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講臺,八年耕耘。從初登講臺的青澀到如今的從容,我的成長之路始終浸潤著師傅萬亞峰老師提出的“風雅語文\"理念。在師傅智慧引領、教研組共研與課改實踐的淬煉中,我逐漸領悟到:語文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文化的浸潤、思維的喚醒與生命的對話。
一、初遇“風雅”:在迷茫中觸摸教學本真
2017年9月,當我第一次站在講臺上講解《濟南的冬天》時,精心準備的多媒體課件和逐字稿并未激活課堂教學。學生機械地抄寫板書,課堂互動如同被按了靜音鍵。課后,師傅推門而入。他就著教案批注道:“你把老舍靈動的文字拆解成了零散知識點,就像把一幅山水畫撕成碎片。”他給我講起了他的語文理念:“我們倡導的‘風雅語文’,是要讓課堂流淌文化氣韻,喚醒學生的審美體驗。”
在師傅的建議下,我開始系統研讀課題資料和文章,反復觀摩師傅的示范課。記得他執教《詩經·關雎》時,以古琴曲《鳳求凰》導人,帶領學生用方言吟誦,在“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的誦讀中感受先民的浪漫情懷。課堂上,他別出心裁地組織“詩中意象拼圖”活動,讓學生將雎鳩、荇菜等元素繪制成思維導圖,直觀感受比興手法的魅力。這種充滿詩意與文化味的課堂樣態,徹底顛覆了我對語文教學的認知。
師傅還從頂層設計給予我指導,他說:“‘風雅語文'的核心是‘以文化人’,要將經典文本中的審美情趣、人文精神轉化為可觸摸的教學實踐,讓學生在文字中感受生命的詩意。”在他的鼓勵下,我開始嘗試在教學設計中融入文化元素:講解《論語》時播放《典籍里的中國》,教學《蘇州園林》時展示蘇州博物館建筑模型,讓學生在具象化體驗中感悟文字之美。
二、深耕“風雅”:在實踐中錘煉教學智慧
經過師傅的點撥,我逐漸掌握了將“風雅語文”理念落地課堂的方法。在教授《醉翁亭記》時,我借鑒課題組王燦老師課堂采用的情境教學法,將教室布置成宋代亭臺樓閣模樣:課桌上擺放仿古卷軸,黑板上繪制醉翁亭“水墨畫”。課堂上,我們用塤樂伴奏誦讀“醉翁之意不在酒”,通過角色扮演還原“滁人游”“太守宴”場景。當有學生即興創作出“醉里看山山亦醉,樂中賞景景皆歡”的對聯時,我真切感受到文化浸潤帶來的驚喜。課后,有學生興奮地說:“原來文言文這么美,我仿佛看到了醉翁與民同樂的畫面。”
不過,師傅在聽課后對我提出更高要求:“風雅語文不是形式上的華麗,而是要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與作者對話;不僅要營造詩意氛圍,更要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在他的建議下,我開始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和個性化解讀。教授《朝花夕拾》時,我設計了“尋找魯迅筆下的風雅\"專題,讓學生從書中發現傳統民俗、文人雅趣,撰寫讀書札記,分享閱讀感悟。學習山水類文言文時,我設計了“跟著古人游山水\"項目式學習活動,以《三峽》《答謝中書書》等課文為載體,組織學生分組完成“山水游記創作”“古代地理知識探究\"\"水墨山水配文\"等任務。學生查閱《水經注》,繪制三峽航道圖,用毛筆書寫《與朱元思書》,在跨學科實踐中真正理解了古典山水文學的精髓
教學方法的創新還體現在作業設計上。我摒棄傳統抄寫作業,推出“風雅語文”實踐單:學習《春》后,讓學生拍攝校園春景并配詩;讀完《朝花夕拾》后,開展“老物件里的童年記憶”征文活動。這些充滿創意的作業,讓語文學習從課堂延伸到生活,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審美素養。
三、傳承“風雅”:在輻射中實現教育理想
隨著教學經驗的積累,我不僅將“風雅語文\"融人日常教學,還積極參與學校課改實踐。在師傅的統籌下,我們語文組編寫了《經典誦讀與文化傳承》校本閱讀手冊。
師傅在扉頁上題寫:“讓每一堂課都成為一場風雅的邂逅。\"這句話,成為學校語文組教學探索的指引。我負責編寫“詩詞中的節氣之美\"板塊,設計了“端午詩會\"“冬至雅集”“經典誦讀\"等主題活動。在“端午詩會”上,學生集體朗誦屈原作品,用香囊、五彩繩等傳統物件布置教室,將課堂變成了傳統文化的舞臺。
作為“青藍工程\"導師,師傅將“風雅語文”的實踐經驗傾囊相授,耐心指導我設計好每節公開課。依稀記得一次比賽前夕,師傅和我坐在鋪滿教案、書籍的桌前。他用紅筆圈出我設計的《一滴水經過麗江》教案上的不足,委婉地指出:“情境任務還能更鮮活。”隨即,他指著地圖上的麗江,提議將“制作麗江導覽冊”任務與文中水的流向結合。我們反復調整\"語言實踐一文化解碼一思維發展\"的架構,細細打磨每一個環節,力求將“風雅語文\"理念完美呈現
八載光陰流轉,我從“風雅語文\"的學習者成長為踐行者、傳播者。那些在課堂上與學生共讀經典的時光,那些和師傅反復打磨教案的深夜,那些與團隊并肩探索的日子,都化作滋養教育理想的養分。未來,我將繼續堅守文化根脈,持續突破,真正實現“風骨引正,雅趣化人\"的教育理想。因為我始終相信,當語文課堂浸潤著風雅之氣,教育便擁有了直抵心靈的力量。
左金燕,江蘇省南通市北城中學教師。曾獲南通市依標教學比賽一等獎,南通市青年教師教學比賽暨“領航杯\"信息化優質課比賽一等獎,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論文評選活動一等獎。多次開設市、區級公開課,積極參與省、市級課題研究,在省級刊物上發表多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