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改革潮涌。“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既是時代賦予的新課題,又是主流媒體的必答卷。唯有以變應變,以萬化應千變,以革新求突破,化挑戰為機遇,方能在激烈競爭中突出重圍、獲得先機,在時代浪潮中挺立潮頭、領發新聲。如果將媒體比作一艘在海上航行的船,那么內容、技術、創新、擔當恰似這艘航船的舵、帆、槳、錨,共同驅動著主流媒體改革行穩致遠。
以內容為引領,把好方向之舵,開拓輿論主陣地。內容是媒體的“立身之本”,更是媒體奮勇向前的“定海神針”。近年來,創造性地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持續加強新聞從業人員團結引領,積極創新輿論引導方式;做大做強以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一網四號”新媒體矩陣,著力辦媒體的媒體、報新聞的新聞、當記者的記者、講故事的故事,打造網上輿論引導新范式,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持續提升,“”現已成為政務新媒體的頭部和新聞公號的頂流。充分發揮新聞道德委員會作用,圍繞主題宣傳、熱點引導、輿論監督等重要議題開展評議、發出倡議,推動新聞界積極投身改革,走進一線改革現場,轉作風、改文風,不斷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通過“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中國新聞獎評選等品牌項目,推動新聞界持續增強“四力”教育實踐,守好新聞工作底座,把牢內容生產根本,創制新聞精品力作,講好真實立體、全面豐富的新時代中國故事。
以技術強動力,啟升奮進之帆,勇闖融合新藍海。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深刻改變著內容生產、傳播格局和媒體形態,技術是助力媒體快速航行的船帆,更是推動全面變革的引擎。努力做好教育培訓主業,全力打造“記者之家”大學堂,通過網上網下聯通,打造人才培育的多元賦能平臺,助力中青年記者成長、成才、成功;聯合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共建產學研用“共同體”。
面對人工智能技術,媒體要像海綿吸水般積極吸納,打造自主可控的媒體技術平臺,培育“新聞 + 技術 + 藝術”復合型人才,讓懂傳播規律的筆桿子掌握算法邏輯,讓貼近傳播的技術專家理解新聞價值,讓有創造能力的藝術能手做好新聞創意,實現多向賦能、各方共贏。
以創新振精神,劃起機制之槳,激活發展新動能。機制是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順暢的機制如同有力的船槳,機制好、人心順,眾人劃槳開大船。正全力構建網上網下一體、體制內外聯動、國際國內貫通的新工作格局;圍繞“建強全媒體人才隊伍”“行業類媒體系統性變革”專題深入開展調研,提供決策參考;積極參與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的評價體系,穩妥推進中國新聞獎評選改革,擴大評選范圍、突出效果導向,真正把正能量、大流量、高質量的好作品評選出來,助推新聞界貼近受眾、提升質效;到新聞工作一線開展研討活動,舉辦創新創優實戰班,發揮示范作用,轉化成果,交流經驗。
以擔當扛責任,錨定事業之基,創造輿論好生態。主流媒體是社會與論的穩定器,也是網絡空間的守護者。人工智能日新月異之時,新聞媒體要堅守責任底線,為技術應用戴上“安全閥”。正通過新聞道德委員會開展評議,舉辦“自媒體內容風險官培訓班”,推動建立行業倫理規范;進一步完善平臺博主常態化聯絡工作體系,積極推動有條件的省級記協與“網絡財經大V”建立省級經濟宣傳溝通聯系機制;大力實施正能量網紅“種子計劃”,扶持打造一批“主流新聞大V”和“正能量網紅”,唱響主旋律、擴大“同心圓”;進一步豐富創新“中國新媒體聯合公益行動”的形式、內容與載體,提升貼近性、參與度與引導力。
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呼喚科學謀劃的思想者,需要敢干善為的行動派,期待干得精彩的實干家。在黨政群、產學研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主流媒體必將在人工智能時代煥發新生機、激發新活力、釋放新動能,擔當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時代責任,為壯大主流與論、弘揚主流文化做出新的貢獻。
(作者系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