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3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中,來自《重慶日報》的新聞評論《致敬重慶致敬人民》榮獲一等獎,成為地方媒體中唯一一篇榮獲新聞評論一等獎的作品。該作品既有高屋建甄的宏大敘事,又有見人見物的故事細節;既有嚴謹深入的理性思考,又有感人至深的細膩表達,是一篇文質俱佳的評論。作品被新華社、人民網等媒體轉載66次,閱讀量達470萬次。筆者以近年來該報新聞評論的創新特色為題,從文風創新、價值引領、思維轉換等方面探尋新媒體語境下傳統媒體新聞評論的發展方向。
一、新聞評論文風創新的發展探索
作為中共重慶市委的機關報,《重慶日報》是當地發行量最大、覆蓋面最廣、影響力最強的報紙。近年來,該報在遵循傳統媒體新聞評論創作嚴謹性的基礎上,以受眾為導向進行文風創新。改進文風,關鍵在于積極改變姿態,以情動人、以理服人,既要言之有物,更要言之有趣。通過觀察該報近幾年新聞評論作品可見,文章選題更加貼近時代潮流,文體符合年輕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語言也更加有網感,容易與受眾產生情感共鳴。
1.議題富有時代感知力,做新時代的記錄者。主流媒體新聞評論要注重把握時代脈搏,唱響時代之歌。新聞評論的選題無論是重大主題宣傳還是熱點焦點事件,都是時代發展的縮影。新聞評論若缺乏時代感知力,便只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該報推出了《天天聊會》欄目,并組織撰寫了一系列理論評論文章,對全國兩會傳達出的重要信息和相關表述進行了及時跟進和評論,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2024年3月7日,該報推出《讓共建“通道”再提速》,聚焦重慶連續三年針對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提出全團建議,強調這是因為牢記使命,所以“不變”,而謀求提質升級則強調有所“變”。在這變與不變之間是新重慶唯實爭先、創新突破的奮斗縮影和決心彰顯。2024年3月12日,該報重磅推出全國兩會評論專版,用5篇評論文章和一篇漫畫評論對公眾關注的兩會熱點進行了梳理和闡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其中,《遏制網暴“傷企”刻不容緩》關注網暴上海企業和企業家的現象,《呵護山城小店的大夢想》關注小店經濟,《今天起,“植”此青綠》關注植樹節,《從“互聯網 ∣+ ”到“人工智能 + ”》關注兩會上科技議題,《是時候打破“休而不息”了》關注職場人反映強烈的離線休息權保障問題。
2.多用“小段 + 碎句”,行文追求“小而美”。小屏時代,受眾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就是手機,主流媒體要想突出重圍占領輿論制高點,就需要創新文體。該報的新聞評論在小屏時代不再用傳統文體捆綁表達的自由空間,而多用“小段 + 碎句”的行文優化表達,呈現小而美、短而精的文章語態,更方便受眾閱讀。《致敬重慶致敬人民》是一篇近5000字的大評論,但文章構成全是小段落、小碎句、小細節、小場景,如“我的城,我守護”“什么是重慶人?”“重慶人是什么樣的人?”等寥寥幾字便可自成一段。全文100多個自然段,文字連接起來,沒有給人冗長感,這是因為其節奏和情緒都把握得較好。從這個角度看,該報的新聞評論已不同于傳統評論,更像散文和小說。在新的傳播格局下,這種文風探索是可行的,特別是對于長篇評論而言,一口氣讀完,也不會讓受眾感到沉悶,更適應快節奏、碎片化、輕閱讀的新媒體傳播趨勢。此外,相較于大段、長句的評論,“小段 + 短句”的寫法,條分縷析、層次分明,能用3個字講清楚,就不用4個字,更能清楚闡釋想表達的思想見解。
3.串聯“故事 觀點”,有深度也有網感。“故事 ?+ 觀點”的模式也是新聞評論的創新手段之一,正如該報評論團隊的創作口號:“最有深度是故事,最動人心在場景,最有思想在理論,最大價值靠傳播”。為了提升文章的可讀性、表現力,在評論中講好故事,運用故事充當評論的論點、論據、論證,成為《重慶日報》新評論的探索嘗試。盡管有不同聲音認為,這不像傳統意義的評論,但是對于提升評論的吸引力、傳播力具有積極意義,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在《問信心》一文中,“90后”王柯通宵達旦、不分晝夜,爭取到重慶師范大學首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80后”童龍跋山涉水、攻堅克難,讓更多科技成果在田間地頭“生根發芽”;“60后”劉漢龍啃“硬骨頭”、下深功夫,日夜思考“地下的事”。這些故事和細節以小見大,充滿了人文關懷,最能打動人心,而將這些生活中的珍珠串起來的就是重慶城市精神,也是這個時代難能可貴的價值元素。在新媒體語境下,主流媒體的評論要主動貼近受眾,轉變語態,從嚴肅表達向柔性話語轉型,注重從受眾的興趣點入手、認可度切入,在評論中融入“網感”“網味”,用受眾“熟悉的配方”去講故事、講理論、評時事,讓受眾有共鳴、有共情。
二、新聞評論價值引領的實踐路徑
新聞評論被稱為媒體的旗幟和靈魂,無論何種形式的創新,新聞評論最終都要落腳到引導社會輿論、傳遞價值觀上來。全媒體時代,輿論生態、傳播格局等發生了深刻變化,“信息過剩”現象更加呼呼觀點信息和對信息的權威解讀的出現。新聞評論聚焦受眾關切設置議題,正是新聞評論發揮輿論引導的現實路徑。《重慶日報》以價值引領為導向,重塑新聞評論的核心價值,提升了報紙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1.堅守輿論場,勇當“定海神針”。新媒體時代充斥著海量信息,呈現出散點式碎片化特點,受眾的閱讀習慣也隨之改變,表面看接觸到的信息變多了,實則深入了解和思考的卻越來越少。受眾依然需要有深度有思考的新聞內容,幫助自己分析判斷重大政策、把握發展方向、了解熱點新聞背后的價值觀。新聞評論需要在復雜輿論環境下轉換思路,及時有效引導受眾,彰顯其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以《致敬重慶致敬人民》為例,2022年的重慶正處于“戰高溫、抗干旱、滅山火”多重考驗的關鍵階段,在亂云飛渡、眾聲喧嘩的輿論環境下,如何拿出定海神針、一錘定音,對新聞評論是巨大考驗。在關鍵時刻,該報在十幾個小時內緊急創作出這篇高水準的大型述評,于頭版重要位置重磅刊發。該評論不僅記錄了這段艱難時期的歷史片段,還對重慶人民團結一心、堅強不屈的精神品質給予高度贊揚。作品既反映了社會現實,又傳遞了積極正向的能量;既有高屋建瓴的宏大敘事,又有見人見物的故事細節;既有嚴謹深入的理性思考,又有感人至深的細膩表達,號召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共克時艱。
2.亮明態度,善于打開“話匣子”。新媒體平臺大幅降低了信息發布門檻,觀點也變得過剩。網絡新聞評論與傳統新聞評論相比,更加注重情緒的帶動、立場觀點的直截了當,傳播力和影響力較大,但缺乏縝密的邏輯。身處紛繁復雜的新聞事件與社會現象中,誰在找出問題、認清問題、解決問題上有正確鮮明的主張、獨到的見解,誰就能掌握話語權、占領輿論制高點、發出主流強音。面對挑戰,該報新聞評論主動出擊亮明態度,寫有靈魂有思考的新聞評論。一年之計在于春,“新春第一會”的重點工作安排,往往對全年具有指向意義,亦釋放一些特別的信號。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之年,是現代化新重慶建設從全面部署到縱深推進的重要之年。為此,該報刊發評論《從“新春第一會”看重慶“新”意》,聚焦重慶市委在春節后上班第一天的明確號召一—加快打造雙城經濟圈建設“一號工程”升級版,從國家需要、城市發展底氣、目標任務落實等方面分析重慶的新年新氣象,展現重慶的新擔當、邁出重慶的新步伐、干出重慶的新模樣,為全年工作定好基調、找準目標、吹響號角,鼓舞全市上下圍繞中心工作推動“一號工程”走深走實,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3.打造品牌欄目,凸顯媒體影響力。隨著融媒體技術的發展,傳統紙媒逐漸與數字化技術相結合,大幅拓展了報紙新聞評論的傳播渠道。新媒體平臺為新聞評論提供了更廣闊的傳播空間,將多媒體元素融入內容生產環節,也不斷豐富新聞評論的內容形態和表現方式,為受眾帶來更多的閱讀體驗和互動效果。該報新聞評論注重品牌打造,根據形式、特點的不同定位進行欄目板塊細化分類。其中,《兩江短評》欄目突出短小精悍,用極為簡潔的語言表達獨到的思想內涵;《渝評漫話》欄目以漫畫 + 評論展開,更加形象生動、一針見血地表明立場觀點;《重慶瞭望》欄目立足本地,聚焦重慶市中心工作、把握城市發展脈絡,提供高質量的評論內容輸出。2024年12月,《重慶瞭望》推出“我們的城市我們的精神”特別專欄,通過系列深度評論,多視角、全方位解讀重慶城市精神的豐富內涵、價值意義和實踐要求。此外,該報還成立了“思想周刊”工作室,通過優化組織結構、創新產品供給、擴大媒體影響,探索宣傳引導新模式。該工作室堅持黨報姓黨、政治家辦報原則,注重主題策劃,每周一推出新論、策論、知行、智庫四大板塊,提升思想引導和價值重塑,努力打造“思想紙”。
三、新聞評論思維轉換的突圍跨越
任何新聞產品的成功都離不開有效傳播。新媒體時代,媒介技術、傳播格局對新聞評論的生產方式、內容形態、傳播渠道、傳播效果等起著決定性影響。《重慶日報》從理念創新出發,在用戶思維、產品思維、傳播思維等方面積極探索實踐,為新聞評論賦予更多的創新空間,促進新聞評論多元化發展,開創了新媒體時代新聞評論的新局面。
1.堅持用戶思維,讓新聞評論飽含溫度與情感。受眾在哪里,新聞宣傳的觸角就要延伸到哪里,這也是新聞評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隨著信息不再是稀缺資源,傳統媒體要摒棄賣方市場的優越感,強化用戶思維,了解用戶的需求和習慣,滿足受眾多元化需求。該報評論團隊認為,評論員的使命就是用評論將故事背后的精神提煉出來,將那些勇敢、堅韌、團結的故事講到人民心坎里去。要達到如此的宣傳效果,評論員就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俯下身、沉下心、融入情,真正走到人民群眾中去,深入輿論斗爭的主戰場、最前沿,全方位多角度反映群眾生活的點點滴滴。2023年歲末,該報先后刊發《新重慶不會辜負每一位趕路人》《問信心》等重磅評論,透過一個個感人故事解碼新重慶的發展變革,記錄城市生長,致敬每一位奮斗者的拼搏不凡。只有始終飽含深情,內心常存敬畏,才能生產出有溫度、有情感、有內涵的新聞評論,壯大主流輿論,服務群眾、引導群眾。面對復雜輿論場和受眾多元需求,黨報新聞評論更要堅持用戶思維,打破宏大敘事、說教命令等刻板印象,以小切口、故事化將宣傳觀點與受眾價值觀相連接,從而讓觀點更具說服力,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和深度思考。
2.堅持產品思維,打造新聞評論爆款產品。在新聞評論的生產和傳播過程中需要堅持守正創新,以內容建設為核心,打造爆款精品,增強新聞評論的吸引力。融媒體時代信息呈現形式更加多樣,尤其是伴隨著AI、VR、大數據等技術場景的應用,新聞評論的新媒體化表達成為主流媒體在新媒體平臺傳播的標配。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該報利用智能媒體手段與科大訊飛等企業聯合推出全國兩會評論類欄目《虛擬主播小晴說兩會》,每晚9點播出,對當天代表委員的熱點議案、提案、建議等進行編輯梳理,重點關注教育、醫療、防疫、求職、養老等熱點話題,每期時長90秒左右。虛擬主播形象端莊、聲音甜美、舉止靈動,給受眾帶來了不一樣的新聞體驗。該節目一經播出就受到廣大網友的歡迎。透過該報“新評論”可以看出,主流媒體在新聞評論中要堅持產品思維,保持內容定力,強化爆款精品意識,提升傳播效能,讓優質內容真正傳播出去,彰顯“山城每逢大事,必有重慶日報發聲”的氣魄。
3.堅持傳播思維,做強新聞評論傳播力和影響力。傳播思維強調傳播和互動的重要性,以及通過這些傳播和互動來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主流媒體應認清新媒體技術迭代更新的現狀,積極推動技術革新、機制創新,加強與新媒體平臺的交流融合,實現新聞評論產品在微博、微信、社交媒體、直播平臺、客戶端等全方位立體呈現,切實構建評論矩陣。同時,要不斷完善互動、反饋機制,與受眾建立起真實且堅固的強連接,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和滿足受眾服務需求。隨著媒體融合深入推進,該報新聞評論傳播逐漸形成了“報深、端快、微精、網全、屏活、號齊、庫強”的新格局,以《重慶日報》為龍頭,以重慶日報客戶端為重點,以自有平臺為載體,以第三方平臺為突破,筑牢主流媒體傳播基石,不斷釋放黨媒發展潛能。《致敬重慶致敬人民》在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被推送,通過回復、再評論等方式,增強受眾參與度。在2024年重慶兩會期間,《重慶日報》再出“新動作”,首次設立代表委員通道,推出兩會走筆《問出心聲答出擔當》。圍繞這一“新動作”,視頻評論欄目“聊吧”也推出了同題特期產品,該產品首發于重慶日報視頻號,指出重慶兩會的召開將進一步團結和動員全市人民堅定信心、乘勢而上,唯實爭先、埋頭苦干,匯聚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縱深推進的強大合力。
四、結語
新媒體的興起給傳統媒體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通過分析《重慶日報》“新評論”的創新案例,我們看到了數字時代新聞評論依然充滿生機、備受青睞。實踐證明,新聞評論沒有捷徑,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只要遵循傳播規律,轉變思維,與時俱進,走好新聞評論創新發展之路,同樣充滿機遇,具有無可替代的媒體價值和地位。
(作者系四川傳媒學院有聲語言藝術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1]馬剛.聲音共振評論共鳴——報紙新聞評論的媒體融合策略[UJ].新聞文化建設,2023(16).
[2]陳建春.融媒體環境下新聞評論的突破路徑分析[J].新聞潮,2023(11).
[3]劉聰聰.融媒體轉型中新聞評論傳播的創新探索[J].新聞文化建設,2023(11).
【編輯:孫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