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探索分層–協作帶教模式在麻醉專業研究生中的應用和效果。方法 選取2022年9月至2024年7月在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麻醉科進行輪轉的全日制麻醉學碩士研究生56名,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8名。對照組接受傳統教學方法,觀察組接受分層–協作帶教模式。比較兩組研究生的臨床崗位勝任力、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及執業醫師考試通過率。結果 觀察組研究生的臨床基本能力、醫患溝通能力、掌握與運用醫學知識、團隊合作能力、學術研究能力及基本職業技能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lt;0.05);觀察組研究生對提高臨床基本能力、綜合能力、科學發展能力等方面的評價均高于對照組(Plt;0.05);觀察組研究生對教學方式、教學效果的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lt;0.05);觀察組研究生的執業醫師通過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lt;0.05)。結論 采用分層–協作帶教模式不僅能增強麻醉專業研究生的臨床勝任力,還能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和執業醫師考試通過率,具有推廣應用的價值。
[關鍵詞] 分層–協作教學;麻醉;研究生;臨床勝任力
[中圖分類號] G642" " " [文獻標識碼] A" " " [DOI] 10.3969/j.issn.1673-9701.2025.22.018
隨著醫療技術的迅速發展和醫學理念的演變,麻醉學在臨床應用中的重要性逐漸增強。作為醫療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麻醉學研究生的培養不僅需要重視理論學習,更要強調對臨床技能的訓練[1]。傳統教學方法對提升麻醉專業研究生臨床能力常顯不足,而分層–協作帶教則是一種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模式。該方法通過注重因材施教和協作學習,為麻醉學的教學提供全新視角,但其在具體實施中的有效性仍需進一步探討與實踐驗證[2-4]。本研究著眼于比較分層–協作帶教與傳統教學模式對提升學生的臨床技能、理論知識及團隊合作能力等的效果,期望通過本研究為麻醉學研究生的教育提供新的方法,同時也希望為培養其他醫學領域人才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2年9月至2024年7月在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麻醉科進行輪轉的全日制麻醉學碩士研究生56名,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8名。對照組中男9名,女19名;平均年齡(24.3±1.2)歲;教學前考試成績(67.2±4.5)分。觀察組中男10名,女18名;平均年齡(24.5±1.5)年;教學前考試成績(65.3±4.3)分。輪轉周期均為2個月。兩組研究生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參與者均為自愿,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接受傳統教學方法,由帶教老師結合臨床病例與模型、多媒體課件系統講解4個教學項目(困難氣道管理、圍手術期內環境管理、小兒手術麻醉、心臟手術麻醉)的理論知識,并整理課堂筆記。隨后,學生將在指定帶教教師安排下進行臨床手術麻醉的實踐學習。
觀察組:接受分層–協作帶教模式。內容包括:" " ①分層:在帶教上述4個教學項目前,將學生針對每個項目的麻醉知識和技能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層次。②協作:確定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讓每位成員圍繞案例主題參與相關任務,運用文獻查閱、專業書籍參考等手段收集關于疾病的臨床信息,利用互動形式共同匯報術前麻醉準備情況,剖析病例的麻醉方案選擇,指出在實際麻醉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的臨床問題,并制作課件。③小組形式匯報,教師對課件內容進行專業指導和評論。最后依據指導老師日常手術安排,進行臨床麻醉手術的實踐培訓。
兩組學生每個教學項目均4課時,每課時40min。
1.3" 觀察指標
1.3.1" 臨床勝任力的自我評價" 臨床輪轉結束后進行臨床崗位勝任力評價,包括臨床基本能力(20分)、醫生職業精神與素質(20分)、醫患溝通能力(10分)、掌握與運用醫學知識(10分)、團隊合作能力(10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能力(10分)、信息與管理能力(10分)、學術研究能力及基本職業技能(10分),總分≥85分為優秀、70~84分為良好、60~69分為合格、≤59分為不合格。
1.3.2" 以勝任力為核心的教學改革主觀評價" 臨床輪轉結束后進行教學改革重要性評價,包括提高臨床基本能力、綜合能力、科學發展能力,分為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太重要、不重要。
1.3.3" 帶教老師教學質量調查" 自制“帶教老師教學質量研究生調查問卷”,采取不記名方式在教學活動結束后發放。問卷涵蓋帶教老師的教學態度、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4個維度,每個維度滿分100分。
1.3.4" 執業醫師考試通過率" 比較兩組研究生2022年9月至2024年7月內執業醫師考試通過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符合
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率)[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研究生的臨床勝任力自我評價比較
觀察組研究生的臨床基本能力、醫患溝通能力、掌握與運用醫學知識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學術研究能力及基本職業技能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lt;0.05),見表1。
2.2" 兩組研究生對教學改革重要性評價的比較
觀察組研究生對提高臨床基本能力、綜合能力、科學發展能力等方面的評價高于對照組(Plt;0.05),見表2。
2.3" 兩組研究生對帶教老師教學質量的評價及執業醫師通過率比較
觀察組研究生對教學方式、教學效果的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lt;0.05);觀察組研究生的執業醫師通過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lt;0.05),見表3。
3" 討論
在麻醉學的培訓中,學員必須應對復雜且風險較高的臨床操作,通常需要通過多元化的學習方式掌握相關技能,這使得麻醉專業的臨床指導相較于常規醫學課程更加艱巨[5-8]。然而,傳統教育模式未能有效促進學生獨立思考,缺乏深度與廣度[9-12]。分層–協作帶教模式作為一種創新策略,通過階段性指導,根據學生的基礎與經驗,為其設定不同難度的任務,促進其逐步提升[13-16]。本研究表明,采用分層–協作帶教方式,研究生在掌握和運用醫學知識方面表現得更加出色,該方法顯著提高他們的臨床基本能力。同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能力進行個性化教學,充實自身的專業知識,達成多樣化的教育目標。
研究表明分層–協作帶教模式不僅可幫助學生提升團隊協作能力,同時也能增進其與患者之間的溝通,這對麻醉專業研究生的臨床實踐尤為重要。麻醉專業的實踐需要不同崗位的人員緊密配合,優秀的團隊合作及溝通技巧可顯著提升工作效率和保障安全。通過團隊的共同努力,學生能更早地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這將提升他們識別危重患者的能力,增強綜合素質。該帶教方式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今后的臨床實踐奠定堅實基礎。
分層–協作帶教模式通過科學劃分學生群體、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并促使小組內的互動與合作而提升教學的整體效果[17-18]。這種方法既重視每位學生的獨特需求,又關注集體的整體進步,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得到成長和提升[19]。本研究中觀察組學生的執業醫師考試通過率達92.86%,明顯高于對照組。該教學模式在麻醉教育中不僅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還強調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有效應用于實際臨床操作中。此外,采用分層–協作帶教方法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與創新意識,使其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快樂與成就感,更好地適應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綜上,分層–協作帶教有助于提高麻醉專業研究生的臨床能力和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改善教育質量,值得進一步推廣。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參考文獻]
[1] STANLEY J, FELLUS I A, ROJAS D, et al. Students- as-teachers: Fostering medical educators[J]. Clin Teach, 2022, 19(3): 235–239.
[2] 李孟斐. 吞咽障礙課程教學中多學科協作應用的探索[J]. 科教導刊, 2024(20): 116–118.
[3] 黃江, 曹磊, 孫祥耀, 等. 分層遞進PBL教學模式在骨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探索[J]. 中國病案, 2024, 25(12): 97–100.
[4] 巴扎漢. 以就業與升學為抓手助力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J]. 中國就業, 2024(10): 88–89.
[5] 曹晶晶, 梅展展, 朱閃閃, 等. 多學科協作疼痛分層干預在神經病理性疼痛患者中的應用[J]. 海南醫學, 2024, 35(9): 1342–1346.
[6] 陳是勛. 文獻導向聯合多學科教學法在急診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23(10): 105–106.
[7] 生海燕, 趙穎, 王婭瓊, 等. 以崗位勝任力導向的分層遞進式培訓在內科住培中的應用[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23, 15(20): 126–131.
[8] 孫靜, 劉玉婷. 神經系統疾病分層教學在高校病理學課程中的探討[J]. 基礎醫學教育, 2024, 26(3): 173–176.
[9] 賈韻平, 李洋, 秦偉棟, 等. 分層遞進式教學法在膿毒癥教學中的探索[J].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2024, 27(7): 575–578.
[10] 石礫. 大數據時代高校英語課程個性化教學實踐[J].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24, 44(12): 62–64.
[11] 葉亞男, 劉星星, 朱婷婷, 等. 多學科協作分層協作聯合目標溫度干預在心臟停搏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 中國醫藥導報, 2023, 20(24): 165–168.
[12] 陸超, 袁靜. 應用型高校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與實踐[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24(19): 164–166.
[13] 張陽, 張磊, 時亞新, 等. 專業化團隊-小組教學體系在模擬醫學師資隊伍建設中的應用[J]. 右江醫學, 2023, 51(9): 861–864.
[14] SHEN Y, PANG G. The “Hand-as-Foot” teaching method in electrocardiography[J]. Asian J Surg, 2024, 47(8): 3509–3510.
[15] 龐津, 王博巧. 基于案例在線協作教學的醫學教育人機混合智能設計研究[J]. 繼續醫學教育, 2024, 38(7): 162–165.
[16] 張潔婷, 梁玉婷, 李敬輝, 等. 基于OBE的多學科協作教學模式在POCUS技術輔助內瘺管理的培訓效果分析[J]. 中國血液凈化, 2024, 23(5): 392–395.
[17] 蘇童, 陳鈺, 張大明, 等. 本科生醫學影像學教師勝任力模型的建立與初步應用[J]. 協和醫學雜志, 2024 , 15(3): 708–717.
[18] 梁慧, 徐月美. 多學科協作教學模式在胸痛護理培訓中的應用[J]. 贛南醫學院學報, 2024, 44(2): 177–182.
[19] 鄭麗麗, 楊筱敏, 葉佩芝, 等. 基于大數據的多學科協作教學模式在全科病房護生實習帶教中的應用[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24(2): 105–106.
(收稿日期:2024–12–16)
(修回日期:202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