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碳達峰碳中和;綠色低碳轉型;城市中圖分類號 F812.0;F124.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25)05-0045-11 DOI:10.12062/cpre.20250139
氣候危機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全球任何國家都無法置身事外[1]。如何有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加快能源結構轉型,成為當前最重要的國際議題之一。目前,全球主要經濟體相繼設立了各自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韓國、歐盟、加拿大等部分國家和地區對此進行了相關立法。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費國家,中國政府向世界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彰顯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那么,中國能否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進而加快推進碳中和進程,就成為中國政府和社會各界需要破解的重大現實問題。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是實現“雙碳”目標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2022年,財政部印發《財政支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指出,要積極構建有利于促進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政策體系,支持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這是中國政府運用積極的財政政策,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體現。之前的典型政策當屬財政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于2011、2013和2014年分3批實施的“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試點。該政策旨在示范城市樹立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理念,運用財政手段推動示范城市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這與碳中和強調二氧化碳凈零排放的自標是一致的。那么,系統總結該試點政策的實施模式和經驗,從宏觀和微觀層面評估該政策實施的實時效應和政策退出效應,揭示該政策實施對碳中和的作用渠道,對于進一步優化綠色靶向性政策工具實施的機制和路徑,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文獻綜述
與科斯定理和戴爾斯排污權交易理論不同,庇古等經濟學家更強調環境治理的“他組織”,即依靠經濟系統之外的力量來實現環境污染的有效治理[2]。在收入端,有研究指出環境保護稅(簡稱環保稅)具有“雙重紅利\"效應,即環保稅的征收不僅能夠有效改善地區環境質量,還可以降低現有稅制對勞動、資本的扭曲作用,實現長期可持續經濟增長[3]。宏觀上,多數研究均肯定了上述結論[4-6],且認為環保稅的“環境紅利\"效應更明顯[7];微觀上,征收環保稅導致企業污染排放的外部性成本內部化[8],降低了地區環境污染[9]。在支出端,財政環保支出具有經濟效應[10]、技術效應[1]和結構效應[12],如王馨等[13]通過實證發現,綠色財政支出促進了企業清潔技術進步,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降低了污染排放;朱小會等[14研究發現,綠色財政政策能約束企業排污,激勵企業創新,實現污染治理正外部效益內部化。
節能減排財政政策兼顧綠色發展與財政激勵,有助于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15]。宏觀上,節能減排財政政策降低了示范城市的碳排放量,提高了生態效率;薛飛等的研究證實了節能減排財政政策在實現碳減排的同時,能帶動地區經濟增長。微觀上,田淑英等[18檢驗了節能減排財政政策通過“資源配置效應”和“創新補償效應\"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張躍的研究發現,節能減排財政政策帶動了轄區內企業綠色技術創新,且對國有企業和大規模企業的創新激勵效應更明顯。
國內外相關文獻是本研究重要的參考借鑒,但仍有進一步完善和拓展的空間。一是目前學界較多關注財政手段如何影響污染治理,針對財政政策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的研究仍不多見。二是從財政政策視角分析碳中和效應的研究較少,部分學者僅探討了節能減排財政政策與碳排放量的關系。三是現有研究多基于單一視角探討節能減排財政政策效應,研究的系統性有待加強。鑒此,本研究聚焦“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試點,從宏觀和微觀層面多維度評估該政策的碳中和效應,識別其作用機制,并拓展考察政策實施的空間溢出效應和政策退出效應,以期為中國全面綠色轉型和加快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實踐經驗。
本研究邊際貢獻在于:第一,研究視角上,把節能減排財政政策和碳中和納入統一分析框架,對該政策的碳中和效應進行多維度評估,為政策評估研究提供視角參考。第二,作用機制上,從財政支出結構、產業結構、綠色技術創新和產能利用率4個方面探討“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試點政策影響碳中和的機制路徑;第三,研究內容上,分別基于宏觀和微觀數據,聚焦城市和企業層面,深入分析“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試點政策對碳中和的影響。
2政策背景與理論分析
2.1政策背景
經濟發展伴隨著能源消耗增加與溫室氣體排放量上升,據《中國統計年鑒(2023)》和《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23)》數據顯示,1978—2010年,中國能源消耗由5.7億t增加至32.5億t,碳排放總量由14.3億t增加至81.5億t,年均增長 5.4% 。為此,在“十二五\"規劃中,中國政府明確提出節能減排目標,并將能源強度下降、碳排放強度下降等任務列為約束性指標。2011年,財政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關于開展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工作的通知》,啟動政策試點工作。第一批試點自2011年開始實施,選定北京、深圳、重慶等8個城市,第二批和第三批試點分別從2013和2014年開始,共遴選出30個示范城市。通過梳理3批示范城市名單可以發現,示范城市覆蓋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27個省份,試點城市在城市規模、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和示范性。節能減排財政政策以城市為平臺,圍繞實現產業低碳化、交通清潔化、建筑綠色化、主要污染物減量化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化等方面全面開展城市節能減排綜合示范;通過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和財政補助等手段,整合財政政策和調整財政支出規模,力求推動示范城市在節能減排方面取得新突破,顯著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2.2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2.2.1作用機理:節能減排財政政策與碳中和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指出,碳中和是指在一個特定時期內,全球范圍內的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與人為二氧化碳清除量相平衡,即實現二氧化碳的凈零排放。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并不以犧牲經濟為前提,更不是阻礙經濟發展,只聚焦碳排放量不是中國碳中和目標的核心要義[20]。通過國際城市碳中和行動和國際能源署全球零碳排放戰略部署可以看出,終端能源消費低碳化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是加快碳中和進程的必然要求[21]。以節能減排和綠色低碳發展為目標的財政政策更有助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碳中和進程。
一方面,在能源消費端,節能減排財政政策通過環境稅收手段引導高能耗企業向能源節約型生產方式轉變,減少化石能源消耗,實現碳排放負外部成本內部化,提高碳排放效率。節能減排財政政策通過財政補貼等方式,對消費者提供節能家電購買補助,對企業能源轉型改造給予資金和稅收優惠,鼓勵企業和個人采用節能設備和技術,加快能源消費結構轉型。示范城市在實施節能減排財政政策過程中,積極探索碳排放權交易,不斷完善節能減排市場機制,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節能環保領域,構建低碳經濟發展長效機制,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
另一方面,在能源供給端,示范城市依托中央及省級配套資金支持,改變能源供給模式,加快能源結構升級。示范期內,中央政府提供4億~6億元獎勵資金供示范城市統籌使用,示范城市所在省級政府提供相應配套資金,支持節能減排相關項目立項和實施,加快清潔能源發展,推動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逐步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促進能源結構升級。示范城市利用節能減排政策支持,不斷優化能源供應鏈,減少能源輸送和分配損耗,提高能源供給效率。中央政府政績考核進一步放大財政激勵作用,如對無法完成考核的示范城市,扣除部分或全部獎勵資金,倒逼示范城市節能降碳。由此可見,節能減排財政政策能夠從能源消費和供給兩端,推動示范城市節能減排,加快碳中和?;诖?,提出研究假設H1。
H1:節能減排財政政策有助于加快碳中和進程。
2.2.2傳導機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影響碳中和的具體路徑
就傳導機制而言,節能減排財政政策可通過如下渠道賦能碳中和。
第一,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增加非經濟性公共支出對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具有重要作用[22-23]。示范城市加大節能減排和清潔能源投資,優化了示范城市的財政支出結構,推動企業低碳轉型和居民綠色價值觀的形成,加快碳中和。企業方面,節能環保支出的增加,意味著政府環境監管力度增強,理性的生產者會著力減少單位產值碳排放,推動企業轉型。居民個人方面,非經濟性公共支出的增加,擴大了居民福利,改善了人們的消費方式[24],有助于綠色低碳價值理念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資源浪費和碳排放,有利于推進碳中和。
第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示范城市建設的目標之一就是圍繞產業低碳化,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引導示范城市產業結構向綠色、低碳和節能環保方向轉變。示范城市通過資金支持和政策引導,打造一批先進服務業集聚區,加快孵化清潔能源、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升級。隨著示范城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進一步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推動能源消費結構更加合理化,降低污染物排放[25]。產業結構升級還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加快碳中和提供經濟保障。
第三,促進綠色技術創新。節能減排財政政策通過科研資助、稅收優惠、創新基金等財政激勵,進一步降低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成本和風險,激發企業創新動力。在目標約束和退出機制雙重壓力下,示范城市為實現節能減排目標會強化環境規制,觸發\"波特效應”26],倒逼企業提高研發投入,改進傳統生產工藝,推動綠色技術創新。隨著新一代綠色技術創新成果廣泛應用于能源領域,推動光伏、風電、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優化了能源供給結構,有助于推動能源供給端節能減排。
第四,提高產能利用率。節能減排財政政策通過行政手段提高污染企業準入門檻和主要耗能產品的能耗限額水平,倒逼企業優化能源投入規模,推動能源集約利用。節能減排財政政策通過財政手段,為企業節能改造提供資金支持,拓寬節能環保技術和設備的應用領域,實現重點行業產能升級,提高產能利用效率。限制產能無序擴張并對其進行節能改造,進一步優化能源配置,提高行業競爭力,實現經濟和環境效益雙贏,共同推動碳中和?;诖?,提出研究假設H2。
H2:節能減排財政政策通過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快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綠色技術創新和提高產能利用率,加快碳中和進程。
3研究設計
3.1模型設定
為考察節能減排財政政策對碳中和的影響,將“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試點視為一項準自然實驗,分別從能源消費端和能源供給端,采用多時點雙重差分模型,評估政策實施前后,試點城市與非試點城市的碳中和水平是否存在差異。基準模型構建如下:
Cit=α0+α1Pit+αiXit+λi+μt+εit
Lit=β0+β1Pit+βiXit+λi+μt+εit
式(1)式(2)中各變量含義如下:被解釋變量 Cit 表示第 Φt 年i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從能源消費端表征碳中和;被解釋變量 Lit 表示第 χt 年i城市的清潔能源發展水平,從能源供給端表征碳中和;核心解釋變量 表示第 Φt 年i城市是否被批準為示范城市; α1 和 β1 表示政策處理效應;
為系列控制變量; αi 和 βi 為各變量待估參數; α0 和 β0 表示常數項;λi 和 ∣μt 分別表示城市和時間固定效應; εit 為隨機擾動項。
為進一步揭示節能減排財政政策影響碳中和的傳導機制,參考任勝鋼等[27的做法,設定如下機制檢驗模型:
Mit=θ0+θ1Pit+θiXit+λi+μt+εit
式(3)中各變量含義如下: 為機制變量,即財政支出結構、產業結構、綠色技術創新和產能利用率; θ0 是常數項; θ1 和 θi 表示待估參數;
表示第 Φt 年 i 城市是否被批準為示范城市; Xit 為系列控制變量; λi 和 μt 分別表示城市和時間固定效應; εit 為隨機擾動項。
3.2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1)被解釋變量。從能源消費端和能源供給端對被解釋變量碳中和進行量化,穩健性檢驗中,嘗試通過多指標擬合碳中和指數[28-30]
能源消費端,借鑒盛科榮等31的方法,結合“非期望產出視同投入法”[32],運用基于松弛變量的超效率模型測度碳排放效率 (C) ,計算步驟參考 Du 等[33]的研究。其中,投入指標包括:碳排放規模(依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算法估計,包括天然氣、液化石油氣、全社會用電量、供熱等產生的碳排放,具體計算方法參考吳建新等[34的研究)固定資本存量(采用永續盤存法估算,基期年份為2003年,初始資本存量以2003年名義資本存量除 10% 衡量,折舊率為 9.6% )勞動力(即各城市年末從業人員數)城市建設用地(即城市用地面積中各項建設用地面積之和);產出指標以實際地區生產總值衡量(以2003年為基期,用地區生產總值平減指數折算)。
能源供給端,考慮到地級及以上城市的核能、風能、太陽能等非化石能源數據難以獲取,而天然氣作為一種低碳清潔能源,其碳排放量遠低于同等電力燃燒的標準煤和石油,且價格較低。同時,中國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編著的《2021中國能源化工產業發展報告》指出,天然氣將在推動能源轉型和加快碳中和進程中發揮關鍵作用。鑒此,參考申晨榮等[35的研究,采用天然氣折合萬t標煤/能源消耗總量來衡量清潔能源發展水平 (L) O
(2)核心解釋變量。以節能減排財政政策 (P) 為核心解釋變量,根據財政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示范城市的時間進行賦值。若i城市在第 χt 年入選示范城市,則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
(3)機制變量。財政支出結構 (s) ,參考盧洪友等36的方法,以非經濟性公共支出占政府總支出的比重表示;產業結構,分別以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D1)、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D2) 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1 D3, 表示;綠色技術創新 (R) ,以每萬人綠色發明專利申請數量表示;產能利用率 (U) ,參考付建棟等[37]和Shaikh等[38]的做法,通過協整方法測算中國各城市產能利用率。
(4)控制變量。借鑒鄭強等[39]和楊桐彬等[40和章藍月等4的研究,納入以下控制變量:經濟發展水平 (G) ,以各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年末總人口表示;人力資本 (M) ,以Ramp;D從業人員表示;科技發展水平 (E) ,以財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表示;外商投資水平 (F) ,以外商實際投資額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表示;金融發展水平 (N) ,以年末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表示;人口密度(O),以城市年末總人口/城市行政區域面積表示;為消除異方差影響,對經濟發展水平、人力資本和人口密度取自然對數。
(5)數據來源。本研究選取了2003—2017年中國282個地級及以上城市數據為研究樣本(限于數據可獲取性,未包括海東、呂梁、三沙、儋州、畢節、銅仁、中衛、吐魯番和哈密等城市,未涉及西藏、香港、澳門、臺灣等省區的城市)進行基準回歸,并在拓展分析中將樣本數據延伸至2022年。由于2007年財政統計口徑發生較大變化,為保證數據一致性,將機制檢驗中的財政支出結構變量的時間窗口設為2007一2017年,示范城市虛擬變量為手工整理得到,其余原始數據均源自經濟預測系統數據庫、《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04-2023)》《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2004-2023)》和各城市統計年鑒,部分缺失值采用線性插值法填補。
4實證分析
4.1基準回歸
表1匯報了節能減排財政政策對碳中和的影響,表1列(2)和列(4)顯示,節能減排財政政策在能源消費端和能源供給端的估計系數分別為0.074和0.007,且在 1% 水平上顯著。這表明節能減排財政政策不僅有助于提升碳排放效率,而且能有效加快清潔能源發展,即節能減排財政政策能夠從能源供需兩端加快碳中和進程,驗證了研究假設H1。從經濟意義來看,相對于非示范城市,示范城市碳排放效率提升了 7.42% ,清潔能源(天然氣)占比提高了0.70% 。與碳排放效率的提升相比,示范城市對清潔能源發展的促進作用偏小。究其原因,示范城市建設更多聚焦于減排目標、節能改造和碳市場,對碳排放效率的影響更為直接,作用效果更加明顯[42],相比之下,清潔能源發展過程相對緩慢,需要長期投資和更多的技術支持以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推動能源供給端節能減排。
表1基準回歸結果
注: ***Plt;0.01 ;括號內數值為穩健標準誤。列(1)列(3)為未加人控制變量,列(2)列(4)為加入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
4.2 平行趨勢檢驗
為驗證平行趨勢假設,借鑒Jacobson等[43]的方法,采用事件研究法進行檢驗,模型構建如下:
式(4)式(5)中各變量含義如下: Pitk 代表示范城市試點的虛擬變量,以政策實施前一年為基期,考察政策實施前后的動態效果(圖1)。其中, Cit 表示第 χt 年i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從能源消費端表征碳中和; Lit 表示第 Φt 年i城市的清潔能源發展水平,從能源供給端表征碳中和; Xit 為系列控制變量; λi 和 μt 分別表示城市和時間固定效應; εit 為隨機擾動項; γ0 和 η0 表示常數項; τ 和 u 為待估參數。由圖1可看出,無論是在能源消費端還是能源供給端,當 klt;0 時,γk 和 ηk 的值相對平緩且在統計上均不顯著,說明在示范城市試點之前,處理組和控制組并不存在明顯差異,即樣本滿足平行趨勢假設。當 k?0 時,除政策實施當期外,其余估計系數在 5% 水平上顯著為正,且估計值逐年變大,表明示范城市試點對加快碳中和進程具有明顯的政策效果,并且政策效應持續存在。
4.3穩健性檢驗
(1)安慰劑檢驗。為進一步驗證碳中和進程是受示范城市試點的影響,而非其他不可觀測因素導致,從282個城市樣本中隨機抽取29個城市作為處理組,其余城市作為控制組,并重復隨機抽樣500次構造“偽政策虛擬變量”,對基準回歸模型進行安慰劑檢驗(圖2)。由圖2可看出,基準回歸通過安慰劑檢驗。
(2)傾向得分匹配-雙重差分模型。參考李青原等[44]的做法,僅保留滿足共同支撐假設的樣本,使用傾向得分匹配-雙重差分模型對基準模型重新檢驗。結果顯示,通過近鄰匹配、半徑匹配和核匹配后,節能減排財政政策在能源消費端和能源供給端的估計系數分別為0.073和0.005、0.077和0.008、0.075和0.006,且在 1% 水平上顯著。
(3)異質性處理效應檢驗。為緩解多時點雙重差分模型可能存在的估計偏誤,對基準模型進行巴肯分解,采用Callaway等45的做法,結合兩階段雙重差分模型[46,重新估計基準模型。結果顯示,節能減排財政政策在能源消費端和能源供給端的估計系數分別為0.062和0.015,且均在 5% 水平上顯著。
(4)替換被解釋變量。參考李愛軍等47的研究,構建碳中和指數測度指標體系 (L) ,具體指標包括:能源強度(能源消耗總量/地區生產總值)碳排放強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地區生產總值)清潔能源發展(天然氣消耗量/能源消耗總量)非化石能源發展(非化石能源發電量/總發電量)產業結構調整(第三產業增加值/地區生產總值、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地區生產總值)森林碳匯(年末森林面積/地區行政區域面積、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建成區總面積)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專利申請量/地區常住人口、年末公共汽電車運營車輛數/地區常住人口),運用熵值法擬合碳中和指數,據此替換被解釋變量,對基準模型重新回歸。結果顯示,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的估計系數為0.0118,且在 5% 水平上顯著。
圖1平行趨勢檢驗
圖2安慰劑檢驗
(5)控制同期政策干擾。為排除其他節能減排政策的干擾,在基準回歸模型中加入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和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政策的虛擬變量,重新回歸。結果顯示,節能減排財政政策在能源消費端和能源供給端的估計系數分別為0.0743和0.0075,且分別在 5% 和 1% 水平上顯著。
(6)剔除高行政等級城市。參考袁航等48的方法,剔除直轄市、省會城市和副省級城市樣本,重新進行回歸。結果顯示,節能減排財政政策在能源消費端和能源供給端的估計系數分別為0.033和0.008,且分別在 5% 和 1% 水平上顯著。
(7)處理離群值。為避免極端值對基準回歸結果的影響,對被解釋變量 C 和 L 分別進行雙邊 1% 縮尾處理后重新進行回歸。結果顯示,節能減排財政政策在能源消費端和能源供給端的估計系數分別為0.063和0.008,且分別在 5% 和 1% 水平上顯著。
在經過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后,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的估計系數依然顯著為正,穩健性檢驗通過。
5機制檢驗與異質性分析
5.1機制檢驗
從財政支出結構、產業結構、綠色技術創新和產能利用率4個方面,對模型(3)進行檢驗。
回歸結果顯示,第一,示范城市對財政支出結構的估計系數為0.011,且在 1% 水平上顯著,說明節能減排財政政策有助于優化財政支出結構[49]。第二,示范城市對第二產業占比的估計系數為-1.912,而對第一和第三產業占比的估計系數為1.038和0.874,且均在 1% 水平上顯著,說明節能減排財政政策具有產業結構優化功能,政策試點促進了城市產業結構向低碳化、清潔化和綠色化方向發展。第三,示范城市對綠色技術創新的估計系數為0.368,且在 1% 水平上顯著,說明節能減排財政政策通過環境規制和財政激勵的“組合拳”,加快了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第四,示范城市對產能利用率的估計系數為0.073,且在 1% 水平上顯著,說明節能減排財政政策能夠通過行政手段,提高產能利用率和要素配置效率,加快碳中和進程。以上結果驗證了研究假設H2成立。
同時,參考Heckman等[50]和Gelbach[51]的研究,對機制效應進行量化分解顯示,在能源消費端,示范城市主要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提高產能利用率提升碳排放效率;在能源供給端,示范城市主要通過綠色技術創新和提高產能利用率加快清潔能源發展。意味著示范城市通過提高產能利用率既可以有效提高碳排放效率,也能促進清潔能源發展;綠色技術創新在能源供給端的促進作用更明顯,產業結構調整在能源消費端的促進作用更顯著。
5.2 異質性分析
(1)資源稟賦。為檢驗節能減排財政政策是否加快了資源型城市碳中和進程,根據國務院印發的《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將樣本分為資源型城市與非資源型城市兩類,分組回歸(表2)。可以看出,節能減排財政政策顯著促進非資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提升和清潔能源發展,而對資源型城市卻無顯著影響。一方面,非資源型城市經濟活動更多集中在服務業、技術創新等高附加值產業,節能減排財政政策能夠更有效地推動非資源型城市能源轉型和低碳發展。另一方面,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更依賴于資源開發和重工業,產業結構單一且技術水平偏低,節能減排財政政策難以顯著改變其碳排放效率和能源結構。
(2)城市規模。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70個大中城市名單,將樣本分為大中城市和小城市,分組回歸(表2)??芍?,節能減排財政政策對大中城市碳排放效率和清潔能源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對小城市無顯著影響。一方面,大中城市在物質資本積累、人力資本集聚等方面的優勢更加明顯,能夠較快掌握節能減排技術,使得該類城市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與節能改造方面獲得的投資回報率更高,顯著提升了城市碳排放效率,促進清潔能源發展。另一方面,小城市在資源配置、技術創新和吸引人才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使得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的促進效應并不顯著。
(3)環境規制。參考陳詩一等[52的方法,使用地級市政府工作報告中環境相關詞頻作為環境規制的代理變量,并以中位數為標準將其劃分為環境規制強、弱兩組,分組回歸(表2)。可以看出,節能減排財政政策對環境規制較強地區碳排放效率和清潔能源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對環境規制較弱地區無顯著影響。一方面,環境規制較強地區通過采取嚴格的環境治理措施,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能源過度消耗。同時配合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為企業綠色低碳轉型提供財政補助和獎勵,協同推進碳中和。另一方面,環境規制較弱地區環境監管力度不足,導致節能減排財政政策效果不明顯,進一步說明,僅依靠公共支出的增加無法實現能源轉型和低碳發展。
表2異質性分析
注: ***Plt;0.01 ;括號內數值為穩健標準誤。列(1)列(3)為能源消費端,列(2)列(4)為能源供給端。
6 拓展性分析
6.1 企業微觀層面證據
參考沈洪濤等[53的方法,匹配2003—2017年中國A股上市企業的相關數據,以企業主營業務成本占行業主營業務成本的比重為權重,與相關行業能源消耗總量和二氧化碳折算系數相乘得到企業層面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二氧化碳排放量與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值衡量企業碳排放強度。將企業碳排放強度作為新的被解釋變量,以企業層面節能減排財政政策實施的虛擬變量為核心解釋變量,即若i城市在第 χt 年被批復為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則將該城市內的所有企業均賦值為1,否則為0,據此進行回歸(表3)。
表3列(4)顯示,與非示范城市相比,示范城市的企業碳排放強度下降了 10.8% 。一方面,節能減排財政政策配套資金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地方政府對“三高\"企業的依賴,通過加大綠色研發投入推動企業低碳轉型,降低碳排放。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開展強有力的監管,企業自覺承擔粗放型能源消耗帶來的外部性成本,增加節能設備投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
從企業規模、企業產權性質和行業類型3個角度考察該政策對企業碳排放強度的異質性影響(表3)。以企業總資產規模中位數為標準,將樣本劃分為大規模企業和
表3企業碳排放強度回歸與異質性分析
注: **Plt;0.05 中 ***Plt;0.01 ;括號內數值為穩健標準誤。企業層面控制變量的選取參考諶仁俊等[54的研究,包括企業年齡、企業所有制類型、企業員工數、企業固定資產凈額;城市層面控制變量包括:經濟發展水平(G),以各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年末總人口表示;人力資本(M),以Ramp;D從業人員表示;科技發展水平 (E) ,以財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表示;外商投資水平 (F) ,以外商實際投資額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表示;金融發展水平(N),以年末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表示;人口密度 (o) ,以城市年末總人口/城市行政區域面積表示。列(1)為不控制企業和城市、列(2)為控制企業、列(3)為控制城市、列(4)為控制企業和城市;列(5)為大規模企業、列(6)為中小規模企業、列(7)為國有企業、列(8)為非國有企業、列(9)為高能耗行業企業、列(10)為低能耗行業企業。
中小規模企業,分組回歸,表3列(5)和列(6顯示,節能減排財政政策對大規模企業碳排放強度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而對中小規模企業則無顯著影響。以企業產權性質為標準將樣本劃分為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分組回歸,表3列(7)和列(8)顯示,在節能減排財政政策作用下,非國有企業碳排放強度顯著降低,而對國有企業的影響不顯著,田淑英等的研究支持該結論[18]。參考馬恩濤等[55]的做法,將樣本劃分為高、低能耗行業,分組回歸,表3列(9)和列(10)顯示,節能減排財政政策對高、低能耗行業碳排放強度都表現出顯著的抑制作用,且高能耗行業估計系數絕對值更大,表明節能減排財政政策對高能耗行業的碳減排效應更強。
6.2空間溢出效應考察
為驗證示范城市建設對周邊城市節能減排工作是否發揮了引領和“指揮棒”作用,使用更具一般性的空間杜賓模型進行實證檢驗,模型設定如下:
式(6)式(7)中各變量含義如下: Wij 為鄰接矩陣、地理距離矩陣和經濟距離矩陣等3種空間權重矩陣。 Cit 表示第Φt 年i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從能源消費端表征碳中和; Lit 表示第 Φt 年i城市的清潔能源發展水平,從能源供給端表征碳中和; 表示第 Φt 年i城市是否被批準為示范城市; Xit 為系列控制變量; λi 和 μt 分別表示城市和時間固定效應; εit 為隨機擾動項: ??δ0 和 ρ0 表示常數項: δi 和 $| \rho _ { i } \rrangle$ 為待估參數。莫蘭指數和吉爾里指數檢驗通過,對空間杜賓模型進行似然比和沃爾德檢驗顯示,可以使用空間杜賓模型進行估計。為避免最小二乘法可能存在的估計偏誤,采用Lee等[5提出的偏誤修正的準極大似然法進行估計(表4)。
由表4可知,核心解釋變量 (P) 的估計系數在3種空間權重矩陣下均顯著為正,說明即使考慮空間因素,節能減排財政政策依然能顯著促進碳中和。核心解釋變量空間滯后項 (W×P) 的估計系數同樣顯著為正,進一步采用偏微分法對各變量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進行分解(表4)。估計結果顯示,示范城市建設不僅能顯著加快本地碳中和進程,而且對周邊地區節能減排工作具有積極的“示范效應”。周邊地區在制定和實施節能減排政策時,可能將示范城市視為“榜樣”,通過模仿示范城市節能減排經驗,優化自身政策體系,促進本地區減污降碳和環境治理水平提升,證實了節能減排財政政策實施具有正向空間溢出效應。
6.3政策退出效應分析
為檢驗政策退出后,示范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和清潔能源發展水平是否在原有財政激勵基礎上持續提升?抑或受到政策退出沖擊出現倒退?以入選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為處理組,其他城市為控制組,將當年不再享受中央財政獎勵資金及以后的年份視為政策退出年份,三個時間節點分別為2015、2017和2018年,樣本時間窗口設置為2003一2022年,采用多時點雙重差分模型進行檢驗,模型設定如下:
表4空間杜賓模型與空間效應分解結果
注: **Plt;0.05,**Plt;0.01 ;括號內數值為穩健標準誤。列(1)列(3)和列(5)為能源消費端,列(2)列(4)和列(6)為能源供給端。
Cit=κ0+κ1Ti×Qt+κiXit+λi+μt+εit
Lii=?0+?1Ti×Qt+?iXii+λi+μt+εii
式(8)式(9)中各變量含義如下: Ti 為個體虛擬變量,若i城市為處理組則取值為1,否則為 0;Qt 為時間虛擬變量,政策退出當年及以后年份賦值為1,否則為0;交互項Ti×Qt 的系數 κ1 和 ?? 體現示范城市(處理組)在政策退出后的變化; 表示第 Φt 年 i 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從能源消費端表征碳中和;
表示第 Φt 年i城市的清潔能源發展水平,從能源供給端表征碳中和; Xit 為系列控制變量; λi 和 ∣μι 分別表示城市和時間固定效應; εit 為隨機擾動項; κ0 和 ?0 表示常數項; κi 和 ?i 為待估參數。結果顯示,節能減排財政政策在能源消費端的估計系數分別為0.037和0.024,在能源供給端的估計系數均為0.007,上述系數均在 1% 水平上顯著。由此可知,政策退出后,示范城市在能源消費端和能源供給端的估計系數均有所下降,但依然顯著為正,說明節能減排財政政策實施后,不僅在示范期內推動示范城市碳中和進程,而且在政策退出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能發揮節能減排效果。
一方面,政策實施期內的財政激勵和技術支持推動綠色低碳產業迅速發展,規模經濟開始顯現,政策退出后,相關產業仍保持較高的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示范城市節能減排理念的有效貫徹,促使轄區企業和居民逐步接受并適應綠色低碳生產和生活方式,養成了良好的環保意識和節能習慣,這種影響具有持久性。
另一方面,政策實施期間頒布實施的環境法規,推動了制度創新,即使財政激勵減少或取消,示范城市仍能通過制度約束和市場調節,確保能源供需兩端保持高效。節能減排財政政策通過產業轉型、觀念轉變和制度保障等多重機制,實現持續的節能減排效果,助推中國\"雙碳”目標的實現。
7結論和政策建議
本研究以2003—2022年中國282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面板數據為研究樣本,將2011年實施的“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試點視為一項準自然實驗,采用多時點雙重差分模型,多維度評估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的碳中和效應。
研究結果表明:首先,實施節能減排財政政策提升了碳排放效率,推動了清潔能源發展,該政策顯著加快了碳中和進程。其次,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的碳中和效應在不同城市存在差異,表現為對非資源型城市、大中城市和環境規制較強城市的效果更為顯著,對資源型城市、小城市和環境規制較弱城市的效果不顯著。再次,作用機制上,節能減排財政政策通過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和產業結構、提升綠色技術創新和產能利用率推動碳中和,即該政策具有財政支出結構和產業結構優化功能,具有綠色技術創新和產能利用率賦能功能。最后,拓展分析顯示,微觀層面,節能減排財政政策有助于降低企業碳排放強度,且對大規模企業、非國有企業和高能耗企業的效果更明顯;示范城市建設對周邊城市節能減排工作存在正向空間溢出效應;政策退出后,示范城市節能減排效果具有持續性。
基于上述結論,得到以下政策啟示。
第一,加強政策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放大財政政策的碳中和效應。一方面,系統總結節能減排財政政策試點經驗,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政策執行范式;破解政策執行堵點、痛點與難點問題,有效發揮財政的基礎性和支柱性作用;優化重點行業財政保障機制,提高財政支持的精準性。另一方面,完善綠色財稅政策體系,實現財政收支兩端“雙向”發力;提高現行稅制的“綠色度”,高效落實環境保護稅、資源稅、消費稅等綠色稅收制度;完善\"資金激勵 + 目標約束”“獎勵先進,鞭笞落后”的財政管理制度,放大財政政策的激勵效應,加快實現碳中和目標。
第二,有效發揮財政和技術創新機制作用,持續提高能源供需效率。一方面,能源供給端,高效實施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實現有序減量替代;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建立綠色技術創新投入穩步增長機制,推動一系列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提升能源供給效率。另一方面,能源需求(消費)端,結合地方特色,有序推進工業、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以電代煤”“以電代油\"計劃,加快能源消費結構轉型;依托新技術新工藝,進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加快碳中和進程。
第三,充分考慮地區異質性,因地制宜推進碳中和。宏觀層面,不斷完善地方政府綠色考核機制,增強資源型城市全面綠色轉型的內生動力;依據地區要素稟賦,打造優勢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新質生產力,夯實碳中和的經濟基礎;強化財政預算約束和環境規制,實現財政激勵與環境約束對碳中和的協同增效。微觀層面,持續關注中小企業發展,緩解中小企業轉型壓力和市場壓力,助力碳中和;加大對國有企業的環境督察力度,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協同推進碳中和。
參考文獻
[1]林伯強.碳中和進程中的中國經濟高質量增長[J].經濟研究,2022,57(1):56-71.
[2]洪源,袁君健,陳麗.財政分權、環境財政政策與地方環境污染:
基于收支雙重維度的門檻效應及空間外溢效應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8,40(7):1-15.
[3]PEARCE D.The role ofcarbontaxes inadjusting to global warming[J].Economic journal,1991,101(407):938-948.
[4]BENTO A M,JACOBSEN M.Ricardian rents,environmental policyandthe“double-dividend”hypothesi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 management,2007,53(1):17-31.
[5]GLOMMG,KAWAGUCHI D,SEPULVEDA F.Green taxes anddouble dividends ina dynamic economy[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8,30(1):19-32.
[6]范慶泉,周縣華,張同斌.動態環境稅外部性、污染累積路徑與長期經濟增長:兼論環境稅的開征時點選擇問題[J].經濟研究,2016,51(8):116-128.
[7]秦昌波,王金南,葛察忠,等.征收環境稅對經濟和污染排放的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5(1):17-23.
[8]郭俊杰,方穎,楊陽.排污費征收標準改革是否促進了中國工業二氧化硫減排[J].世界經濟,2019,42(1):121-144.
[9]畢茜,于連超.環境稅的企業綠色投資效應研究:基于面板分位數回歸的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26(3):76-82.
[10]ROYJ,GHOSHD,GHOSHA,etal.Fiscal instruments:crucialrolein financing low carbon transition in energy systems[J].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2013,5(2):261-269.
[11]NIESTENE,JOLINKA,CHAPPINM.Investmentsin theDutchonshore wind energy industry:a review of investor profiles and theimpact of renewable energy subsidies[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8,81:2519-2525.
[12]高琳.分權的生產率增長效應:人力資本的作用[J].管理世界,2021,37(3):67-83.
[13]王馨,王營.綠色信貸政策增進綠色創新研究[J].管理世界,2021,37(6):173-188.
[14]朱小會,陸遠權.環境財稅政策的治污效應研究:基于區域和門檻效應視角[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27(1):83-90.
[15]鄭蘭祥,郭娟,鄭飛鴻.節能減排財政政策促進了綠色技術創新的\"量質齊升\"嗎?[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23,25(5):3-19.
[16]LIN B Q,ZHU JP.Is the implementation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policyreallyefectivein Chinesecities:apolicyevaluationper-spective[J].Jou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9,22O:1111-1120.
[17]薛飛,陳煦.綠色財政政策的碳減排效應:來自\"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的證據[J].財經研究,2022,48(7):79-93.
[18]田淑英,孫磊,許文立,等.綠色低碳發展目標下財政政策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研究:來自“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試點的證據[J].財政研究,2022(8):79-96.
[19]張躍.綠色財政政策與企業綠色創新:基于“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試點的準自然實驗[J].當代財經,2023(9):28-41.
[20]潘家華,魏曉楠,孫傳旺.凈零碳轉軌發展與多贏協同[J].世界社會科學,2023(4):80-94.
[21]楊曉燕,胡永鋒,賈秋淼,等.國際大都市碳中和行動對北京的啟示[J].地理科學,2024,44(1):109-120.
[22] LOPEZ R,GALINATO G 1,ISLAM A. Fiscal spending and the en-vironment: theory and empiric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1,62(2):180-198.
[23」譚建立,趙召,財政又出結構、新型城鎮化與恢減排雙應[J].當代財經,2021(8):28-40.
[24]蔣團標,鄧紫薇.增加非經濟性財政支出能促進區域低碳發展嗎:基于人口城鎮化的遮掩效應[J].地方財政研究,2022(7):101-112.
[25]逯進,王曉飛,劉璐.低碳城市政策的產業結構升級效應:基于低碳城市試點的準自然實驗[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0(2):104-115.
[26]PORTER ME,VAN DER LINDE C.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4):97-118.
[27]任勝鋼,鄭晶晶,劉東華,等.排污權交易機制是否提高了企業全要素生產率: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19(5):5-23.
[28]蔡博峰,曹麗斌,雷宇,等.中國碳中和目標下的二氧化碳排放路徑[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1,31(1):7-14.
[29]張卓群,張濤,馮冬發.中國碳排放強度的區域差異、動態演進及收斂性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2,39(4):67-87.
[30]王喆,余紫菱,馬莉莉.中國自貿試驗區的設立推動城市低碳發展了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3,33(8):48-61.
[31]盛科榮,李曉瑞,孫威,等.中國城市網絡地位對碳排放效率的影響[J].地理學報,2023,78(11):2864-2882.
[32]王勇,趙晗.中國碳交易市場啟動對地區碳排放效率的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9,29(1):50-58.
[33]TONE K.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super-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2,143(1):32-41.
[34]吳建新,郭智勇.基于連續性動態分布方法的中國碳排放收斂分析[J].統計研究,2016,33(1):54-60.
[35]申晨榮,高波.數字技術創新、跨行業技術溢出與企業環境績效:基于上市公司數字專利研發視角[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3,45(12):1-15.
[36]盧洪友,杜亦譯,祁毓.中國財政支出結構與消費型環境污染:理論模型與實證檢驗[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5(10):61-70.
[37]付建棟,劉軍.進口產品結構與產能利用率:溢出效應抑或替代效應[J].財經論叢,2023(7):15-24.
[38]SHAIKH A M,MOUDUD JK. Measuring capacity utilization inOECD countries: a cointegration method[R]. New York : Workingpaper,2004.
[39]鄭強,冉光和,鄧睿,等.中國FDI環境效應的再檢驗[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27(4):78-86.
[40]楊桐彬,朱英明,劉夢鶴,等.資源型城市產業協同集聚、市場化程度與環境污染[J].產業經濟研究,2020(6):15-27.
[41]章藍月,范志冉,趙黎悅.西部資源型城市產業鏈韌性的時空演變及驅動因素分析[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24,41(6):41-54.
[42]楊浩昌,李廉水,張發明.高技術產業集聚與綠色技術創新績效[J].科研管理,2020,41(9):99-112.
[43] JACOBSON LS,LALONDE R J, SULLIVAN DG. Earnings loss-esof displaced work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83(4): 685-709.生臣當漢化來自上市企業綠色專利的證據[J].經濟研究,2020,55(9):192-208.
[45]CALLAWAYB,SANT'ANNAPHC.Difference-in-Differenceswithmultiple timeperiod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2O21,225(2):200-230.
[46]SUNLY,ABRAHAM S.Estimatingdynamic treatment effects inevent studies with heterogeneous treatment effects[J]. Journal ofeconometrics,2021,225(2):175-199.
[47]李愛軍,張入川.中國碳中和發展績效及其內在驅動力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112-124.
[48]袁航,朱承亮.智慧城市是否加速了城市創新?[J].中國軟科學,2020(12):75-83.
[49]王海,郭冠宇,閆卓毓.機器人應用對城市碳排放影響的機理與效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23(5):52-63.
[50]HECKMANJ,PINTOR,SAVELYEV P.Understandingthe mecha-nisms throughwhichan influential earlychildhood programboosted adultoutcom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3,103(6):2052-2086.
[51]GELBACHJB.When do covariates matter,and which ones,and howmuch?[J].Journaloflaboreconomics,2016,34(2):509-543.
[52]陳詩一,陳登科.霧霾污染、政府治理與經濟高質量發展[J].經濟研究,2018,53(2):20-34.
[53]沈洪濤,黃楠.碳排放權交易機制能提高企業價值嗎[J].財貿經濟,2019,40(1):144-161.
[54]諶仁俊,周雙雙.節能目標政策與區域協調發展:來自中國企業的證據[J].世界經濟,2022,45(7):205-232.
[55]馬恩濤,楊璇.財政壓力、高能耗企業與碳排放:基于教育事權改革的準自然實驗[J].財貿經濟,2022,43(6):48-63.
[56]LEE LF,YU JH.A spatial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 with bothtime and individual fixed effects[J].Econometric theory,2O10,26(2):564-597.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fiscal policies for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on carbon neutrality:macro and micro evidence from cities andenterprises
TIANShizhong,WANGPenglin (School ofEconomics,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23O6O1,China)
AbstractExplorig theimpactfiscalpliciesforenergyconservationandemissonreductiononcarbonneutralityisconducivetofurtherleveragingthefundametalandpilaroleoffanceinnatioalgoveance,ndactivelyndprudentlypromotigtesateiesfor achievingthegoalsofreachingpeakemisionsandcarbonneutrality.Takingthepilotprojectof“ComprehensiveDemonstrationCities forEnergyConservatonandEmisionReductionFiscalPcies”asaquasiaturalexperiment,thissdyusedauli-periddfe ence-in-diferenesmodeltoevaluatetheimpactofthesefiscalpoliciesoncarbonneutralitybasedonmacroandmicrodatafrom282 Chineseprefecture-levelandabovecities.Italsotestedtheunderlyingmechanismsandextendedtheresearchtotheimpactf ese policiesoncorpoatearbonmisionitensityxploingthspatialsllovereftsandpcyexitctsofpolcyimpletatio Theresultsshowdthatefiscalpciesforenergyconservationadmissionrductionhelpedacelerate theprocesofcarboneutrality.Ontheenergyconsumptionside,thesepoliciesimprovedcarbonemisioneficiency.Ontheenergysuplyside,theypromoted thedevelopmentofleanenergyTheseconclusionsstillheldafteraseriesofrobustesstests.Mechanismanalysisindicatedatthe fiscalpoliciesforeeronsevationandmissionrductionaceleratedthecarbonneutralityprocssmainlyyoptiingtestructureofiscalpiureeletigustctugieotiodpogl tion.Heterogeeityanalysisshowedthattheimpactofthesepoliciesoncarbonneutralityvariedignificantlydependingonresoureendowment,citysale,andenvironmentalregulationsFurtheranalysisshowedthat,atthemicrolevel,hesepolicieshelpedducethe carbonemisiontesityofeterpses,itmorepronoucedctogaleterps,ostateoedtessde terprisesinhigenergy-consumptionindustries.Teimpactofthesefiscalpoiciesocarbonneutraityhadasignificantpositiespatialspillverect,andtemostratiocitiscotiuedtososigfcanteergysaingndisioductioctseaer thepolicieswereihdraInteprocessofcheving tegoalsofreachingpeakarbonemissiosndarboneutralityitis sarytostrengtnto-levelpolicydesigandistitioalarangemets tplifyheolicyimpactoarbonneutralityfectiely veragetheroleofisalandtechnologicaliovationmechanisms tocontiuouslyimprovenergysuplyanddemandeficiency;and fully consider regional heterogeneity and promote carbon neutrality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Keywordsenergyconservationandemissonreduction;fiscalpolicy;reachingpakcarbonemissonsandcarbonneutralitygeel and low-carbon transition; city
(責任編輯: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