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探究”單元屬于統編語文教材的創新組元類別,其最大創新意義就在于將聽說讀寫思等基本語文能力融合在一個豐富多元的動態學習系統中,將語文學習與語文實踐整合為一個整體,引導學生通過多文本比較閱讀走向結構化的知識建構,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水平。下面結合筆者在第十屆《初中生世界》名師精品課堂觀摩與研討活動中執教的“撰寫演講稿”一課,談一談“活動·探究”單元寫作教學的實踐嘗試和幾點體會。
一、尋找單元內部讀寫關聯點,確定學習主題
如何合理落實好“活動·探究”單元的寫作教學?筆者認為首先要尋找單元內部讀寫間的關聯點,確定學習主題。
統編語文教材八(下)第四單元作為“活動·探究”單元,以學習演講詞、撰寫演講稿和舉辦演講賽三大學習任務為核心,形成一個完備的綜合性學習結構,也是一個自主性、沉浸式、完整的學習生態體驗系統。本單元課文有《最后一次講演》《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周年》四篇著名演講文章。這樣的“活動·探究”單元,若從學習任務群出發,筆者認為可以提煉出“做一個負責任的演講者”的學習主題。這樣,無論是閱讀演講詞、撰寫演講稿,還是舉辦演講比賽、參與演講活動,就有了明確的學習主題引領,整個任務完成的過程也成為學生核心素養不斷強化的過程
在這樣的學習主題下,教師可將教材列出的“我的夢想”“讓愛永駐心中”“書香,伴我成長”演講稿寫作話題作為主題式演講備用題目,把舉辦演講比賽作為本單元的真實任務情境。這是生活與語文融合的任務情境,鼓勵學生在“做\"中學,在“干\"中思,在“創”中悟。這樣的任務情境能夠驅動演講詞的閱讀、演講稿的寫作和修改,以及最后演講活動的舉辦。演講活動的舉辦、評價指標和評價量表的設計與運用等,都應該成為“做一個負責任的演講者”主題貫穿下的語文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獲得鮮活而豐富的實踐體驗
所以,筆者建議教師在教學實施中盡可能在學習主題的統攝下,把寫作活動納入單元學習任務之中,讓寫作活動不再游離于學習任務群教學之外。
二、創設真實有效的學習情境,開展學習活動
“撰寫演講稿”所在的八(下)第四單元是融閱讀、寫作、口語表達、演講比賽、評議等活動于一體的,具有綜合性、復雜性和交際性的自主學習體系。教師要根據學習任務群的學習需要和“活動·探究”的單元要求,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才能有效開展教學活動。
筆者在教學“撰寫演講稿”時,選擇了學生感興趣的話題“DeepSeek”,指導學生“以演講的方式學習演講”。課堂伊始,筆者通過屏幕展示相關背景資料,并要求學生以“我看DeepSeek”為話題,進行一次2分鐘即興演講。教室里的氛圍頓時熱烈起來,學生們躍躍欲試。有學生說:“DeepSeek讓我又愛又怕。愛它解題速度快,怕自己會變懶。\"有學生說:“上周用DeepSeek查資料時,我發現它提供的參考文獻有些根本不存在。\"還有學生說:“當AI能寫作,人類寫作的價值究竟在哪里?\"學生在經過觀點交鋒后,形成了極具思維含量的表達,如\"科技創新與青年責任\"\"從哪吒到DeepSeek:突破標簽的青春力量\"“AI與學習:工具還是替代\"“人類智能要與人工智能一起成長”,等等。
這種利用真實熱點事件創設的學習情境,不僅架設了現實生活與語文學習內容之間的橋梁,更讓學生成為交流、展示和對話的主體,為開展鮮活的語文學習與實踐活動做好了準備。這樣的話題本身就是情境,也是學習主題,某種意義上回應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的“圍繞社會熱點問題,口頭和書面參與討論”,“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要求。
三、提供寫作支架及評價指標,提升學習品質
八(下)第四單元的\"活動任務單\"分成三大任務:學習演講詞、撰寫演講稿和舉辦演講比賽。這樣任務組群的學習活動,將語文學習與語文實踐整合為一個整體,在語文學習實踐活動的完整的體驗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水平
那么,如何進行寫作訓練?如“撰寫演講稿”的寫作指導,教材呈現的是“要有針對性”“注意寫好開頭”“明確表達觀點”“精心設置導語”“著力錘煉語言\"“巧妙使用修辭”等。如果僅以知識短文的形式對這些要求加以呈現,既空洞乏味,又有將知識點灌輸給學生的嫌疑,且內容太龐雜,容易使學生走進“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誤區。
筆者認為,要想將“活動任務單”的三大任務有效落實且巧妙打通,教師一定要給學生搭建寫作支架,明確評價指標。寫作支架從何而來呢?筆者在進行教學時,將整堂課分為三次演講活動
活動一:請以“我看DeepSeek\"為話題,進行2分鐘即興演講。準備時間2分鐘。提示:個人獨立思考完成。
活動二:在活動一的基礎上完成演講稿,進行3分鐘演講。準備時間5分鐘。提示: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
活動三:進一步完善演講稿,進行5分鐘演講。準備時間5分鐘。提示:每小組派一名代表上講臺演講。
這三次演講活動,從2分鐘即興演講到
3分鐘結構化演講,再到5分鐘生動演講,層層升級。活動要求也從“觀點的針對性\"到“思路的清晰性”再到\"語言的生動性”,逐級提升。三次演講活動,學生不斷自我學習,自我建構,自我提升,從而最終完成自信且負責任的表達。這樣的活動支架的搭建,不僅比直接使用知識短文指導更有意義,而且讓學生在一次次的演講過程中形成“思維一內容一表達\"的完整能力鏈,真正提升學習品質。
當然,文章不可能一寫就佳。事實上,有內涵有品質的演講稿需要不斷修改、豐富。如何提升演講稿的內涵品質?在活動一和活動二的基礎上,筆者發動學生集思廣益,師生共同形成演講評價量表(表1)。
表1演講評價量表
學生根據評價量表中的五條標準對自己的初作進行修改、補充或重新寫作,最終呈現出亮眼的演講。
這樣的寫作教學,有幾點值得總結一是把“撰寫演講稿”寫作訓練設計為“活動·探究”專題活動,通盤規劃,綜合實踐,變傳統語文教學方式為“活動·探究\"式教學,課堂只是整體中的某一學習任務完成過程的窗口呈現。二是堅信寫作活動的時代性、生活化和課程化意義,寫作學習永遠是開放性、實踐性和跨媒介有機整合的綜合性學習,是發生在這個時代的獨特生活情境中的知識與能力的運用與遷移。三是在演講活動過程中,學生不斷集思廣益,思維升階,建構屬于自己的有序知識系統,實現核心素養的提升,促進教學評一體化的有效實施。當然,最為重要的是演講本身就是一種綜合性、實踐性、情境性的語言運用課程,千萬不能把演講稿的撰寫簡單等同于一般文章的寫作。演講稿是指向最后的\"演”和\"講”的,體現的是口語表達能力。雖然一堂課的時間根本無法完成整個“活動·探究”單元的全部任務,特別是最后的演講比賽活動,但在演講稿寫作過程中,必須充分凸顯演講的特質,圍繞演講能力的培養,把“演”與“講\"的操練貫通在整個演講稿撰寫的課堂始終,讓演講稿撰寫的寫作課成為學生體驗、感受和訓練\"演\"和“講”的課,讓學生在演講活動中起筆,在演講活動中寫稿,在演講活動中完善,而不僅僅滿足于寫出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書面的靜態的演講稿。
(作者系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蘇教名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全國模范教師,江蘇省初中語文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現為張家港市東渡實驗學校黨總支副書記、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