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沙水游戲研究的緣起
沙水區游戲的研究源于幼兒對戶外沙水活動的天然探索欲。當孩子們在沙池發現濕沙可以塑形,并觀察到水與沙的滲透關系后,他們從堆砌城堡、挖掘“寶藏”等基礎游戲,轉向有目的地挖造一個“小池塘”。
在持續的沙水互動中,幼兒積累了對濕沙塑形規律、水沙滲透關系的認知,他們會自發探究“如何讓水在沙中留存”“探究沙池坡度對水流的影響”等問題。這些源自游戲的真實問題與探索行為,引發了教育者與研究者的關注:教育者發現幼兒在實踐中自然建構了科學、工程等領域的基礎概念;研究者則從中捕捉到兒童認知發展的關鍵線索。
基于此,沙水區游戲研究正式啟動。教師通過系統觀察、記錄幼兒的材料選擇、問題解決策略及合作模式,探究幼兒在真實情境中的學習機制,從而為教育實踐提供科學依據。其核心價值在于彰顯游戲作為幼兒主動建構知識的重要載體,蘊含著科學探究與工程思維啟蒙的教育價值,對推動幼兒認知與社會性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二、案例特色:從無序挖掘到系統建構
(一)池塘規劃:從混亂挖掘到約定先行
1.初次挖掘:混亂中的探索
孩子們首次嘗試挖池塘時,雖討論了形狀與大小,卻因缺乏協調、沒有明確起止點,很快就出現多人操作時無序踩踏、深度控制不當、輪廓模糊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孩子們通過集體討論總結出四點關鍵經驗:明確分工、預設輪廓、控制深度、規范操作。
2.二次實踐:約定導向的成功建構
第二次嘗試,孩子們主動遵循約定:先以樹枝勾勒出橢圓形池塘輪廓,再按“先周邊后中心”的順序合力挖掘。
為加深池底,他們創造性地從沙池邊緣搬運沙子墊高外圍,形成“池壁高、池底低”的形態。當發現邊緣因挖沙向外延伸變長,形成類似“小河”的形態時,他們順勢調整輪廓,最終成功挖出形狀清晰、深度適宜的池塘。
3.學習價值:從操作到思維的進階
孩子們通過一次次試錯總結經驗,最終達成目標。首次挖掘時的混亂讓他們意識到規劃的重要性,于是共同制訂了“挖池公約”。這些源自實踐的約定,在第二次挖掘時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這個過程中,團隊合作的價值逐漸顯現:多人協作不僅提升了挖掘效率,更讓孩子們發現了單獨操作時易被忽略的細節。面對踩踏邊緣、沙子揚入眼晴等意外時,他們將挑戰轉化為學習契機,在約定中補充了“禁止踩踏邊緣”“控制鏟沙力度”等安全細則,展現出從問題中反思改進的能力。
這場挖池塘的活動,早已超越了簡單的挖沙游戲。孩子們在實踐中理解了形狀與空間的關系,不僅感知了沙子的可塑性等物理特性,更在合作中學會了分工與溝通。當他們自發形成約定規范行為、用集體智慧解決問題時,在潛移默化中也形成了關于科學、工程與社會協作的初體驗一一這種源自興趣的主動探索,正是幼兒學習最本真的狀態。
(二)問題解決:材料試錯中的科學思維
1.儲水難題:池塘里的水不見了
當孩子們挖好池塘后,便開始往池中引水。憑借前期沙池游戲經驗,他們很快連接好引水裝置,水逐漸流入池塘。但不久后他們發現水位持續下降一一水滲入了沙層。
孩子們隨即展開討論,提出多種解決方案:“水太少了,得一直加水?!薄吧匙訒趺崔k?”“幼兒園池塘鋪了鵝卵石就不漏水,我們也試試!”“用防水雨衣能擋住水滲下去?!?/p>
隨后,他們在沙池邊找到兩筐鵝卵石,又從教室取來養小魚用的塑料紙和防水桌布。一開始,孩子們把鵝卵石鋪在池底,壓實后又往其中注水,起初池水未滲漏,可幾分鐘后水逐漸流走,這一方案宣告失敗。
第二次,孩子們嘗試使用養小魚的塑料紙,雖能暫時蓄水,但因尺寸不足無法鋪滿池底,仍存在滲漏問題。
最終,他們選用防水的一次性塑料桌布鋪設池底。再次注水后,池水完全留存,成功解決了滲漏難題。
通過討論、搜尋與材料驗證,孩子們發現:防水塑料桌布和一次性塑料紙能有效阻隔水滲透,而鵝卵石因縫隙較多會導致池水被沙層吸收。這一探索過程不僅解決了小池塘的滲水問題,更讓他們在“提出假設 -動手驗證 - 優化方案”的實踐中,獲得了關于材料防水特性的直觀認知,實現了科學探究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成長。
2.防風挑戰:起風了怎么辦?
在第三次游戲時,戶外刮起了大風,剛鋪好的塑料桌布險些被風吹跑。孩子們見狀紛紛討論:“桌布都被吹亂啦!”“這樣池塘太難看了?!薄暗糜脰|西把沙子上面的桌布壓住才行?!庇泻⒆犹嶙h:“可以用鵝卵石和積木來壓呀!”
于是,孩子們到建構區找來積木壓在池塘周圍。起初他們也嘗試用鵝卵石壓邊,但覺得擺放雜亂不夠美觀,便將鵝卵石移至池塘底部,還說:“把鵝卵石鋪在桌布上,這樣既能壓住桌布,又能裝飾小池塘呢!”
當遇到起風導致桌布被吹亂的問題時,孩子們立即展開討論并提出解決方案:有的建議用物品壓住桌布防風,有的提議用鵝卵石和積木增強桌布的穩定性。這一過程中,孩子們展現出獨立思考去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通過放手讓幼兒自主探索,有效激發了他們的主動性與自信心。這種“把問題交給孩子”的互動模式,不僅有助于當下問題的解決,更讓他們在后期沙水游戲中持續保持探索熱情,不斷實現游戲體驗的升級。實踐證明,給予幼兒獨立思考與嘗試的空間,能為其成長構建更具活力的學習環境。
三、池塘建構:從單一水池到生態系統
(一)基建工程:小橋與圓柱的結構搭建
完工后,孩子們熱烈地討論起布置方案:“放些鵝卵石吧!”“建座小橋就更像真池塘啦!”“周圍圍一圈圓柱怎么樣?”…大家先往池里投了鵝卵石,接著分頭搭建小橋和圓柱。
1.小橋搭建:從“卡殼”到“成形”的試錯探索
徐宇宸選了長條積木直接架在池面,雖能承重但不夠美觀。殷子航找到拱形積木,卻卡在了“怎么固定橋面”上。周洲和賈子一建議用沙子固定,于是大家分工合作,先用干沙嘗試固定,可沙層總是滑落。他們隨即調整策略:將干沙倒入水桶加水攪拌,用濕潤的沙子反復按壓塑形,終于建成兩座堅實的橋墩,成功將拱形積木固定在池面上。
另一邊,徐宇宸和陳天浩用模具做橋墩:他們找來兩個規格一致的模具,往模具中灌滿濕沙后分別置于池塘兩側,小心翼翼地脫模以制作橋墩,但脫模后的橋墩不夠堅實,積木剛放上去就塌陷了。兩人并未氣餒,反復調整沙子與水的配比,重新灌沙、脫模,終于在多次嘗試后成功架起了長積木。
2.圓柱固定:從“傾倒”到“穩固”的方法創新
緊接著,孩子們開始在池塘周圍固定圓柱體。直接擺放的圓柱體極易傾倒,孩子們嘗試將大圓柱插入沙中,過程頗為費力,放好后發現并不牢固。殷子航想出妙招:先在沙中挖洞,再將圓柱體埋入固定。孩子們兩兩協作,依照這個方法很快就完成了池塘周邊的圓柱固定工作。
3.實踐價值:游戲中的經驗生長點
孩子們創造性地搭建了小橋與圓柱,用濕沙固定橋墩、埋置圓柱,在試錯中總結經驗,全程展現出極強的探索欲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作為活動的支持者,放手讓孩子自主探索,僅在旁觀察記錄、適時引導,這種等待恰是保護探索欲的關鍵。這一過程,孩子們在實踐中自然習得了科學知識與工程思維,也讓我們看到游戲對幼兒學習與成長的重要意義,教育者應持續為孩子提供自由、自主的探索空間。
(二)生態裝飾:漂浮植物與場景創設
孩子們發現幼兒園的大池塘里有一些植物,因此萌生了自制漂浮植物的想法?;氐浇淌液?,他們在美工區找到了原木片、紙盤和黏土盒子作為植物底部支撐,接著在底部粘好黏土固定、插入樹枝,最后用綠色黏土捏出小葉子進行裝飾。
下午起床后,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將自制植物放到挖好的小池塘里。用原木片和紙盤制作的植物成功漂浮在水面,而黏土盒子做的植物因重心不穩倒入水中。盡管如此,整體裝飾效果依然不錯。在孩子們的巧手下,小池塘煥然一新,接下來便可以邀請小魚朋友“入住”了。
這一過程中,孩子們既鍛煉了動手與創意表達能力,也直觀感知了浮力與重心的關系,教師放手讓幼兒自主探索,使得裝飾過程成為科學與藝術結合的學習體驗。
四、案例反思:游戲中的深度學習啟示
在“小池塘”沙水活動中,孩子們展現出自主探究的專注與愉悅,以圖畫等方式大膽表達觀察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案。這一過程不僅是日常沙水活動的縮影,更是他們主動建構知識的成長見證。
從無意識游戲到有意識探究,孩子們逐步形成“提出問題→嘗試解決 - 反思優化”的學習路徑。面對引水滲漏、結構坍塌等挫折時,他們通過多次試錯積累經驗,如調整沙水比例、改良固定方式,展現出不畏失敗的韌性。
活動中,孩子們自然發展出辯證思維與科學態度:從隨意挖掘到按“規劃一挖掘 - 加固”的流程有序操作,通過觀察材料特性(如鵝卵石縫隙滲水、塑料桌布防水)、提出假設(用積木壓桌布防風)、驗證方案(如自制漂浮植物測試浮力),逐漸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通過這一活動,我們認識到教育者需繼續以“放手探索 + 適時引導”的方式,支持幼兒在分工合作中深化工程思維、在創意裝飾中發展藝術表征,讓游戲真正成為激發好奇心與創造力的成長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