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東南亞作為受中華文化影響深遠的區域,始終是中國電影海外傳播的重要市場。該區域的地理鄰近性與文化同源性形成復合優勢,為中國電影在東南亞的傳播提供了獨特的地域條件與深厚的文化認同基礎,使中華文化在該地區對外傳播中能夠搶占先機。中國與東盟從1991年開啟對話進程,建立平等合作的新型外交關系,到2021年升級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完成從對話到深度合作的跨越,歷經三十余年發展,東南亞地區與中國已建立起緊密的合作關系,形成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新形態。在此過程中,中國電影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在促進中國與東南亞地區文明互鑒方面,始終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中國電影在東南亞傳播的歷史溯源與關系構建
電影作為以現實為基礎,以藝術為手法的藝術形式,兼具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雙重屬性。就中國電影在東南亞地區的傳播而言,其不僅承載著輸出商業價值的經濟功能,更成為搭建文化認同的情感紐帶。
1.早期交流與市場開拓。20世紀20年代初期,中國電影與東南亞地區已形成實質性的跨國媒介互動格局。旅居東南亞的海外華僑作為文化中介的積極追隨者,構成了中國電影的初始受眾矩陣。同時,東南亞地區相對寬松的電影審核機制使得中國電影有著相對穩定的生存空間。《白毛女》《中華兒女》等電影在東南亞的傳播時間段為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這一時期,中國通過政策推動、機構設立和外交合作,積極輸出電影,滿足了東南亞地區華僑華人的文化需求,并借助當地電影市場的空白期擴大了影響力。這種早期交流與市場開拓,為中國電影在該地區的長期發展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2.雙向交流與文化互鑒。改革開放后,中國電影在東南亞地區由單向傳播轉為雙向交流,通過參加東南亞地區舉辦的電影節展、線下舉辦各種活動、借助紙媒等舉措努力宣傳中國優秀影視文化,兩地電影從業人員之間的商業交流也日漸頻繁。徐克導演在越南拍攝的《英雄本色3:夕陽之歌》大獲成功,飾演主角小馬哥的周潤發也一度家喻戶曉,由此標志著兩地電影合作進入新階段。與此同時,上海電影制片廠也開始逐步譯制東南亞地區的進口電影。中國與東南亞的電影交流不再限于作品展映,更延伸至行業互訪、聯合制作等領域,為區域文化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3.深入發展與文化共融。1991年,中國和東南亞地區聯盟開啟了對話進程,雙方的合作步入新階段,電影產業的交流也日漸增多。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為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電影交流帶來新機遇,中國電影人開始更加注重挖掘東南亞地區的文化特色與社會議題,嘗試將當地元素融入創作之中,以增強作品的跨文化吸引力。此舉為兩地觀眾提供了更多元的觀影體驗,進一步拉近了彼此的情感距離。2021年,中國與東盟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標志著中國與東南亞地區電影事業開啟深入交流階段。中國電影在內容創作上也開始主動融入東南亞元素,力求實現文化上的共鳴。電影作為一種跨文化交流媒介,其作用愈發凸顯,成為連接兩地人民情感的重要紐帶。
二、中國電影在東南亞傳播的現狀與受眾心理分析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中國電影在東南亞地區的傳播呈現出獨特的文化景觀。基于此,筆者從傳播現狀與受眾心理兩方面進行深入的系統分析,以精準把握中國電影在東南亞地區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復雜身份認同困境,為實現中華文化在東南亞地區的有效傳播與深度認同提供理論參考。
1.中國電影在東南亞地區的傳播現狀分析。美國學者邁克爾·H.普羅瑟對于跨文化傳播有著這樣的見解:“在了解當地的社會文化背景及受眾消費偏好的基礎上,輸出具有共同文化經驗的內容,在文化心理層面找到契合點。”中國電影在東南亞地區的傳播依賴于當地的華僑華人群體,排片率低、排片時段不佳、審核嚴格等客觀因素和文化與語言差異導致的隔閡,使得東南亞地區的電影受眾對中國電影存在類型固化認知,認為中國電影仍局限于武俠、古裝等傳統題材,對現實題材作品的接受度普遍較低。從傳播渠道來看,中國電影進入東南亞民間的渠道有限,東南亞本土居民在海外平臺難以搜索到想看的作品,同時,也限制了中國電影在東南亞地區的傳播效果。《世界僑情報告(2023)》指出,東南亞人口總數約為6.7億人,其中華僑華人占 6%~7% ,有4000余萬人,是海外華僑華人數量分布最為廣闊的地區。因此,中國電影可以通過廣大華人群體的中介效應來消解文化隔閡,充分利用這一點以達到擴大受眾群體的目的。提高東南亞地區的傳播優先級,對于中華文化世界市場的擴大有著重大意義。
2.東南亞地區的受眾接受情況與心理分析。中國電影始終秉持著“求同存異”的海外傳播理念,注重闡釋共同價值。近年來,中國在各個領域始終向外展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2021年,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電影東南亞地區傳播調研報告》顯示,東南亞受訪者對中國電影中笑點彩蛋的理解率僅提升至 47% ,低于預期。這項調查表明,漢化水平直接影響了觀眾對于電影文化意象的理解。語言作為文化傳遞的核心載體,其熟悉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觀眾對電影情節和文化內涵的接受度。
美國大眾傳播研究者約瑟夫·克拉珀提出的受眾選擇理論認為,“人們已存在的意見和興趣,更概括地說就是人們既有的傾向會顯著地影響他們的行為和大眾傳播對他們的效果。”雖然東南亞地區的廣大華人群體為中國電影的傳播增添了助力,但他們的文化背景和觀影習慣同樣受到當地社會環境的影響,這使得他們在選擇電影時更傾向于符合自身文化認同或娛樂需求的作品。由此可見,受眾的心理需求與觀影期待之間存在一定的錯位,這種現象為中國電影在東南亞地區的進一步傳播提出了新的挑戰。
3.文化折扣下的認知隔閔與表達平衡。中國電影在東南亞傳播面臨的核心矛盾在于如何平衡傳統文化的深度呈現與現代文化的創新表達。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黃會林提出,中國文化對東南亞觀眾形成的文化折扣相對較低,因此在中國電影跨文化傳播的發展進程中,東南亞地區必將成為最有利的一大市場。中國電影在東南亞地區的成功傳播,如《花樣年華》《流浪地球》等作品的案例表明真正優秀的電影作品能夠突破文化界限,贏得廣泛認同。盡管中華文化與非華語圈之間存在語言、習俗等差異,這些非電影因素可能對傳播構成一定挑戰,但其對作品本身的影響終究有限,電影的核心價值仍可通過內容呈現有效傳遞。這種跨越文化壁壘的能力,反映出優質內容本身具備的強大傳播力。然而,文化折扣的存在依然不可忽視,東南亞觀眾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層次的認知共鳴。這種認知隔閡不僅影響了電影中文化意象的傳遞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片的情感沖擊力。因此,如何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同時降低理解門檻,成為中國電影創作者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三、中國電影在東南亞傳播的區域優化策略
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電影想在東南亞地區實現有效的跨文化傳播,必須突破單一的內容輸出模式,轉向深層次的情感共鳴建構。
1.以共通價值促進東南亞受眾的情感共鳴。基于前文對中國電影在東南亞地區傳播所遇到的多維挑戰,傳播策略亟須將重心從技術導向轉為文化互通性的尋找與構建,其核心在于探求中國與東南亞地區在人文風土、價值觀念與民族精神等層面上的共通點,以實現情感共鳴,達到內容與形式的互通。中國始終堅持建立一個繁榮、穩定且和諧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因此,在東南亞傳播中華文化,要聚焦人類共通情感,系統分析當地文化,挖掘共性縮小差距。尊重受眾審美與理解,避免過度市場化或民族化,堅持求同存異。同時,深耕于優質內容的創作,挖掘更多具有共通性的,能夠引起東南亞地區觀眾甚至全人類深層次共鳴的價值題材。
2.針對東南亞地區精準施策與長效構建。在媒介融合發展的大趨勢下,應針對東南亞文化多元化、受眾分眾化的地域特征,將注意力放在高新技術對于跨區域文化傳播的應用上。借助大數據算法精準制定傳播策略,能夠有效提升傳播效率。從受眾維度來看,可以通過建立東南亞地區用戶畫像數據庫,把握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受眾的觀影偏好和消費習慣。一是制定差異化的內容投放策略,實現內容輸出和精準匹配。二是從技術賦能視角審視,網絡新媒體技術將會構建全新的文化傳播生態,依據東南亞地區新媒體平臺的發展特點,中國電影應加快愛奇藝國際版、騰訊視頻海外版等平臺在東南亞地區的區域化運營,通過“優質內容
本土服務”,讓中國電影的傳播渠道突破傳統的單一線性實現向多元化、多極化躍遷。三是加強與東南亞本地文化機構的合作,通過聯合制作、版權共享等方式,推動中國電影在地化發展。四是注重長尾效應的發揮,建立持續的文化輸出機制,避免短期行為對傳播效果的削弱。通過定期舉辦中國電影展映活動、文化交流論壇等形式,增強東南亞受眾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和黏性。同時,借助社交媒體平臺的互動特性,鼓勵用戶生成內容,形成口碑傳播,進一步擴大中國電影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
四、中國電影在東南亞傳播的發展圖景
中國電影在東南亞的傳播正邁向新階段,通過深度剖析文化共通性與差異性,將為中國電影在東南亞市場的可持續發展開辟新篇章。
1.國家敘事與東南亞在地化的融合表達。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方針的指引下,中國電影產業呈現出鮮明的國家敘事轉向特征,有效推動了重大歷史題材與現實主義題材的影視化轉譯。中國電影在東南亞地區的傳播正從單向輸出向雙向交流轉型,逐漸成為兩地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并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影像敘事體系。這一創作轉向集中體現為兩大類型。一是以節慶獻禮片作為儀式化觀影的載體,如《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長津湖》《1921》等作品,構建起集體記憶的影像檔案。通過個體記憶與國家敘事的互文建構,對東南亞地區實現主流價值觀的柔性傳播。二是現實主義作品,如《中國機長》《湄公河行動》等。這些作品以真實事件為藍本,通過細膩的敘事手法和精湛的制作水準,展現了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面貌與精神內核。在東南亞地區,這類影片不僅滿足了觀眾對真實故事的好奇心,還以其強烈的情感共鳴贏得了廣泛認可。
中國電影在東南亞的傳播需要把握三個關鍵維度。第一,在歷史維度上,尋找與東南亞地區的歷史連接點,引發情感共鳴。第二,在技術維度上,借助數字手段完善放映技術,增強觀影體驗。第三,在文化維度上,針對東南亞地域文化進行適度的本土化改編。通過這三個維度的把握,中國電影能夠在東南亞地區實現更深層次的價值傳遞。這種多維度的創新嘗試,不僅有助于打破文化壁壘,還能為中國電影在東南亞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現實題材創作的雙重指向。近年來,現實題材的復興為中國電影在東南亞地區的傳播提供了新的內容支點與創作方向。中國現實題材電影在東南亞的傳播,一是展現出中國的發展成就與現實問題,傳遞中國故事與價值觀,為東南亞觀眾提供了了解當代中國的鮮活立體文本。二是通過與東南亞地區觀眾建立文化共鳴,增強跨文化傳播的影響力。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涌現了大量可歌可泣的人物,新時代中國電影借助這些素材可以有力地塑造中國故事進而在東南亞地區顯現出強大的傳播潛力。例如,《我不是藥神》的成功就是一個鮮活且生動的例子,被網友評價為“不僅是一部完成度極其少見的國產現實主義電影,同時也是一部用誠意來打破所謂制度壁壘并靠規矩的拍攝手法來贏得觀眾的作品”。此類型電影不僅讓東南亞觀眾了解到中國社會的真實面貌,更真實傳遞出了中國在和平發展道路上的努力與成就。中國現實題材電影在東南亞的傳播還通過細膩的情感刻畫和普世的主題表達,拉近了與觀眾的心理距離,使得東南亞觀眾能夠在情感層面與中國故事形成深層次連接。這種以真實為基礎的藝術表達方式,不僅豐富了中國電影的內容體系,也為與東南亞地區的跨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結語
中國電影在東南亞的傳播需秉持開放包容的文化姿態,既要有對傳統文化精髓的堅守,也要有對現代價值觀念的融合。中國電影應以東南亞地區為重要支點,通過精準把握東南亞觀眾的審美偏好和文化心理,深耕傳播市場,力求實現從“單向文化輸出”到“深層價值共享”的轉型升級。這種轉型升級不僅有助于構建更加緊密的文化紐帶,還能為中國電影在東南亞的多元化發展貢獻獨特的力量。
(作者王滄系重慶郵電大學傳媒藝術學院副教授;朱韜系湖南有線南縣網絡有限公司工程技術員;敖永春系重慶郵電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教授)
本文系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培育項目“中國影視劇在東南亞傳播的路徑及話語建構研究”(項目編號:2021PY7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吳杰偉.東南亞的中國文化消費].東南亞研究,2012(01).
[2]譚慧,何媛.新形勢下中國影視劇在東南亞的傳播研究-基于2024年的受眾調查].電影新作,2024(06).
[3][美]邁克爾·H.普羅瑟.文化對話:跨文化傳播導論[M].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4]王文勛,張文穎.基于受眾心理視角的日本電視內容海外傳播研究[.現代傳播(學報),2019(11).
【編輯:杭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