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作為新時期提升鄉村建設水平的重要目標,深入推進鄉村內生發展,業已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夯實國家治理基礎的關鍵抓手。2023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明確強調要“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2]。內生發展模式的主要特點,重在培育鄉村自身發展能力,強調有效利用而非過度依賴外部資源,以期實現可持續發展。較之既有依賴外部資源支持等慣性發展路徑,鄉村內生發展模式對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升治理效能等具有多重意義。這不僅直接關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路徑選擇,而且對于鄉村社會的資源流動與治理結構提出了更高的改革期待。因此,高度重視鄉村社會的內生發展,及時提煉鄉村內生發展的演進規律及其內在機理,已成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亟須回應的重要研究命題。
1弱勢鄉村及其內生發展挑戰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開啟了政策注意力面向鄉村的新一輪傾斜。依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試點撬動一經驗推廣\"的實操邏輯[3],一批改革示范村、重點幫扶村在全國范圍內逐漸涌現,并成為彰顯中國基層治理現代化成效的重要窗口。得益于脫貧攻堅工作等國家戰略層面的廣泛動員,以改革示范村、重點幫扶村為代表的優質資源載體,聚集了更為優越的硬件基礎和制度條件4,在政策關注和資源供給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從實際效果來看,絕大多數優質資源載體都發揮出顯著的經驗反哺作用,并在引領基層治理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除上述能得到較高政策關注的示范村和獲取大量政策支持的絕對劣勢鄉村之外,還存在數量更多且稟賦一般的普通村莊。因暫時難以被納入各級政策創新的試點范圍,其在資源調配體系和政策關注度上處于相對弱勢地位,成為“不被關注的大多數”。社會學話語體系中的“弱勢”主要特指能力短板。本研究所關注的弱勢鄉村并非集政策青睞于一身的改革示范村,抑或稟賦絕對劣勢但卻得到資源傾斜的重點幫扶村,而是指代處于鄉村發育形態連續體中的中間群體,并部分呈現出土地空廢化、房屋空置化、治理空虛化等階段特征。當前,中國正處于推進共同富裕的關鍵歷史節點,進一步探索賦能弱勢鄉村治理轉型的可行路徑已成為亟待關注的重要問題。
較之更容易得到縱向肯定的改革示范村或可直接獲取資源傾斜的重點幫扶村,絕大多數鄉村因長期游離于政策視野之外,較難依靠強有力的外部支持來扭轉自身劣勢。事實上,以偏遠村莊為代表的弱勢鄉村,往往在地理區位、產業基礎、人口資源等方面存在更多短板。弱勢鄉村如何實現治理現代化轉型,只能依靠合適的內生發展方式來實現自我賦能,進而逐步擺脫過度依賴外部資源注入的慣性模式。但遺憾的是,當前大多數鄉村依然采取的是外生驅動為主的傳統發展道路。部分表現為,少量城中村和近郊村落憑借城市化進程中的拆遷紅利獲得發展;一些扶貧村依靠國家扶貧政策逐漸擺脫落后面貌等。事實上,上述這種完全依靠外部資源注入的發展模式具有明顯的局限性[5,難以支撐起更多弱勢鄉村的轉型需要。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繼續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努力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中國目前已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階段,更需要由注重提煉少量典型示范村的改革經驗,轉向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弱勢鄉村的內生發展。鑒于弱勢鄉村普遍存在資源匱乏等客觀弊病以及利用低效等能力短板,本研究以X村為例,重點從資源使用的主客體視角出發,擬探討弱勢鄉村實現內生發展的過程表象及其內在機理:一是弱勢鄉村如何識別和利用自身資源;二是弱勢鄉村通過何種方式實現內外部資源的有效鏈接;三是各資源使用主體如何助力鄉村內生發展。通過進一步聚焦數量更多但稟賦一般的弱勢鄉村,本研究試圖在更大范圍內呈現出普通鄉村實現內生發展的一般進路,以期加深對于鄉村治理現代化本土路徑的理解。
2文獻回顧:基于資源-結構的二階分析視角
弱勢鄉村的內生發展命題是一個涉及模式選擇、策略手段、主體關系的復雜系統。鑒于內生發展理論在剖析鄉村內生發展路徑方面的重要價值,同時為具體闡釋鄉村內生發展過程的邏輯進路,本研究還引入資源行動理論和結構洞理論,以期從微觀解構層面對上述問題作出適當回應。
2.1 內生發展理論
傳統內生發展理論的基本理念源自新經濟增長理論,隨后被逐步擴展到了區域經濟等研究領域。作為一種發展模式,“內生”一詞更加強調變革主要由系統內部因素引發而非是外部因素。由此延伸而來的內生發展理論,則關注到了地方內部資源在實現內生發展中的重要性,并強調地方發展應依靠其內部資源和能力而非依賴外部援助的單向支持8,因而被視為對傳統意義上外部發展導向的適度突破。聚焦鄉村治理領域,內生發展理論強調農村社會發展的真正動力源自內部,更依賴于其內在的驅動力和本地資源9。面向鄉村類型和發展階段所呈現出的差異化特質,內生發展模式倡導應靈活運用更符合地方民情的發展策略[10-11]。但在具體治理實踐中,如何有效實現鄉村內生發展仍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復雜命題。首先,內生發展需要更加細致地分析鄉村內部的資源條件,這恰恰是新古典經濟學及大部分內生發展理論所忽視的問題之一。其次,完全脫離外部資源進行獨立建構的純內生發展模式,更容易陷入理想主義的困境。再次,鄉村內生發展需要克服缺乏整合取向的價值困境、鄉村人口流失與組織化薄弱的主體困境[12]。最后,在鄉村內生發展過程中如何通過調整社會關系網絡來實現自我賦能,同樣是傳統內生發展理論所未能涵蓋的問題。也正因如此,內生發展理論雖有助于理清鄉村內生發展的基本路徑,但并不排除其他理論的適當補充。
2.2 資源行動理論
通過對異質資源的有效識別,資源行動理論可實現對于具體管理路徑的精準跟蹤。該理論認為資源和行動是兩個核心要素,并強調組織內部資源的重要性以及具體管理行動在其中的關鍵作用。組織通過有效獲取和科學配置包括人力資源、實物資源等在內的異質性資源,有助于進一步塑造自身所獨有的競爭優勢。在此基礎上,對資源的適當關注逐漸被視為戰略選擇的邏輯起點[13]。Barney[14]進一步提出,“擁有具備價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資源是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基礎”。由此標志著資源行動理論的體系化建構。但既有資源行動研究主要集中在企業經營和區域發展領域,并未充分探討在農村發展中的適用性問題,同時對于文化等隱性資源則關注不多。在少量本土化解構成果中,李宇等[15]基于黨領導的典型企業創新實踐的多案例研究,指出資源杠桿撬動和資源環境建構是兩類中國式創新的典型資源行動;崔永梅等[16進一步明晰了資源拼湊與資源優化這兩種資源行動路徑。資源行動視角通過對資源的獲取、配置和管理過程進行適度解構[7],有助于呈現鄉村轉型發展中的微觀走向。作為一個高度組織化的治理單元,鄉村內部擁有形式各異的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更需要通過內外資源相互融合以尋求可持續發展[18]。隨著資源行動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化,包括但不限于鄉村領導者行動邏輯、資源利用策略選擇等深層問題也不斷得到持續關注。
2.3 結構洞理論
作為理解社會關系演變的新興理論之一,結構洞理論旨在強調社會網絡中的非冗余性聯系(即結構洞)是信息和資源流動的獨特通道。部分在社交網絡中位于結構洞位置的個體或組織,能夠憑借其獨特位置可擁有獲取和控制信息、資源的顯著優勢[19]。該理論的重要價值在于,能夠呈現出資源盤活過程中的重要節點關系,厘清資源行動的主體力量。借助數據分析,廖諾等[20明確指出結構洞對塑造競爭優勢、機會識別能力、整合重構能力具有顯著影響。 Burt[21] 則進一步強調了結構洞對于推動創新的重要意義,即處于結構洞位置中的個體或組織,可以利用其獨特的網絡位置以獲取必要的資源支持,助力創新活動的開展。現有少數成果重在關注如何厘清鄉村治理中結構洞的存缺,即通過跨越和嵌入不同類型的結構洞,以實現鄉村治理政策之間的相互銜接和有機融合[22]。但既有研究在揭示鄉村如何通過結構洞來獲取和利用外部資源方面缺乏深度探討,特別是結構洞理論與其他內生發展理論的融合研究,同樣也是一個亟須強化的研究領域。
系統梳理上述3個理論視角的重要意義,在于能夠充分把握其各自的理論優勢,精準聚焦實現鄉村治理內生發展的關鍵維度。一是,從路徑選擇來看,需要明確內生發展的模式導向。通過強調本地社區的組織和動員、本地資源的探索和利用、本地文化身份的塑造和表達,為緩解一些資源匱乏、區位不便等弱勢鄉村的發展窘境提供了新的視角。二是,就具體策略而言,明確厘清資源行動的治理場域。尤其是聚焦到異質資源的識別、吸納與利用問題,對于精準跟蹤內生發展的邏輯進路具有重要的錨點意義。三是,在主體關系方面,更應關注治理網絡中的關鍵節點。鄉村治理中的各類主體,都存在利用其獨特的網絡位置以獲取必要資源支持的路徑可能。這一點對于未來激活鄉村內生發展的運轉過程而言極為關鍵。
可見,因彼此之間存在明顯的理論勾連,上述3種理論視角在分析弱勢鄉村內生發展問題上具有獨特價值。同時結合當前弱勢鄉村所面臨的內生發展挑戰,可以發現,無論是路徑選擇還是具體策略抑或是主體關系,其間均內含著\"資源如何被使用\"以及“資源被誰使用\"這兩大核心問題,由此構成了弱勢鄉村內生發展中“資源-結構”兩大視角分野。前者重在聚焦弱勢鄉村內生發展中的資源客體問題,即資源由何而來并將如何流動;后者重在回答資源利用過程中的主體角色及其關系,即主體介入何以實現。基于此,本研究提煉出弱勢鄉村實現內生發展的兩類關鍵曲線,即資源盤活曲線和結構嵌入曲線。在弱勢鄉村實現內生發展的轉型過程中,資源盤活曲線重在呈現鄉村內外部各類治理資源的流向變化,即資源如何被識別、使用和轉化;結構嵌入曲線側重對于治理格局變遷的動態跟蹤,即內生發展過程中的主體關系何以互聯以及如何有效發揮作用。因此,基于資源盤活和結構嵌入的二階分析視角,提煉形成弱勢鄉村內生發展轉型邏輯的分析框架,具體如圖1所示。
圖1資源-結構的二階分析視角
3研究設計與案例介紹
3.1研究方法與資料搜集
治理表象的漸進變革往往暗含著亟待觀察的內在機制,本研究所采用的單案例研究方法將有助于深挖其過程內容與演進邏輯。具體表現:一是試圖回答弱勢鄉村“如何\"能夠突破傳統資源限制以及“怎樣”實現內生發展,而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在回答“如何”和“怎樣\"的問題上更具優勢[23]。二是鄉村內生發展轉型常常涉及資源、行動和關系等復雜命題,單案例研究有助于厘清不同情境下關鍵事件的觸發機制[24,以及各類資源和嵌入主體之間的互動過程。在資料獲取方面,以訪談資料為主;輔以參與式觀察、內部資料、公開報道等二手資料,見表1。為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同時借助三角驗證法、同步進行資料匯總與編碼分析等方式,對關鍵案例信息加以驗證。
表1二手資料信息及編碼
(1)結構化訪談。2019—2024年,調研團隊曾多批次前往X村開展深度訪談,訪談主題涵蓋村莊的發展歷程、文化傳統、產業發展、黨組織建設以及未來規劃等關鍵內容。其中,村莊內部的訪談對象主要包括村“兩委”書記、村“兩委”成員、黨員、關鍵村民等;鄉鎮層面包括黨委副書記、副鎮長等工作人員。
(2)參與式觀察。自2019年至今,部分成員曾長期參與X村的建設發展實踐,并借助參與式觀察等方法具體了解村莊的日常運營和管理模式。在這一過程中,重點觀察X村的規劃制定、資源整合以及利益分配等活動,聚焦黨建工作、集體勞動等村莊部分重要任務,以更好地把握村莊的生活狀態、內在精神和文化環境。
(3)內部文本。系統收集了包括X村史館中的陳列檔案、《X村志》、會議記錄、政策文件以及宣傳視頻等在內的大量檔案資料,以期系統跟進該村內生發展的實踐歷程。
(4)公開資料。即通過數據庫和網絡搜索引擎收集與X村相關的新聞報道、政策文件等公開資料,共計收集了近200篇相關文獻,為深人了解X村的內生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外部材料支撐。
3.2文本編碼思路
在單案例研究的數據分析環節,本研究主要遵循毛基業等25提出的\"講個好故事\"的基本原則,同時結合一階/二階的結構化數據分析方法,對X村進行系統性的概念編碼和逐級分析。在一階分析環節,實現對X村內生發展過程中的關鍵事件和治理活動的初步編碼,提煉形成“建設黨員評價體系”“加強黨員干部教育”“加大監督懲處力度\"“暢通溝通渠道”“搭建議事平臺”“規范村民行為\"等若干一階概念。在二階分析環節,通過對一階概念進行抽象和重構,進而挖掘相關概念背后的理論基點。比如,將“建設黨員評價體系”“加強黨員干部教育”“加大監督懲處力度\"3個概念,抽象為“加強黨組織建設”,將“暢通溝通渠道”“搭建議事平臺”“規范村民行為\"3個概念抽象為“改善鄉村治理\"等。最后,基于上述二階概念建構形成一個數據結構并進行反復迭代,由此形成深層
解構的理論維度。
鑒于共同富裕所呈現出鮮明的階段化特征[26],為進一步厘清各主體之間實現資源鏈接的可能路徑,仍需深入剖析X村治理轉型中的結構嵌人現象。即具體分析文化研究院、村史館等差異化的生成過程,進一步聚焦實現資源鏈接的賦能機理,以期對于弱勢鄉村如何實現資源盤活和結構嵌入等關鍵問題作出進一步解釋。
3.3弱勢鄉村的共性特質及案例選擇
盡管接續實施的精準扶貧工作與鄉村振興戰略,已然在極大程度上改善了鄉村治理的整體生態。但不可否認的是,以X村為代表的部分弱勢鄉村,曾游離于政策視野之外,并在產業基礎、空間區位、資源配置、文化建設等方面呈現出相似窘況。作為弱勢鄉村的典型代表,X村面臨著諸多共性治理難題,由此構成篩選案例對象的現實標準之一。
(1)資源稀缺。在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接連推動下,一批惠農、助農、興農的政策陸續出臺,極大豐富了鄉村治理的資源供給格局。其中,作為一類定制化貧困解決方案,精準扶貧政策旨在通過精確識別和幫助貧困人口,以減少無效和不必要的資源分配;鄉村振興戰略則是在解決基本貧困問題的基礎上,試圖進一步推動鄉村轉型發展。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受到政策標準等客觀條件的限制,這種縱向主導的政策資源分配方案并不可能實現完全均衡,由此不可避免地導致各村在資源可及性上的巨大差距。X村村民曾在訪談中明確表達對于發展前景的擔憂,“城區周邊好多村都拆遷上樓了,這春風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吹進來政策力度差距太大了\"(2020/B/104/F2)。在本案例中,盡管X村努力向上級申請扶貧政策的援助,但由于不符合貧困村的標準,X村未能納入重點扶貧村名單,更難以成為凸顯改革成效的示范村。自此,X村等部分弱勢村莊逐漸成為“不被關注的大多數”,在一定程度上被迫陷入政策的真空地帶。
(2)產業趨弱。城鎮化進程的迅速推進,使得X村這類偏遠村莊的產業空心化問題越發凸顯。比如:大量農村宅基地和房屋閑置,已有資源尚未得到合理開發與有序利用。加之南北產業資源及產業結構的巨大差異,導致不同區域之間村莊發展水平懸殊[27]。事實上,更多弱勢村莊早已習慣在既有舒適區內運轉,難以實現產業結構的自我革新。長期以來,種植業是X村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但受限于多樣性缺失、特色性不足、產業鏈較短等問題,X村產業趨弱的發展態勢一直無法得到徹底扭轉。
(3)區位不便。較之城市及其近郊地區,偏遠村莊的區位劣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基礎設施的完備程度將直接關乎該地區的吸引力。在本案例中,盡管X村曾獲得少量的政策支持,但薄弱的基礎設施早已成為限制其轉型發展的顯性障礙。二是人力資源相對短缺。遵循資源流動的一般規律,弱勢地區的人力資源往往會被強勢地區吸引,進一步加劇弱勢地區的發展困境。過高的通勤成本使得大量青壯年人口逐漸流向城市及其鄰近區域,老年人口逐漸成為主要留守群體,這都進一步限制了X村等弱勢村莊的經濟活力。
(4)文化失活:文化資源是鄉村內部價值觀的核心,而價值觀是決定成員行為的關鍵因素[28]。鄉村內生發展的重要前提,即是系統重塑面向內部成員的行為規范和鄉風民俗。村民關系結構和生活方式的顯著改變,不僅可能會使X村內部凝聚力的逐步喪失,還會進一步放大社區治理的現實困難。“人心散了我們就更找不到共同的根了各項工作就更難開展\"(2020/A/116/C1)。在X村中,文化資源的流失、社區生活方式的轉變和公共行為的改變,已經嚴重影響了村莊的社會結構和運行秩序。其所帶來的直接后果,便是極大弱化了X村在面臨內外挑戰時的自我調整和適應能力。
就根本屬性而言,弱勢鄉村不同于集各級政策于一身的改革示范村,更與稟賦絕對處于劣勢但卻得到大量資源傾斜的重點幫扶村有顯著區別,其主要是指在鄉村發育形態連續體中的中間形態,常常呈現出土地空廢化、房屋空置化、治理空虛化等特點。基于上述弱勢鄉村的共性挑戰,選擇以A省X村作為案例對象,基本理由包括以下3點:一是案例現象的特殊性。出乎意料或反常識的現象,往往適合通過案例研究來深入分析。作為弱勢鄉村,X村既沒有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也并非獲得大量政策支持的示范村,但卻突破了資源限制并實現了內生發展,這一結果與很多同類弱勢鄉村的“空心化\"處境截然不同。二是案例內容的典型性。X村所面臨的現實窘境對于其他弱勢鄉村具有較高的代表性,可以為揭示弱勢鄉村內生的發展路徑和理論內涵提供更具借鑒意義的實踐經驗。三是案例資料的可獲取性。調研組成員與X村保持著長期的良好合作關系,方便開展參與式觀察以獲得一手資料。
4資源盤活與結構嵌人:X村內生發展的進路分析
盡管有著“一門四進士、兩代六將軍\"的輝煌過往,但X村曾一度面臨人口外流、經濟衰退、治理低效等發展窘況。因遠離城市,X村無法獲得城鎮化進程中的拆遷紅利;因資源相對匱乏,錯失了產業發展的機遇期;因不符合特困村的篩選標準,也未能獲得扶貧政策的超量支持。面對上述困境,X村在有序采取“盤點—激活—鏈接\"等措施的基礎上,穩步開展以結構洞為主的嵌入策略,逐漸探索出契合自身特點的內生發展路徑。即首先通過系統全面的資源盤點,制定出針對不同類型資源的有效激活策略,逐漸釋放結構洞在實現資源內外鏈接中的巨大作用。
4.1資源盤點:構建基于二維-四分的發展資源庫
有序實現弱勢鄉村的內生發展,首要前提是系統梳理其資源狀況。本研究部分參考了Barney[29]和袁宇陽等[30的觀點,以對X村的各類資源進行分類匯總。根據來源方式(即內生或外生)和資源屬性(即顯性或隱性)的不同,X村的各類資源可大致分為4大類,由此形成一個二維-四分的資源盤點框架。內生-顯性資源是源自X村內部且可以被直觀感知的資源,例如土地、房屋、勞動力等。由于此類資源可量化且比較容易管理和利用,因此更容易成為各方爭奪的焦點31。內生-隱性資源是由X村內部生成但卻難以被直觀感知的資源,諸如鄉土文化、社區關系、生活環境等。盡管此類資源難以度量,但它們卻在塑造村莊的社會資本和文化氛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32]。外生-顯性資源則是來自X村外部且可直接感知的資源,如政府的投資、政策支持等。有效獲取此類資源,對于X村與外界的溝通聯絡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生-隱性資源則是指來自X村外部的非物質資源,包括外部的政策、知識、技術、經驗等內容。對于此類資源的獲取和使用,需要X村通過積極學習、吸納和爭取等,以主動打破信息壁壘和層級壁壘。事實上,以上4類資源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關聯和相互影響的,由此構建形成支撐X村內生發展的資源庫。從實際效用來看,資源盤點能夠篩選出4類影響X村內生發展的主要資源形態,有助于更精準地發現村莊發展的資源優勢,為制定有效的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基礎依據。
4.2資源激活:面向異質要素的行動策略
由于各類資源的異質屬性,每個資源都具有自身獨特的激活和使用方式[33]。根據資源的特性和鄉村的實際情況,各種資源的激活和利用策略也存在明顯差異。在X村實現內生發展的轉型過程中,其資源激活的具體策略內容,見表2。
表2X村資源激活典型證據援引
資源激活的主要任務指向,便是通過適恰的資源運用方式形成資源合力,賦能鄉村內生發展。結合資源特性和自身實際情況,X村通過挖掘、流轉、吸納、撬動等靈活策略,不斷構筑契合自身特點的治理優勢,具體如圖2所示。
(1)挖掘“內生-隱性資源”。X村將挖掘\"內生-隱性資源\"作為資源激活的起點,為分類激活其他資源提供內生基礎。“只有把村里的文化底蘊挖掘出來,大家的心才能真正地擰成一股繩\"(2023/D/065/W3)。在充分認識到內生-隱性資源重要性的基礎上,X村采取了一系列激活措施,以盡可能提升資源利用活力。例如,完善黨員評價體系、加強黨員教育、加大黨員監督和懲處力度等,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暢通溝通渠道、搭建議事平臺、規范村民行為,以改善村莊治理;建設村史館、紅色博物館,設立文化研究院、成立村莊書畫協會,主持編纂《X村志》等方式,挖掘紅色文化、家族文化、傳統文化;強化環境衛生整治、打造生態景觀,建設宜美宜居的鄉村環境等。
圖2基于要素差異的資源激活策略
(2)流轉“內生-顯性資源”。土地、房屋、勞動力等“內生-顯性資源”是鄉村發展的核心要素。為有效盤活村內閑置房屋,X村成立旅游服務有限公司,通過集中租用、整體修繕和統一改造,將村內閑置老屋打造成為鄉村民宿;為有效盤活土地資源,X村引進苗木種植等項目,不斷擴大土地流轉規模;通過成立勞務公司等方式,有效夯實用工單位和勞動力之間的供求銜接等。調研發現,隨著X村民宿旅游逐步走向正軌,“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慕名而來,這也為下一步布局其他產業打下了好的基礎”(2022/E/225/N1)。
(3)吸納“顯性-外生資源”。因缺乏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加之較少的政策關注,以X村為代表的偏遠鄉村常常在吸引外部資源方面處于弱勢地位。“我們的能力和資源始終是有限的,我們還是需要借助其他支持,才可能實現更好的發展”(2023/A/046/F1)。在充分挖掘和流轉內生資源的基礎上,X村以良好的鄉村治理效能和健康宜居環境為關鍵競爭力,適時吸引了制鞋企業等多項外部投資,極大增強了內生發展的資源體量。從實際效果來看,“顯性-外生資源\"的成功吸納,為X村經濟發展提供了直接助力,奠定了適時獲取其他外部資源傾斜的物質基礎。
(4)撬動“隱性-外生資源”。作為不被關注的大多數,曾經的X村既不是絕對貧困村也不是改革示范村,難以獲得上級持續關注和超量政策支持。但經過上述3種資源的有序激活,X村從默默無聞的偏遠空心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村,并得到了上級部門等縱向維度的持續肯定和資源傾斜。其所帶來的直接后果,即是X村憑借自身發展成效逐漸撬動了上級的政策關注和外部的項目支持,外部資源的供給格局得到顯著優化。X村“兩委”成員曾表示,“我們今天有信心能夠爭取到市里更多的認可,為村莊發展爭取到政策、項目的支持\"(2023/A/087/F3)。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專項行動中,X村作為首批試點獲得了來自上級的啟動資金支持,這一點與前期窘境呈現出鮮明差別。
4.3資源鏈接:立足結構洞占據的有效嵌人
資源的價值屬性并不僅僅在于其本身,而更取決于它與其他資源的組合和配置[34]。在系統盤點和逐步激活各類資源的基礎上,如何實現各主體之間的資源鏈接以發揮其更大效用,則是實現鄉村內生發展的必要環節。基于結構洞占據的嵌入過程,是回答好“資源被誰使用”這一核心問題的重要解釋。結構洞理論認為,如果A與B可以直接聯系,B與C之間可以直接聯系,而A與C之間無法直接聯系,則A與C之間存在一個結構洞;B則是占據結構洞位置的成員,并將獲得額外的信息優勢與控制優勢。結合X村實踐,可以發現,通過設立文化研究院、村史館、旅游服務公司、勞務服務公司等組織嵌入手段,可以有效彌合邊緣群體之間的資源真空地帶,使得優化內部主體關系成為可能。
鑒于部分嵌人主體中心性的強弱變化以及與其他成員動態聯系屬性,各結構洞的大小數量也時刻處于變動狀態。因而結構洞的創設過程既是組織嵌入的結果,更是一個資源鏈接的調試過程。以X村為例,其資源鏈接時刻處于循序漸進的變動狀態。首先,本村豐厚的文化傳統與相對穩定的宗親文化,共同構成了村內社會網絡的基本樣態。通過成立文化研究院,X村織就了家族群體之間的文化紐帶,鏈接了宗親關系中隱性的文化資源。其次,文化研究院僅僅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特定資源的部分鏈接,尚不足以支撐起鄉村的內生發展,各主體關系之間的真空地帶依舊存在。基于此,又村通過與部分邊緣群體進行資源共享,進一步夯實了共益性結構洞的組織基礎,壯大了結構洞的占據者對內的資源動員能力。再次,為提升文化資源的經濟效能與促進隱性資源顯性化,X村通過整合全村20多處房屋,在閑置房屋主與村史館之間形成了共有資源鏈接關系。同時,X村還成立了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搭建起外來消費者與閑置房屋主之間的結構洞,以結構嵌入的方式實現了村史館、消費者與閑置房屋主之間的系統銜接。此外,針對人口外流、人才短缺與人員賦閑等具體問題,X村主動嵌人勞動服務公司,將賦閑農戶有效整合至既有社會網絡之中,協助此類邊緣群體建立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之間的資源銜接關系。
從運轉結果來看,X村有效強化了文化研究院、村史館、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勞動服務公司等主體的結構洞中心地位,通過層層遞進的多元化結構嵌入方式,有效滿足了不同類型資源的差異化運轉要求,共益性結構關聯的資源鏈接與資源共享屬性得以強化,形成了契合鄉村轉型所需、滿足各方利益的關系結構,如圖3所示。如今的X村,不僅先后榮獲基層組織建設先進村莊、鄉村振興先進村莊、先進基層黨組織等諸多榮譽,得到了省、市、區等縱向維度的持續肯定;更已發展成為一個全村社會總產值2000多萬元、集體經濟年收入70多萬元的模范村。盡管上述成果與部分發達鄉村尚存在一定差距,但其更大意義在于證明了X村成功找到適合自身特點的內生發展道路。
圖3基于結構洞占據的嵌入效果
5 結論與討論
2022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鄉村全面振興和高質量發展要求,鄉村治理現代化呈現出加速推進的發展態勢。較之城市近郊地區乃至少量改革示范村,以偏遠鄉村為代表的相對弱勢鄉村,仍在一定程度上游離于政策視野之外,往往囿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內生發展困境。但X村的案例表明,弱勢鄉村通過適恰的資源盤活策略和結構嵌入方式,依然有可能突破傳統意義上的資源限制和能力短板,尋找到實現內生發展的轉型之路。這一結果既是時代之幸,更是中國持續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必然答案。
5.1研究結論:基于“資源盤活 + 結構嵌人\"的弱勢鄉村內生發展模型
通過對X村展開單案例分析,重點從資源盤活和結構嵌入兩個維度揭示了弱勢鄉村如何實現內生發展的邏輯進路,如圖4。研究發現,較之更容易得到縱向肯定的改革示范村和可直接獲取大量資源傾斜的重點幫扶村,弱勢鄉村往往面臨產業趨弱、區位不便、資源稀缺、文化失活等共性困境,而基于自身特點適時開展資源盤點是塑造內生發展態勢的首要前提。在資源激活環節,可根據\"內生-隱性資源”“內生-顯性資源\"\"外生-隱性資源”“外生-顯性資源”等各類資源的差異化屬性,有針對性地采取挖掘、流轉、吸納和撬動等靈活策略,不斷建構基于異質要素的治理優勢。在資源鏈接環節,結構嵌入是更好回答“資源被誰使用\"這一核心問題的重要解釋。各類結構洞能夠在實現有效資源鏈接的同時,積極彌合邊緣群體之間的資源真空地帶,有助于共益性結構洞關聯的實現。就X村的賦能結果而言,不僅形成了文化研究院、村史館、旅游服務公司、勞務服務公司等多元結構嵌入載體,更使其逐級介入到\"盤點一激活一鏈接\"的資源盤活過程之中,由此奠定了弱勢鄉村實現內生發展的資源基礎和體系支撐。
圖4基于“資源盤活 + 結構嵌入\"的弱勢鄉村內生發展模型
5.2理論貢獻
本研究可能的邊際貢獻,集中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豐富了內生發展理論的本土化建構。內生發展理論的核心觀點在于,鄉村轉型發展需更多依賴培育自身創新能力而非外來的資源投入。傳統內生發展理論重在強調內部因素在路徑選擇上的主導作用,但并未有效回應弱勢鄉村如何實現資源重整及治理轉型等重要命題。X村的案例驗證并拓展了內生發展理論中資源盤活和結構嵌入的內在機理,同時又對內生發展中資源獲取及其利用的具體路徑進行了適當總結。通過構建基于資源-結構的弱勢鄉村內生發展模型,詳細解構了弱勢鄉村轉型發展中“資源如何被使用\"以及“資源被誰使用\"這兩大核心命題,借助資源盤活和結構嵌入這兩類關鍵曲線,進一步驗證了內生發展理論與中國鄉村治理轉型實踐之間的高度適恰性。這對于加強內生發展理論的本土化解讀和應用推廣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在復雜環境下系統賦能鄉村治理轉型提供了新的理論參考。其二,揭示了資源行動理論和結構洞理論之間的內在交互作用。研究發現,資源發掘與利用問題是資源行動理論和結構洞理論的共同理論關切,而資源盤點、資源激活與資源鏈接共同構成了兩者之間的交互場域。這一發現,能夠為弱勢鄉村在面對資源稀缺、產業趨弱、區位不便、文化失活等現實挑戰下,實現內生發展提供了更多有益參考。其中,資源行動理論能夠從資源流動的分階視角,具體呈現資源獲取及利用對于實現內生發展的內在機理;結構洞理論則動態揭示了各資源主體如何借助結構嵌入的方式來實現資源鏈接與整合,有效扭轉自身劣勢。上述兩種理論的彼此交互為剖析鄉村內生發展提供新的解構視角,賦予了多維度呈現鄉村內生發展進路以理論可能。
5.3 啟示及不足
當前,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建設水平和治理水平,正成為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著力點[35]。較之少量的改革示范村和獲取超量政策支持的絕對劣勢鄉村,聚焦數量更多但關注更少的相對弱勢鄉村更具現實意義。以X村為鑒,適恰解決弱勢鄉村的內生發展問題,尤其需要注意如下關鍵命題。
一是,應采取更加靈活的資源賦能手段。作為處于治理轉型期的大國而言,各村之間的自然條件、風王人情、發展水平并不相同,其所面臨的基層治理場景也存在顯著差異,需要采取靈活的縱向介入控制方式[36]。因而更需要根據各類鄉村差異化的資源屬性,構建并實施針對特定資源的行動策略,以實現其轉型發展的深層治理目標。二是,要充分激發各類組織結構的嵌入效能。傳統結構洞理論強調應重視社會網絡中的組織嵌入以獲取更多的發展資源,這一觀點在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過程中同樣適用。實現多重結構嵌入的巨大現實意義在于,搭建起更多的資源盤活和主體交互的連接渠道,進一步夯實弱勢鄉村內生發展的基本治理格局,不斷推動制度優勢向治理效能的持續轉化[37]。三是,需合理設置政策支持體系。盡管X村能夠以激活內生資源為起點且主要依靠自我賦能來實現內生發展,但在這一過程中國家、地方和基層等縱向外部支持,同樣在鄉村內生發展過程中肩負著差異化的功能使命:國家和地方的政策能夠為鄉村振興提供宏觀指引與大量資源支持;基層政府的政策規則可為各主體之間的資源鏈接提供必要的環境條件。值得注意的是,政策資源的單向投入可能會抑制鄉村內生動力的激發效果,使政策受益者即便在物質層面滿足脫貧條件的情況下,“仍想繼續享受不勞而獲的政策支持”[38]。由此可見,在合理設置政策支持體系的同時,也應注意規避由資源直接投人所誘發的政策依賴現象。
盡管本研究對弱勢鄉村如何實現內生發展的問題進行了部分探討,但仍可能存在如下不足:一方面,雖重點論證了資源盤活以及結構嵌入在鄉村內生發展中的推動作用,但未對區縣及鎮街層面的政策支持、村莊內部參與等部分發展變量給予更多考察。未來可選取更多典型案例,進一步探索其他因素在鄉村內生發展中的實際作用。另一方面,雖構建了一個基于“資源盤活 + 結構嵌入\"的弱勢鄉村內生發展模型,但面向漸趨活躍的鄉村創新活動,該模型是否全部適用于其他類型或地區的鄉村實踐,仍待進一步的驗證。未來研究可針對不同基層治理情景開展跨案例比較,以進一步增強該理論框架的適用性。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2024-07-18)[2024-10-08].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7/content_6963409.htm
[2]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EB/OL].(2023-02-13)[2024-10-08].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
[3]李智超.政策試點推廣的多重邏輯:基于我國智慧城市試點的
[4]鄒豐.政治勢能作用于鄉村振興的表現及其影響研究[J].領導科學,2022(3):134-137.
[5]曲延春,趙廣健.鄉村有效治理賦能共同富裕:內在邏輯與實踐優化[J].長白學刊,2024(2):114-123.
[6]ROMER P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 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1986,94(5):1002-1037.
[7]ASHEIM B T,SMITH H L,OUGHTON C.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theory,empirics and policy[J].Regional studies,2011,45(7):875-891.
[8]PIKE A,RODRIGUEZ-POSE A,TOMANEY J.What kind of local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for whom?[J].Regional studies,2007,41(9):1253-1269.
[9]吳越菲.內生還是外生:農村社會的“發展二元論”及其破解[J].求索,2022(4):161-168.
[10]王進文.邁向內生發展:新階段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促進邏輯與路徑選擇[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0(1):93-103.
[11]陳興,蔣明峰,趙星晨,等.鄉村共同富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實證分析:以四川省為例[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24,41(6):85-96.
[12]文軍,劉雨航.邁向新內生時代:鄉村振興的內生發展困境及其應對[J].貴州社會科學,2022(5):142-149.
[13]WERNERFELT B.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1984,5(2):171-180.
[14]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15]李宇,王鐵勛.中國式創新的內驅動力、資源行動與模式選擇:來自黨領導的典型企業創新實踐的多案例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23(2):79-95.
[16]崔永梅,李瑞,曾德麟.資源行動視角下并購重組企業協同價值創造機理研究:以中國五礦與中國中冶重組為例[J].管理評論,2021,33(10):237-248.
[17] SIRMON D G, HITT M A, IRELAND R D.Managing firm resourc-esindynamic 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lookinginside theblack box[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1):273-292.
[18]田毅鵬,金藍青.新內生發展視域下鄉鎮教育的縣域發展聯動效應:以皖西M鎮為例[J].求索,2022(4):143-152.
[19]劉玉,趙麗梅.科學數據共享中的結構洞探析[J].科學管理研究,2023,41(3):107-112.
[20]廖諾,譚文,賀勇.物流企業結構洞對競爭優勢的影響機制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23,37(6):101-109.
[21]BURT R S.Structural holes and good ideas[J].American journal1SUUIUIU
[22]王增武,湯奪先.結構洞視角下鄉村有效治理的張力與動力:以皖中A村為例[J].新疆社會科學,2023(1):119-127.
[23]YIN R K.Case stud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design and me-thods[M].Sixth edition.Los Angeles:SAGE Publications,Inc.,2018:1.
[24]EISENHARDT K M.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4):532-550.
[25]毛基業,蘇芳.質性研究的科學哲學基礎與若干常見缺陷:中國企業管理案例與質性研究論壇(2018)綜述[J].管理世界,2019,35(2):115-120.
[26]楊秀勇,徐成銘.中國共同富裕研究的主題演變、研究現狀及述評:基于CiteSpace文獻計量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4(5):232-240.
[27]韓小鳳.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的公共性困境及優化路徑[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4(6):133-140.
[28]吳理財,解勝利.文化治理視角下的鄉村文化振興:價值耦合與體系建構[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16-23.
[29]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30]袁宇陽,張文明.鄉村內生發展視角下資源的內涵及其應用[J].世界農業,2020(6):10-17.
[31]WRIGHT P M,MCMAHAN G C. Exploring human capital: putting“human” back into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2011,21(2):93-104.
[32]NAHAPIET J,GHOSHAL S. 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242-266.
[33]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34]DYER JH,SINGH H. The relational view: cooperative strategy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4):660-679.
[35]陳光,蔣明峰,趙量晨,等.鄉村共同富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實證分析:以四川省為例[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24,41(6):85-96.
[36]李輝,黃雅卓,徐美宵,等.“避害型\"府際合作何以可能:基于京津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扎根理論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20,17(4):53-61.
[37]秦舒展.國家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制度執行力考察[J].河南社會科學,2024,32(7):41-47.
[38]羅強強,張淼.農村貧困治理中的政策依賴行為及其矯正[J].行政論壇,2023,29(3):124-130.
Resource flow and structural embeddedness: transformation logic in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of disadvantaged villages
YUQi,HUBin,LIHui3 (1.Instituteof Public Governance Innovation,Party SchoolofShandong Provincial Commiteeof CPC,Jinan Shandong 250103, China; 2.School of Public Affairs,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oo58,China; 3.Institute of State Governance, Shandong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662Oo, China)
AbstractActivelyexploringappropriatemodelsforruralendogenousdevelopmenthasmultipleimplcations,includinghancingre sourceutilizatioeencyandimproinggoveaceeftivenssComparedwithefodmonstratinvilgsndkeyovtyle viationvillagesinaryigschegreatrimbrutihveageedontsefenielatielyakoiio termsoftheexistingresourceallcationsystemandpolicyattention.Ithasbecomeacriticalchallngeinthestageofcompreesively promotingruralrevitalizationtoshiftthefocusfromrefiingsuccfulmodelsofafewdemonstrationvillges toachievigedogenous developmentacrossabroaderrangeofdisadvantagedvilages.Basedontheperspectiveofsecond-orderresouce-structureanalysis, thisstudyadoptedasinglecasestudymethodtotracethetransformationpathofvilageXfromtheperspectivesofresourceflowand structuralembeddedn,mingtovealtheprocesndprciplsuderlyigthdogeousdevelopmentofisdantagdillag es.It wa foundthataoughdisavantagdvillgesgnerallyfacdcommonchallengessuchsesourcesacityindustrydline, andculturaldeactivation,theycouldovercomeresoucedeficienciestroughflexiblestrategiesandmultiplestructuralmbededes. Futuredevelopmentrequirescontiued promotionofendogenous developmentofdisadvantagedvillages throughresourceempowerment strategies,structuralbdmentmechanisms,andpolicysupportsstes.Fist,tegovermentshoulddoptorefleibleasfre sourceempowetdiplentrgedategiesforscificsoucsod,iticsrofullsilatedding eficiencyofvariousorganzationalstructuresandgraduallyestablishmorechaelsforresoueactivationandstakeholderinteraction. Third,areasonablepolicysupportsystemsouldbeestablishdtopreventpolicydependenceinducedbydirectinputofrsouces.h marginaltheoreticalontributionoftissudyistwofoldFistitchtelocalizationofdogeousdevelopmenttydpo videsanewteoreticaleferenceforsysematicallmpoweringrural goverancetransformationinomplexenvionmentsSecod,i vealstheintealinteractiotentsocectiotorndeucturaloletoryfengtoreticalposibilisforeamining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n multiple dimensions.
Key wordsresource flow; structuralembeddedne;ruralrevitalization; grasroots governance; endogenousdevelopment
(責任編輯: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