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展科學教育時,教師既要考慮幼兒的發展需求,重視其探究能力的發展,也要從實際生活出發,結合幼兒感興趣的內容設計科學活動。通過探索幼兒感興趣的生活現象,提升其科學探究積極性,讓他們在主動思考與實踐探究中加強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初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興趣和能力。本文以“神奇的光”活動為例,深入探討如何在幼兒園科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為創新與優化幼兒教育活動積累更多的經驗。
一、科學活動中培養幼兒探究能力的意義
幼兒階段是個體成長發展的啟蒙階段,來自成人的科學教育和引導,既能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萌芽與發展,也能為幼兒的后續學習和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科學活動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能較大程度地鍛煉幼兒的思維和實踐能力,讓他們在主動探究中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產生自我成就感。另外,幼兒也能慢慢形成主動思考的好習慣,在遇到困難時會多次嘗試解決問題,增強問題解決能力。
多樣化的科學活動還能幫助幼兒正確認知科學知識,產生更強烈的科學探究興趣,科學素養得到進一步提升。在探究掌握科學知識的過程中,幼兒能增強自信心,提高獨立性,學會思考問題,自主作出選擇。此外,也能培養幼兒的溝通與合作能力,學會互相幫助,促進創造性能力的萌芽與發展。
二、科學活動中培養幼兒探究能力的舉措
1.抓住教育時機,引導幼兒思考
雨后,幼兒園附近出現了罕見的彩虹,幼兒都感到非常驚奇,并在觀察彩虹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的疑惑:“彩虹是怎么出現的?”“彩虹多久會消失?”…結合幼兒對彩虹的興趣,教師嘗試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幼兒探尋彩虹形成的原理,并適度進行衍生與拓展,讓幼兒加強對光學知識的理解和對多種光學現象的認知,以積累更多的知識和經驗。
教師應用多媒體展示了更多彩虹的景象,并引導幼兒觀察思考:“彩虹有多少種顏色?”“我們能不能制作出‘彩虹’?”這樣的問題既提升了幼兒的探究興趣,又讓他們對接下來的“彩虹制作”活動充滿期待。幼兒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彩虹是怎樣形成的,也想知道怎么制作“彩虹”。
接下來,在觀察圖片的過程中,幼兒用畫筆認真記錄下“彩虹”里有哪些顏色,并結合不同的“彩虹”照片記錄不同顏色的位置。通過觀察與記錄,幼兒很快發現彩虹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組成,并且七個顏色一般都有固定的位置。
結合幼兒的發現,教師再次提出了新的引導性問題:“為什么這其中顏色的位置是固定的?”這一問題成功激發了幼幾的探究興趣,教師鼓勵他們大膽提出不同的猜想,為后續的科學教育活動開展進行鋪墊。在思考的過程中,幼兒也結合觀察到的內容以及對不同顏色的認知提出了各自的猜想:“有的顏色重、有的顏色輕!”“它們排好了隊伍的,所以不能變。”…在鼓勵幼兒思考的過程中,教師將幼兒的想法進行了總結與記錄,為下一步探究做好準備。
2.聯系生活場景,深入探究理解
為了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教師先創設了一個生活化情境,用噴水玻璃板展示了光穿過水滴會變換顏色的現象,并引導幼兒結合“彩虹”景象和噴水玻璃板展示的景象思考彩色的光是怎樣出現的,讓幼兒在觀察中尋找共同條件。
在這一過程中,幼兒積極分享了自己的理解,有的認為是光發生了變化,有的認為是玻璃板讓光變了顏色,也有幼兒敏銳地發現了小水滴的作用。結合幼兒的猜想,教師引導幼兒一起通過將光照射在無水玻璃上、將水噴在透明塑料片上等方式找出了影響光顏色的真相一一小水珠導致了光的顏色發生變化。結合這一發現,教師又用多媒體課件和動畫展示了彩虹的形成過程,讓幼兒明白了其中蘊含的科學道理,巧妙地將光的“波長”轉化為幼兒容易理解的“身高”,結合日常的排隊活動幫助幼兒理解“彩虹”
七個顏色固定的原因。
在引導幼兒充分了解彩虹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再次提問:“我們可以制作彩虹嗎?”有了前面探究活動的鋪墊,幼兒提出可以用沾水的玻璃板或者透明塑料片進行嘗試,制作人工“彩虹”。結合幼兒的提議,教師分發了事先準備好的小手電、塑料片等,讓幼兒結合自己的理解與想象進行科學實驗的構思與設計。
按照不同的理解與猜想,教師引導幼兒進行了分組,讓想法相似的幼兒在一起進行探究,從不同角度探尋怎樣制作“彩虹”。幼兒以自己的猜想為基礎,很快便開始了各種嘗試:有的調整手電光的角度,有的增加塑料片上的水珠,有的折疊塑料片。在嘗試與探索的過程中,教師不時提醒幼兒用繪畫記錄探究發現,不斷培養幼兒的探究與總結歸納意識。
3.延伸與思考,鍛煉幼兒思維
在觀察幼兒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就幼兒遇到的問題進行記錄。待幼兒結束探究活動后,教師先引導幼兒分享各組的新發現,讓他們結合記錄分享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并提出了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如“你們是怎么發現這一點的”“是誰最先提出這點的?后面你們又有了什么新的發現”等等。通過啟發性問題,教師逐步引導幼兒回顧剛剛的探究與合作過程,逐漸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
以各小組幼兒分享的探究成果為基礎,教師從光、水珠、透明塑料片三個角度出發進行了總結,整合幼兒的方法,集中展示了“彩虹”的三種常規制作方法,并讓幼兒結合多媒體視頻強化了對“彩虹”制作方法的認知與理解。而在總結過程中,教師還引導幼兒進行了互贈小紅花活動,把小紅花送給自己覺得最棒的小朋友,并通過“贈花”活動有意識地引導他們進行評價。
“我們現在已經掌握了‘彩虹’的制作方法,那用‘彩虹’可以做些什么?”教師嘗試以問題引導幼兒從實際角度出發思考,拓展思維面,認知學習科學知識的意義。在問題的引導下,幼兒也開始了新的探索活動,主動應用表達、繪畫的方式進行構思,嘗試將彩虹應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幼兒提議將彩虹變成游樂園的招牌,這樣可以節約電能;有的幼兒建議將彩虹變成路燈,讓夜晚也五彩繽紛;有的則認為可以將彩虹用作拍照的背景,拍擾好看的照片。
通過現實生活的應用與延伸活動,幼兒打開了想象的大門,將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進行了銜接,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鍛煉了探究思維能力與創造性思維水平。
4.實踐與創新,鼓勵幼兒探究
借助“彩虹”現象,教師還設計了新的實踐活動,讓幼兒思考除了“彩虹”以外,還有哪些與之相關的想象,并鼓勵幼兒說一說自己對這些現象的理解。在分享過程中,幼兒提出了“筷子魔法”一筷子在水中會折,但拿出來又會恢復原樣。教師鼓勵幼兒運用繪畫的方式記錄自己的發現和猜想,并在父母的幫助下探索這些神奇現象的形成原因,也想一想這些現象還可以幫助自己做什么。
在引導幼兒用繪畫記錄自己的發現和探究過程期間,教師應用線上家長群進行溝通合作,邀請家長陪同幼兒進行探究活動。同時,教師還邀請家長結合幼兒的發現查閱資料,用更適合幼兒的方式解答各種現象的形成原理。
在邀請家長參與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幼兒園也開展了親子科學分享活動,引導幼兒與家長共同展示自己的發現以及創新想法等,讓幼兒結合科學知識進行自由想象,構思未來世界。在分享活動中,幼兒可以用繪畫、模型等展現自己的想象,也可以用多種方式描述自己的想象。通過分享活動的開展,教師不僅構建了良好的家園共育機制,還進一步發揮了科學實踐活動的促進作用,讓幼兒在主動探究與實踐中創新,培養了他們知識應用能力與問題解決的意識。
三、結語
在“神奇的光”科學活動中,教師不僅激發了幼兒的科學探究興趣,還引導他們在主動探究與思考中加強了對光學知識的理解,增強了其科學探究的意識與能力。在思考與探究的過程中,幼兒也從生活角度出發,通過彼此之間的合作互助等解決了問題,積累了相關生活經驗和科學知識。通過此次活動的開展與總結,我們發現科學活動應重視幼兒的感受與想法,多從他們熟悉和感興趣的內容切入,如此才能更好地激發其探究興趣,增強其探究實踐能力,促進其思維活躍發展,為幼兒的茁壯成長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