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零碳園區建設的系統路徑、發展模式及治理生態

2025-08-30 00:00:00蔣慶哲劉楊蒲欣宇趙寧寧孔朝陽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25年5期

中圖分類號 F4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104(2025)05-0013-11 DOI:10.12062/cpre.20250501

作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和碳排放國,習近平在2020年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堅定目標,為中國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提供了前進方向。園區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地,其中僅工業園區這一類園區就貢獻了中國碳排放的 31%[1] 。這意味著推動零碳園區建設已成為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2016年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中便已強調開展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2021年國務院發布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在100個典型城市和園區開展碳達峰試點工作。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建設一批零碳園區”的要求。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零碳園區建設。然而,中國零碳園區建設仍面臨諸多現實挑戰,包括高碳排放產業占比大、能源結構轉型難度高、技術創新與推廣不足,以及投融資機制尚待完善等問題。對此,學術界圍繞零碳園區的碳減排路徑、市場機制及政策支持等關鍵議題展開了相關研究。在碳減排路徑方面,一些文獻提出了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智能微電網、儲能系統、氫能制取與應用、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低碳技術方案,以提高園區碳中和能力[2-4]。在市場機制方面,部分研究探索了碳交易市場、綠色金融、碳收益預售及期權交易等路徑,以增強園區經濟激勵機制,提高社會資本的參與度[5-6]。在政策支持方面,相關研究關注政府如何通過財政激勵、綠色信貸、市場化補貼等手段,引導園區向零碳轉型[7-9]。在實踐層面,已有文獻對包括煤化工園區農業與畜牧業零碳園區[11]近零碳工業區[12]等典型園區的零碳化路徑進行了案例分析,并總結了其碳減排模式和經驗。盡管這些研究為零碳園區的技術實施和市場化運作提供了有力支撐,但仍主要聚焦于單一技術、局部政策或單一類型園區的探索,缺乏從國家宏觀戰略角度對中國零碳園區建設的基礎性、系統性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從宏觀視角出發,重新界定了零碳園區的內涵,闡釋了零碳園區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明了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提出了零碳園區高質量發展的系統路徑、發展模式、治理生態和對策建議。

1零碳園區的內涵界定

隨著零碳園區建設重要性愈發凸顯和零碳園區理論研究日益豐富,相關機構和學者開始對零碳園區的內涵進行界定。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3提出,零碳園區是指為適應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和區域碳中和需要,通過在新建、改建或擴建各個階段系統性融入綠色低碳、碳中和等發展理念,推動邊界范圍內產業結構、能源、生態、建筑、交通、建設與管理等多方面零碳發展,促進產業綠色化發展、能源低碳化轉型、設施集聚化共享、資源循環化利用,形成生產、生活、生態深度融合的新型產業園區。馬彤兵等14指出,零碳園區是在園區規劃、建設和運營的全生命周期中,通過多方主體協同產業生態鏈,依托綠色投資、零碳科技和數字化智能運營等手段,實現區域內溫室氣體排放與清除的動態平衡。中國投資協會[15]提出,零碳園區是綜合利用節能、減排、固碳、碳匯、碳交易等多種手段,使得評價期內園區內部基本實現排放總量與吸收自我平衡、能源資源高效利用、產業功能布局合理、運行管理智能高效的園區。

本研究在系統梳理現有定義的基礎上,提出以下界定:零碳園區是指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系統性替代化石能源為核心路徑,結合能效提升、資源循環與碳移除等輔助手段,在其規劃、建設與運營全生命周期中,實現區域范圍內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現代化產業園區。其本質在于推動能源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變革,通過構建以光伏、風電等為代表的高比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能系統,逐步擺脫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園區的排放控制應覆蓋范圍1(園區直接排放)與范圍2(外購電力和熱力的間接排放),并在條件具備時逐步延伸至范圍3(供應鏈上下游的間接排放)。對于不可避免的剩余排放,可引入CCUS等碳移除技術作為補充手段。此外,零碳園區的實現依賴于多主體協同機制、系統化碳績效管理平臺以及配套政策技術保障體系,以確保其運行機制的系統性、可持續性與可驗證性。

2零碳園區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零碳園區建設的必要性

零碳園區建設是實現中國碳達峰和碳中和(簡稱“雙碳”)目標的重要路徑,有助于將國家頂層設計細化為可操作的實踐方案。園區作為產業集聚區,是碳排放的集中來源,也是推動低碳轉型的關鍵環節[16]。通過在園區推進能源系統優化、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和資源循環等協同措施,可以探索可復制的低碳發展模式,提升碳治理效能。同時,面對全球氣候政策趨嚴與碳關稅等綠色壁壘抬升,零碳園區有助于降低出口產品碳足跡,增強企業的國際市場適應力與產業競爭力。因此,推動零碳園區建設不僅有利于完成國內碳減排任務,也為中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推動綠色經濟轉型提供了堅實支撐。

2.2 零碳園區建設的可行性

零碳園區的建設在當前具備較高的可行性,主要體現在技術、經濟與管理3個方面。技術層面,可再生能源(如光伏、風電)儲能系統、智能微電網、建筑能效管理系統以及工業能效提升技術已逐漸實現規模化應用,構成了園區綠色供能與節能減排的技術支撐體系。經濟層面,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碳交易等多元化金融工具不斷豐富,碳定價機制逐步健全,為低碳項目提供了穩定的資金來源和市場回報預期。管理層面,園區企業的能源和碳資產管理(即能碳管理)能力持續提升,越來越多企業建立了覆蓋能源獲取、轉化、使用與碳排放全過程的內部管理體系,涵蓋能效評估、碳排放監測、綠色采購、用能結構優化等關鍵環節。與此同時,數字化與物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也有力推動了園區能碳管理的智能化轉型。

3零碳園區建設的實踐與挑戰

3.1零碳園區建設實踐探索

3.1.1政策層面:歷史演進與系統治理

在政策層面,園區零碳發展政策經歷了從“早期探索-孕育發展-全面深化\"的階段性演進過程(圖1)。在早期探索階段,國家相關部門主要從某個角度或者領域出發,先后推進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園區、低碳工業園區、綠色工業園區、綠色產業示范基地等多類試點項目。其中,生態工業園區與循環化改造園區以循環經濟理念推動產業鏈綠色改造,低碳工業園區聚焦重點用能行業的低碳轉型,而綠色工業園區和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則突出綠色制造理念。這些試點在生態保護、資源循環利用、低碳轉型、綠色制造等方面積累了經驗,為后續推進系統性治理奠定了重要基礎。

隨著試點工作的不斷深人,政策逐步進入孕育發展階段,系統治理理念逐步形成并嵌入政策主線。2016年,國務院在《“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中首次提出建設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此后,生態環境部于2021年正式啟動近零碳排放和碳中和試點工作。2022

"

年,基于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同源的認知不斷增強,生態環境部提出建設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園區,推動碳達峰碳中和與生態環境保護統籌推進,系統治理理念逐漸明晰。202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提出建設一批碳達峰試點園區。2024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強調,要打造綠色發展高地,探索建設一批低碳(近零碳)車站、機場、碼頭、高速公路服務區,強調了從“小切口”人手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探索。至此,零碳園區建設的政策基礎和現實條件日益成熟。

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推進零碳園區建設,隨后該內容被寫入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這標志著零碳園區建設從探索試點階段邁向系統部署階段,正式上升為國家發展任務,建設工作進入全面深化階段,推進力度和實施速度將進一步加快。

3.1.2標準層面:對標國際與精準延伸

在標準層面,國家層面的零碳園區相關統一標準尚未出臺,但地方、行業及團體標準建設逐漸與國際標準接軌并呈精細化發展趨勢。國際上,PAS 2060[17] 、ISO 14064[18]和GHGProtocol[19提供了碳中和聲明驗證、溫室氣體量化與核查的指導。LEED Zero[20] 和BREEAM[21]針對建筑和社區提出了零碳認證體系,但對園區零碳發展的適用性仍顯不足。在借鑒國際標準建設經驗基礎上,中國零碳園區建設標準逐漸深化細化,陸續出臺了多項地方、行業和團體標準。地方標準方面,內蒙古自治區出臺的《零碳產業園區建設規范》是國內首個省級零碳園區標準,強調了零碳產業園區的主要構成,涵蓋零碳能源、零碳交通物流、零碳建筑等領域[22]。行業標準方面,交通運輸部發布的《近零碳交通設施技術要求》對近零碳貨運樞紐(物流園區)建設的技術要求做出了規定[23]。團體標準則具體涉及零碳園區評價邊界、碳核算方法、評價指標等諸多方面[24-25]。需要注意的是,當前零碳園區建設標準雖日趨細化,但仍存在評價指標不統一、覆蓋范圍不全面等問題,亟須建立統一標準以推動零碳園區的高質量發展。

3.1.3實踐層面:因地制宜與各具特色

資源稟賦理論強調,區域發展應因地制宜,立足本地要素稟賦與比較優勢。在零碳園區建設的實踐中,不同地區基于資源稟賦、產業結構與技術能力等方面的差異,逐步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徑。在東部地區,園區普遍擁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和豐富的研發資源,零碳園區多以“技術賦能型”路徑為主。例如,浙江紫光蕭山智能制造園區依托綠洲·能源管理平臺,結合分布式電源運行特性與用能數據,運用優化算法動態調控空調與照明,實現能源精細化管理與碳排放的有效控制2;廣東欣旺達惠州零碳智慧園區依托能源數字化管理平臺,實現了光伏發電、儲能與充電設施的高效一體化調度[27]。在西部地區,園區則充分發揮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資源優勢,形成以“清潔能源主導型\"為特征的路徑。例如,內蒙古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因地制宜構建了“風光氫儲車”一體化綠色能源系統,園區 80% 以上的能源來自風電、光伏與儲能[27]。此外,部分園區依托獨特的生態資源,形成以“生態碳匯利用型\"為特色的路徑。例如,上海現代農業產業園借助其豐富的農業土壤、林地與濕地資源,將生態碳匯作為實現零碳發展的重要支撐手段[28]。

3.2零碳園區建設面臨的挑戰

3.2.1制度性障礙凸顯,市場主體活力不足

零碳園區建設中存在多重制度性障礙,制約了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項目推進效率。園區內部風電、光伏等項目常面臨繁雜的審批流程,尤其是在土地利用、項目備案、電網接入等環節存在多頭管理等問題。儲能系統作為平衡新能源波動性的關鍵技術,因安全性、收益機制等方面尚存爭議,在部分地區仍面臨接入電網難等實際障礙。此外,碳資產確權不清晰、跨部門協同不足、標準更新滯后等問題也普遍存在,進一步加大了制度成本。受制度性障礙影響,市場主體的活力有待提高。一方面,盡管國家“雙碳”目標方向明確,但地方政策執行過程中存在激勵與約束機制不匹配等現象,抑制了民營企業等市場主體的低碳投資意愿。另一方面,部分傳統產業主導型園區對高碳產值的依賴較強,且缺乏明確的低碳替代路徑和穩定的政策預期,轉型動力較低。

3.2.2零碳產品政策滯后,社會認知不足

零碳園區的建設依賴于零碳產品及其配套技術的有效支撐。然而,當前支持政策體系尚不完善,社會認知水平相對滯后,制約了園區高質量發展。一方面,零碳產品相關政策存在缺位或碎片化問題。在綠色制造裝備、高效用能設備、綠色工藝替代等關鍵領域,園區企業在技術升級過程中普遍面臨融資渠道不足、成果轉化周期長、市場不確定性高等現實障礙。另一方面,社會公眾及部分企業對零碳產品的內涵和戰略價值缺乏清晰認知,普遍存在將其等同于“綠色產品\"或“節能產品\"的誤解,忽視了其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控制與產品全流程清潔化方面的本質要求。零碳產品的戰略意義不僅體現在其是否在園區內被直接研發或制造,更在于其作為支撐園區實現低碳運行的關鍵基礎。因此,建設零碳園區并不要求所有企業必須從事零碳產品的開發活動。如果園區主要能源來源為可再生能源或新能源,且在生產運營過程中實現有效的碳排放控制,亦可視為(近)零碳園區。

3.2.3投融資渠道較少,資金保障困難

零碳園區建設對資金保障具有較高的要求,但是目前融資渠道較為單一,主要依賴政府財政撥款和少數綠色金融工具。尤其是在園區建設初期,資金需求大且回報周期長,綠色項目投資回報率不明確,資本市場普遍持觀望態度。盡管綠色金融政策持續推進,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的問題依然突出,尤其是在綠色技術研發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資金支持不足。此外,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金融工具覆蓋面有限,難以滿足多樣化的融資需求,影響園區項目落地與持續推進。

3.2.4市場化路徑不清晰,經濟激勵不足

零碳園區的市場化機制尚未形成閉環。碳交易、能源市場與企業商業行為之間銜接不暢,導致企業減排和低碳投資動力不足。一是碳市場機制不完善,價格波動大、碳配額分配透明度低,園區碳資產變現渠道受限,企業參與意愿不足。二是商業模式尚未成型,碳收益預售、碳遠期合約等創新金融工具尚未普及,企業初期投入缺乏合理的成本分攤機制。三是補貼政策與激勵規則尚不健全,綠色技術長期效益難以轉化為現實收益,企業獲取穩定經濟回報存在障礙。能源市場與碳市場之間有效聯動不足也進一步削弱了社會資本和企業參與的積極性。

3.2.5評價標準不統一,評估體系亟待完善

零碳園區缺乏統一、權威的評價體系,碳排放核算、能源效率、綠色技術應用等核心指標在不同地區標準不二[29],導致園區減排成效難以橫向對比。這不僅增加了政策執行的復雜性,也阻礙了跨區域經驗共享和綠色技術的推廣應用。碳排放數據質量參差不齊,權威核算體系和認證標準尚未形成,影響了園區在智慧化管理、投資評估與政策評估中的精度。由于缺乏規范化、系統化的數據采集、監測與核算機制,各園區在綠色投資、國際合作、經驗推廣等方面面臨較大障礙。

3.2.6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應用受限,電網適配性不足

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規模化應用是零碳園區建設的關鍵手段,但在實踐推廣中面臨多重障礙。可再生能源具有間歇性和波動性特征,疊加園區能源供應鏈不完善,導致許多園區的能源供應不穩定,難以滿足園區的全時段需求。盡管一些園區已布局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項目,但由于儲能技術和智能電網的建設滯后,新能源難以實現高效調度與平衡,進一步制約了其替代傳統能源的能力。此外,部分電網企業出于系統安全與運營管理的考量,對于分布式新能源接人態度較為消極,削弱了新能源使用的靈活性與經濟性。在電力消費端,盡管部分地區已開始探索“隔墻售電(指直接銷售給周邊的消費者)\"等靈活模式,但國家層面明確的制度性政策尚未出臺,缺乏清晰的價格機制與結算規則,難以形成穩定可持續的商業回報機制。

4零碳園區建設的系統路徑、發展模式及治理生態

基于上述實踐與挑戰,本研究提出了零碳園區建設的系統路徑、發展模式及治理生態。

4.1零碳園區建設的系統路徑

本研究提出了零碳園區建設的系統路徑框架(圖2)。圖2中,橫向從左至右代表零碳園區建設的3個階段:低碳園區、近零碳園區、零碳園區;縱向自下而上代表零碳園區建設過程中考慮的碳減排范圍越來越大。根據這兩個維度,可以得到9個區域,越是靠近右上角的區域碳減排程度越高。園區碳中和的實現依賴6個方面治理手段,它們可同時應用于碳減排過程。這一系統治理路徑明確了園區的發展方向,成為應對零碳園區建設中面臨一系列挑戰的基礎,并為制定具體政策措施提供戰略支撐。未來的零碳園區建設應總體遵循這一路徑,循序漸進,逐步實現高水平零碳目標。

圖2零碳園區建設的系統路徑框架

4.1.1零碳園區發展階段

零碳園區建設通常劃分為3個階段:低碳園區、近零碳園區和零碳園區。低碳園區是碳減排的初始階段,通過建立循環經濟模式,提升園區內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廢物排放,構建“低碳、清潔、和諧”的產業環境,其目標是盡可能降低碳排放但并不追求零排放[26]。近零碳園區是碳減排的過渡階段,其在低碳園區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入多領域的低碳技術和管理創新,逐步實現\"碳源”與“碳匯”的平衡。其能源需求更多依賴于接近零碳的能源供給,建筑和交通通過智能低碳技術降低排放。零碳園區則是碳減排的最終階段,目標是在一定期限內,通過技術手段和管理措施,抵消所有直接或間接產生的碳排放,實現凈零排放。零碳園區不僅應用廣泛的低碳負碳技術,還強調碳補償和碳匯,推動產業、能源、建筑、交通等領域的零碳化,是“雙碳\"背景下園區演進的最終目標形態。

4.1.2零碳園區碳排放范圍

零碳園區建設需明確碳排放控制的邊界,這是應對“零碳園區評價標準不統一\"等問題的基礎和前提。根據現行通用慣例,園區碳排放通常分為3類30:范圍1排放是園區物理邊界或控制的資產內直接向大氣排放的溫室氣體。范圍2排放是園區因使用外部電力和熱力所導致的間接排放。如果園區不生產自身所需的能源,則其從外部發電廠或其他來源購入電力和熱力所產生的排放將成為該園區的范圍2排放。這類排放屬于間接排放,雖非由園區自身設施產生,但仍然是其碳足跡的一部分。范圍3排放是園區價值鏈中發生的所有其他間接排放,這也是最容易忽視的排放類型。這類排放雖然不直接來自園區自有設施或運營活動,卻通過資源消耗與合作網絡深度關聯園區降碳過程。

零碳園區的目標應是實現覆蓋以上3類排放的碳中和。其中,范圍1和范圍2排放通常比較好統計,而范圍3由于涉及大量外部數據,目前尚未建立完善且全面的碳足跡數據庫,管理難度較高。因此,在零碳園區建設初期,核算碳排放一般不包括范圍3的排放。未來,隨著碳足跡數據庫的建設和碳管理經驗的豐富,最終應將范圍3的排放納入管理范圍,實現高水平的凈零排放。

4.1.3零碳園區建設手段

零碳園區的建設依賴一系列關鍵的減排手段(圖2)。這些手段為園區實現零碳自標提供了重要支撐。

(1)園區產業低碳化協同。園區產業低碳化協同聚焦企業技術共享及零碳產業集聚等方面,通過企業合理化布局構筑低碳產業生態。在技術共享方面,園區應搭建清潔生產技術共享平臺,整合企業技術需求與外部創新資源,定向引進碳捕集、資源循環利用、綠色制造等關鍵技術。通過建立技術供需對接機制,促進低碳技術在園區內的快速轉化與規模化應用,降低企業技術研發成本,縮短零碳產品商業化周期。在產業布局方面,園區應推動零碳產業集聚,優先引入新能源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服務等零碳產業,與傳統高耗能企業形成“低碳-高碳\"互補布局,通過產業間互補協同,全面降低產業鏈碳排放水平。另外,可以通過制定園區企業準入碳標準,將碳足跡評估納入招商引資指標,優先選擇供應鏈透明度高、可持續性強、碳足跡低的合作伙伴,提高碳排放績效。

(2)園區能源清潔化替代。園區能源清潔化替代聚焦于降低化石能源依賴、提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在化石能源替代方面,園區應控制并降低園區內化石能源消費,逐步提升化石能源替代比例。園區內企業應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排放設備,推廣電氣化、低碳燃料替代和能效提升技術。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園區應加大氫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平,打通清潔能源發展的結構性障礙。企業應積極部署屋頂光伏、余熱利用、儲能系統等技術方案,探索可控可視的低碳用能體系。

(3)園區設施集聚化共享。園區設施集聚化共享通過優化信息基礎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提高園區運行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在信息基礎設施共享方面,園區應推動基礎網絡、物聯網終端、數字應用系統等資源設施共享,提升信息傳輸和處理速度,增強園區智能化管理水平。在市政基礎設施共享方面,園區應推動市政設施與節能建筑、低碳交通之間的協同建設,提高設施利用率和運行效率,并通過資源共享進一步優化供應鏈碳足跡。

(4)園區能碳智慧化管理。園區能碳智慧化管理依托實時監測、智能控制和市場化機制,統籌推進能源與碳排放的全過程數字化治理。在碳監測與核算方面,園區應部署先進的監測設備和技術,實時采集碳排放數據并進行精確核算,確保數據的透明度和準確性。在能源綜合管控方面,應運用智慧化能源管理系統,對園區內的能源消耗進行實時監控和優化調度,實現能源利用效率與碳排放控制協同管理。在碳交易管理方面,園區內應建立碳資產管理平臺,積極參與碳市場交易,實現碳排放成本內部化和減排價值最大化。

(5)園區資源循環化利用。園區資源循環化利用通過加強產業上下游資源協同、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優化廢棄物資源化管理等方面減少碳排放。在產業協同方面,應構建上下游循環經濟產業鏈,搭建產業共生平臺,推動園區內企業間的資源共享和副產品交換,提升整體資源利用效率。在能源利用方面,應通過優化用水工藝、建設中水回用設施等,不斷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率;借助先進的熱交換技術和能源存儲設備,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余熱/余冷進行有效收集、存儲和合理調配,提升綜合利用效率。在廢棄物管理方面,應建立和完善廢棄物回收利用系統,設立分類回收站點,建立廢紙、塑料、金屬、電子廢物等回收處理中心,推進園區廢棄物的分類收集和資源化處理,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常態化。

(6)園區碳匯多元化開發。園區碳匯多元化開發通過園區綠化、生物碳封存和生態修復提升碳吸收能力。在綠化建設方面,應合理增加園區綠地面積,種植樹木、草地和其他植被,系統布局園區綠化設施。此舉在促進園區直接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同時,還有助于美化生產、生活及生態環境。在生物碳匯方面,應布局專業生物吸碳項目,如利用建筑外墻懸掛藻類生物反應器或綠色藻類建筑板等,進一步增強園區碳吸收能力。

4.2零碳園區建設的發展模式

在系統路徑基礎上,本研究結合園區主導功能差異,重點聚焦于生產制造型、商務服務型和生態農業型3類典型園區,覆蓋第一、二、三產業,系統分析其發展模式。

4.2.1生產制造型園區:以流程減排與能源替代為核心

生產制造型園區通常以高耗能制造業為主導,園區內多為工廠廠房和生產設施。如圖3所示,其碳排放主要來自工業生產環節(如化工合成、金屬冶煉、水泥生產等,范圍1)、能源消耗環節(如煤炭、天然氣等燃料燃燒和電力、熱力使用,范圍1和2),以及物流運輸環節(如園區外燃油運輸車輛等,范圍3)。此類園區應聚焦如下降碳路徑:在物質流方面,推廣廢鋼回爐、塑料再生、余熱回收等閉環工藝,降低原生資源依賴,推動資源循環利用。能源側推動太陽能光伏、風能、生物質能、地熱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傳統化石燃料,并配套構建多能源融合系統,以兼顧能源結構優化和設備集成共享。對于其他技術手段仍難以消除的剩余排放,可以通過購買綠電、認購碳指標、探索CCUS等方式消除。

圖3生產制造型零碳園區發展模式

4.2.2商務服務型園區:以建筑能效與智慧管理為重點

商務服務型園區通常以第三產業為主,包括商務辦公、科技研發、金融服務等功能,高層建筑密集、人口密度較大。如圖4所示,其碳排放主要集中于建筑運營環節(如空調、照明等設備用能,范圍2)和交通出行環節(如商務出行等,范圍3)。此類園區的降碳重點應聚焦于:在建筑環節,推廣超低能耗建筑、被動式設計、裝備式建筑和高性能材料使用;依據園區建設條件,同步部署屋頂光伏、水源熱泵、空氣源熱泵、地源熱泵等可再生能源系統,構建分布式清潔功能網絡,推動能源結構優化和建筑設施更新;構建建筑能效檢測系統與碳排放管理平臺,實現設備運行可視化與動態能碳管理。交通端發展園區內部慢行系統、電動通勤工具與智能公交系統,疊加實施智慧出行管理平臺,優化交通結構與路徑調度,推動基礎設施協同與管理系統建設。

4.2.3生態農業型園區:以生態協同與碳匯能力提升為目標

生態農業型園區通常位于城鄉接合部或者郊區,涵蓋現代農業生產、農村社區和生態保護功能。如圖5所示,其碳排放主要來自種植活動(如園區內農機燃料使用等,范圍1)和養殖活動(如反芻動物腸道發酵與糞污管理,范圍1)。此類園區的降碳路徑重點關注:在農業環節,推廣精準農業、低碳耕作、控釋肥與有機肥替代等措施以降低甲烷與氧化亞氮排放;推動生物質能替代散煤供熱、農光互補等模式,提升清潔能源供給比例,促進能源結構清潔化與區域設施整合;加強對農業廢棄物和糞污的資源化利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推動資源高效利用。在生態方面,此類園區應加強森林、草地、水體等自然系統保護與修復,提升土壤碳匯、濕地碳匯等生態功能,促進多元碳匯在生態農業型園區內布局。

4.3零碳園區建設的治理生態

在明確零碳園區建設系統路徑與發展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構建與之相匹配的治理生態,是實現園區碳中和目標的關鍵環節。基于源創新理論與兩面市場模型[31],本研究提出一個以零碳園區為平臺的\"多主體協同\"治理生態(圖6)。其中,政府發揮基礎制度供給與公共服務保障作用,其重點職責是完善碳交易市場、提供激勵和約束機制、解決園區建設面臨的關鍵障礙。園區平臺承載“零碳發展理念”,不僅作為治理結構的組織載體,更是服務供給與要素配置的樞紐。它既為園區交通、建筑等基礎設施提供管理服務,也承擔政策對接、項目孵化、碳數據管理、能源調度與標準認證等通用功能。此外,園區平臺通過建設園區級“能碳一體”智慧管理系統,實現碳排放全過程監測、動態優化與行為激勵,構筑理念落地與協同運作的中介性制度基礎。園區平臺協調“價值放大市場\"(圖6左面市場)與“理念實現市場\"(圖6右面市場)促進兩者賦能共振,構建“理念驅動-資源整合-協同落地-賦能共振-反饋優化\"的閉環機制,推動零碳理念轉化為協同實踐。

圖4商務服務型零碳園區發展模式

圖5生態農業型零碳園區發展模式

圖6零碳園區“多主體協同\"治理生態

在左側的“價值放大市場”中,關鍵主體包括金融機構、第三方服務機構與社會公眾。金融機構通過綠色信貸、碳債券、碳資產抵押貸款等金融工具,為園區的零碳基礎設施建設與技術升級提供資金支持,其回報體現在碳資產增值、風險控制收益與綠色金融市場擴展。第三方服務機構則承擔能力賦能職能,提供綠色低碳能源、碳核算工具、能效優化方案、碳數據平臺等方面服務,助力園區治理的標準化與數字化,獲得服務收益和技術應用擴展紅利。社會公眾在源創新消費側扮演重要角色,既參與零碳產品與服務的消費(如綠色交通、清潔能源、低碳建材等),也承擔綠色低碳踐行和社會監督功能,其回報體現在環境質量改善、碳普惠獲利及綠色身份認同的建構。

右側的“理念實現市場”由鏈主企業與鏈輔企業構成。鏈主企業具備資源集聚與系統轉型能力,是園區綠色低碳能源替代、低碳制造升級與綠色供應鏈重塑的主導力量,其回報體現為政策激勵、市場占有率提升與品牌聲譽增強。鏈輔企業則在低碳技術研發、零碳產品(零部件)供給和專業化配套方面發揮靈活性優勢,增強園區綠色供給的多樣性與適應性,進而獲得技術溢出效應與新興市場空間。在企業間協作方面,鏈主企業通過共建產業聯盟、聯合技術攻關形成協同引領格局;鏈輔企業之間則通過共享設施、互補技術與聯合采購提升資源配置效率;鏈主企業與鏈輔企業之間通過標準聯動與產業鏈協同推動減排責任共擔與創新成果轉化,最終形成一個互嵌互動、共生共贏的零碳產業生態網絡。

5零碳園區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針對中國零碳園區建設面臨的主要挑戰,本研究在系統路徑、發展模式和治理生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具體的對策與建議。

5.1 破解制度堵點

破解制度堵點是推動園區資源高效配置和激活市場主體活力的關鍵前提。建議由國家層面設立零碳園區建設協調機制,賦予能源主管部門或園區管理平臺審批主導權,推動跨部門信息共享與并聯審批,縮短流程周期,增強投資預期穩定性。盡快發布儲能技術接入標準與安全運行規范,建立公平透明的接人流程,提升儲能在能源系統中的調節能力與市場回報機制。通過分類引導制定園區低碳轉型路線圖,明確傳統產業替代路徑和轉型時間表;同時完善針對民營企業的低碳投資融資工具和風險保障機制,提升其綠色轉型能力與參與意愿。

5.2抓住零碳產品這個關鍵

打造零碳產品是園區實現減排目標與提升外部競爭力的關鍵支撐。支持發展服務于零碳轉型的關鍵能源裝備,如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推動綠色供給側能力提升。鼓勵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推進產品全生命周期碳減排,發揮鏈主企業引領作用,推動原材料選擇、生產工藝、能源使用與循環利用各環節的系統優化。建立零碳產品目錄和政府優先采購機制,聯合政府、行業組織與園區開展零碳產品的宣傳推廣,提升公眾認知與市場接受度。完善碳足跡核算規則與碳標簽認證體系,設立人才專項計劃,強化認證檢測與貿易規則對接,增強零碳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5.3拓寬零碳投融資渠道

構建多元化投融資渠道是園區保障技術落地和項目建設的核心支柱。國家層面應設立零碳園區發展專項基金,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與綠色技術研發。推動建設專業化綠色金融服務平臺,開發面向低碳能源、資源循環、智慧管理等領域的長期限、低成本融資產品。地方層面應推進“項目庫 + 金融包\"機制,實施分階段財政獎補與風險共擔,探索碳賬戶與信貸掛鉤,建立基于碳資產等級和減排績效的差異化利率體系。鼓勵綠色投資機構、產業資本與地方平臺共建“母基金 + 子基金\"架構,拓展碳匯收益權質押貸款、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抵押融資與離岸綠色債券等工具。常態化推動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構建政府引導、市場驅動、資本協同的綠色投融資生態體系。

5.4探索零碳園區市場化路徑

健全市場化機制是推動園區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型的關鍵路徑。建議構建“動態碳資產池”,統一登記和管理園區企業碳減排成果,運用區塊鏈與智能合約技術提升碳數據可追溯性與交易安全性,推動碳資產與碳配額、綠證、可再生能源證書等要素市場互聯互通,拓展多元交易場景。探索“碳收益預售 + 遠期合約 + 碳期權\"組合機制,幫助企業提前鎖定收益、規避價格波動風險。推動碳資產證券化,發展碳債券、碳基金與收益型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等金融產品,拓寬資本市場融資渠道。建立基于碳減排績效的激勵補償機制,將綠色技術應用效果與財政補貼、貼息支持、風險保障掛鉤,推動\"減排-變現-再投資”正向循環。加強能源市場與碳市場聯動,實現綠電消費與碳收益權利的價值耦合,強化市場機制對企業低碳行為的價格激勵。

5.5構建統一零碳園區評價標準

建立統一的標準體系是園區實現科學評估與有效監管的重要基礎。建議由國家牽頭制定統一的零碳園區評價標準體系,涵蓋碳排放強度、能源效率、綠色技術應用、生態環境保護等核心指標,建立可擴展、可更新的評估框架,實現與碳達峰碳中和、綠色制造和清潔能源政策的有效銜接。依托物聯網、衛星遙感與人工智能,建設數字孿生園區實時監測平臺,動態采集能耗、碳排放、碳匯等關鍵數據,實現智能預警與績效評估。推動區塊鏈技術在碳核算與第三方認證中的應用,提升數據可信度與認證透明度。支持建設“全球零碳園區評價合作平臺”,完善國際評價數據庫與指標對標機制,推動標準互認與經驗共享,探索跨國碳信用互認機制,促進全球范圍內的協同評估與制度兼容。

5.6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

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是園區構建低碳能源體系的關鍵抓手。建議在國家層面進一步明確電網企業在保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接入方面的職責,將綠色電力調度比例和消納情況適度納入績效考核體系,穩步提升電網對分布式能源的接納能力。推進電網設施智能化改造,提升出力預測、調頻調峰與負荷響應能力。完善分布式能源管理辦法,賦予園區綠電定向配送、儲能調度與內部電力交易權限,打通園區“發一配一用一調”全鏈條路徑。探索\"隔墻售電\"等機制,推動綠電在園區內部的直接交易與靈活流通,提升自發自用比例與經濟性。支持建設“源網荷儲”一體化微電網系統,增強本地能源自治能力與風險應對能力。鼓勵構建“共享儲能 + 多元負荷 + 分布式電源\"融合系統,推動工業負荷、數據中心、充電設施等參與柔性調節,依托人工智能與能碳協同平臺,提升園區能源系統的智能調度與運行韌性。

參考文獻

[1]郭揚,呂一錚,嚴坤,等.中國工業園區低碳發展路徑研究[J]. 中國環境管理,2021,13(1):49-58.

[2]YIN J,JIA HP,CHENLJ,etal. Optimal scheduling of zero-carbon park considering vari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gen energy storagesystems[J].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2O24,7(5): 603-615.

[3]WEIXT,QIUR,LIANGYT,et al.Roadmap to carbon emissions neutral industrial parks:energy,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analysis[J].Energy,2022,238:121732.

[4]HUANG W T,ZHANG B H,GE L J,et al. Day-ahead optimal schedulingstrategy forelectrolytic water tohydrogenproduction in zerocarbonparks type microgrid for optimal utilization of electrolyzer [J].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2023,68:107653.

[5]陳艷波,張寧,李嘉祺,等.零碳園區研究綜述及展望[J].中國 電機工程學報,2024,44(14):5496-5517.

[6]王永利,張思文,郭璐,等.面向碳市場交易的(近)零碳園區綜 合能源系統配置優化方法[J].煤炭經濟研究,2024,44(2): 82-90.

[7]YUX,LU B,WANGR.Analysis of low carbon pilot industrial parks in China: classfication and case stud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8,187:763-769.

[8]DUWY,SHI XH,LIU HL,et al.Green development and co-benefitsanalysis of a typical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 underpollution and carbon reduction and zero-waste city policies[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4,956:177182.

[9]FENGJC,YANJY,YU Z,et al. Case study of an industrial park toward zero carbon emission[J].Applied energy,2018,209:65-78.

[10] ZHU L,WANG S,WUL,etal. Construction of a coal chemical industry park with zero carbon emission by integrating renewable energybased on life cycle analysis[J].Process integration and optimization for sustainability,2024,8(5):1569-1580.

[11]ZHANG HL,FANGSD,LUO YB,et al.Research review on the energy coordination and carbon evaluation for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zero-carbon parks[C]/2024 IEEE/IAS 6Oth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Power Systems Technical Conference (Iamp;CPS). May19-23,2024,Las Vegas,NV,USA:IEEE,2024:1-8.

[12]YAO Z J,ZHANG TY,ZHAO Y. Two-stage robust optimal schedulingof“nearly-zero-carbon park”considering the synergyof

waste disposal and carbon capture gas-Iirea power piantsLJ」. rron-tiers in energy research,2022,10:939110.

[13]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零碳園區評價通則:T/CIECC-PA 031—2023[S].北京: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2023.

[14]馬彤兵,李鏡.零碳智慧園區構建途徑與策略研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3(5):23-26.

[15]中國投資協會.零碳園區評價標準:T/AIAC002—2023[S]北京:中國投資協會,2023.

[16]唐大麟.“雙碳”目標下油氣行業發展邏輯和新機遇:訪中國石油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國際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蔣慶哲[J].中國石油企業,2023(9):11-15.

[17]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PAS 2O6O: 2014 specification for thedemonstration of carbon neutrality[S].London: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2014.

[18]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 14064-1:2006greenhouse gases-Part 1:specification with guidance at the organiza-tion level for quantification and reporting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andremovals[S].Geneva: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2006.

[19]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Development.Greenhouse gasprotocol:a corporat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R]. Washington,D.C.: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2001.[20]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LEED Zero:zero carbon and zeroenergy certification framework[R].Washington,D. C.:U.S.Green Building Council,2018.[21]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BREEAM:building research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R].Watford,UK: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1990.[22]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零碳產業園區建設規范:DB15/T2948—2023[S].呼和浩特: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2023.[23]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近零碳交通設施技術要求第1部分:貨運樞紐(物流園區):JT/T1537.1—2025[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2025.[24]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零碳產業園區技術規程:T/CECS1600—2024[S].北京: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2024.[25]中國節能協會.零碳園區評價技術規范:T/CECA-G0344-2025[S].北京:中國節能協會,2025.[26]劉天陽,高亞靜,謝典,等.功能型零碳園區建設路徑分析[J].綜合智慧能源,2023,45(8):44-52.[27]許幸榮,劉琪,梁鵬,等.工業\"零碳\"園區建設路徑探討[J].信息通信技術,2023,17(4):63-68.[28]張國坤.擁抱綠色時代共創農業未來加快推進上海現代農業產業園(橫沙新洲)開發建設[J].上海農村經濟,2023,(5):4-6.[29]YAN K,GAO HB,LIU R,et al. Review on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Chinese industrial parks driven by bioeconomy strategies[J].Renewableand sustainable energyreviews,2O24,199:114541.nn 日范田 芭田一

[31]謝德蓀.重新定義創新:轉型期的中國企業智造之道[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10-30.

Systematic pathways, development models,and governance ecosystem of zero carbon emission park construction

JIANGQingzhe 1,2 ,LIU Yang1.2,PU Xinyu3,ZHAO Ningning1.2,KONG Zhaoyang4 (1.School of InternationalEconomicsandTrade,UniversityofInterational BusinessandEconomics,BeijingO9,China; 2.ChinaInstituteoflobalCarbonutralEcooyUniversityofIteratioalusinessndEconomics,eijgoin; 3.AcademyofIterational Business StrategyUnversityofInternationalBusinessandEconomics,eijingo9,na; 4.Business School,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Beijing 1Ooo29,China)

AbstractAgainstthebackdropofincreasinglysevereglobalclimatechangeandcarbonemisions,theconstructionofzerocarbon emisionparkshasemergedasacriticallevertoachieveChina’sarbonneutralitygoalandisbcomingacentraltopicinitslowcar bontranstio.Howeveristigsdiesaveprimarilyfousdodiidualhologies,ocaldps,osingleofdu trialparks,withelativelylitedfondatioalandsystematiceseachonthetheoryandpractieofzrocarbonemisionparksdevelopmentinChinafromtheperspectiveofnationalmacro-levelstrategies.Thisstudysystematicallydefinestheconceptofzerocarbon emssionparksaeitfvelontdesisibilitsfoloo agement.DrawingonanideptheviewofChina'szroarbonemissionparkspolicies,sandards,andpractices,thissudyideifis theirkeychallenges,cludinginstitutioalolenks,outdatedproductolicies,litedfinancg,ucleamarketiationathas, inconsistentevaluationstandards,andrestrictedapplicationofnewandrenewableenergy.Toaddressthesechallnges,thestudypro posesathre-dimensionalgovernanceframework (development stage,carbonreductionscope,andconstructionmeasures)tolarify phasedpathwaystowardcarbonneutralityinparks.ocusingontheedominantparkarchetypes(manufacturing,businessservic,nd eco-agricultural),tiseirsttrbnurcsdsdreeddecaboatonsategesebfteng fieddeveloptdelsoarodyddsriesawgoueotiydo ketmodel,tisstudyonstructsauli-stakeholdercollborativegoveaneeosytemwihzroarbonmisionparksstplat form,revealingteteactielogicdlatiesongthovntarkoatos,tepss,alsi tions,thepublicndtid-partysrviceorgazatios.Bsedonthis,tisstudyproposessiintegatedpolicymeasuresthaide solvingistioalolenks,protngrocarbonproducts,expandinfainghanelsifgrkeationtha, unifyingevaluationstandardsandceleratingrenewableenergyus,withtheaiofpromotinghighqualitydevelopmentofrocar bon emission parks and providing strong support for China inachieving its carbon neutrality goal.

Key words zero carbon emission park; systemic pathway; development model; governance ecosystem

(責任編輯:蔣金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毛片免费基地| a色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久久综合色视频|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久久蜜桃|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日本福利视频网站|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精品视频91|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国产精品v欧美|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日本黄色a视频| 国语少妇高潮|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亚洲美女一区|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午夜日韩久久影院|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福利视频99| 一级片免费网站|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欧美色视频在线| 欧美天堂久久| 日韩精品资源|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5555国产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久久|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亚洲色成人www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va|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午夜国产小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国产免费好大好硬视频|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女人在线| www.99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综合网| 欧洲在线免费视频| 啊嗯不日本网站|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在线播放|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夜夜操天天摸| 欧美在线一二区| 国产视频入口|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亚洲an第二区国产精品| Jizz国产色系免费| 久久久黄色片| 毛片免费网址|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