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7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25)05-0116-13 DOI:10.12062/cpre.20241116
隨著環境、社會和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and gov-ernance,ESG)信息披露制度越來越規范,更多的投資者將ESG因素納入其投資過程[1,使得企業面臨的ESG信息披露壓力日益增大。為滿足監管要求和公眾期望,模仿同群企業的ESG信息披露行為似乎已成為企業提升自身ESG信息披露水平并達成“趨利避害”目的的一種權宜之策[2]。然而,這種同群模仿模式能否實質性地提升企業在ESG方面的表現,還是僅僅從另一個層面助長了企業的\"漂綠\"現象,仍然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漂綠\"(greenwashing),又稱\"洗綠”,是指部分企業發布具有誤導性的ESG信息,使得這些企業盡管看起來數據透明度很高但實際ESG表現不佳[3]。從社會效益來看,“漂綠\"是阻礙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障礙[4;從內在動因來看,企業主要是出于“趨利避害”的考慮進行“漂綠”,即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規避潛在的負面影響。然而,這種行為一旦被曝光所帶來的不利后果,又與其“避害”的動機相悖。因此,單靠個體決策思維無法充分解釋這一現象,研究群體行為規律才是充分解釋當前“漂綠”問題的關鍵[5。為此,以2012—2023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在證實企業ESG信息披露存在同群效應的基礎上,探討了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對企業“漂綠”的影響及其治理機制和異質性表現,期望為遏制企業“漂綠\"現象提供治理的新思路和理論支撐。
1文獻綜述
近年來,關于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效應的研究逐漸增多。多數學者已證實企業ESG信息披露存在行業同群效應,并進一步探討了其傳導機制,主要包括信息學習、競爭模仿、制度壓力、管理層聲譽和公司治理水平[2.6-10]。與此同時,也有學者基于地理分類標準來驗證企業ESG信息披露的地區同群效應,并發現學習機制、競爭機制、代理成本和法治環境是其潛在動因[1-13]。總體而言,現有關于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效應的研究多集中于企業的模仿性和趨同性特征,并深入探討了其產生機制,少數文獻討論了同群效應的經濟后果,如企業價值和財務困境[14-15]。然而,對于這種同群模仿行為是“積極”還是“消極”的趨勢,學者們持不同態度。多數研究認為企業模仿同群企業的ESG信息披露行為有助于提升企業自身的ESG信息披露水平,并建議決策部門可以通過合理利用企業相互模仿的固有規律,共同提高整個行業或地區的ESG信息披露水平[6.8.12]。但也有學者指出當前企業之間的ESG信息披露模仿效應較為嚴重,偏離了ESG發展的初衷,應當鼓勵ESG信息披露的獨立性和獨特性,避免信息披露淪為一種形式化口號[2]。這就引發了對于同群模仿是否會導致企業ESG信息披露水平僅“表演式\"提升而非實質性進步的擔憂。
“漂綠\"被認為是最主要和最受關注的表演式ESG。“漂綠”常被描述為象征性和實質性綠色行為之間的差距或誤導性傳播[16-17]。隨著\"漂綠\"現象日益增多,這種“表面功夫”的經濟影響在學術界引發了廣泛討論。短期來看,企業“漂綠\"ESG報告可以迎合利益相關者偏好,同時緩解企業的融資約束,并由此獲得短期企業價值提升[18]。然而,如果綠色承諾沒有兌現,參與者對企業聲譽和可信度的評價會更加負面[19]。企業“漂綠”會帶來明顯的市場負面反應[20],“環境披露漂綠\"則會進一步加劇環境信息的價值效應折損[21]。此外,“漂綠\"這種行為的增多會使企業出現機會主義傾向,對綠色產品市場產生負面影響[22]。除了“漂綠”多方面的經濟后果研究,“漂綠”的誘因也是學術界廣泛討論的焦點。“漂綠”是一個典型的多因并發社會現象,其影響因素可以分為與外部環境和與內部組織相關的因素。外部環境因素包括綠色信貸政策、環境稅、政治關系等政策制度因素和媒體關注、投資者選擇、金融環境等社會市場因素[23-28]。內部組織因素包括股權結構、治理結構、董事會特征等因素的影響[29-31]。除此之外,還有少數學者嘗試突破獨立決策的邊界,探究同群企業“漂綠”行為的影響并證實了企業“漂綠\"存在地區同群效應[5.32]。
已有研究在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效應的存在性、企業“漂綠”的經濟后果和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了諸多有益探討,但仍有一些問題亟須進一步探索。第一,現有文獻多將同群企業ESG信息披露水平的算術平均值作為同群效應的代理變量,方法較為粗略。相較而言,基于空間計量模型的同群效應研究,不僅比簡單的算術平均值更加準確,而且能夠有效降低模型的內生性問題。第二,現有文獻對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效應的研究多集中于其群體溢出效應,卻忽視了這種溢出效應帶來的信息披露水平提升究竟是\"真實提升\"還是“表面提升”。第三,現有關于企業\"漂綠\"的影響因素研究主要集中于內外部因素,雖有少數學者關注到了群體行為規律的影響,但其研究焦點在于同群企業“漂綠”行為的影響。企業模仿同群企業的ESG信息披露行為后加劇了其“漂綠\"程度與企業直接模仿同群企業的“漂綠”行為,這兩種情況看似相似,但在動機、行為和結果上卻存在重要差別。后者表現出更強的欺騙性和故意性,其負面影響也更為嚴重;相比之下,前者可能包含一定的積極意圖,并且對企業而言更容易識別和操作,因而其存在性應當更為普遍,值得進一步深入探究。
2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2.1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效應
基于聲譽理論,當管理者關注自身聲譽時會傾向于模仿同行業同伴的行為,因為管理者的聲譽會影響利益相關者對其管理能力的評價[7]。利益相關者的行動主義正在給企業施加越來越大的壓力,要求企業進行綠化行為,以提高ESG績效和財務業績[17]。由于信息不對稱,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管理者管理能力的考察只能通過行業平均水平來確定,這促使管理者參照同行決策來實施ESG行為。與此同時,一個行業可以創造一個組織領域,領域內的競爭會為企業從事模仿行為釋放持續的壓力[33]。同一行業的企業面臨相同的產業政策和市場環境[34],企業會因同行企業的ESG信息披露水平提升而感到壓力,擔心若不跟進則會損害其市場聲譽,所以企業會模仿行業內的領先者或競爭對手的ESG信息披露行為。
制度理論認為,企業的行為受所在地區制度環境、規范和社會壓力的影響[35]。盡管信息技術打破了地理距離帶來的信息壁壘,但考慮到不同地區在經濟、政策和資源等方面的差異,企業在模仿其他企業的ESG信息披露模式時仍需\"因地制宜”36]。舉例而言,一個資源依賴型城市可能在環境維度上要求嚴格,而一個金融中心可能在治理維度上有更高的標準。此外,不同地方政府的環保補助和監管強度各異,企業為獲取政策支持或避免處罰,往往會關注當地其他企業的環境表現,促使企業在環境維度上與同地區企業采取相似策略。同一地區的企業或者企業家們往往表現出較強的共同點3,因此可能會持有相似的社會責任和環境戰略。例如,有學者指出地方企業社會責任參與的高度集中會刺激同地區其他企業的社會責任參與[38]。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設H1。
H1:企業ESG信息披露存在同群效應,包括行業同群效應和地區同群效應。
2.2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效應與\"漂綠”
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效應是指企業在進行ESG信息披露時模仿學習同一群體內其他企業的行為。首先,從眾理論可以解釋這種跟風行為,即盲目模仿其他企業已有的ESG報告內容或信息披露方式。如果企業只是進行簡單的復制,并未真正地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自身的戰略規劃與運營管理之中,就會導致表面功夫多于實質成效,從而加劇企業的“漂綠”程度。其次,根據信息層疊理論,個體決策者常會忽視自身掌握的私有信息,選擇模仿那些被認為是成功的企業,導致信息的層疊和聚集[39]。與同群企業披露方式保持一致的行為雖然能減少單個企業的披露成本,但同時也忽視了企業自身獨特的ESG問題和成就,不利于其整體可持續發展。最后,合法性理論指出,企業受到社會規范和期望的影響,這通常通過行業標準、專業組織或政府政策來體現[40]。與傳統財務報告的嚴格規定不同,ESG報告的監管仍不完善,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而企業能夠隨意模仿同群企業的信息披露模式,也意味著外部規范性壓力的缺失。在這種環境下的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行為無疑會增加企業的“漂綠\"風險。綜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設 H2a 。
H2a: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會加劇企業的“漂綠\"程度。
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也可能有助于減輕企業的“漂綠\"程度。首先,依據社會學理論,企業會效仿那些在ESG信息披露方面表現出色的企業,以獲得類似的正面評價[41]。這種學習過程除了涉及直接模仿,還包括對成功企業策略的理解和應用,從而推動行業標準的形成和遵循。這種標準化的框架有助于減少企業為追求短期利益而故意夸大或扭曲綠色績效的行為,確保披露信息的可比性和一致性。例如,統一的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能有效避免數據失真,降低“漂綠”風險。其次,同群模仿有助于傳播和推廣優秀的ESG管理經驗和實踐,從而提升整個同群群體的ESG信息披露質量。隨著更多的企業參考優秀同群企業的ESG實踐,市場的整體評判標準和期望就會提高,這有助于減少個別企業的“漂綠\"空間。最后,信息傳遞理論認為,信息的流動和傳播在市場經濟中至關重要[42],而同群模仿也可以被視為一種信息傳遞機制。當多數企業采用相似的披露模式時,投資者更容易比較和鑒別企業的ESG信息,媒體和非政府組織也可以更有效地監督和曝光“漂綠\"行為,從而降低虛假宣傳和誤導行為的機會,即減少企業“漂綠”現象。綜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設 H2b 。
H2b: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可以減輕企業的“漂綠”程度。
3研究設計
3.1模型設定
3.1.1空間杜賓模型(spatial durbin model,SDM) Gt=ρWkESGt+β1Zt-1+β2WkZt-1+αtιN+μ+εt
模型(1)中: ESGt 表示企業ESG信息披露水平;WkESGt 表示同群企業ESG信息披露水平的加權平均值,ρ 是空間同群效應反應系數。 Zt-1 是企業自身的控制變量。 Wk 是標準化的空間權重矩陣,包括行業空間權重矩陣( |W-ind? 和地區空間權重矩陣 W-cit) ;其中,若企業 i 與企業 j 同屬一個行業或注冊地同屬一個地級市,則W-ind 和 W-cit 的矩陣元素為1,反之為 0μ 表示個體固定效應, ιN 是一個 N×1 維的單位向量, αt?N 表示時間固定效應, εt 表示隨機誤差項,下標 Φt 表示年份。 β1、β2 分別表示企業自身控制變量和其他企業控制變量的影響系數;若 β2=0 ,則模型退化為SAR(spatialautoregres-sive)模型。
3.1.2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GWt+g=βPEt+δZt+αt?N+μ+εt
模型(2)中: GWt+g 表示企業在時期 t+g(g=1,2,3) 的“漂綠”程度, PEι 表示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程度,即企業ESG信息披露水平和同群企業ESG信息披露水平的偏離程度。 β 代表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對企業“漂綠\"的影響系數,8表示外生控制變量的估計系數;其他符號同模型(1)。
3.2變量選擇
模型(1)中,核心變量是企業ESG信息披露水平(ESG)。本研究重點參考了已有關于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效應的研究,發現現有評價方式主要是利用ESG評級指數,其中BloombergESG指數和華證ESG評級[2.6.12]的使用最為廣泛。這兩類ESG評價體系各有優勢,其中華證ESG評級結合了中國國情,例如證監會處罰和精準扶貧等具有中國特色的指標,并且充分考慮了行業差異性。因此,選擇華證ESG評級數據作為企業ESG信息披露水平的代理變量。華證ESG評級由低到高分為9個級別,依次賦值1一9再按季度取年平均值。另外,模型(1)中其他變量的具體信息見表1。
模型(2)中,主要涉及兩個關鍵變量:企業“漂綠\"程度(GW)和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程度(PE)。參考Hu等[43]、李常青等[44的方法來衡量企業的\"漂綠\"程度,即用標準化后的BloombergESG指數分數( ?ESGDstd 與華證
表1模型(1)的變量說明
ESG評級( 分別度量企業在ESG方面的言與行,并取二者的差值得到GW,計算公式如下:
=ESGDstd-ESGPstd
模型(3)中: 和
分別表示兩類分數的行業平均值, σdis 和 σper 分別表示兩類分數的行業標準差。當一家企業的GW得分為正時,意味著該企業可能試圖通過披露大量的ESG數據來掩蓋其在ESG上的糟糕表現,該分數越高,企業相對“漂綠\"程度越高;相反,當企業GW得分為負時,則意味著該企業可能試圖通過減少信息披露來隱藏其ESG成就,即企業的實際ESG信息披露水平要更高;當GW為0時,意味著該企業不存在ESG相對“漂綠\"行為。參照朱艷麗等45的指標構建方法,令 PE= |ESGt-W×ESGt| ,反映企業與同群企業ESG信息披露水平的偏離程度,偏離程度越大,說明企業間的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程度越弱;偏離程度越小,則同群模仿程度越強。模型(2)中控制變量的具體信息見表2。
3.3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選取2012—2023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樣本篩選原則如下: ① 剔除ST(特別處理)、PT(特別轉讓)和金融類上市公司; ② 剔除在樣本期內行業代碼發生改變、注冊地發生變更的上市公司; ③ 剔除同群企業小于兩家的樣本和部分數據缺失的樣本,并進行縮尾處理。最終得到577家上市公司,共計6924個樣本。數據來自國泰安數據庫(ChinaStockMarketamp;AccountingResearchDatabase,CSMAR)和Wind數據庫。表3報告了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根據表3結果,樣本企業的“漂綠\"程度(GW)均值為-0.4516,與李常青等44所得企業“漂綠\"程度的樣本均值在同一維度。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程度包括行業同群模仿(PE_ind)和地區同群模仿 (PE-cit) ,從兩者的均值來看,由于偏離程度越小而同群模仿程度越強,所以ESG信息披露行業平均同群模仿程度要大于地區平均同群模仿程度。對于企業ESG信息披露水平而言,最小值為2.0,最大值為6.5,說明樣本企業的ESG信息披露水平存在較大差異,且平均ESG信息披露水平位于B~BB等級之間,處于中等偏低位置。
表2模型(2)的變量說明
表3變量描述性統計結果
4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效應與\"漂綠'
4.1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效應檢驗
基于模型(1),對行業和地區空間權重矩陣設定下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效應的存在性進行檢驗,估計結果見表4。表中同時列示了OLS(ordinary leastsquares)回歸結果以作對比。從表4報告的擬合優度可以看出,SDM(spa-tialdurbinmodel)模型的擬合優度(0.5730和0.5632)和SAR(spatialautoregressive)模型的擬合優度(O.5705和0.5606)都明顯大于OLS的擬合優度(0.0366)。可見,采用空間計量模型考察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效應具有一定科學性。
兩類空間模型設定下的企業ESG信息披露均存在顯著的同群效應,即同一行業、同一地區內的企業之間存在ESG信息披露的正向互動行為,研究假設H1得到驗證。對比行業和地區同群效應的估計結果,發現企業ESG信息披露行業同群效應的估計系數遠大于地區同群效應的估計系數,原因可能在于,不同行業針對ESG3個維度的信息披露要求會因行業特點而有所不同,合規性壓力使得行業同群企業更容易成為企業的重點互動對象。對于控制變量,可以發現本企業的規模、盈利能力和現金水平可以顯著提升企業的ESG信息披露水平,而企業年齡、財務杠桿、董事會規模對企業的ESG信息披露水平具有顯著抑制作用;同群企業的特征變量對企業ESG信息披露水平的影響大多為負向影響,反映出企業之間“此消彼長\"的競爭關系。
4.2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對“漂綠\"的影響
在證實企業ESG信息披露存在同群效應的基礎上,基于模型(2),進一步考察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對企業“漂綠\"的短期和長期影響,估計結果見表5。從表5可知,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程度越高,即PE的值越小,企業的“漂綠\"程度越高,說明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會加劇企業的“漂綠”程度,研究假設H2a得到驗證。同時,PE_ind對企業“漂綠”具有長期影響,而 PE-cit 對企業“漂綠”的影響是短期的,并且行業同群模仿的估計系數明顯大于地區同群模仿的估計系數,說明不同層面的模仿行為所產生的效果和持續時間存在差異。原因可能在于,目前ESG信息披露標準的發展都顯示出以行業為基礎的特點,旨在通過行業統一標準來提高信息披露的質量和可比性。更具體地,從模仿范圍和穩定性來看,行業同群模仿可能導致整個產業鏈形成長期的ESG披露規范,使得企業在“漂綠\"方面受到更大的影響;而地區同群模仿往往受到當地政策法規、市場需求等因素的制約,企業可能會在短期內通過模仿當地企業的做法以快速調整自身的ESG信息披露策略,但這種調整未必能在長期內持續有效。
4.3穩健性檢驗
為使研究結論更為穩健可靠,本研究通過控制宏觀變量、更換制造業樣本、剔除小于5家同群企業的樣本等方式,對表5的結果進行再次檢驗。
(1)控制宏觀變量。增加地區生產總值、人均GDP、市場化指數和進出口總額作為宏觀控制變量加入模型(2),估計結果見表6中PanelA。通過對比,發現與前文結果保持一致。
表4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效應檢驗結果
注 ∴Plt;0.10,**Plt;0.05,***Plt;0.01 ;括號內數值為t統計量。
(2)更換制造業樣本。改變樣本選擇范圍,將樣本更換為制造業樣本重新進行檢驗,估計結果見表6中PanelB。可以發現與前文基本一致的結果。區別在于,對于制造業來說,ESG信息披露地區同群模仿對企業“漂綠”的影響更大、持續時間更長。可能的原因是,制造業的行業特征使其在ESG信息披露中面臨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并且當地政策的執行力度也直接影響到制造業企業的違規成本和潛在風險,導致制造業企業擁有更強的地域模仿動機,也帶來了更大的“漂綠”風險。
(3)剔除小于5家同群企業的樣本。限制同群企業的樣本規模,即剔除那些擁有小于5家同群企業的樣本,得到表6中PanelC的估計結果。通過對比,發現與前文結果基本保持一致。總體來看,表6的估計結果與基準結果沒有實質差別,說明前文的研究結論是穩健的。
5進一步分析
5.1 治理機制檢驗
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會加劇企業的“漂綠”程度,而“漂綠”程度的增加不僅會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和企業聲譽,還會進一步破壞市場秩序和公共政策的實施,最終影響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有效遏制或減少這些危害,分別從政府環境治理力度、政府環保補助的激勵、公眾環境關注度、企業高管綠色認知4個維度探討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對企業“漂綠”影響的治理機制。由于篇幅所限,且行業同群模仿對“漂綠\"的影響比地區同群模仿更大、持續時間更長,因此表7僅列示了行業同群模仿的估計結果。
表5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效應與“漂綠”估計結果
注: *Plt;0.10,**Plt;0.05,***Plt;0.01 ;括號內數值為t統計量。 T=1,T=2,T=3 代表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分別滯后1、2、3期。
5.1.1政府環境治理力度的影響
政府環境治理力度的加強通常伴隨著更嚴格的環境法規和監管要求,即使存在同群模仿渠道,企業也難以單純通過表面上的“漂綠”來應對,而須進行實際的改進以符合監管要求,這就壓縮了企業“漂綠”的空間。同時,強化環境治理也意味著更明確的責任劃分和追責機制,即使企業嘗試通過同群模仿來進行“漂綠”,也會因政府的嚴格審查和問責機制而受到制約。參照陳詩一等46的方法,選取省級政府工作報告中與環保相關的詞頻數作為政府環境治理的代理變量,并按年度均值將樣本劃分為政府環境治理力度強和弱兩個組別。基于模型(2),分別針對兩個組別進行實證檢驗,估計結果見表7中PanelA。可知,政府環境治理力度強時,企業ESG信息披露行業同群模仿對“漂綠”的影響是中短期的,并且隨著時間推移其影響程度明顯變小 (-0.1920,-0.1040,-0.0244) ;政府環境治理力度弱時,企業ESG信息披露行業同群模仿對“漂綠”的影響具有短期隱蔽性,導致企業“漂綠”在長期受到更大的影響(-0.2080)。以上結果說明政府環境治理力度加強能夠減輕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對企業“漂綠\"的長期影響。
表6穩健性檢驗結果
注: *Plt;0.10,**Plt;0.05,***Plt;0.01 ;括號內數值為t統計量。 T=1,T=2,T=3 代表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分別滯后1、2、3期。
5.1.2政府環保補助的影響
“漂綠\"行為可以視為企業在政府環境監管博弈中的策略反應,因此,政府除了加強環境治理力度,還應確保企業愿意參與并遵守環境法規和披露要求。具體而言,除了對虛假的環保行為給予嚴厲懲罰和監管,還應對真實進行環境改進并披露相關信息的企業提供相應的獎勵(如環保補助、稅收優惠等),以增強企業的改進意愿,從而減少“漂綠”的動機。參考陳曉珊等47的方法,采用CNRDS(Chi-neseresearchdataservicesplatform)數據庫所披露的政府用于支持企業開展環境治理項目的補助金額作為政府環保補助的衡量指標,并按是否獲得補助金額作為分組依據,針對獲得和沒有獲得政府環保補助兩個組別進行實證檢驗,估計結果見表7中PanelB。可知,短期內獲得政府環保補助的企業的PE_ind對“漂綠\"的影響(-0.0721和-0.0979)要比沒有獲得政府環保補助時(-0.0834和-0.1110)更小,說明政府環保補助的激勵短期能夠減輕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對企業“漂綠”的影響。但需要注意的是,長期發展下政府環保補助的激勵效果將會喪失,長期的模仿將會帶來越來越大的“漂綠”風險。
5.1.3公眾環境關注度的影響
公眾環境關注度提升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社會對企業ESG行為的監督會增強。公眾的關注和媒體的報道可以揭示企業真實的ESG表現,有助于減少“漂綠”
表7治理機制檢驗結果
注: *Plt;0.10,**Plt;0.05,***Plt;0.01 ;括號內數值為t統計量。 T=1,T=2,T=3 代表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分別滯后1、2、3期。
現象。其次,企業將面臨更大的聲譽風險。如果企業在ESG方面的“言\"大于“行\"被曝光,將導致巨大的聲譽損失,這種風險使得企業會更加謹慎地對待同群模仿行為,進而降低“漂綠”風險。最后,市場對企業ESG表現的期待提高。這時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僅僅體現在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上,還體現在環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上,企業需要真正的踐行ESG策略來保持競爭力而非依賴于模仿。借鑒王宇哲等48的方法,將以“污染”為關鍵詞得到的百度搜索指數作為公眾環境關注度的代理變量,并按年度均值將樣本劃分為公眾環境關注度高和低兩個組別。基于模型(2),分別針對兩個組別進行實證檢驗,估計結果見表7中PanelC。公眾環境關注度低PE_ind的估計系數在短期和長期均通過了顯著性水平檢驗,并且隨著時間推移其影響程度明顯變大 (-0.1340.-0.1670.-0.2110) :公眾環境關注度高PE_ind的估計系數僅在長期顯著,且受到的影響更小(-0.1030),說明公眾環境關注度提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對企業“漂綠\"的影響。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面對更高的公眾環境關注度,隨著時間推移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也將增加\"漂綠\"的風險。
5.1.4企業高管綠色認知的影響
企業高管的綠色認知越高,企業在ESG方面的決策和行為會越真實和有效,因而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對“漂綠”的加劇作用會相對減弱。具體而言,當高管具備較高的綠色認知時,會更重視可持續發展理念并將其融入企業戰略中,并且會在實踐中能通過技術創新、資源整合等方式尋求差異化競爭優勢,而不是簡單地依賴同質化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來獲取市場優勢。借鑒李亞兵等49的方法構建出企業高管綠色認知的測算體系,并按年度均值將樣本劃分為企業高管綠色認知高和低兩個組別。基于模型(2),分別針對兩個組別進行實證檢驗,估計結果見表7中PanelD。可知高管綠色認知低時PE_ind對“漂綠\"的影響 (-0.1690.-0.1460) 要大于高管綠色認知高時PE_ind的影響(-0.1330),企業高管綠色認知越低,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對“漂綠”的加劇作用越大。總的來說,高管的綠色認知提升會促進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的影響轉向更積極的實踐,但同樣需要注意的是,即使企業高管具有較高的綠色認知,長期依賴同群模仿也會增加\"漂綠\"的可能性。
5.2 異質性檢驗
為探究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對“漂綠”的影響在不同子群體之間的異質性表現,選取股權性質、行業特征和企業規模3項分組變量對樣本企業進行了異質性檢驗。由于篇幅所限,表8僅列示了行業同群模仿的估計結果。
5.2.1 股權性質
與國有企業在監管和審計要求上的嚴格相比,民營企業在ESG信息披露上享有更大自由度,因為民營企業的內部治理靈活且缺乏有效監督,導致民營企業在ESG信息披露上采取同群模仿策略時更容易出現“漂綠”現象。同時,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民營企業可能傾向于通過表面ESG行動來塑造形象,而未真正改善環境和社會表現。基于以上分析,按照股權性質分組進行檢驗,估計結果見表8中PanelA。國有企業 PE-ind 對“漂綠”的影響并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而民營企業通過了 1% 的顯著性驗證,并且隨著時間推移PE_ind對“漂綠\"的影響程度越來越大 (-0. 168 0.-0.211 0.-0.256 0) 。由此可見,民營企業的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會加劇其“漂綠”程度。
表8異質性檢驗結果
注: *Plt;0.10,**Plt;0.05,***Plt;0.01 ;括號內數值為t統計量。 T=1,T=2,T=3 代表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分別滯后1、2、3期。
5.2.2行業特征
由于重污染行業涉及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敏感議題,這些企業往往需要應對更高的輿論壓力和社會責任要求,因而更傾向于通過模仿同群企業的ESG信息披露方式來掩蓋自身存在的環境和責任問題,“漂綠”現象進一步加劇。在非重污染行業中,雖然也會存在ESG信息披露同質化傾向,但其“漂綠”動機和程度會更低。基于以上分析,按照行業特征分組進行檢驗,估計結果見表8中PanelB。其中,非重污染企業PE_ind對“漂綠”的影響程度隨時間推移越來越小 (-0.159 0?-0.117 0?-0.109 0),而重污染企業PE_ind對“漂綠”的影響程度隨時間推移卻越來越大 (-0.0457,-0.1390,-0.2490) ,說明重污染企業的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對其“漂綠”的加劇作用比非重污染企業更大。
5.2.3企業規模
大規模企業通常更注重品牌形象和聲譽,且內部治理結構成熟、監督機制完善,一般會采取更實際的措施以確保ESG信息披露的真實性。相比之下,中小規模企業可能在內部治理和監督上不夠完善,使其更傾向于采取同群模仿策略以滿足表面合規,而非實際進行深入的環境和社會責任改進,“漂綠”風險更大。基于以上分析,按照企業規模分組進行檢驗,企業規模位于所有樣本企業前 30% 的為大規模企業,反之為中小規模企業,估計結果見表8中PanelC。其中,大規模企業PE_ind的估計系數未通過顯著性檢驗,中小規模企業PE_ind的估計系數通過了顯著性驗證,且其影響程度隨時間推移明顯變大(-0.0752,-0.1070,-0.1540) 。可見,中小規模企業的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會加劇其\"漂綠\"程度。
6 結論與啟示
利用2012—2023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空間面板數據,考察企業ESG信息披露是否存在行業和地區同群效應,并進一步探究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對企業“漂綠\"的重要影響。研究發現:企業通過模仿行業和地區同群企業的ESG信息披露能夠有效提升自身的ESG信息披露水平,然而,這種同群模仿會加劇企業的“漂綠\"程度。同時,行業同群模仿對企業“漂綠”具有長期影響,且其影響程度隨時間推移逐漸增強;地區同群模仿的影響是短期的,且其影響程度明顯低于行業同群模仿。政府環境治理力度的加大、政府環保補助的激勵、公眾環境關注度的提高以及企業高管綠色認知的提升均能減輕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對企業“漂綠\"的加劇作用。異質性檢驗發現,民營企業和中小規模企業的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會加劇其“漂綠\"程度;重污染企業的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對其“漂綠\"程度的加劇作用比非重污染企業更大。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提出如下政策建議:首先,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會加劇其“漂綠”程度,并且行業同群模仿具有更大、更長期的影響。政府和行業協會應加快推動建立統一的ESG信息披露標準,減少企業在披露時的模糊空間和同群模仿傾向。同時,加強對企業所披露ESG信息真實性和獨特性的要求和監管,尤其是對同一行業內企業ESG信息披露的定期審查,減少行業內的過度模仿行為。其次,政府環境治理、政府環保補助、公眾環境關注度以及企業高管綠色認知,均會影響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對“漂綠\"的加劇作用。因此,政府可以通過制定嚴格的環境法規、強化執法和處罰機制等方式增強“漂綠\"的治理力度;引入更多的激勵機制,如環保補助、稅收優惠等,引導企業主動采取環保行動,實現參與約束和激勵相容的統一;通過公眾教育和宣傳活動提高社會認知,激勵公眾對企業ESG表現的監督和評價;為企業高管提供關于可持續發展和ESG最佳實踐的培訓和行業優秀案例交流,提升其ESG管理和戰略制定能力。再次,企業應意識到實際的ESG改進才是應對政府監管和市場期望的有效方式。雖然短期內企業可以通過模仿同群企業的ESG信息披露達到快速提升自身ESG信息披露水平的目的,但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模仿模式將會帶來越來越大的“漂綠”風險和不利后果。ESG信息披露同群模仿只能作為一種短期策略,不能長期依賴,企業必須從短期的模仿行為轉向長期的實質改進。最后,應為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支持與引導,幫助它們理解和實施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措施。同時,為重污染企業制定更加嚴格和具體的ESG信息披露審查標準;還可以要求重污染企業進行獨立的ESG審計,并公開其審計結果以接受公眾和監管機構的監督。
參考文獻
[1]TATOMIRM,KABDERIANDREYERJ,SUNDKJ,etal.Warm-glowinvesting and the greenwashing hypothesis[J]. Journal ofcleaner production,2023,419:138229.
[2]李宗澤,李志斌.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效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23,26(5):126-138.
[3]YUEPY,VANLUUB,CHENCH.Greenwashing in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 disclosures[J].Research ininternationalbusiness and finance,2020,52:101192.
[4] CHOUDHURY R R,ISLAM A F,SUJAUDDIN M. More than just abusiness ploy: greenwashing as a barrier to circular economy and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Circular economy and sustainability,2024,4(1):233-266.
[5]黃溶冰,謝曉君,周卉芬.企業漂綠的\"同構”行為[J].中國人□·資源與環境,2020,30(11):139-150.
[6] ZHANG ZY,YOU JY.Does firms'ESG information disclosurehave contagion effect:evidence from China[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24,31(4) : 3274-3296.
[7] ZHAO T J,WANG H Y. The industry peer effect of enterprise ESG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customer concentration[J].In-ternationalreview of economics amp; finance,2024,92:1499-1525.
[8]HUANG QY,ZHANG Y,LI X,et al. Imitation behavior in environ-mental,social,and governance disclosure:textual analysis evidencefrom Chinese listed enterprises[EB/OL].(2024-02-15)[2024-09-30].h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beer.12680.
[9]羅素清,何流.企業ESG行為的行業同群效應及其內在機制研究[J].金融經濟,2023(10):38-49.
[10]賴妍,王長偉,劉微微.企業ESG信息披露的同群效應研究:基于制度壓力視角[J].會計之友,2024(23):19-27.
[11]HUANG S J,DU P C,HONG Y,et al. Ar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social,and governance practices contagious:the peer-effectperspective[J].Energyamp; environment,2024,35(8):4049-4082.
[12]賴妍,劉微微.企業ESG信息披露同群效應研究:主動模仿還是被動反應[J].金融理論與實踐,2024(3):82-95.
[13]張琨,連璐瑤.企業ESG表現具有同群效應嗎:基于空間計量模型的實證檢驗[EB/OL].(2024-07-08)[2024-09-26].https://doi.org/10.14178/j.cnki. issn1007-2101.20240708.008.
[14]吳蝶,朱淑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同群效應研究[J].預測,2021,40(1):9-16.
[15] DING Q,HUANG JB,CHEN JY,et al. ESG peer effects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distress:an executive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EB/OL].[2024-09-30].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ijfe.3016.
[16]ROULET TJ,TOUBOUL S.The intentions with which the road ispaved:attitudes to liberalism as determinants of greenwashing[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5,128(2):305-320.
[17]LEE MT,RASCHKE R L. Stakeholder legitimacy in firm greening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what about greenwashing temptation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23,155:113393.
[18]CHEN P Y,DAGESTANI A A. Greenwashing behavior and firmvalu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ard characteristics[J]. Corporatesocial responsibility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23,30(5):2330-2343.
[19] KEILMANN J, KOCH T. When environmental claims are emptypromises :how greenwashing affects corporate reputation and credi-bility[J].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2024,18(3):266-284.
[20]DU XQ.How the market values greenwashing:evidence from Chi-nal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5,128(3):547-574.
[21]周翼強,陳良華.背道而馳還是殊途同歸:“環境披露漂綠\"與公司價值[EB/OL].(2024-08-05)[2024-09-1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2.1317.F.20240805.1740.018.html.
[22] JORGENSEN S,PEDERSEN L JT,SKARD S. How going greenbuilds trusting beliefs[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22,31(1):297-311.
[23]吳秋生,任曉姝.綠色信貸政策與企業“漂綠”行為治理:基于國家金融學框架下的實證研究[J].金融經濟學研究,2023,38(1):146-160.
[24]楊有德,徐光華,費錦華.環境稅能否抑制企業“漂綠”行為[J].中國軟科學,2024(5):132-141.
[25]LIU H X, WANG Q H,LI JL.Political connections and greenwash-ing: Chinese evidence[EB/OL].(2024-01-16)[2024-09-26].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0036846.2024.2365455.
[26] WANG W,SUN Z Y,ZHU W X,et al. How does multi-agent goy-ern corporate greenwashing:a stakeholder engagement perspectivefrom“common”to“collaborative” governance[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23,30(1):291-307.
[27]李強,王睿,何子純.機構投資者退出威脅具有綠色治理作用嗎:基于企業“漂綠”行為的考察[J].經濟與管理,2023,37(4):72-82.
[28]ZHANG D Y.Are firms motivated to greenwash by financial con-straints:evidence fromglobal firms'data[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amp;accounting,2022,33(3):459-479.
[29]朱福敏,樊昊遠,吳恒煜.機構投資者持股會助推企業“漂綠”嗎:基于重污染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披露的實證研究[J].金融經濟學研究,2024,39(2):90-106.
[30]沈弋,錢明,呂明晗,等.中小股東監督與漂綠治理:基于詞向量模型的文本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3,33(8):116-129.
[31]ELIWAY,ABOUD A,SALEH A. Board gender diversity and ESGdecoupling:does religiosity matter[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environment,2023,32(7):4046-4067.
[32]陳玲芳.企業漂綠行為的地區同群效應:來自中國工業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科學決策,2023(6):29-41.
[33]AERTS W,CORMIER D,MAGNAN M. Intra-industry imitation in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porting: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6,25(3):299-331.
[34]張莉,朱光順,李世剛,等.市場環境、重點產業政策與企業生產率差異[J].管理世界,2019,35(3):114-126.
[35]DIMAGGIO P J,POWELL W W.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48(2):147-160.
[36]賀星星,張烽輝,覃藍莉.企業ESG\"言行不一”的同群效應檢驗[J].財會月刊,2024(7):63-71.月刊,2018(19):25-33.
[38]TORUGSANA,O'DONOHUEW,HECKERR.ProactiveCSR:an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its economic,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apabilities and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3,115(2):383-402.
[39]BIKHCHANDANIS,HIRSHLEIFER D,WELCHI.A theoryoffads,fashion,custom,and cultural change as informational cas-cad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100(5):992-1026.
[40]王建國,孫佳敏,長青,等.組織合法性:微觀層面的理論研究與前沿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0,37(2):153-160.
[41]黃珺,汪玉荷,韓菲菲,等.ESG信息披露:內涵辨析、評價方法與作用機制[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3,45(6):3-18.
[42]SPENCE M.Job market signaling[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3,87(3):355-374.
[43]HUXW,HUARH,LIUQF,etal.The greenfog:environmentalrating disagreement and corporate greenwashing[J].Pacific-basinfinance journal,2023,78:101952.
[44]李常青,辛立柱.漂綠還是漂棕:非效率投資下的ESG漂洗傾向[J].經濟管理,2024,46(5):168-189.
[45]朱艷麗,陸雪艷,殷麗.多重關聯下中國省際政府債務風險傳染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24,39(6):60-73.
[46]陳詩一,陳登科.霧霾污染、政府治理與經濟高質量發展[J].經濟研究,2018,53(2):20-34.
[47]陳曉珊,陳思敏,劉洪鐸.“雙碳”目標下政府環境治理補助會提升公司ESG表現嗎[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5):132-144.
[48]王宇哲,趙靜.“用錢投票”:公眾環境關注度對不同產業資產價格的影響[J].管理世界,2018,34(9):46-57.
[49]李亞兵,夏月,趙振.高管綠色認知對重污染行業企業績效的影響: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效應模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3,40(7):113-123.
Motivationand governance mechanismsof corporate“greenwashing\" basedon peerimitationin ESG disclosure
LUXueyan,PANHaiying,XINFu (BusinessSchool,Hohai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1OO,China)
AbstractWiththeergenceofgreinganddecarbonzationonepts,orporatedisclosuregardingoentaliald governance (ESG)factorshasatractedwidespreadatention.Manyenterpriseshaverespondedtoincreasinglystringentregulatorye quirementsbyimitatingtheirpeersESGdisclosurebehaviors,trigering indepththinkingaboutwhethersuchpeerimitationagravates corporate“greenwashing.”UsingChina'sA-sharelistedcompaniesfrom2012to2023 asresearchsamples,thisstudyemplyed spatialeconometricmodelstoinvestigatetheexisteceofperefectsinESGdislosureandfurthrexploedteimpactofperitationinEGdisclosureoncopoate“greenwashng.”ThfidingsrevealedsigniicantindustrialandregioalpeerfectsinGdisclosure,ndicatingthatenterprisesenhancedtheirownESGdisclosurelevelstroughimitationofperswithinthesameindustryand geographicareaHoweveeeriitatioinESGdisclosureassowntoggravatetedgreeof“geenwasing.\"Idustrialrita tionhadalong-terimpacton“genwashing,”withtheifuenceitensifngoertie.Conveselyegioalperiiationdeo stratedmorelimitedefectson“greenwashing,”primarilywithinashor-termframework.Furtherexaminationof governancemechanismsevealedtattrengtennggovermentalenviomentalgoverane,incentivesforgovementenvionmentalsubsidies,eanc ingpublicenontalwarens,andimprovngporateeeutivontalsousessouldducetegavatigefectsofpeeimitationinESGdisclosureon“greenwashing.”HeterogeneitytestsindicatedthatpeerimiationinESGdisclosurewas particularlylikelytggavate“gnasinamongpvatendsallmmnterpss.Aditioallisecwasrepr nouncedforheavilypolltingenterprisescomparedtoteirlesspolutingcounterparts.Thisstudyconcludesthatwhileenterprisesmay initiallyimproveteirESGdislosurelevelsthroughpriitation,thesustaiabilityofthisapproachremainsquestionableasitmay lead to escalating risks of“greenwashing” over time.
Key WordsESG;information disclosure; peer effect; peer imitation; corporate“greenwashing'
(責任編輯: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