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1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104(2025)05-0166-10 DOI:10.12062/cpre.20250306
在科技蓬勃發展與社會持續進步的時代浪潮下,自然資源的范疇不斷拓展,從傳統的土地、礦產等有形資源,延伸至數據資源、氣候資源、外空資源等新興領域,其內涵與外延持續豐富。這一變化是科技革新、人類認知深化和社會發展需求共同作用的結果。然而,長期以物質實體 + 地域控制為核心的傳統自然資源法范式,在新興資源面前漸顯頹勢。主權原則在虛擬空間失效,如數據主權界定困難;權屬規則與資源流動性沖突,氣候資源難以確定權屬;經濟與生態價值割裂,外空資源開發中此類問題突出。這些困境亟待系統性解決。針對新興自然資源的研究,國內外學者雖取得一定成果,例如《新興自然資源的最優產權:以大氣水汽所有權為例》一文批判性地審視了新興自然資源(即人類直到最近才能夠有效開發利用的天然物質)的產權設計[1],但仍存在局限。國外研究在數據產權界定、生態系統服務付費機制上起步較早,國內研究在氣候資源、數據資源法律規制方面也有探索。不過,現有研究缺乏系統性、綜合性,多聚焦單一資源的某一法律問題,忽視整體類型化分析和綜合法律規制,且國際合作與協調研究不足,難以應對新興資源跨國流動引發的跨境糾紛。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新興自然資源的類型化建構與法律規制創新意義重大,不僅有助于化解傳統資源治理范式與新興資源的矛盾,還能為全球資源治理提供理論支持,推動自然資源法的發展與完善。
1轉型需求:從歷史動因到三重檀變
基于歷史邏輯與變革維度,分析歷史脈絡與轉型動因,可以三重嬗變概括主體、客體和價值轉型。
1. 1 范式轉型的歷史動因
自然資源法的發展歷程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片面到全面的歷史演進過程。人類早期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主要集中在滿足基本生存需求,如狩獵、采集以及簡單的農耕活動,自然資源法側重于對資源獲取和使用的初步規范,以保障社會秩序的穩定。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對自然資源的需求急劇增加,資源開發利用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這一時期,自然資源法的重點轉向對資源開發權的界定和分配,鼓勵對資源的開發利用,以推動經濟增長。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凸顯,人們逐漸認識到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生態環境的脆弱性。自然資源法開始注重對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從單純的經濟利益導向轉變為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綜合考量。當下,科技的迅猛發展促使新興自然資源如雨后春筍般興起。數據資源憑借其在數字經濟中的關鍵價值,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衛星軌道資源在航天領域的地位愈發重要,關乎各國空間探索與通信發展;氣候資源隨著清潔能源需求增長,在風能、太陽能開發利用中備受關注。這些新興自然資源在帶來新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對法治建設提出了緊迫且多元的需求。
1.2范式轉型的三重嬗變
傳統自然資源法在主體、客體與價值層面的系統性失靈,本質上是工業文明法律邏輯與數字文明、生態文明的沖突。唯有通過主體多元協同、客體動態適配、價值生態共融的三重嬗變,才能實現從屬地管控向行星治理的范式躍遷,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制度支撐。
1.2.1主體轉型:從主權壟斷到多元協同
傳統自然資源法以國家主權為核心構建權屬體系,依托屬地原則確立管轄權邊界。然而,新興資源的虛擬化與跨境流動特性,使單一主權模式陷入結構性困境。
(1)主權過載與虛擬身份挑戰。數據資源、元宇宙資產等新型資源的非排他性使用與跨鏈流轉,導致傳統屬地管轄原則失效。當今世界,人類邁進了數字化生存狀態,其法律價值、秩序邏輯、規則體系等已經超出了現有法律框架體系所能闡釋、涵攝、包容的范圍2。例如,在元宇宙土地糾紛處理中,其處理方法與實際土地糾紛截然不同。元宇宙土地具有跨鏈流轉、非排他性使用特點,糾紛往往跨國界、跨平臺,涉及全球用戶。傳統屬地管轄原則失效,需要國際社會合作制定統一規則,建立新的協同解決機制。當前,數字化生存狀態已推動法律關系從領土空間向數字空間躍遷,法律主體需突破國家-公民二元框架,納入虛擬身份與平臺治理主體。
(2)多元協同治理的迫切性。行動者網絡理論揭示,氣候系統、數據流等非人物體同樣具有能動性,需構建“人類-非人類\"協同治理體系。例如,跨境風電項目引發的大氣環流爭議,需通過區域性氣候聯盟而非單一主權國家實現權責分配。《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雖確立數據分類分級制度,但尚未建立跨國數據主權協調機制,亟須從主權壟斷轉向主權共享 + 平臺共治模式。
1.2.2客體轉型:從物質實體到動態系統
自然資源法的傳統范式以物質的有體性、可支配性、地域性作為客體要件。但是,新興資源的流動性、非有體性、主客一體化特征,使得傳統的靜態規則難以為繼。
(1)大空間尺度流動性資源的權屬困境。例如,2012年《黑龍江省氣候資源探測與保護條例》中規定氣候資源為國家所有,這一觀點引發了國內法學實務界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相當多的觀點認為氣候資源具有流動性、不具有可支配性,其權屬界定成為一個難題。劉國濤等認為,氣候不同于天氣、氣象,氣候是某個區域氣候條件的長期統計結果。風電、光電這類氣候資源的利用通常與地表相結合,屬于強地緣性氣候資源,從而具有了可支配性,是能夠確權的。但是,在更大的空間尺度上,人類活動對天氣、氣象的影響,則不同于區域性長期統計結果的氣候。例如某省風電項目導致相鄰省份大氣環流改變,進而降水減少。這類在大空間尺度上,因人們對大氣的影響,造成相關利益方的權益損害,依靠傳統的確權與損害賠償理論是難以進行規制與救濟的。猶如保險無法填補人文自然遺產、文化和語言以及生態系統等非經濟性損失損害4,同理,在面對全球性大尺度氣象危害時,其影響范圍廣、涉及利益復雜,存在權益難以確定與救濟的困境。因此,要重視資源的動態關聯性,需引入生態整體性標準,將資源流動路徑納入權屬界定范圍,實現資源類型與資源法治的動態適配。
(2)非有體性資源的規則重構。數據的財產利益由企業所取得,表現出不同于傳統財產權的有限支配性5,難以適用傳統物權規則。此外,數據資源、量子頻譜等非有體性的新興資源,不具備傳統意義上的物理實體和地域,難以用傳統的物權規則進行界定和保護,這些資源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諸多法律風險。
(3)從主客二分到主客一體。傳統物質有體性要件受笛卡爾哲學影響,將客體視為被動支配對象,主、客體是分離的。法國社會學家布魯諾·拉圖爾的行動者網絡理論則認為行動者既包括人類,也包括觀念、技術、生物、組織等非人類實體。劉國濤等認為,主客二分的傳統法律關系是在法的調整起因和機制層面上思考問題的結果,主客一體的生態法律關系是在法的調整作用和功能層面上思考問題的結果,兩者并不矛盾。對于有較強生態性的物,要主客一體化思考其法律關系。這些研究共同表明,需將氣候、數據等非人物體作為能動主體,構建
主客一體化規則體系。
1.2.3價值轉型:從二元對立到多元共生
傳統自然資源法以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的二元結構為裁判基準,但新興資源的復合屬性要求突破價值衡量的單一維度。例如,在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有觀點提出“太陽地球工程\"這一應對方案。此類工程是指通過有意改變地球的反射率來冷卻地球的一系列技術設想。但有觀點認為,太陽地球工程與通常的政府治理方式和人們對人類行為及倫理的一般觀念相悖[7]。這種與傳統治理理念和倫理觀念的沖突,深刻反映出新興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價值觀念沖突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1)國際法沖突下的價值張力。《關于各國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在內外層空間活動的原則條約》(簡稱《外層空間條約》)于1967年10月10日生效,是國際空間法的基礎,該法確立了人類共同遺產原則。《阿爾忒彌斯協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與多個國家政府之間達成的一系列非約束性多邊協議)提出未來可在月球基地周圍建立安全區,防止受到其他國家和公司的破壞或干擾。安全區制度變相主張外空資源權屬,實質上架空了人類共同遺產原則,引發了國際社會對資源分配正義和可持續發展的廣泛關注。這揭示了傳統國家利益優先邏輯在外空、深海等全球公域治理中的局限性,需引入行星倫理重構價值位階。
(2)非經濟價值的司法承認困境。傳統自然資源法的二元價值結構未能重視在生態、文化、科學、社會等非經濟價值方面具有突出意義,只能通過整體保護由不特定公眾共同享有、永續利用的自然資源8。例如,虛擬土地因缺乏生態支撐導致價格劇烈波動,暴露出法律對資源社會價值的漠視。對此,可參考《生物多樣性公約》中的生態系統服務付費機制,將多元價值轉化為可量化的法律權益。
(3)從“人類中心\"到“生態共同體”。傳統治理方法以人類需求為中心設定價值目標,但氣候危機與生物多樣性喪失表明,需建立包含代際公平、物種共存的價值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2條將環境定義為“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這一概念強調了環境(含環境性自然資源)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然而,在司法實踐中,人類的意義世界和價值理性\"失存”10],傳統自然資源法仍以經濟價值為主要裁判基準,忽視了自然資源的多元價值屬性。這迫切需要對自然資源法的價值體系進行重新審視和平衡,以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人類對自然資源多元價值的追求,需要從人類中心轉向生態共同體為中心。生態共同體聚焦于人類、技術與生態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強調突破主權邊界和物理空間限制,從全球和系統的角度治理資源,注重資源的整體治理和可持續利用,在自然資源法范式轉型中,可為解決新興資源帶來的法律問題提供理論支撐。
2理論內核:生態共同體范式的三維建構
通過分析哲學基礎、制度邏輯和理論突破,可以形成完整理論框架的生態共同體范式的三維建構,以凸顯體系性。
2.1哲學基礎與核心原則
生態共同體范式以非人類中心主義為根基,重構“人類-技術-生態\"三元模型(圖1)。模型中的權利主體層→技術工具層 $$ 生態約束層其實是逐層包含的關系,由內而外是“權利主體 $$ 技術工具 $$ 生態約束”的輻射結構(圖2)。模型的核心原則包括: ① 整體性治理。突破主權邊界與物理空間限制,強調資源治理的全球性與系統性。例如,大氣環境容量需通過跨域配額交易實現權利配置,而非屬地化分割。 ② 技術正義。確保技術工具的應用不加劇資源分配失衡。例如各國對外空資源不享有任何形式的所有權,國家主體登記依法享有的衛星軌道資源利用的權利只能是使用權[1],衛星軌道資源的動態分配算法中就要嵌入公平接入系數,目的在于資源分配過程中,通過調整該系數,打破傳統分配模式中可能存在的不合理因素,矯正資源分配方向,使發展中國家在申報衛星軌道資源時有更多優勢,獲得更公平的機會,進而實現衛星軌道資源在不同發展水平國家間的合理分配。 ③ 代際責任。將未來世代利益納入現行決策框架。例如,在外空資源開發中強制提取一定比例的生態修復保證金,用于軌道碎片清理與月球基地生態維護。
2.2 制度邏輯與治理層級
生態共同體范式通過三重治理層級實現行星尺度資源分配正義。 ① 全球公域治理。依托《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已建立海洋遺傳資源惠益分享基金,要求開發者提交基因序列數字化副本并繳納數據使用費。 ② 區域協同機制。應構建跨境氣候資源監測聯盟,如某國際區域內大氣環境容量交易平臺,可利用量子氣象衛星實時追蹤碳排放流動軌跡,實現配額動態調整。 ③ 技術嵌人路徑。可通過區塊鏈存證與星載合成孔徑雷達遙感技術聯動,建立“權利登記一行為監測一違規追責”閉環系統。例如,海底電纜產權登記系統即采用此模式:三維坐標標記物理位置(如海底電纜),數據主權通過區塊鏈記錄權屬關系,二者分離但通過技術關聯,符合數字孿生理念;實現三維空間坐標與數據主權的分離確權。
圖2“權利主體→技術工具一生態約束\"的輻射結構
與傳統范式相比,生態共同體范式的突破性體現在:① 主體范疇擴展。承認氣候系統、數據流等非人物體的法律關系擬制主體性,允許其通過代理機制參與利益分配。 ② 權利形態革新。從靜態所有權轉向動態使用權束,如平流層氣球運營權需附加臭氧層修復義務,形成開發一修復權責對等結構。 ③ 價值衡平工具。引入生態貼現率模型,將生物多樣性損失、文化價值湮滅等非經濟成本納入司法裁判量化體系。
3類型重構:空間-法權雙維分類模型
2.3理論突破與范式張力
此“空間”既包括現實空間,也包含虛擬空間。虛擬空間不是自然產生的,不屬于自然資源。但是,虛擬空間是人工物。它是“物”,與“人\"有著本質區別和隔離。無論是自然生成的資源,還是人類創造的資源,鑒于其客觀存在性、可開發利用性,以及未來技術的虛實一體化趨勢,將其均歸于人類可利用的“資源”加以討論。新興資源的空間屬性差異決定了其法律規制的底層邏輯。因此,依據空間性一可定位性梯度,將資源劃分為近域資源、遠域資源與虛擬資源3類。
從“空間”與“法權”兩個維度,對資源進行類型化,可豐富“資源\"范疇,是自然資源法范式轉型的基礎,也是手段。
3.1空間屬性分類體系
3.1.1近域資源
近域資源指具有明確物理形態且可被技術手段直接控制的自然資源,其治理依賴空間坐標的精準界定。
(1)大氣空間。作為地球生態系統的核心載體,其法律問題集中于航空權分配與氣候資源利用。例如,《國際民用航空公約》第1條確立的領空主權原則,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1屆締約方會議達成《巴黎協定》,其中第6條碳排放交易機制存在管轄權沖突,需要通過區域性氣候聯盟(如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協調。
(2)無線電頻譜。雖屬電磁波范疇,但其可定位性體現為頻率范圍與國際電信聯盟的坐標分區。發達國家通過先申報先使用規則搶占優質頻段,加劇了資源分配不公。可引入公平接入系數,平衡發展中國家權益。
(3)孔隙空間。在資源權屬界定方面,不同的規則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以孔隙空間為例,在礦產開采場景中,雖然礦產地產所有者擁有礦產開采權,但這并不影響地表所有者對孔隙空間的合理利用。如果一個封閉的礦產孔隙空間可用于封存二氧化碳或儲存石油,孔隙所有權者就擁有新興權益。關于孔隙空間所有權,美國規則認為,地表所有者擁有孔隙空間的所有權。這意味著,在該規則下,礦產地產所有者擁有礦產,但不擁有承載礦產的地質構造,因此,地表所有者擁有存儲權。而英國規則規定,礦產地產持有人既擁有自然資源,也擁有自然資源周圍的空隙空間[12]。可知,這類所謂的孔隙空間也是一種近域資源分類,并且孔隙空間治理面臨著諸多復雜情況。
3.1.2 遠域資源
遠域資源具有跨主權流動性,需通過國際協作實現治理。
(1)公海基因資源。深海熱液噴口生物化合物的開發利用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約束,開發者須提交基因序列數字化副本并繳納全球公域基金。國際海底管理局自1994年成立以來,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確立的國際海底基本制度與組織職能,特別是針對管理國際海底區域資源的職能,陸續制定了相關管理規則。這些舉措為國際海底制度有條不紊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推動國際海底事務朝著規范化、有序化方向邁進。
(2)公海海底礦產。公海海底多金屬結核的開發面臨公地悲劇。國際海底管理局通過配額拍賣和生態債券制度對過度開發進行約束。
3.1.3 虛擬資源
虛擬資源不屬于有體物,但其屬于物且通常具有物質載體。
(1)數據流。在大數據時代,數據流是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資源,其流動和利用涉及數據隱私、數據安全等多方面的法律問題。為了解決這類法律問題,數據形成者、開發利用者需要加強合作,制定統一的數據隱私和安全標準,依法依規促進數據的有序流動。
(2)數字孿生。數字孿生指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在數字空間中創造與現實中物體一一對應的數字模型,通過數據采集使該模型能夠模擬現實空間中的實物狀態。這種數字孿生體與現實實物的互動,極大地節約了設計或運行管理成本。數字孿生這種虛實一體的存在,使得附著其上的權屬關系更為復雜。例如,孿生體的創造者、所有者、使用者等相關方的權利究竟如何分配?這就需要數字時代的法律創新。在現實社會,元宇宙世界中“虛擬建筑數字孿生體\"交易,因權屬界定和分配不清晰,已經發生了創造者、購買者和平臺之間的糾紛。
3.2法權歸屬分類模型
基于排他性程度與權利主體范圍,新興資源可分為人類共同遺產類、全球公域治理類與數字主權類資源。
3.2.1人類共同遺產類資源
南極冰蓋、月球資源等具有獨特的科學研究價值和潛在的經濟價值,在全球資源格局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被視為全人類共同的財產,任何國家和個人都不能將其據為己有。例如,《南極條約》確立了南極地區僅用于和平目的,禁止任何軍事性質的活動,凍結各國對南極的領土要求,強調南極資源應為全人類共同利益而開發利用。對這類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必須遵循人類共同利益原則,確保公平、合理地分享資源開發帶來的利益。在實際操作中,各國應加強合作,共同制定科學的開發利用規劃,避免過度開發和資源浪費。
3.2.2全球公域治理類資源
氣候容量和平流層使用權屬于全球公域治理類資源,它們具有鮮明的全球屬性,對全球生態平衡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不同國家和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資源需求和環境意識等方面存在差異,導致在資源治理上難以達成一致意見。例如,如何平衡各國的利益,制定合理的減排目標和責任分配方案,成為氣候容量治理的難點之一。
在資源治理的研究中,資源所有權的歸屬并不必然決定監管的實際效果。在大氣平流層使用權的研究和治理中,不能簡單地認為明確了所有權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同樣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當前,應當加大平流層使用權以及所謂平流層主權(stratospheric sovereignty)平流層帝國主義(stratosphericimperialism)等研究,原因在于: ① 科技發展使平流層資源價值凸顯,其在通信、觀測遙感等領域應用廣泛,需明確使用權,保障資源合理開發利用。 ② 平流層利用增多,明確使用權可避免如通信系統頻率、覆蓋區域等方面權益沖突,保障各方合法權益。平流層氣球活動法律問題研究可資借鑒。 ③ 平流層開發利用涉及國際合作與競爭,確立合理使用權規則,既有利于合作探索資源,又能在競爭中占優。
3.2.3數字主權類資源
數據資源和量子頻譜等屬于數字主權類資源,是國家主權在數字領域的重要體現,在數字時代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商業數據、科研數據、政務數據等在其各自的領域均發揮著重要作用,已成為數字時代的核心資產。此類資源的管理與保護關乎國家主權和安全,是國家數字主權的關鍵載體。數據資源面臨著諸多安全威脅,例如數據篡改、數據泄露、數據濫用等。因此,各國對數據資源擁有數字主權,有權對本國數據資源進行管理和保護。
4制度工具:法律構造的權利革新與技術嵌人
探討了自然資源法范式轉型的制度工具,采取分置治理等權利革新,可突出智能合約、區塊鏈等技術嵌入特征。
4.1權利譜系的重構
在新興自然資源治理中,傳統權利結構的解構與重組是范式轉型的核心。
4.1.1分置式治理:軌道資源的三級架構
以衛星軌道治理為例,采用“國際分配一國家監管一市場運營”的3級分置模式。
(1)國際分配層。鑒于空間資源總量并非無窮無盡,各個國家對其需求愈發急切,這種急切心理導致國家之間在衛星軌道資源的分配與使用上,極易引發意見不合。與此同時,不斷增多的空間碎片逐漸成為危害外太空安全的一大關鍵因素,嚴重影響著外太空探索活動的順利推進[13]。因此,有關國際組織可引入公平接入系數,從國家需求、技術能力等因素考慮動態調整軌道申報優先級等措施。
(2)國家監管層。各國政府依據國內法對運營商頒發有條件的使用許可。
(3)市場運營層。市場主體通過競爭獲取有限期的開發權益,并可約定提取一定比例的使用收益用于資助國家空間能力建設。這種國際分配一國家監管一市場運營的三級架構,既維護了資源的人類共同屬性,又借助市場機制提升利用效率。現行制度仍面臨先登先占規則導致的技術壟斷風險。對此,應構建衛星軌道資源利用繼受權規則,將清除義務平等化,完善登記制度,有助于緩解資源緊張、保障各國平等開發外空資源,清理空間碎片、降低太空碰撞風險,促進國際和平與合作開發外空[1]。亦可考慮建立使用權動態流轉機制,通過有償使用、定期重新分配等制度提升公平性,但須嚴守非主權化底線。分置式治理的本質,是在全球公域框架下構建有限權利的梯度釋放體系,其平衡點在于既激發商業航天活力,又防止空間資源私有化變異。
在其他新興資源領域,也存在著類似因責任界定不清而影響發展的情況。例如,在碳捕集與封存(carboncaptureandstorage,CCS)項目中,責任歸屬也是一個重要問題。傳統上,油井和設施的運營商在“誰破壞,誰賠償”的體系中對石油開采作業造成的危害負責。然而,CCS項目的責任超過了傳統的油氣責任,因為CCS的目標是永久儲存,而非短期資源開發。廣泛、無期限的長期責任被認為是該行業的問題,這一問題被視為“對該技術的部署至關重要”12]。
4.1.2動態化確權:氣候資源的時空耦合
氣候資源的特殊性在于其流動性與時空變化性,傳統靜態的確權方式難以適應。所謂動態化確權,就是將時間與空間要素進行整合,結合不同區域的氣候特征、季節變化以及經濟發展需求,通過設定合理的配額,并根據時間推移和空間變化進行調整,以實現氣候資源的公平分配與有效利用。在具體實施上,需先建立科學的氣候資源監測體系,借助衛星遙感、氣象監測站等技術手段,對風能、太陽能等資源的分布、強度進行監測分析,詳細掌握氣候資源的時空分布狀況。依據監測數據,結合各地經濟發展需求與生態保護目標制定合理的氣候資源配額。例如,在風能豐富地區增加風電項目配額,在生態脆弱地區嚴控開發強度。按時空順序綜合動態調整太陽能和風能發電配額,不僅能實現不同季節氣候資源的高效利用,提升清潔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還能平衡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資源需求,避免過度開發浪費,激勵企業提升利用效率,促進市場有序運行,減少環境影響。
4.1.3鏈式權利束:數據流轉的區塊鏈嵌入
關于數據權利的法律屬性,當前常見觀點有數據財產權說、人格權說、知識產權說及數據權利束說4種[14]。權利束成為支撐數據確權規范建構的重要理論工具[15]。數據資源作為新興資源,其價值實現涉及生成、存儲、流轉等多個環節,而鏈式權利束能明確各環節主體權利義務,保障數據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產業健康發展。在數據生成階段,原始數據提供者對數據擁有所有權和控制權,可決定數據使用方式與范圍,這是數據價值的起始點。存儲階段,數據存儲者需保障數據安全。例如阿里云采用加密算法和多節點備份機制;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制定嚴格規則,規范資質審核、交易流程和質量評估,確保交易合法安全。鏈式權利束構建存在諸多難點,數據資源涉及多環節且各環節主體復雜,要清晰界定每個主體在不同環節的權利義務難度較大。數據具有易復制、易傳播的特性,這使得在流轉過程中對數據權利的追蹤和保護困難重重。不同地區的數據管理法律法規存在差異,也給統一構建鏈式權利束帶來阻礙。盡管困難重重,構建鏈式權利束仍十分必要。區塊鏈在數據確權中的具體應用,例如哈希值存證、智能合約追蹤流轉路徑等,提供了一定的解決手段。它能明確各環節主體的權利義務,減少數據糾紛,提高數據的流通效率,讓數據在安全有序的環境下流轉;還能夠保護數據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數據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推動數據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4.2 規制工具的創新
技術治理工具與法律規則的深度融合是范式轉型的關鍵路徑。
4.2.1三維產權登記制度:空間坐標的精準錨定
以空間資源立體確權為例,三維產權登記制度通過精確的坐標定位和空間范圍界定,對不同的立體空間利用權力進行登記,實現立體空間資源確權,保障了各利用主體的合法權益。基于全三維地籍模型、混合模型、附加三維引用模型等多種三維地籍概念模型建立的三維產權登記制度具有諸多優勢[16]: ① 確權止爭。例如,在地下空間開發項目中,通過三維產權登記明確了地鐵建設方、地下商場運營方以及地下停車場管理者的權利范圍,有效避免了因空間利用沖突導致的工程延誤和法律糾紛。② 促進利用。通過清晰的產權界定,能夠激發市場主體對空間資源的開發利用積極性,促進空間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空間資源的利用效率。例如,鼓勵開發商對閑置的城市上空進行開發利用,建設空中花園、空中步道等,提升城市的空間利用效率和環境質量。
4.2.2負熵交易機制:生態效益的量化定價
氣候資源市場具有復雜性與生態關聯性,負熵交易機制能夠為其提供有效規制。負熵交易機制就是將生態環境的熵增成本納入交易考量,將生態環境的變化量設定為負熵指標(也就是熵減成效)。設定負熵指標,激勵市場主體減少對氣候資源的過度消耗,促進氣候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平衡。減排行為多、成效好,也就是說投入的負熵多,超指標投入的量就應當通過一定的機制轉化為收益。減排行為少,成效差,投入的負熵不達標,就應當受到一定的處罰。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激勵企業采取節能減排措施。
4.2.3智能合約監管:代碼化規則的自動執行
元宇宙作為新興領域,其資源流轉的虛擬性與快速性給傳統監管體系帶來嚴峻挑戰。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智能合約監管為元宇審資源流轉監管提供了創新方案。智能合約是將合約條款代碼化寫入區塊鏈、基于區塊鏈技術,預設條件滿足時自動執行,無須第三方介人。這是構建技術規范—機制設計—智能監管的具體法治路徑[17]。智能合約監管具有交易透明、真實合法、公正性強,能保障交易順利進行,且可降低監管成本、提高效率,提升監管及時性與準確性的優勢。在元宇宙土地交易中,其交易信息公開可查、能保障交易合法,自動執行避免人為干擾、確保交易順利,還能降本增效、幫助監管部門實時精準監管。
5體系調適:立法彈性化與司法數字化的協同路徑
從制度保障方面,立法與司法需要協同演進。
5.1新興自然資源立法模式的彈性選擇
特別法優先和法典化整合,猶如當年合同法、繼承法等與民法通則的關系一樣,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在快速發展的新興領域,不宜過早地搞系統化的法典。鑒于較多新興自然資源具有“全球公域\"特點,注重“國際法銜接\"亦是該領域立法模式建構的重要特點。
5.1.1特別法優先:空間資源開發的制度突破
以空間資源開發為例,航天技術的飛速發展讓人類開發利用空間資源的活動日益頻繁,也帶來了諸如空間資源權屬界定、開發程序規范、安全保障、國際合作等一系列復雜的法律問題。傳統法律法規難以應對空間資源開發利用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尤其是商業航天興起后,眾多私人企業參與其中,規范企業行為、保障國家和公眾利益迫在眉睫,制定《空間資源開發管理法》十分必要且有一定的迫切性。從可行性看,當前空間資源開發實踐積累的經驗,以及不斷發展的相關研究,為該法的制定提供了有力支撐。該法將明確空間資源權屬、規范開發程序、落實安全保障、促進國際合作并界定法律責任。部分具體內容可以包括: ① 權屬界定,可采用使用優先權 + 生態義務模式。例如規定空間軌道資源開發者須繳納一定比例的收益作為空間碎片清理基金。 ② 國際合作方面,可嵌入“一帶一路\"空間合作框架,鼓勵外資企業與中國航天機構聯合開發月球資源。 ③ 技術標準方面也應有所創新,例如可制定空間活動區塊鏈存證規范,強制衛星運營數據上鏈存證。
5.1.2法典化整合:彈性條款的量化治理
建議在自然資源法典設計中,構建剛性確權 + 彈性釋法的二元規范結構,在維系法典穩定性的同時,嵌入應對技術不確定性的自適應機制。其制度效能體現于三重維度: ① 法解釋學層面的規范彈性化。依循原則導向立法理念,條款通過類型化規范技術劃分資源權屬框架。例如對氫能實施階段差異化規制:在技術孵化期設定實驗性開發許可制度;成熟期則轉換為特許經營模式,此舉既滿足新能源產業演進需求,又避免立法頻繁修訂引發的體系震蕩。再如對于數據資源,創設場景化確權機制,依據數據收集、流通、加工等不同應用場景動態調整權利束配置。 ② 權力配置維度的動態授權機制。引入授權立法 + 司法續造的協同路徑:立法機關在法典中預設資源類型兜底條款,如其他尚未認知的自然資源;授權行政機關制定技術標準實施細則;司法機關則通過指導性案例填補規則縫隙。總體上采取“立法留白一行政細化一司法活化”的梯度授權體系。 ③ 制度創新意義上的風險防控。針對太空礦產等前沿領域,彈性條款實施附條件確權模式:開發者需提交軌道清理保證金、生態影響評估報告等,方可通過國際聯合審查獲取開發許可。此類設計將預防性原則轉化為可操作條款,在激勵技術探索的同時,通過過程性義務設置控制制度風險。
當前的挑戰在于彈性閾值的設定和過度彈性可能消解法典權威,剛性過剩則難以適應量子資源、暗物質利用等顛覆性變革。建議構建彈性評估矩陣,矩陣涉及的要素至少有資源稀缺度、技術成熟度、生態敏感度等方面的要素。通過這些指標量化條款的梯度化適用,建設智能化法律或智能化法典,最終實現自然資源治理從靜態確權向動態善治的范式躍遷。未來的自然資源法典通過彈性評估矩陣實現規范自適應的流程可以是:輸入資源屬性 $$ 計算指標得分 $$ 匹配彈性閾值 $$ 激活相應條款。顯然,這種做法與傳統的立法、解釋與適用體系有較大不同。
5.1.3國際法銜接:《海洋生物多樣性協定》的內化路徑
關于國際法與國內法的規范調適,以《海洋生物多樣性協定》內化的法理邏輯與實踐進路為例開展討論。在全球治理體系重構背景下,國際法國內化進程正經歷從被動轉化向主動建構的范式轉型。《海洋生物多樣性協定》的內部轉化(內化),其本質是國際海洋法規則通過國內法系統實現規范再生產的過程。
(1)“內化\"更具優勢。根據條約必須信守原則,國際法內化存在整體納入與內部轉化兩種路徑。《海洋生物多樣性協定》因涉及公海資源權屬這一主權敏感議題,選擇“內化”更具制度優勢: ① 立法內化。通過制定“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專項立法,系統性重構資源勘探、惠益分享及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開發許可-生態補償-國際合作三位一體規制框架。 ② 解釋性內化。建議在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修訂中引入適應性條款,授權國務院依據協定進展調整法律規定的開發合同義務,例如增設遺傳資源數字序列信息報備要求。 ③ 行政協作機制。建立跨部門的海洋事務協調委員會,整合外交、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職能,形成條約實施一執法監督一爭端應對的全鏈條治理體系。
(2)制度銜接的深層張力與破解路徑。內化進程面臨三種結構性矛盾: ① 價值沖突。開發者資源開發優先意愿與協定養護與可持續利用原則存在價值張力,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實施中引人生態系統方法,設定捕撈活動與生物多樣性指標的動態關聯規則。 ② 利益博弈。南北國家在海洋遺傳資源惠益分享上存在立場分歧,建議采用雙邊合約 + 多邊基金模式,構建差異化實施機制。基于各締約方對其領土遺傳資源的主權權利,讓資源提供方和使用方簽訂針對性和靈活性強的雙邊合約,明確雙方在遺傳資源獲取和惠益分享上的權利義務。依靠國際力量籌集多邊基金,為各締約方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持,以履行義務。 ③ 實施效能。針對公海執法能力薄弱問題,建議發展衛星遙感 +AI 識別技術,建立國家管轄外區域活動監測系統,強化規制實效。
(3)全球治理視角下的制度創新。例如,在國家主權外深海資源開發實踐中可做一些探索: ① 規則試驗。在深海勘探活動中試點開發保證金一生態修復聯動機制。② 軟法協同。通過發布《企業公海活動盡職調查指南》等軟法工具,引導市場主體建立合規管理體系。 ③ 司法能動。依托海事法院設立處理涉及國家管轄范圍外區域的海洋糾紛案件的專門法庭,在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海洋司法理論。對于《海洋生物多樣性協定》,可構建價值調適-制度創新-技術賦能三位一體的內化響應體系。這不僅關乎我國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話語權重構,更是檢驗統籌國內法治與涉外法治戰略成效的關鍵標尺。
5.2 司法數字化賦能糾紛解決機制創新
隨著新興自然資源的出現,傳統的司法管轄規則面臨挑戰,創新司法管轄機制成為必然選擇。在虛擬資源領域,“虛擬資源”法庭的管轄權配置是關鍵問題。跨境資源爭議的解決需要創新證據規則,區塊鏈存證規則應運而生。外空資源糾紛的解決依賴于國際司法協作機制。這些創新舉措有助于提高司法效率,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資源開發利用的公平正義。
5.2.1“虛擬資源\"法庭:管轄權配置的算法化
伴隨數字技術發展,虛擬資源成為經濟新要素,因其虛擬、跨地域及易復制特性,傳統司法管轄權規則難以適用,虛擬資源法庭設立成為必要。如數據糾紛中,傳統屬地、屬人管轄難定管轄權,且虛擬資源糾紛復雜專業,挑戰傳統司法審判能力,像元宇宙土地交易糾紛涉及復雜技術問題。“虛擬資源”法庭管轄權確定需綜合考量多元因素。數據存儲地與數據管理控制緊密相關,有利于獲取證據;服務器所在地對處理服務器相關糾紛有優勢;當事人住所地則便利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可采用加權管轄模型,如,數據存儲地 (50%)+ 服務器所在地( 30% )+當事人住所地 20% ),綜合考慮爭議諸焦點與證據的整體分布情況,以最有利于維護整個案件的公平正義為原則確定管轄權。
5.2.2區塊鏈存證:跨境證據的技術標準化
區塊鏈技術以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特性,為跨境資源爭議的證據保存與驗證提供創新方案,有望重塑跨境司法證據體系。傳統跨境資源爭議證據收集因跨國界及不同法律程序而困難,區塊鏈存證借助網絡技術實時收集存儲,降低了難度。例如在某跨境專利侵權案中,企業靠區塊鏈存證證明專利在先有效而勝訴。實際選擇技術平臺時要綜合考量平臺技術架構、安全防護、法律合規等。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出臺《關于加強區塊鏈司法應用的意見》。2023年12月2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印發實施了《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3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國家標準《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存證通用服務指南》(GB/T43580-2023),于2024年4月1日實施。
5.2.3外空司法協作:裁決執行的星際適配
隨著人類對外空資源開發利用不斷深入,外空資源糾紛呈現出數量增多、形式復雜多樣的態勢。由于外空資源開發涉及多國利益,且具有全球性與公共性特征,國際司法協作成為解決外空資源糾紛、維護外空秩序的核心途徑。國際司法協作主要包含信息共享、司法協助與聯合仲裁等形式。例如外空衛星軌道資源分配時,多國產生爭議,通過國際司法協作,在司法協助下完成證據收集與確認工作,聯合仲裁庭依據國際空間法及各國相關法律,作出合理裁決,平衡各國利益,確保外空衛星通信有序進行。
6 研究結論:從人類中心到生態共同體的范式躍遷
研究新興領域法治,促進相關學科理論與時俱進地發展與完善,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在這個“未來已來”的時代,氣候資源、外空資源、兩極資源、深海資源、數據資源等新興資源不斷涌現,其流動性、復合價值屬性、虛擬性等特征,使得以物質實體 + 地域控制為核心的傳統自然資源法范式在主權界定、權屬規則、價值衡量等方面陷入困境。這迫切需要構建實虛一體化的自然資源范疇,開展自然資源法范式轉型,實現從人類中心到生態共同體的范式躍遷。以生態共同體理念為哲學基礎,確立整體性治理、技術正義、代際責任等核心原則,打破主權邊界與物理空間限制,強調資源治理的全球性與系統性,從全球公域、區域協同、技術嵌人3個層級實現資源分配正義,以突破傳統范式在主體范疇、權利形態、價值衡平方面的局限。在資源分類創新中,提出空間-法權雙維分類模型,依據資源空間屬性差異,將其分為近域、遠域、虛擬資源;按法權歸屬劃分為人類共同遺產類、全球公域治理類、數字主權類資源,為針對性法律規制提供了清晰框架。在制度設計革新層面,需進行權利譜系重構,如軌道資源的分置式治理、氣候資源的動態化確權、數據流轉的鏈式權利束等;同時要創新規制工具,運用三維產權登記制度、負熵交易機制、智能合約監管等,實現技術治理工具與法律規則深度融合。在體系調適上,要推進立法彈性化與司法數字化協同,通過特別法優先、法典化整合、國際法銜接完善立法,借助“虛擬資源\"法庭管轄權算法化、區塊鏈存證技術標準化、外空司法協作等,以全方位適應新興資源治理需求。
展望未來,開發資源承載力算法治理模型,為資源科學開發和可持續利用提供量化依據,實現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精準平衡。構建跨國司法識別互認機制,打破跨境司法障礙,增強國際司法協作效能,保障跨境資源交易和開發合法性與穩定性。完善行星尺度生態補償制度,在全球范圍內建立公平合理生態補償機制,激勵各國積極參與生態保護,推動地球乃至星際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虛實一體化的自然資源范疇雖已初步構建,但在資源邊界界定、不同類型資源融合規則等方面尚不完善,需進一步細化與拓展,以形成更為完備的理論體系。在星際探索不斷深入、科技持續突破的背景下,“星級\"文明秩序構建乃至“星際”可持續發展等命題涉及復雜的資源分配、權益界定及價值權衡,亟待更為深人地開展研究。這些探索將進一步推動資源治理體系從人類中心向生態共同體深度轉型,為構建公平、可持續的“星級”乃至“星際”文明秩序筑牢法律根基,助力人類在更廣闊資源開發利用領域實現和諧共生與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 CHEN JL. Optimal property rights for emerging natural resources:acase study onowningatmospheric moisture[J].University of Michi-ganjournaloflawreform,2016,50(47):47-105.
[2]馬長山.面向“三維世界\"的數字法學[J].中國社會科學,2024(11):145-163.
[3]劉國濤,王新燁.論類型化視野中氣候資源的法律屬性[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21(1):54-65.
[4]王燦發,張天楊.氣候變化損失損害處理的中國方案探討[J].東岳論叢,2024,45(2):167-176.
[5]黃文杰.論數據權利的法律實現[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2(4):85-92.
[6]劉國濤,王翠敏.環境資源法學新編[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22:71-72.
[7] CORBTTA C R. The climate emergency and solar geoengineering[J].Harvard environmentallawreview,2022,46:197-260.
[8]鞏固.認真對待自然資源國家所有權公權說[J].中外法學,2024,36(4):961-980.
[9]李勇堅.元宇宙虛擬土地的價值決定及未來展望[J].中國經濟評論,2022(9):68-73.
[10]溫東.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存論詮釋[J/OL].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01-20)[2025-04-1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2.1593.C.20250120.1722.002.html.
[11]羅楊堞.衛星軌道資源使用權的繼受問題研究[J].國際太空,2021(10):50-55.
[12]HAGUE M.A hitchhiker's guide to carbon capture and sequestra-tionregulation in texasand beyond [J].Houston law review,2024,61(4):827-853.
[13]李壽平.外空安全面臨的新挑戰及其國際法律規制[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52-62.
[14]趙高華,姜偉,楊舒航.我國數據權屬相關問題的最新進展、挑戰及應對[J].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2024,22(4):69-77.
[15]唐婧瑤.數據確權中的權利束理論探[J].人權法學,2024,3(5):42-61.
[16]湯開文,楊廣波.基于不動產統一登記的三維產權本體建模[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9,36(6):99-108.
[17]賽錚.保險智能合約的法律構造與風險防控[J].法商研究,2023,40(5):76-89.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law: ecological community paradigm, typ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emerging natural resources,and legal frameworks
LIU Guotao1.2 (1.School ofLaw,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O1O1,China; 2.Research Center for Marxist Theory,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O1Oo,China)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gyandsocialprogres,thescopeofnaturalresourceshasbencontiuously expanding,coveringmergigfieldsuchasdataresources,climateresoucesnduterspaceresources.Thetraditioalpaadigmof naturalresoucslwhicocussosicaletitsaderialontrolacsmeosdims:tedifultyiefigdata sovereigntyrendersthesovereigntyprincipleineffctieintevirtualspace;theownershipoflimateresourcesishrdtodeterine withownershiplesonflictingwithresourcemobilityconomicandecologicalvaluesareseparated;andownershipisusarepominentinthedevelopmentofouterspaceresoues.Therefore,basedonthetransformationpathofthenaturalresourceslawparadigm, thisstudyexplorsteologicalomnityaradigm,tetypologcalonstuctiofmegingatualsoues,ndsotedleal frameworks. The results show that: ①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motivations for the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lawtoitstripleolutioeal-virtaltegatedcagoryfatualsorcesisosructed,chevingpaadigf anthropocentrismtoancologicalcommunityThecologicalcommunityfocusesontheinteractiveelationshipsaonghumans,tec nology,ndtheecologicalenvironment.Itemphasizesbreaking troughthelimitationsofsovereignboundariesandphysicalspaces, governingresourcesfromaglobalandsystematicperspective,ndpayingatentiontoteoverallgovernaneandsustainableuilation of resources. ② Athree-dimensional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the ecological communityparadigm is constructed,using theconceptof theecologicalcommunityasthepilosophicalfoundationandestablishingcoreprinciplessuchasholisticgoveranc,techological justice,andintergeeratioalresponsibility.Resouedistrutionjusticeiscevedtoughtregoveancelvels:gloalcoo governance,regioalordinatiomchanms,andtchologicalembeddingaths,ostovercoetheimitatiosoftetadiial paradigm regarding the scopes of subjects,forms of rights,and value balance. ③ A two-dimensional classification model of “space-legal rightisprodilstalaousgtl common heritage resources, global commons governance resources,and digital sovereignty resources. ④ Institutional designs are developedfocusingontwoaspects:rightsinnovationandtechologyembeddingExamplesincludeseparatedgovernanceoforbitalrsources, dynamicdeterminationofpropertyrightsforclimateresoures,andchainedrightsbundesfordataciulation.Aditioalleaures suchasathre-dimesioalpropertyightsistrationsstem,angativeetropytradingmchansm,andsartcotractupision are implemented. ⑤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theflexibilityoflegislationand thedigitalizationof judicature ispromoted.Inlegislation,odelsilingigsiallas,tegtiohotiodtioitaiallawsed judicature,methodssuchasalgoritmicjurisdictionalocationforvirtualresourcecourts,standardizationofblockchain-basedevience takingtecodjuicialoopetioinutersaceafisaepropodtomprsivelyetteoveaeqtf emerging resources.
Key Wordsnatural resource; natural resources law; ecological community;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責任編輯: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