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學是一種通過創設真實或模擬的情境,將學習內容與具體場景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它通過“在做中學”和“在情境中用\"的方式,使教學更貼近真實世界,具有真實性、互動性和實用性的特點。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師通過構建生活情境,可以將抽象的生物學概念轉化為直觀的體驗,幫助學生深入了解生物習性;通過營造模擬情境,可以將抽象概念可視化,降低學生對復雜概念的理解難度;通過創設跨學科實踐活動情境,可以幫助學生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方法和思維有機融合起來,從而提升教學實效。
一、生活化情境使知識具象可感
教學中,教師將生活情境融人課堂,創設有趣的情境,能夠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驗生物學知識的實踐價值,提升教學實效。設計時,教師可根據生活經驗、學生認知特點等,創設有趣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可結合實物考察活動,將抽象概念轉化為直觀體驗,幫助學生深人了解生物習性;可提出一些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其中的生物學原理。這種教學策略充分體現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理念,使生物學教學真正成為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
例如,在教授“脊椎動物\"這節課時,筆者拍攝了附近水域常見魚類的圖片和視頻,在課堂導入環節進行展示,創設了一個“身邊的魚群”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探索附近水域魚類的特點、習性;在教授“植物的光合作用\"時,筆者設計了“校園植物探秘\"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觀察校園內不同植物的葉片顏色、形態及生長環境,讓學生對比分析葉片結構如何影響氣體交換、光能吸收、水分運輸以及光合產物的分配等問題
教師通過創設與學生生活密切關聯的真實情境,能夠將生物學知識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從而提升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在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中,學生表現出更強烈的求知欲望,能夠以更加廣闊的視角觀察生物現象。這種基于生活經驗的教學方式,不僅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系統性地提升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包括問題提出、方案設計、數據收集與分析等關鍵科學素養。
二、模擬情境強化知識遷移能力
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模擬情境,將抽象概念可視化,降低學生對生物學概念理解的難度;也可利用虛擬仿真技術,模擬高危、高成本實驗,降低實驗風險,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性。
利用多媒體創設可視化情境。例如,“ABO血型鑒定”這一實驗在傳統教學中,受材料的獲取難度、實驗成本等因素限制難以開展。因此,筆者利用多媒體進行了動畫演示。動畫中,紅細胞為帶有特定鑰匙孔的小房子,抗原是具有一定形狀的鑰匙孔,抗體是鑰匙,只有形狀匹配的鑰匙才能插入鑰匙孔,即當A型鑰匙(抗A抗體)遇到A型鑰匙孔(A抗原)時,就會發生結合,從而打開房門(紅細胞凝集)。這一過程突破了教學局限,讓學生直觀地了解了特異性結合,加深了對ABO血型遺傳規律和鑒定原理的理解。
創設沉浸式游戲情境。例如,在教授蘇科版生物學教材八(下)“人體的免疫防線\"這節課時,筆者設計了“入侵與防御戰”活動,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第一組學生扮演皮膚和黏膜等,第二組學生扮演殺菌物質和具有吞噬能力的細胞,第三組學生扮演抗體,第四組學生扮演病毒、細菌等。活動中,學生需了解各自角色的特點,各司其職,打好這場“入侵與防御戰”。角色扮演活動不僅將抽象的知識具象化,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營造了一種生動有趣的氛圍,使得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學習效果顯著提高。
三、跨學科實踐促進思維共融
教師將生物學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創設跨學科實踐活動,能夠打破學科界限,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方法和思維方式有機融合起來。在情境中,學生需要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來解決問題,從更廣闊的視角理解生物學知識,這也促使其綜合應用能力得以提升。
例如,筆者在教授蘇科版生物學教材七(下)“微生物\"這一章節時,開展“制作泡菜,跟蹤檢測亞硝酸鹽的含量”跨學科實踐活動。活動中,學生需從生物學的角度了解微生物發酵原理一乳酸菌在泡菜制作中的作用,需使用化學試劑(如對氨基苯磺酸、N-1-萘基乙二胺鹽酸鹽等)檢測亞硝酸鹽含量,需使用數學方法(如繪制曲線圖、計算平均值等)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整理。此外,學生還需要了解泡菜的制作流程、原料選擇、發酵條件控制等食品科學知識,確保泡菜中亞硝酸鹽含量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
本次活動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使得學生不僅掌握了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在實踐過程中培養了動手操作、團隊協作和知識遷移等綜合能力,特別是通過對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系統學習,深刻認識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樹立了關愛生命、心系社會的責任意識。
情境教學作為一種富有成效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與探究欲望,促進其對抽象概念的深度理解。這種教學模式既遵循了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又體現了現代教育理念的創新性與實踐性。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情境教學的優勢,進行周密的教學設計與資源準備,根據學情動態調整教學策略,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情境創設手段,確保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作者單位:江蘇省丹陽市陵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