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意識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養,對幼兒一生的發展影響深遠。幼兒期是規則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良好的規則意識有助于幼兒適應集體生活,促進其社會性發展,對他們終生的成長與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成人往往采用簡單的約束方式,急于讓幼兒遵循規則,多以負面指令要求幼兒,如“不要亂動”“下樓梯不能亂蹦亂跳”“不可以追別人”等。這種教育方式不僅收效甚微,還容易使幼兒產生畏縮、不安等情緒。因此,探索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引導幼兒自覺產生規則意識,理解規則的重要性,實現從他律向自律轉變,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標志學習中幼兒規則意識培養的實踐
(一)初識標志,激發幼兒對規則的興趣
在大班“標志的世界”主題活動開展前期,教師與幼兒一起設計“小小標志調查表”,通過家長園地、QQ群等交流平臺,鼓勵家長在雙休日帶領幼兒前往街道、小區、醫院、商場等熟悉場所,引導幼兒主動觀察、發現標志,并思考標志存在的意義,隨后讓幼兒將所見標志畫在調查表上。
針對以往調查表中家長“代勞”、敷衍了事等問題,教師通過QQ群與家長會,向家長強調幼兒自主體驗的重要性,鼓勵家長放手讓幼兒親身感受與實踐。主題活動開始后,幼兒大多能獨立完成調查表繪制,他們積極主動地向同伴介紹所畫標志,對學習標志充滿熱情。
(二)學習標志,初步理解規則的重要性
標志學習是幼兒了解社會規則、提升自身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教師總結以往教學經驗,力求避免脫離幼兒生活實際、忽略幼兒已有經驗。教師根據調查問卷,對幼兒繪畫的標志類型進行系統分類,主要分為指示標志、警告標志、禁止標志,其中禁止標志出現頻率較高,如“禁止吸煙”“禁止鳴笛”“禁止行人通行”等。
教學過程中,教師選取幼兒園、街道等幼兒熟悉的場景圖片,在圖片中巧妙隱藏熟悉與不熟悉的標志,引導幼兒主動尋找、深入思考它們的含義。同時,通過實地放置標志牌,模擬旅游情景,開展“我來當小導游”游戲活動。幼兒分組參與游戲,在實踐中體驗遇到標志時應采取的行為。教師在游戲過程中適時引導幼兒思考標志的重要性,如人們設計標志的原因、沒有標志的后果以及標志給人們帶來的便利等問題。最后,鼓勵幼兒自主選擇場景、設計標志、制定規則。通過此類教學活動,幼兒對標志的興趣進一步提升,在日常生活中,如午間散步、上下樓梯時,會主動尋找標志,并能準確說出該標志的含義,初步理解規則的重要性。
(三)結合游戲,利用標志制定和體驗規則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對大班幼兒在遵守基本行為規范方面提出要求:“理解規則意義,并能與同伴協商制定游戲和活動規則。”在中班階段,班級進區規則多由教師制定,幼兒對規則的認同感較低,常出現忘記規則、游戲秩序混亂等問題,如建構區人員擁擠、積木散落一地等。
進入大班后,教師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引導他們利用標志自主制定規則。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引發幼兒思考:“之前我們學習過標志,大街上有標志,商場里有標志,那我們班上的游戲區需不需要標志?如果沒有會怎么樣?”“現在我們的游戲區沒有標志怎么辦?”以圖書角為例,教師引導幼兒思考應畫哪些標志、需遵守哪些規則,并鼓勵幼兒用動作表現規則,如“輕聲細語”“一頁一頁翻書”等。在此過程中,教師注重因材施教,幫助能力強的幼兒實現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引導能力稍弱的幼兒嘗試模仿同伴的作品和創作過程,設計標志。活動中,教師提供豐富的材料,如白紙、彩紙、剪刀等,讓幼兒自由選擇設計區域。幼兒完成標志設計后,自主介紹區域規則,最后將制作好的標志粘貼在相應區域,形成規則。規則制定好后,進區規則牌成為幼兒關注的焦點,他們會在空閑時間主動觀看、交流規則,且在游戲中能自覺依據規則提醒同伴,規則意識得到有效強化。
二、標志學習中幼兒規則意識培養的效果
(一)幼兒提高遵守游戲規則的意識
中班時,幼兒的規則意識較為薄弱,以接力比賽為例,即便教師反復強調規則,仍有幼兒出現隨意插隊等違規行為,導致游戲節奏混亂。本學期開展標志學習后,幼兒能自發地將體育游戲規則與直觀標志結合。在“人、槍、虎”游戲中,幼兒能夠繪制卡通角色圖案與動作示意圖;在“看誰扔得遠”游戲區域,幼兒能與同伴設置地面標志線和圖文標志牌。
這些標志顯著提升了幼兒的規則意識。游戲中,幼兒能通過觀察標志快速理解規則,同伴違規時也會主動依據標志予以提醒。標志學習后,幼兒在體育游戲中對規則的遵守率逐步上升,違規行為大幅減少,游戲秩序明顯改善,體現了規則意識的內化。
(二)幼兒學會利用規則解決游戲中的矛盾
在班級游戲中,幼兒因爭搶玩具、角色分配不均產生矛盾的情況十分常見。以往,幼兒往往依賴教師介入調解,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戲中,多名幼兒爭搶熱門角色,或是建構游戲中爭奪特定積木,最終都需教師出面引導和協調。
這種解決方式雖能暫時平息紛爭,卻難以培養幼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開展標志學習與規則制定活動后,教師引導幼兒自主探索解決矛盾的方法。通過討論,幼兒引入“包剪錘”“黑白配”“輪流使用”等公平規則,并將其轉化為直觀的圖畫標志,如用剪刀、石頭、布的卡通圖案代表“包剪錘”,用時鐘圖案表示“輪流使用”。教師鼓勵幼兒在游戲前選擇規則標志并張貼,作為解決矛盾的依據。每日集體談話時,教師選取典型矛盾案例,引導幼兒結合規則來分析并解決。實踐顯示,班級幼兒“告狀”行為減少,大部分幼兒能主動提議用規則化解矛盾,有效提升了問題解決能力。
(三)幼兒成為家園共育中規則意識的傳遞者
家園溝通發現,標志學習使幼兒的規則意識延伸到家庭生活。許多家長反饋,幼兒會主動提醒家人遵守規則。例如:過馬路時,幼兒會指著交通信號燈和“紅燈停、綠燈行”標志,阻止闖紅燈的家長;有的幼兒會提醒吸煙的家人注意“禁止吸煙”標志,或督促家人按垃圾分類標志投放垃圾。
這些行為表明,幼兒不僅理解了規則的重要性,更形成了遵守規則的自覺性。家長普遍反映,孩子在家中更加自律,家庭規則沖突減少,幼兒的規則意識在家庭場景中得到進一步鞏固,實現了家園共育的良性互動。
三、結語
標志學習作為一種符合幼兒認知特點的教育方式,在大班幼兒規則意識培養實踐中具有顯著成效。通過初識標志激發興趣、學習標志理解規則重要性、與游戲相結合制定和體驗規則等一系列實踐活動,幼兒逐步從被動接受規則轉變為主動制定與遵守規則,規則意識得到有效提升,實現了從他律向自律的過渡。同時,幼兒的規則意識不僅體現在幼兒園生活中,還延伸到家庭與社會生活場景,對幼兒社會性發展及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具有積極意義。未來的幼兒教育,可進一步深入探索標志學習與幼兒規則意識培養的結合方式,不斷優化教育策略,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提供更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