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腰椎間盤突出癥伴坐骨神經痛是臨床常見慢性病之一,發病機制復雜,涉及骨骼、神經及軟組織損傷等多方面因素,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工作能力。本病屬中醫“痹癥”“腰腿痛”等范疇,核心病機為氣滯血瘀、經絡阻滯。本文結合絡脈理論闡明其在腰椎間盤突出癥伴坐骨神經痛中的臨床應用優勢,為該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 腰椎間盤突出癥;坐骨神經痛;絡脈理論;中醫診療;辨證論治
[中圖分類號] R274.9" """"[文獻標識碼] A """""[DOI] 10.3969/j.issn.1673-9701.2025.22.026
腰椎間盤突出癥伴坐骨神經痛是一種以腰椎間盤退變、纖維環破裂及神經根受壓為主要病理特征的脊柱疾病,主要表現為下腰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嚴重者可伴肌力下降及活動功能障礙[1]。流行病學數據顯示中國成年人患病率達15.2%,其中30~50歲為高發人群[2-3]。此外,研究顯示腰椎間盤突出癥復發率為5%~15%[4]。國外研究表明部分患者術后仍有遺留痛,其成因包括腰椎間盤再突出、硬膜外纖維化、社會心理因素等[5]。中醫將本病歸為“痹癥”“腰腿痛”等范疇,以“絡脈”受損為核心病機,強調“不通則痛”的病理機制。絡脈理論作為中醫經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本病的治療提供理論依據。本文探討以疏通絡脈、調和氣血為核心的診療思路,以期為腰椎間盤突出癥伴坐骨神經痛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提供新的臨床思路。
1" 絡脈理論概述
絡脈是中醫學經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見于《黃帝內經》;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絡脈包含“經絡”和“脈絡”;而狹義絡脈僅指“脈絡”。二者皆有“聯絡表里、溝通上下、滲灌氣血津液”的作用[6]。《靈樞·脈度》記載“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脈過于外踝之上,無所隱。故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絡脈分布廣泛而精細,可助氣血運行、聯絡臟腑及濡養四肢百骸。近代醫家從絡脈理論發展出絡病學說,強調外感、內傷、瘀血、痰濕等因素均可引發絡脈阻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進而產生疼痛、麻木等癥狀[7-8]。
現代醫學中雖未發現與絡脈完全對應的解剖結構,但有學者指出中醫的氣絡和神絡與現代醫學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學說不謀而合、殊途同歸[9]。吳以嶺等[10]指出,經絡之絡(氣絡)與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脈絡之絡(血絡)與中小血管、微血管特別是微循環密切相關,并根據絡脈的時空特征將其總結為“三維立體網絡系統”。
2" 腰椎間盤突出癥伴坐骨神經痛與絡脈理論的相關性探析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由于內源性(如椎間盤退變)或外源性因素(如壓力負荷)導致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的一種臨床病癥[11]。坐骨神經痛則表現為坐骨神經分布區域的疼痛綜合征,主要由突出物壓迫或刺激神經根,炎癥因子參與其中,導致神經根水腫并引發疼痛[12]。研究表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常伴微循環障礙,局部缺血、缺氧促使炎癥因子釋放,進一步加劇疼痛;此外γ干擾素的局部上調與急性腰椎神經根痛的炎癥反應密切相關,而神經根受壓導致的微循環障礙亦可進一步加劇炎癥因子釋放[13-14]。
中醫將腰椎間盤突出癥伴坐骨神經痛歸屬為“腰痹”“腰腿痛”范疇,其病機與絡脈理論“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高度契合。絡脈作為經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負責氣血運行與分布,具有溝通表里、傳遞氣血、濡養全身的功能,病變主要表現為“絡脈瘀阻”“絡脈空虛”[15]。腰椎間盤突出癥伴坐骨神經痛的病因是炎癥因子過量釋放,導致神經根炎癥和水腫;同時伴有神經根壓迫,導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此為不通,絡脈受阻,故而引發疼痛、麻木及乏力等癥狀。
諸多研究表明“瘀阻為標、虛損為本”是腰椎間盤突出癥伴坐骨神經痛的核心病機,涉及絡脈瘀阻、外邪侵襲及腎虛絡空等多方面。外感風寒濕邪可加重絡脈瘀阻,風邪致痛游走,寒邪致痛劇烈,濕邪致病情纏綿。此外肝腎虧虛是本病的內在因素,腎精不足導致骨骼退變、神經肌肉營養不良,則絡脈空虛。總而言之,腰椎間盤突出癥伴坐骨神經痛的病機兼具瘀阻與虛損,這為絡脈理論指導臨床診治提供重要依據。
3" 基于絡脈理論論治腰椎間盤突出癥伴坐骨神經痛
3.1 "絡脈痹阻、失于條暢是腰椎間盤突出癥伴坐骨神經痛的病機關鍵
3.1.1 "外感風寒濕邪,阻滯經絡 "在中醫理論體系中,六淫邪氣是疾病發生發展的主要外感病因。風邪善行數變,易致氣血運行不暢,引發肌肉關節疼痛;寒邪凝滯,可致氣血凝結,引發局部疼痛及僵硬;濕邪黏滯,易致經絡阻塞,引起肢體沉重不適。“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在腰椎間盤突出癥伴坐骨神經痛的發病過程中,風寒濕邪侵襲腰部及下肢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引發腰腿疼痛等癥狀,尤其在寒濕天氣或陰雨天氣時癥狀加重。這種痹阻現象不僅是腰椎間盤突出癥伴坐骨神經痛的直接病因,也是其反復發作的重要病機之一。
3.1.2" 氣血運行不暢,瘀血氣機阻絡 "在腰椎間盤突出癥伴坐骨神經痛的發病機制中,外傷或長期勞損(如久坐、彎腰過度負重等)可致局部軟組織損傷,氣血運行不暢,引發瘀血阻絡。《醫學正傳》記載:“血瘀則痛,此由血壅經絡,不能流行,故痛也”。此疼痛性質如針刺或刀割,常伴局部壓痛及下肢麻木。《氣血論》強調“瘀非專指血瘀而言。凡有形之邪,阻塞絡脈所致的證候,統可稱為瘀證”。情志不遂、肝氣郁結亦可致氣機阻滯,日久不解則瘀血內停,阻礙血行,引發疼痛。腰椎間盤突出癥常伴發軟組織血流不暢及炎性水腫,這與絡脈瘀阻的理論相吻合。因此,氣滯血瘀是腰椎間盤突出癥伴坐骨神經痛反復發作的重要病機之一。
3.1.3 "肝腎虧虛,絡脈失養 "肝腎虧虛可致絡脈失養。《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腎精會隨年齡增長而衰退。腎精不足可導致骨骼、椎間盤退變、神經肌肉營養不良;肝失疏泄則影響血液循環、導致內分泌及代謝紊亂,進而使經絡不暢、絡脈空虛。此外,肝藏血,肝血不足則影響絡脈濡養[16]。現代研究表明肝腎虧虛與多種慢性疾病的發病機制密切相關。對因絡脈損傷導致的足跟痛,應從肝腎論治[17]。通過調整肝腎功能,恢復絡脈滋養,有望為這些慢性疾病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3.2 "益肝腎、通絡止痛是腰椎間盤突出癥伴坐骨神經痛的治法綱要
基于以上發病機制,同時結合絡脈理論,腰椎間盤突出癥伴坐骨神經痛的治療應以補益肝腎、通絡止痛、調和氣血為主要目標,同時注重扶正祛邪增強體質。腰椎間盤突出癥伴坐骨神經痛的具體治療方法包括中藥、針灸、推拿及現代康復療法的綜合應用,強調整體與局部的雙重調理。
中藥治療方面,可根據辨證選用適宜方劑。風寒濕邪阻滯經絡者可選用獨活寄生湯加減。郭承軍等[18]研究表明獨活寄生湯聯合塞來昔布膠囊可通過調節血清神經遞質及炎癥因子水平減輕患者疼痛程度。歐陽文暉等[19]研究發現腎著湯可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氣滯血瘀者可用桃紅四物湯或身痛逐瘀湯加減活血化瘀[20-21];瘀血痹片亦對緩解癥狀有較好療效[22]。肝腎不足者可選用獨活寄生湯加減。呂斌等[23]研究發現獨活寄生湯既可下調肝腎虧虛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也能緩解疼痛,提高整體療效。榮筋通痹湯對肝腎虛損型患者亦有顯著療效[24]。外用療法如中藥熏蒸及藥膏外敷可通過熱力及藥物滲透改善局部氣血循環,緩解疼痛[25-26]。藥浴熏洗方劑可選透骨草、伸筋草、艾葉等活血化瘀中草藥熬制,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外敷藥膏如展筋活血方、通絡協定膏等可活血散瘀、通絡止痛[27-28]。
針灸治療在疏通絡脈、止痛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其通過改善神經根炎癥及調節疼痛傳導路徑緩解癥狀。研究表明針灸可通過下調Ca2+/鈣調蛋白依賴性蛋白激酶表達、抑制腰脊髓神經膠質細胞活化阻斷傷害性信號傳導,調節疼痛相關因子水平,改善局部微循環[29]。腰椎間盤突出癥伴坐骨神經導致的腰腿痛臨床常用穴位包括環跳、委中、承山、陽陵泉等足太陽膀胱經及足少陽膽經穴位及阿是穴、夾脊穴等局部穴位[30]。
推拿治療以疏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為目的,常用點揉法、?法、拔伸法等手法緩解肌肉痙攣及軟組織粘連,增強局部血供及功能恢復。現代研究表明推拿可通過作用于不同水平靶標抑制背根神經節中的Toll樣受體4/核因子κB信號通路,抑制炎癥因子表達及小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的活化[31]。孫健等[32]采用大推拿手法結合清濕利腰湯治療濕熱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結果證明大推拿手法對濕熱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有確切療效。
現代康復醫學技術如核心肌群訓練、神經調節技術(經皮電刺激)及物理治療(熱療、超聲波療法)可通絡止痛,增強肌肉力量、改善神經功能和促進炎癥吸收,提高整體療效[33-34]。若上述治療無效,可選擇經皮椎間孔鏡、單側雙通道內鏡、腰椎融合術等手術方案直接解除神經根壓迫緩解癥狀[35]。
4" 小結
在中醫絡脈理論指導下,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伴坐骨神經痛的核心策略是調節氣血、疏通絡脈,恢復機體的內在平衡。而現代醫學中,手術方案主要包括微創手術和開放手術兩大類。微創手術如椎間孔鏡手術,具有創傷小、出血量少、恢復快等優勢。開放手術如腰椎融合術、椎板切除術等適用于病情較重、椎體不穩或伴有其他并發癥的患者,其可直接切除突出的椎間盤組織,相對擴大椎管容積,緩解神經壓迫。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需結合中醫與現代醫學的優勢,為患者提供全面而個體化的治療方案。目前仍需解決的問題包括絡脈理論的作用機制及如何針對不同患者制定最優治療方案。未來研究可深入探索絡脈理論的分子生物學機制,同時開展大量臨床試驗進一步評估基于絡脈理論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伴坐骨神經痛的臨床療效。通過這些探索和研究,進一步優化治療方案,使之更加精準、高效,滿足現代醫學發展的需求。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參考文獻]
[1]"" 林承宇, 張清, 謝瑞, 等. 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神經根病變的診療: NASS循證醫學指南解讀[J]. 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9, 25(22): 1745–1751.
[2]"" 秦曉寬, 孫凱, 徐衛國, 等. 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循證實踐指南[J]. 西部中醫藥, 2024, 37(5): 1–15.
[3]"" 袁冬, 尹夏, 李倩, 等. 思維導圖健康教育在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康復訓練中的應用[J]. 江蘇預防醫學, 2021, 32(2): 250–253.
[4]"" OMIDI-KASHANI F, HEJRATI H, ARIAMANESH S. Ten important tips in treating a patient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J]. Asian Spine J, 2016, 10(5): 955–963.
[5]"" ROGERSON A, AIDLEN J, JENIS L G. Persistent radiculopathy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Causes and treatment options[J]. Int Orthop, 2019, 43(4): 969–973.
[6]"" 王廣海, 劉佳宇. 絡脈及絡病的理論探討[C]. 廣州: 第十八屆國際絡病學大會暨第九屆中西醫結合血管病學大會, 2022.
[7]"" 史婧儒, 鞠大宏, 王雨荷, 等. 骨絡理論探析[J].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23, 38(8): 3631–3633.
[8]"" 鄭肖慶, 丁櫻, 徐閃閃, 等. 基于絡病學說探討小兒慢性蕁麻疹的辨治規律[J]. 世界中醫藥, 2024, 19(18): 2795–2799.
[9]"" 李澤庚, 張杰根. 肺氣虛證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研究現狀及探討[J]. 中醫藥學刊, 2005, 23(9): 1602–1604.
[10] 吳以嶺, 魏聰, 賈振華, 等. 脈絡學說概要及其應用[J]. 中醫雜志, 2014, 55(3): 181–184.
[11] 趙澤龍, 魏戌, 銀河, 等.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中西醫治療述評[J]. 世界中醫藥, 2023, 18(21): 3005–3012.
[12] CHO Y H, SEO T B. The role of walking exercise on axonal regrowth and neuropathic pain markers in dorsal root ganglion after sciatic nerve injury[J]. J Exerc Rehabil, 2023, 19(6): 320–326.
[13] MOEN G H, MOEN A, SCHISTAD E I. Local up-regulation of interferon-γ (IFN-γ) following disc herniation is involved in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underlying acute lumbar radicular pain[J]. Cytokine, 2017, 97: 181–186.
[14] 袁佳, 馮文鋒, 豆運香, 等. 基于神經電生理探討重復外周磁刺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J]. 實用醫學雜志, 2024, 40(12): 1665–1670.
[15] 王李斌. 基于“久病入絡”理論運用益腦蠲痛湯治療瘀阻腦絡型偏頭痛的臨床療效觀察[D]. 福州: 福建中醫藥大學, 2023.
[16] 王健, 丁成竟, 占桂平. 當歸地龍桂枝湯聯合針灸治療頸椎病疼痛及上肢麻木的效果研究[J/OL]. 中華中醫藥學刊, 1-8. (2025-03-12)[2025-07-10]. http://kns. cnki.net/kcms/detail/21.1546.R.20250311.2048.018.html.
[17] 孟樂樂, 張雪瑩, 孫立. 基于“態靶理論”探討跟痛癥的病因病機論治[J]. 中國現代醫生, 2025, 63(7): 96–98.
[18] 郭承軍, 茅義鵬, 吳師驥, 等. 塞來昔布聯合獨活寄生湯加減在寒濕痹阻型腰椎間盤突出癥中的應用效果[J]. 中國醫學創新, 2024, 21(36): 26–30.
[19] 歐陽文暉, 文羽翔, 劉彩銀. 針刀結合腎著湯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JOA評分的影響[J].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23, 34(1): 5–7.
[20] 許盧春, 王建軍, 李華南. 桃紅四物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網絡藥理學機制[J]. 世界中醫藥, 2022, 17(1): 37–42.
[21] 茅義鵬, 李曉蕓, 劉毅, 等. 身痛逐瘀湯聯合漸進式牽引治療氣滯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觀察[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4, 22(15): 55–57.
[22] 葉勇祥, 劉敏. 瘀血痹片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及對炎性水平的影響觀察[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24, 18(22): 35–38.
[23] 呂斌, 邊文超, 呂東升. 獨活寄生湯治療肝腎虧虛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J]. 中外醫療, 2024, 43(9): 15–18.
[24] 高葉梅, 梁志齊, 姜洋, 等. 榮筋通痹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所致肝腎虛損型坐骨神經痛的臨床觀察[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24, 30(8): 134–140.
[25] 趙旭濤, 俞仲翔. 石氏溫經強腰方結合中藥熏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寒濕痹阻型)臨床效果研究[J]. 遼寧中醫雜志, 2024, 51(3): 128–131.
[26] 張靜. 中醫外治法聯合應用治療坐骨神經痛研究進展[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9, 28(18): 65–68.
[27] 牟成林, 沈向楠, 李革飛, 等. 中醫正骨手法聯合中藥外敷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曲度的療效觀察[J]. 時珍國醫國藥, 2020, 31(5): 1179–1183.
[28] 徐星星, 魏慶禎, 王寶玉, 等. 通絡協定膏穴位外敷對腰突癥鎮痛效果的臨床研究[J]. 中國現代醫生, 2020, 58(25): 122–124.
[29] 邸學士, 陳江, 王新茹, 等. 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 針刺研究, 2024, 49(5): 526–533.
[30] 黃敬美. 基于數據挖掘探討針灸療法治療坐骨神經痛選穴及配伍規律研究[D]. 杭州: 浙江中醫藥大學, 2022.
[31] LIU Z F, WANG H R, YU T Y, et al. Tuina for peripherally- induced neuropathic pain: A review of analgesic mechanism[J]. Front Neurosci, 2022, 16: 1096734.
[32] 孫健, 關宏剛, 胡容瑞, 等. 大推拿手法聯合清濕利腰湯治療濕熱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24, 24(22): 4330–4332.
[33] 陳恒梅, 鄭海倫, 卓蕾菁. 核心肌群訓練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效果分析[J]. 中國城鄉企業衛生, 2024, 39(12): 62–64.
[34] 鄧棟, 趙鑫宇, 林春良. 正清風痛寧注射液聯合經皮穴位電刺激對老年腰椎間盤突出患者腰椎功能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22, 42(5): 1131–1134.
[35] 王虎偉, 朱炯璐, 崔小平. 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治療的研究進展[J]. 分子影像學雜志, 2024, 47(8): 876–880.
(修回日期:202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