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新知識的學習,展現“知識背景一知識形成一揭示聯系”的過程;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適當體現“問題情境一建立模型一求解驗證\"的過程,以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知識與方法、積累活動經驗、提高“四能”,開展素養導向的教學。初中數學內容以嚴密的符號體系、獨特的公式結構、形象的圖象語言等形式呈現,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知理解能力。在第十屆《初中生世界》名師精品課堂觀摩與研討活動中,筆者執教示范課“拼正方形理解驗證二次根式的性質”,以問題為中心,鼓勵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借助數形結合,讓數學“動”起來,幫助學生理解驗證二次根式的性質,把靜態的知識呈現轉化為動態的探索過程,使知識的發生與發展直觀生動、具體形象。
一、授課內容分析
1.教學目標
通過剪紙、拼圖將小正方形剪拼成大正方形,體會二次根式性質的幾何意義,進一步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質;經歷探索剪拼的具體操作,獲得成功的體驗,在探究數到式的推廣過程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數的優越性和必要性;發展創新意識、應用意識與實踐能力,感悟數學的思想方法,逐步養成從數學角度觀察現實問題的能力。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從圖形直觀中加深對二次根式性質 的理解
難點:通過將兩個不同的正方形剪拼成一個大正方形,進一步驗證二次根式性質 0
二、授課過程呈現
1.借助問題情境,明確研究的對象內容
問題情境:一塊木板(如圖1),每個小正方形的邊長都為1,把它鋸成三塊,拼成一個正方形的桌面,想一想,該怎么鋸與拼。
圖1
【設計意圖】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情境,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象化,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木板的面積是10,不是平方數,如何確定大正方形的邊長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借助該情境問題,明確研究的對象內容,為教學活動的開展做好準備。
2.經歷探索發現,實現知識的動態呈現
借助數形結合,指導學生多感官參與數學活動。圍繞問題,學生經歷操作探索、發現規律、驗證猜想、歸納表述等一系列數學學習過程,從多種角度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質并加以驗證應用,發展了抽象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培養了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的能力。
操作1:如圖2,將方格紙片(每個小正方形的邊長都為1)中的涂色部分剪開,拼成一個正方形,粘貼在白紙上。
圖2
圖3
【設計意圖】方格紙片中涂色部分的面積為4,拼成的正方形面積就是4。因為4是一個平方數,由此確定拼成的正方形的邊長為2,如圖3所示,從而驗證 22=4 O
操作2:如圖4,對于這組方格紙片中的涂色部分,分別將它們剪開,再逐一拼成正方形,粘貼在白紙上。
圖4
針對這組紙片,涂色部分的面積均不是平方數。筆者設計操作過程:首先計算正方形的面積,根據面積確定正方形的邊長;其次,利用勾股定理,設計符合條件的基本圖形,構造正方形的邊長;最后進行裁剪拼放(如圖5)。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獲得一組等式:
,并結合拼圖加以驗證(如圖5)。
圖5
【設計意圖】學生借助拼圖,利用數形結合,在操作探索、分析判斷的過程中,經歷反思、修正、強化,獲得利用小正方形拼大正方形的一般步驟,發展了數據觀念、模型觀念、計算能力、推理能力,培養了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的能力。
3.理解新知建構,體悟數學的思想方法
結合上述操作探索后形成的直觀經驗,觀察獲得一組等式,如果將這組等式中具有特殊意義的具體數字,統一用字母 a 表示,這組等式便轉化成一個具有一般意義的代數式 ,即二次根式的性質。在此基礎上,從一元發展到二元,可以推導出
,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并且動態呈現了二次根式性質的發生、發展過程。在操作探索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對研究對象進行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和分析處理,抓住數學的本質,理解新知的建構。
結合板書(如圖6),筆者引導學生分析基本圖形:在剪拼正方形的過程中,每種裁剪需要的基本圖形都有4個直角三角形,其斜邊就是剪拼出來的正方形的邊長。當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的邊長不相等時,還需要一個小正方形,其邊長為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的邊長差。根據分析結果,筆者又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探索論證
操作3:如圖7所示的紙片,由邊長為 a 的一個正方形和邊長為 b 的一個正方形組成,其中 agt;b 。你能把它分割剪拼成一個大正方形嗎?如果能,拼成的大正方形的面積和邊長分別是多少?請將拼成的大正方形粘貼在白紙上。
圖7
先計算出剪拼后的正方形面積為 a2+ b2 ,根據面積確定剪拼后的正方形邊長為 。利用勾股定理,設計符合條件的直角三角形,其直角邊分別為 Φa 與 b ,實現正方形邊長的構造。由于 agt;b ,所以還需要一個小正方形,其邊長為 a-b 。根據分析思路,對紙片進行裁剪,拼出大正方形(如圖8),從而驗證二次根式的性質。
圖8
【設計意圖】該操作可以具象化二次根式的幾何意義,通過幾何直觀支撐代數抽象,將二次根式的性質與圖形變換緊密結合,幫助學生突破“二次根式僅是代數符號”的認知局限,形成“數形統一”的數學觀。同時,在操作過程中,知識的動態呈現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4.解決實際問題,感受數學的學科價值
最后,利用探索過程中總結得到的方法,回歸情境問題,應用數學建模剖析問題,進而完成鋸拼(如圖9)。解決情境問題的過程,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的過程,也是將數學建模的抽象理論實例化、活潑化的過程
圖9
【設計意圖】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幫助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應用意識與實踐能力,培養學生高階思維以及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的能力。
三、教學反思
數學學習不僅要學得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在學習中獲得數學活動經驗、數學思維品質和數學思想方法等,即發展數學核心素養。通過數形結合感知二次根式性質的動態呈現,課堂教學從“教理解\"轉向“教智慧”;學生從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思考,從感知表象發展到概括本質,從學知識發展到學方法,進而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作者為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蘇教名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省初中數學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現為昆山市葛江中學黨總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