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級媒體融合是“四級聯動”體系中的重要環節,在整體媒體生態中發揮關鍵作用,是推動主流媒體內容生產、傳播模式和運營機制深層次變革的重要力量。近年來,該議題相關研究文獻數量不斷增長,研究范式、方法與角度日趨多元,如何系統梳理已有研究成果、明確當前研究的熱點與趨勢至關重要。
本研究基于CiteSpace知識圖譜分析,以“地市級媒體融合”為主題,對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2015—2024年的相關文獻進行檢索,運用關鍵詞共現分析、聚類分析和突現詞分析,對該領域的研究熱點與趨勢進行可視化梳理。本研究不僅有助于呈現當前相關學術研究的整體脈絡,也為后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與方向。
地市級媒體融合的研究概況
本研究以中國知網(CNKI)期刊數據庫為數據來源,選取“地市級媒體融合”OR“市級融媒體中心”OR“地市級媒體”為主題進行檢索。為提高數據準確性,采用人工篩選剔除作者信息缺失和非學術性文章,最終獲得有效數據1066條,并以Refworks格式導出。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軟件分析地市級媒體融合的演化、趨勢及知識結構。參數設定方面,時間跨度設為2015—2024年,切片間隔設為1年,節點選擇標準中g-index的k值設為13,其余參數保持默認,由此獲得地市級媒體融合的研究概況。
研究文獻數量分布。研究文獻的發文趨勢可以直觀地反映某個領域或主題在不同時間段內的研究活躍程度。2015—2024年,地市級媒體融合研究的發文量整體呈上升趨勢,表明該領域的關注度和研究活躍度不斷提升。2015—2018年為起步階段,發文量波動較大,整體篇數較低(50~74篇),研究尚處探索期。2019—2021年進入增長階段,發文量顯著上升(109~122篇),研究逐步系統化,關注點趨于多元化。2022—2024年為高峰階段,發文量持續增長并達到峰值(151~168篇),表明研究進入深化發展期,學術討論更加廣泛深入。
主要研究機構和作者。通過節點數(N值)可知,研究合作關系的主要機構有181家,其中規模較大的機構合作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和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通過對CSSCI期刊數據檢索發現,刊文量排名前三的期刊分別為《傳媒》《中國廣播電視學刊》《電視研究》。刊文數量的整體增長趨勢進一步表明,地市級媒體融合已走進新聞傳播研究視野,成為該學科的重要議題。
從發文的學者來看,根據公式計算, M=0.749 (Nm指的是發文最多作者的發文量),得出M=3.82。該領域發文數量大于或等于4篇的作者可視為核心作者。統計結果顯示,共有7位學者符合條件,分別是黃楚新(26篇)、秦明瑛(9篇)、許可(5篇)、郭海威(5篇)、郭全中(5篇)、曹月娟(5篇)和鄧志云(4篇)。結合作者發文數量與合作網絡分布情況可見,發文量最高的學者與其他核心作者存在多次合作關系,這有助于推動該領域的深入研究,促進高質量文獻的產出。
地市級媒體融合的研究熱點:基于關鍵詞共現與聚類
在文獻計量學研究中,關鍵詞分析有助于揭示某一領域的學術研究趨勢、關注點和熱點話題。借助CiteSpace軟件的關鍵詞共現功能,生成了2015—2024年地市級媒體融合研究的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如圖1)。
基于聚類分析,軟件識別出有效數據并提取關鍵詞,結果共涉及203個節點與189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092。聚類模塊值(Q值)為0.8388大于0.3,表明聚類結構清晰,分類顯著;平均輪廓值(S值)達到0.8951大于0.7,顯示出較高的內部同質性,聚類結果較具可信度。“#”聚類標簽由LLR算法計算得出,共形成10個主要聚類,其中前8類依次為:#0媒體融合、#1新媒體、#2人工智能、#3融合、#4社會治理、#5全媒體、#6融媒體、#7深度融合。
圖1地市級媒體融合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

通過提煉與總結,在新聞傳播學領域,當前地市級媒體融合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在“模式一實踐研究”“技術一應用研究”“傳播—效果研究”三個方面。
“模式一實踐研究”:地市級媒體融合的發展路徑與機制優化。關鍵詞共現分析顯示,“媒體融合”“全媒體”“深度融合”等高頻詞緊密關聯,表明當前研究主要關注地市級媒體在政策推動、市場化探索和技術發展等方面的融合路徑。聚類分析結果進一步揭示,“#0媒體融合”“#3融合”等聚類表明,政策引導仍是推動地市級媒體融合的關鍵,各地通過政策扶持、資源整合、內容協同等方式優化“新聞生產體制”,推進“主流輿論陣地建設”,以提升跨平臺傳播力和區域影響力。同時,部分地市級媒體已從傳統單一媒體向全媒體矩陣轉型,利用短視頻、社交媒體等新興平臺打破傳播邊界,實現跨平臺協同傳播,并探索區域內容共享、產業鏈延伸等市場化運營路徑,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在機制優化方面,“內容生產”“傳播方式”等關鍵詞共現表明,研究主要關注地市級媒體如何通過組織架構調整、采編流程優化、資源共享等方式,推動內容、渠道、平臺、用戶的深度融合。聚類分析中的“#6融媒體”“#7深度融合”等標簽表明,各地市級媒體正在深化全媒體新聞中心建設,整合報紙、廣播、電視及新媒體資源,實現一體化策、采、編、發和多端分發。此外,一些媒體開始采用數據分析優化選題策劃,結合跨平臺內容分發和用戶互動機制,提升新聞產品的傳播效果,拓展輿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跨平臺協同傳播效能。
“技術一應用研究”:地市級媒體融合的數智賦能與內容優化。關鍵詞共現分析顯示,“人工智能”“全媒體”“智能推薦”等高頻詞緊密關聯,表明當前研究主要關注數智技術如何優化地市級媒體的內容生產流程、提升分發精準度,并推動跨平臺協同傳播。聚類分析中的“#2人工智能”“#5全媒體”等聚類表明,技術已成為深化媒體融合的重要動力,研究圍繞智能推薦算法如何優化內容分發、短視頻和社交媒體如何提升內容傳播力、數據驅動如何增強用戶互動等方面展開。
近年來,地市級媒體融合的技術應用不斷深化,數智技術在內容策劃、生產協作、精準分發等環節的融合效應日益顯現。部分研究探討大數據在選題策劃、熱點監測、用戶畫像等領域的應用,認為精準分發突破了傳統內容供給的單向模式,促進了多平臺之間的信息聯動,提升了內容分發的效率。同時,智能推薦技術的廣泛使用使新聞內容能夠匹配不同受眾需求,實現跨平臺高效傳播。此外,短視頻、社交媒體的崛起促使地市級媒體構建更加靈活的傳播矩陣,研究逐步聚焦短視頻內容生產、跨平臺傳播策略、數據驅動的用戶運營等方面,探索數智技術如何增強全媒體協同能力,推動主流輿論在多渠道傳播中的聯動效應,進一步促進地市級媒體在內容、平臺、受眾層面的深度融合。
“傳播一效果研究”:地市級媒體融合的傳播力提升與影響擴大。該類研究雖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發文數量增長顯著。關鍵詞共現分析顯示,“傳播矩陣”“精準傳播”“社會治理”等高頻詞緊密關聯,表明學界逐步聚焦于地市級媒體在融合傳播環境下如何提升傳播力、優化傳播方式,并擴大新聞信息的覆蓋范圍和社會影響。聚類分析進一步揭示,“#1新媒體”“#4社會治理”等聚類表明,研究方向在于傳播矩陣策略的構建與優化,以及地市級媒體在社會治理中的輿論引導功能。
隨著地市級媒體向融合傳播體系發展,研究逐步聚焦于傳播力增強、精準傳播策略、信息覆蓋擴大等關鍵議題。“精準傳播”“貫通”“融合傳播”等高頻詞的出現,顯示研究者關注數據驅動如何優化傳播策略,以提升信息傳播效率和主流媒體影響力。部分研究認為融合發展有助于打破傳統媒介傳播局限,擴大信息觸達范圍。
此外,在“四級聯動”傳播體系中,研究還關注地市級媒體完成融合后如何提升區域新聞傳播的層級貫通性,探討其在國家、省、市、縣四級媒體體系中的樞紐作用。研究指出,地市級媒體融合不僅提升了政務信息和社會議題的跨層級傳遞,還增強了基層治理信息的可及性與互動性,推動主流輿論的區域傳播。
地市級媒體融合的研究脈絡:基于關鍵詞時區與突現
為了更好地觀測和總結地市級媒體融合研究的階段進程與趨勢演進,本研究結合CiteSpace繪制的關鍵詞突現圖(如圖2),分析各階段的研究熱點變化。通過對突現關鍵詞的時間序列梳理,可以將地市級媒體融合的研究劃分為三個階段。
初步探索階段(2015一2018年):政策推動與融合路徑初步探索。2014年,中共中央發布《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標志著媒體融合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隨之地市級媒體融合逐步進入學界和業界的視野。關鍵詞突現分析顯示,“新媒體(2015一2019)”“媒介融合(2016—2018)”“傳統媒體(2015—2018)”“電視媒體(2015—2019)”“新興媒體(2015—2018)”“互聯網(2015—2016)”等詞突出,反映出該階段研究主要圍繞傳統媒體如何適應新傳播環境、探索融合路徑與優化組織架構展開。學界探討地市級媒體在新傳播環境下的生存策略,關注政策引導如何促進融合實踐落地。由于這一階段融合實踐仍處于探索期,地市級媒體面臨內容生產能力不足、資源整合困難、市場化運營受限等問題,相關研究以理論探討和模式借鑒為主。
發展推進階段(2019一2021年):機制優化與協同實踐推進。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提出完善中央、省、市、縣四級媒體融合發展布局,明確了地市級媒體在融合體系中的關鍵作用。在政策影響下,地市級媒體融合進入制度優化、協同推進階段,研究熱點從基礎理論探討轉向實踐路徑、體制機制建設。“市級媒體(2021—2024)”“體制機制(2021—2022)”“全媒體(2021—2022)”等詞的高頻突現,表明研究主要關注如何建立高效的采編發流程、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內容共享,并涉及與省級、縣級融媒體的協作機制。此外,“全媒體”的突現還表明,該階段的研究關注多終端傳播、內容適配性調整以及多平臺運營模式,推動全媒體新聞生產體系的構建。

深度融合階段(2022一2024年):傳播矩陣構建與體系深化。自2022年《關于推進地市級媒體加快深度融合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發布后,在政策牽引與算法驅動共同推動下,地市級媒體進入“深度融合”階段。關鍵詞突現分析顯示,“深度融合(2021—2024)”“國際傳播(2022—2024)”“主流媒體(2022—2024)”等高頻詞集中指向傳播矩陣布局優化、輿論引導提升與跨文化敘事拓展,研究重心由“能否融合”轉向“如何優質融合”。其中,“國際傳播”的突現顯示了地市級媒體在國家形象與區域文化傳播中的主動擔當。此外,這一階段的研究已經開始關注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推薦等技術的深化應用,推動主流輿論在融合環境下的深度滲透,助力地市級媒體向智能化、矩陣化方向升級。
研究趨勢與展望
經過多年的發展,地市級媒體融合相關研究在傳播矩陣構建、精準傳播、社會治理、技術賦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并積累了大量典型案例。未來可以從深化理論視角、完善傳播評估體系、優化融合實踐路徑等方面繼續拓展,以助力地市級媒體融合的高質量發展。
一是深化理論視角。現有研究側重政策引導與技術應用,對融合發展的理論探討仍然不足。后續可結合深度媒介化和行動者網絡等理論,探討其在媒介生態中的傳播模式和內容生產機制,為融合實踐提供學理支撐。
二是完善傳播效果評估。媒體融合戰略推進以來,傳播效果量化的研究成為研究重點。未來可以結合數據挖掘、用戶畫像與行為追蹤等方法,衡量媒體融合對信息覆蓋、用戶觸達、輿論引導等方面的影響,并通過優化精準推送與用戶互動策略提高傳播效果。
三是優化融合實踐路徑。地市級媒體在四級傳播體系中的樞紐作用日益凸顯,今后需進一步探討如何優化融合后的信息流通機制,提升政務信息、社會議題的跨層級傳遞和跨平臺協同能力。
(作者郭建暉系南昌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導,全國紅色基因傳承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陳文耀系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編輯: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