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新聞與論工作的復雜生態中,黨性原則作為貫穿新聞實踐的核心準則,既需要堅守其本質規定性,又需要在媒介融合與技術變革中實現創造性轉化。由遼寧報刊傳媒集團田學禮、史冬柏所著的《新時代新聞黨性研究》一書,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理論基點,系統闡釋了新時代新聞工作黨性原則的理論邏輯、實踐要求與創新路徑,尤其通過對遼寧日報等媒體的實證分析,為受眾深入理解新時代新聞黨性提供了全面而深刻的范本。
馬克思主義新聞黨性觀的理論淵源與發展脈絡。本書詳細闡述了馬克思、恩格斯在辦報實踐中強調無產階級報刊的階級性和政治立場的問題,明確了無產階級新聞工作的根本屬性。列寧進一步將“黨性”概念系統化,提出并論證了黨報的黨性原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就是不斷傳承與創新的過程。毛澤東將黨性原則與黨的群眾路線相結合,提出“政治家辦報”的重要論斷,強調新聞輿論工作必須服務于人民群眾,為人民謀利益。鄧小平在改革開放時期,強調新聞輿論工作要堅持黨性原則,同時要與時俱進,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江澤民、胡錦濤則進一步強調新聞輿論工作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與論支持。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新聞與論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他強調,新聞與論工作要堅持黨性原則,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和與論支持。本書通過對新時代新聞工作黨性原則的歷史溯源和邏輯梳理,展現了其理論發展的連續性和創新性。
內涵拓展與邏輯體系:新時代新聞工作黨性原則的理論建構。本書以“黨媒姓黨論”“正確導向論”為框架,探析了新時代新聞工作黨性原則的理論體系。“黨媒姓黨論”從意識形態屬性切入,指出新聞事業作為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具有階級性,西方所謂“獨立媒體”實質是資本操控的輿論工具,而我國黨媒的黨性源于黨的性質宗旨,具有歷史必然性與現實合理性。書中通過對比西方媒體的資本依附性,論證了“黨管媒體”的科學性。本書通過辨析“替黨說話還是替百姓說話”等偽命題,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決定了黨性與人民性的內在一致性。書中引用《遼寧日報》對桓仁滿族自治縣脫貧攻堅的報道案例,展現主流媒體如何通過“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將黨的政策與人民實踐相結合,實現了宣傳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的有機統一。這種理論闡釋打破了西方“新聞自由”的話語迷思,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根本立場。“正確導向論”從實踐維度提出要求,強調新聞工作需將黨性原則貫穿于選題策劃、內容生產、傳播推廣全流程。書中以遼寧日報融媒體產品《大地情書》為例,分析其如何通過可視化技術與深度敘事,將鄉村振興的政策話語轉化為百姓可感可知的故事,實現“主旋律”與“網感”的平衡,這體現了新時代新聞工作在技術變革中對黨性原則的創造性轉化。

書名:新時代新聞黨性研究
作者:田學禮史冬柏
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7月
定價:60.00元
媒體融合實踐中黨性原則的堅守與創新發展。本書聚焦技術變革與意識形態安全的深層矛盾,提出守正創新的實踐路徑。首先,技術邏輯與價值邏輯的平衡。針對資本邏輯主導的流量至上、內容娛樂化等問題,本書強調技術應用必須服務于黨性原則。例如,遼寧日報在融媒體改革中,一方面通過“北國”客戶端整合政務資源,打造“新聞 + 服務”的平臺生態,實現技術賦能;另一方面通過建立內容審核機制與輿情監測系統,確保算法推薦符合主流價值導向,避免技術異化導致的意識形態風險。其次,新聞媒體應積極構建全媒體傳播矩陣,整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資源。不僅要在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上堅守黨性原則,傳播主流價值觀,還應大力發展新媒體平臺,如微信公眾號、微博官方賬號、新聞客戶端等,實現全方位、多層次的傳播覆蓋。通過不同平臺的優勢互補,擴大新聞信息的傳播范圍,提升新聞與論的引導力。最后,培養具備堅定黨性原則和全媒體素養的新聞人才。新聞工作者不僅要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定政治立場,還要掌握全媒體技術,提升業務能力。新聞院校和媒體機構應通過開展專業培訓、學術研討等活動,不斷提高新聞工作者的綜合素質,打造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為在全媒體時代堅持新聞黨性原則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作者單位唐山勞動日報社)
【編輯: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