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是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支持其通過親身體驗、實際操作、直接感知獲得全面發展的動態教育過程。幼兒園課程與幼兒的生活、行動及發展之間存在本質的關聯。我們將課程與幼兒的生活、行動與經驗深度聯結,重構課程內在邏輯和師幼關系,引導幼兒在行動中發展認知、情感與能力,為個體發展需求提供彈性支持,促使教育過程與幼兒成長自然融合,支持幼兒在自主行動中將零散經驗升華為可遷移的思維范式,實現生活、具體行動與經驗發展的有機統一。
一、課程聯結生活:從抽象符號到具象活動,讓體驗更生動
幼兒園課程建構的本質在于回歸幼兒生活,當課程扎根于幼兒熟悉的生活場景時,學習動機自然生成。與幼兒的真實生活深度聯結,能夠實現課程從“靜態知識”向“動態經驗”的轉化。
1.以資源為線索預設主題課程脈絡
幼兒園課程的本質是讓幼兒與生活建立深度對話,課程資源是幼兒園課程由構想變成現實的條件保障,課程資源的開發是課程設計和組織的基礎。生活資源的課程化構建,需以幼兒成長為核心,系統梳理幼兒生活中蘊含的社會、自然、人文等各類資源,將原本零散的資源整合,繪制為清晰的資源地圖,并基于資源的時效性和幼兒的關鍵經驗,以“當下有什么就用什么”的原則預設課程內容,形成主題課程時序脈絡。我園通過“走出去”(開展實地觀察、體驗活動)和“請進來”(實現資源引入)等方式,讓孩子與當下生活中常見的資源進行全息互動,完成從資源到課程的系統轉化,使生活資源轉化為可操作、可體驗、可生長的課程載體。
2.以幼兒生活為核心優化一日作息
幼兒園課程不僅要源于幼兒的生活,更要通過幼兒的活動來解決課程建構與實施之間的割裂。因此,課程實施要回歸到具體的一日活動。我們聚焦幼兒一日生活中必須經歷的生活、學習、運動、游戲活動,實施彈性作息,并按年齡特點梳理各生活環節、室內外游戲、戶外運動、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指導建議,形成活動指導策略包。彈性作息和指導策略包,能引導老師更好地支持幼兒自主活動,讓課程在真實的生活節律中自然生發,實現幼兒經驗的連續性建構。
3.以文化情境為驅動豐富游戲體驗
幼兒通過與環境互動主動建構知識體系。將課程資源融入具體情境,有助于推動幼兒認知從表層感知向概念化理解轉變。我們利用情境激活幼兒已有生活經驗,支持幼幾在問題的牽引下展開持續探究,在順應、同化中遷移、重構已有經驗。
我們整合甘露本土的民間文化資源,創設系列情境式游戲區域,如指向剪紙、刺繡、戲曲、扎染等民間藝術體驗的非遺博物館,指向社會性發展的“甘露市集”“甘露染坊”“甘露早面”等,幼兒還將制作好的藝術品進行展覽和買賣,在復雜且真實的情境中展開多領域、多維度的持續探究,實現跨領域經驗的立體化生長。
二、課程聯結行動:從單向推進到雙向建構,讓學習更深入
皮亞杰認為,知識是在主體與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建構起來的,新經驗的獲得需要以原來的經驗為基礎,又會使原有的經驗得到豐富、調整或改造。幼兒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的。基于這樣的理論,我們支持教師在觀察、回應中實現幼兒認識與課程的雙向建構,有效助推課程的動態生成。
1.以幼兒為本優化活動路徑
在課程實施中,我們從關注“教師本位”的預設框架轉向“幼兒本位”的生成性探索,優化幼兒視角下的活動路徑,實現了課程實施范式的根本轉變。
第一,改變由教師單向導入資源的做法,通過材料投放和觀察,捕捉幼兒在真實情境中的興趣或問題,從幼兒需求生發課程;第二,突破教師主導、單向推進的流程限制,鼓勵幼兒在課程活動中多元表達,支持幼兒充分利用資源進行自主探究、在多樣化操作中重組經驗;第三,摒棄標準化的活動呈現方式,提供豐富的記錄材料,支持幼兒用繪畫表征、情景演繹、實物建構等方式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成長,可視化呈現幼兒的個性化經驗建構。
2.以課程為載體聯結游戲經驗
游戲是幼兒的天性,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因此,我們必須踐行課程游戲化理念,以課程為載體,創設多元化游戲環境,材料的投放、活動的設計等都應該與課程密切相關,在游戲中實現課程的教育功能。
3.以循證為引擎迭代課程內容
循證研究是課程迭代的核心引擎。我園以幼兒游戲中的表達記錄、教師的觀察記錄、活動影像等過程性資料為循證基礎,圍繞活動內容、幼兒行動路徑及典型表現、師幼互動、活動價值、優化策略等,進行各級各類教研,隨時對課程內容進行刪減和優化,形成了“建構一實施一→觀察 $$ 研討 $$ 調整”的課程迭代路徑。
三、課程聯結經驗:從碎片積累到系統建構,讓發展更深遠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強調,課程應關注經驗生長的連續性與發展性。我們立足課程,逐層分解自標體系,將課程與幼兒行為做系統化分析,使幼兒的學習從即時的體驗升華為終身受益的核心素養,讓發展更深遠。
1.建構結構化觀察工具
為了保證幼兒經驗建構的系統、全面性,我們以《指南》中不同年齡段幼兒發展目標為框架,將課程目標分解、優化,形成了包含領域經驗、年齡段經驗、學期經驗、班級經驗發展檢核表的檢核評價工具包。我們還以課程中的多元活動為線索,結合幼兒典型表現,設計涵蓋學習、運動、生活等各類觀察記錄表的過程性觀察框架,并以幼兒生成性活動為焦點,梳理生成性觀察的方案、要點和策略。以上措施為教師全面系統地觀察幼兒提供了腳手架,有效提升了課程實施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2.喚醒教師個體關切
為了喚醒教師對孩子的個體關切,我們經過討論,形成了“一天一次傾聽、一周一次專題觀察、一學期一例個案觀察”的教研任務,鼓勵教師用多種方式記錄幼兒行為,從細微處解讀幼兒的不同需求,并向全體教師提供分層活動和指導策略,幫助教師學會觀察、分析,將理論轉化為實際行動。通過為孩子建立“成長檔案”,在個性化互動中形成情感聯結,強化師幼雙向理解,促使教師從“群體管理”轉向“看見每一個”,幼兒經驗建構也從碎片生成轉向系統建構。
3.構建家園共育生態
教育孩子是家庭、幼兒園、教師共同的責任,對幼兒經驗發展的評價維度應該堅持多維度聯動。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幼兒多元記錄和教師過程性觀察資料,可視化呈現課程展開的脈絡,向家長分享,并引導他們學會科學、動態地追蹤幼兒的發展。同時,我園建立“三級家委會”“家長學校”等制度,積極促進三方主體有效互動,在信息互通、多方協作中,實現幼兒成長經驗的立體化呈現與連續性建構。
通過課程與幼兒生活、多元行動、系統經驗的聯結,我們以真實生活情境為基底,打破了幼兒認知與行動的割裂,重構了“觀察- 回應一共建”的師幼對話關系,推動課程從單向傳遞轉向雙向創生,建立了從“碎片積累”到“系統生長”的發展路徑,形成了扎根生活現場、激活主體能動性、促進終身發展的完整育人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