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梳理行蹤,把握線索:準確梳理并把握“水滴”在文中的行蹤變化線索2.品讀語言,創(chuàng)意寫作:賞析文本詩意的語言風格及其韻律之美,并嘗試進行創(chuàng)作。3.理解視角,領悟匠心:理解特定敘事視角(如“水滴\"視角)的選擇對表達情感、深化主題的作用。
【教學實錄】
任務一:梳行蹤·繪路線一制作\"時空路線圖”
(教師板書東巴文“水”,播放麗江流水聲,呈現(xiàn)水滴視角的古城俯瞰圖。)
師:同學們,這個充滿流動感的符號,是納西族的東巴文,意為“水”。聽—一玉龍雪山的融雪滴落,一滴水流過茶馬古道,漫過青石板橋,見證了麗江千年光陰。今天,我們受邀于作者阿來,制作《跟著水滴游麗江》旅行導覽冊?,F(xiàn)需要大家完成導覽冊主體部分,包含“時空路線圖”“景點詩意簽\"“視角解密卡\"三個核心板塊,大家有沒有信心完成?
生(齊):有!
師:好,讓我們先跟隨“一滴水”的腳步,梳理它的行蹤密碼。
師:請大家默讀課文,用“ -”標出“一滴水”經(jīng)過的地點,用“】\"標注時間詞,思考這滴水的旅行有什么特別之處。
(學生閱讀圈畫,教師巡視。)
師:哪位同學先分享地點線索?
生:玉龍雪山- 驛道- 草甸- 落水洞 - 黑龍?zhí)? 四方街 -小橋- 店鋪-- 果園 - 田地- 金沙江。
師:它就像東巴文“水\"字的筆畫軌跡一樣,蜿蜒流轉,串聯(lián)起了麗江的各處美景。但有個細節(jié)需要注意一文中提到“一滴水”的前世今生。有誰發(fā)現(xiàn)了時間線索?
生:開頭是“許多年前”,后來是“今天”,具體時間有“早晨”“白天”“黃昏”“夜晚”“黎明”。
師:對,這滴水從古時的雪山上流下,匯人今日的金沙江,完成了一場時間的穿越。那么,它在空間的旅程中,又經(jīng)歷了什么樣的風景?
生:從海拔高的玉龍雪山,到低平的麗江壩草甸,再到奔騰的金沙江,路線是“高山 - 平原-河流”。
師:真棒!正是通過“一滴水\"的視角,作者才得以自由切換時空,讓我們浸入麗江的古今畫卷之中。
師:導覽冊需要兩條特色路線,請小組討論哪些景點適合“自然景觀線”,哪些景點適合“歷史人文線”,并說明理由。
(學生分組討論。)
師:哪一小組先來說說?
生:我們選“玉龍雪山 $$ 草甸 $$ 金沙江”作為自然景觀線·
師:這條路線很有層次感,從靜態(tài)的雪山到動態(tài)的江流,很好!那么歷史人文線呢?
生:我們選“黑龍?zhí)?$$ 四方街 $$ 納西族村莊\"作為歷史人文線……
師:同學們抓住了“人文”的核心文化符號與生活場景?,F(xiàn)在請大家在導學案上繪制簡易路線圖,標注時空節(jié)點,完成導覽冊的第一板塊
(學生完成任務。)
任務二:品語言·寫文案—打造“景點詩意簽”
師:導覽冊上的景點介紹需要詩意的語言。請大家精讀課文,用波浪線畫出讓你心動的句子,圈出關鍵詞,旁批“畫面感”或“文化味”。
(學生朗讀圈畫,教師板書“鋪排”“比喻”\"擬人\"等手法。)
師:誰來分享你的“詩意發(fā)現(xiàn)”?
生:“我經(jīng)過叮叮當當敲打著銀器的小店。經(jīng)過掛著水一樣碧綠的翡翠的玉器店。經(jīng)過一座院子,白須垂胸的老者們,在演奏古代的音樂。”這里用了三個“經(jīng)過”,作者像切換電影鏡頭一樣,展現(xiàn)了四方街的熱鬧和民族特色
師:這是運用了鋪排手法,節(jié)奏感很強。我們齊讀這幾句,注意“叮叮當當\"這一擬聲詞,從中感受市井煙火氣。
(學生齊讀。)
師:文中多處鋪排句適合改寫成詩歌。請改寫自己選擇的鋪排句,注意押韻和有畫面感。
生:我來改寫描寫銀器店、玉器店那段——叮叮當,銀器在敲打/翡翠綠,漫過玉器架/白須老者撫琴弦/東巴文字述年華。
師:押韻自然,還抓住了“聲音”“色彩”“人物”三個細節(jié),有詩歌的韻律感!誰再試試?
生:草甸上牛羊在漫步/驛道邊馬鈴在輕訴/落水洞藏著千年夢/黑龍?zhí)队持┥綀D。
師:太棒了!你用對仗的句式,把自然與人文場景融合在一起。現(xiàn)在請大家為“四方街\"或“玉龍雪山”等地點寫一句20字左右的詩意文案,作為導覽冊的景點標語。
(學生寫作。)
任務三:探視角·悟匠心一完成“視 角解密卡”
師:導覽冊的深度在于引導讀者理解作者的獨特視角。請結合課文和助讀資料,小組討論作者為什么選擇以“一滴水”的視角來展現(xiàn)麗江,而不是常見的“游客”視角。
(展示相關資料:阿來談以“一滴水\"視角創(chuàng)作的初衷。)
生:水滴很小,能鉆進落水洞,升到水車上,視角更自由,能看到人看不到的地方。
師:對,突破了人的視角限制。還有嗎?
生:水是麗江的靈魂,古城“家家流水,戶戶垂楊”,以水的視角來寫麗江更合適,
師:聯(lián)系到麗江的地理環(huán)境了,很好!再看“在這里,盡情歡歌處,夜涼如水,他們的心像一滴水一樣晶瑩\"這一句,從中可以看出水還有什么象征意義?
生:水是生命之源,映照著麗江的純凈 靈動與天人合一的和諧
師:阿來作為藏族作家,深受“萬物有靈”觀念影響。他以水的視角來寫作,體現(xiàn)了平等的生命觀。
師:下面,對比這兩個句子,說說“水滴視角\"的細膩之處
(屏顯相關內容。)
生:原句以第一人稱來寫,像水滴在“看”,更有親切感。感覺我們跟著水滴一起在觀察。
師:沒錯,第一人稱視角讓讀者有代人感。再看“借一陣微風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澆花壺中\(zhòng)"這句,將“跳下\"換成“落下\"好不好?
生:用“跳下”比較符合水滴的形態(tài),顯得靈動。
師:細節(jié)之處見真章!用“跳下”更顯童趣,讓文字有了詩意。這就是獨特視角的魅力一一既能宏觀俯瞰,又能微觀體察。
師:再看結尾,“作為一滴水,我終于以水的方式走過了麗江”。這里為什么用“走過”而非“經(jīng)過”?
生:我覺得用“走過”比“經(jīng)過\"主觀色彩更強烈。
師:說得好!這“走過”二字,飽含水滴(也是作者)的深切體驗。阿來創(chuàng)作的這篇作品,經(jīng)歷四年沉寂才被認可。他與這滴水一樣,都經(jīng)歷了黑暗,最終被光明重新照亮。水滴的視角不僅新奇有趣,更讓描寫細膩深刻、情感豐沛。
師:今天,我們通過三個任務,完成了導覽冊的核心內容。現(xiàn)在請大家分組協(xié)作,完善導覽冊,讓創(chuàng)意落地,最后放入圖書角展示。
(學生合作制作導覽冊,教師展示評價量表。)
師:課后,請大家從文本關聯(lián)度、語言風雅度、文化融合度三個維度,結合評價細則,優(yōu)化作品。下課!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以項目化學習為載體,將《一滴水經(jīng)過麗江》的文本學習轉化為“制作導覽冊”的真實任務,有效實現(xiàn)了“語言實踐”與“文化感知”的深度融合。學生在梳理時空線索中把握文本結構,在仿寫詩意文案中體悟語言之美,在解密獨特視角中感受麗江“水與城共生”的文化內核,真正成為文化的解讀者與傳播者,體現(xiàn)了“以任務驅動深度學習”的新課標理念。然而,在文化浸潤的層次性與深度上,課堂實踐仍有待深化。例如,對東巴文、納西古樂等非遺文化的挖掘停留在文本表層,未充分拓展其背后的精神內涵;評價量表雖關注“文化融合度”,但對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意性的文化解讀不夠。未來教學中,筆者將嘗試在任務設計中增加“文化微探究\"環(huán)節(jié),如讓學生自主搜集麗江非遺故事,融入導覽冊;同時優(yōu)化評價維度,鼓勵學生從地域文化的現(xiàn)代價值出發(fā),設計兼具傳統(tǒng)底蘊與時代視角的作品,讓語文課堂成為連接文本世界與真實文化的橋梁,真正實現(xiàn)“以文化人”的教育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