共生”的關系升級。“村超”通過“素材共享 ?+ 議題共商”重構媒體關系,建立貴州“村超”媒體微信群,實時分享最新素材與策劃點子,與100余家媒體聯合策劃選題。更具戰略眼光的是,將賽事名稱定為貴州“村超”而非榕江“村超”,主動將地方賽事升級為省級文化IP,吸引全省媒體共同參與創作。這種“共創”模式讓媒體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例如,貴州廣播電視臺打造《“村超”全民星》系列報道,深入挖掘賽場內外的精彩瞬間和人物故事,展現“村超”賽事的獨特魅力。中央媒體則從“全民健身”“文化自信”“縣域經濟”等視角進行深度解讀。草根賽事得到主流媒體的關注,讓參與者和受眾獲得了更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地方自媒體的初發到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主流媒體的集中報道,再到時任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稱其為“偉大的比賽”,貴州“村超”的影響力實現了跨越式提升。
用戶轉化,從“觀看者”到“傳播者”的角色重構。“村超”通過“議題設置 + 利益激勵”激活用戶參與。例如,賽前策劃“村超”旅拍挑戰、“村超”加油口號征集等互動活動,這些活動不僅激發了游客的創作熱情,還通過他們的社交平臺分享,進一步擴大了“村超”的傳播范圍;推出“全民推薦碼”,用戶掃碼發布內容即可領取消費券、現金獎勵。這種設計使游客從“觀賽者”變為“內容生產者”,形成“賽事體驗一內容創作一社交分享”的閉環。
傳播賦能:技術驅動的傳播效率革新
“村超”以“輕量化技術”降低傳播門檻,用AI賦能實現“傳播—服務—商業”的鏈路打通,讓技術成為流量放大器。
輕量化工具,降低創作與傳播門檻。針對鄉村傳播中“專業人才不足”的痛點,“村超”開發了“碰一碰”投稿裝置。游客手機貼近設備,10秒即可生成帶有賽事元素、背景音樂的短視頻,可直接發布到小紅書、抖音等平臺。這種“零技術門檻”的工具,讓每個游客都能輕松成為傳播者,單日生成視頻量最高可達10000條。對于無法到現場的游客,“村超”組建社群,通過“趣味主題任務”引導游客線上創作。例如,為“村超”寫一句標語、用家鄉話為球隊加油等活動,創作的優秀作品可獲得農特產品禮包。這種“線上 + 線下”聯動,打破了地域限制,使流量池不斷擴容。
AI智能體,全場景的傳播與服務融合。“村超”AI智能體具備“服務 ?+ 傳播 °+ 商業”三大功能,作為“24小時在線導游”,它能解答“本周賽事安排”“哪里能吃到最地道的酸湯魚”等問題;作為“傳播助手”,它能第一時間提供賽事信息和賽事動態;作為“商業連接器”,它連接酒店預訂、農特產品銷售等服務,實現“看賽事一買特產一訂行程”的閉環。這項技術已在全場景投入使用,游客掃碼即可獲取圖文、視頻形式的解答,商家通過智能體發布優惠信息,踐行了“數據變成新農資”的理念,AI智能體成為技術賦能方面的重要推手。
傳播升華:從流量現象到價值高地的跨越
“村超”的傳播未止步于“流量破圈”,而是通過“階段遞進 + 價值轉化”,讓流量成為鄉村振興的“留量”。
傳播階段的精準遞進。“村超”傳播經歷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初期通過自媒體實現碎片化傳播(形成話題),中期依托官方新媒體推動深度傳播(形成現象),后期借助傳統媒體完成價值定調(形成高地)。這種“自媒體造聲勢一新媒體筑現象一傳統媒體賦價值”的節奏,符合受眾認知規律。例如,當網絡熱議“村超”為何火爆時,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以文化繁榮賦能鄉村振興》,“村超”流量背后的文化密碼在《新聞聯播》播出,探討其在鄉村振興中的發展模式。從理論高度解讀其背后的“群眾主體論”與“文化自信”,使賽事從“樂子”上升為“發展的路子”。
流量到產業的價值轉化。依托流量效應,“村超”推動“賽事IP一文旅—農特”產業聯動。足球小鎮、研學基地落地,“村超”可樂、刺梨汁等衍生品熱銷,沿海企業紛紛前來洽談合作。2023—2024年,榕江游客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餐飲營收均實現數倍增長,2025年目標是吸引游客突破1000萬人次。“村超”驗證了“三新農”理念的實踐價值,村民通過直播銷售農特產,返鄉青年用短視頻記錄鄉村變化,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這種“傳播賦能產業”的邏輯,讓流量真正扎根鄉土,實現了從“流量紅利”到“發展紅利”的轉化。
傳播管理:資源整合與節奏把控的實踐智慧
“村超”的傳播奇跡,離不開背后高效的組織管理與節奏把控,這為縣域級傳播項目提供了可借鑒的操作范式。
“村超”組建了專門的宣傳專班,從融媒體中心、文旅投公司、農投公司及新媒體民營企業抽調人員,負責內容策劃、拍攝制作、平臺運營和媒體聯絡;同時每周從各鄉鎮新媒體服務站抽調10名人員負責現場拍攝。在人才、資源、資金有限的情況下,這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模式,實現了現有條件的最大化利用。
傳播節奏上,“村超”精準把握“碎片化一深度化一疊加化”的遞進規律。初期通過“冠軍獎品是一頭豬”等新奇點制造話題,吸引流量;中期通過“人物故事
文化解讀”深化內容,留住流量;后期通過“權威背書 + 產業聯動”實現價值疊加,轉化流量。
貴州“村超”的傳播實踐,為鄉村題材傳播提供了三重啟示。其一,內容上要“見人見情”,用微觀敘事激活情感共鳴,讓文化可感可知;其二,渠道上要“共建共享”,構建“官方"+"全民 + 媒體”的協同生態,打破傳播壁壘;其三,價值上要“賦能實體”,讓流量服務于產業發展,實現“傳播一經濟一文化”的良性循環。
從“一頭豬的獎品”到“1000億流量”,“村超”證明:真正的傳播力,不在于刻意制造熱點,而在于扎根鄉土、連接人心。正如那句“自古營銷留不住,唯有真字動人心”。這種以“真”為內核、以“聯”為路徑、以“實”為歸宿的傳播范式,不僅讓“村超”從貴州榕江走向世界,更為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文化傳播提供了可復制的范本。
(作者王永杰系榕江縣融媒體中心主任,貴州村超傳播負責人;余彩虹系榕江縣融媒體中心廣播部主任,貴州村超主持人)
【編輯:杭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