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素養的培養應從幼兒階段開始,而生活經驗作為幼兒認知世界的重要基礎,對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具有關鍵作用。當前,幼兒園科學區活動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脫離幼兒實際生活、探究深度不足的問題。如何在科學區活動中充分利用幼兒的生活經驗,設計出富有探究性和實踐性的學習內容,成為提升科學教育質量的重要課題。本文選取科學區活動“種子的變化”這一切入點,例證如何讓幼兒在熟悉的自然現象中開展觀察與實驗,從而促進其科學思維、探究能力,以及情感體驗的同步發展。
“種子的變化”主題活動的設計與實施
1.活動背景與主題選擇依據
在科學活動主題的選擇上,教師必須考慮班級幼兒已有的共性經驗與科學探究的可行性、必要性。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頻繁接觸各類種子,從餐桌上的豆類、雜糧,到自然環境中的果實與植物,這些身邊常見的自然元素為科學探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種子作為植物生命的起點,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自然變化和生命奧秘,具備明顯的動態性、可觀察性和可操作性。幼兒對種子天然懷有好奇心,但由于經驗局限,他們對種子的認知往往零散、片面,缺乏系統性理解。
觀察并記錄一粒種子的變化,既貼近幼兒生活,又因為種子發芽、生根、長葉等過程所具有的自然生長節奏,具備連貫、漸進的觀察特性,可以有效激發幼兒的持續關注與深度探索,幫助他們形成對時間的感知以及對生命成長的過程性理解。同時,通過親身種植與照料,幼兒能夠在真實互動中體驗植物成長需要的多種條件,培養初步的科學精神與生態意識。
2.活動目標設定
科學區活動的目標設計需涵蓋認知、技能與情感態度三個維度,確保幼兒在科學領域的經驗和能力發展為核心,并且為教師在整個活動的推進上提供主線思路。圍繞“種子的變化”主題,我們的活動目標定位如表1。
3.活動實施步驟
“種子的變化”主題活動按照“生活經驗喚醒→觀察體驗深化 $$ 現象分析推理一拓展延伸探究”的順序展開,層層遞進、步步深入。
表1.“種子的變化”主題活動目標
生活經驗喚醒階段,通過集體討論與分享活動,鼓勵幼兒講述自己見過的種子如瓜子、綠豆、玉米等,描述對種子生長的印象或經歷。教師展示各種種子實物,引導幼兒觀察它們的外形差異,包括顏色、大小、形狀和表面質地,激發幼兒的興趣與探究欲望,為后續科學探究打下情感與認知基礎。
觀察體驗深化階段,幼兒在科學區親手種植種子。我們特地選擇了生長周期短、易于觀察的種類,如綠豆、黃豆、小麥等,分別采用土培、水培等不同培養方式,以便后續觀察對比。幼兒每天定時觀察種子的變化,記錄發芽、長根、抽芽、長葉等現象,繪制觀察圖,記錄文字描述。教師鼓勵幼兒細致觀察植物的變化,如種子胚根的伸展、胚芽的破殼而出、第一片真葉展開等細節,逐步培養系統觀察的習慣。
現象分析推理階段,在種子生長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問題。如:為什么有的種子長得快,有的長得慢?為什么有的種子不發芽?針對這些問題,組織幼兒討論并推測,形成初步假設,然后開展小實驗進行驗證。教師可引導幼兒控制變量,比較不同光照、水分或溫度條件下種子的發芽情況,觀察并記錄結果,從而理解植物生長受多種因素影響的科學原理。
拓展延伸探究階段,進一步引導幼兒探索種子類型與發芽條件的關系。我們組織了種子分類活動,讓幼兒了解不同植物種子的多樣性及其適應特性。鼓勵幼兒自主設計探究方案,如比較濕棉花與干棉花環境下種子發芽的速度與狀態,記錄數據,繪制生長曲線圖。
4.回歸到日常經驗延伸
教師通過發放親子探究單,將對種子的關注和觀察拓展至家庭,讓幼兒在家庭生活中參與科學探究,并與家長討論。
在親子合作完成觀察記錄與階段性總結過程中,家長與幼兒一起討論種子變化,提出假設并動手驗證。例如,設置家庭小實驗,比較不同水溫及浸泡時間下種子發芽的速度,通過實踐深化科學探究體驗。
為增強互動性,幼兒園定期開展“家庭科學小講堂”,邀請多組家庭分享觀察過程、展示記錄成果,互相學習,拓展經驗。
二、基于幼兒生活經驗的科學區活動設計和實施原則
以本活動的整個實施過程為樣本,我們可以明確,基于生活經驗的幼兒園科學活動設計研究有以下幾個設計和實施原則:
1.尊重幼兒已有經驗,激發內在探究動力
幼兒對世界的初步認識源自日常生活經驗,這構成了他們探索自然現象的重要基礎。在科學區的活動設計中,教師應充分了解幼兒已有的認知經驗,通過科學區的材料、場景、主題設計等,為幼兒和領域核心經驗之間搭建橋梁,激發他們內在的探究興趣。活動前期,教師引導幼兒分享對種子的認知和種植等體驗,有效喚起他們的好奇心,形成探究動機,為科學活動的深入開展奠定基礎。
2.注重過程體驗,構建系統認知框架
科學探究強調過程的完整性,重視幼兒在觀察、提問、實驗、記錄與表達中的全方位體驗。在本次活動中,幼兒通過連續觀察種子發芽與生長的變化,逐步建立了關于植物生長規律的初步認知。教師在過程中適時引導,幫助幼兒理清觀察現象與科學推理之間的關系,促使他們在探究中發展邏輯思維與系統歸納能力。
3.多感官參與,提升綜合感知能力
科學探究需要多感官的協同參與,以豐富幼兒的感性認知基礎。活動中,幼兒用視覺觀察植物的外形變化,用觸覺感知植物各部位的質地變化,用嗅覺體驗植物散發的氣味,不同感官信息相互補充,增強了對植物生長全過程的真實感受。多感官參與不僅提升了幼兒的感知敏銳度,還促進了他們對自然現象整體性的理解,為科學思維的建立提供了多維支撐。
4.創設真實、動態的學習情境
科學區環境的設計注重自然性與動態變化,力求為幼兒提供開放、真實、可探索的學習空間。材料準備方面,我們精選綠豆、黃豆、玉米、小麥等易發芽、變化明顯的種子,并配備透明培養容器、不同質地的土壤、噴壺、放大鏡、小鏟子、溫濕度計等操作工具,確保幼兒能從多維度感知種子變化過程。
環境布置上,我們分別設立了“種植觀察區”“實驗探究區”“記錄分享區”,每個區域匹配相應的材料與記錄工具。種植觀察區布置小型種植臺,標明種植時間與種子種類,引導幼兒進行連續觀察。實驗探究區提供控制變量實驗所需器材,如光照遮擋布、水培托盤等,鼓勵幼兒自主開展探究實驗。記錄分享區設置圖文并茂的記錄板和展示墻,供幼兒張貼觀察日志與實驗成果,實現探究經驗的可視化與分享交流。
表2.“種子的變化”主題活動目標達成度
環境的動態性亦十分重要。隨著種子的生長變化,教師需及時調整環境布置,如補充記錄表格、更新觀察引導語等,激發幼兒持續關注與深入探究,通過科學合理的環境與材料支持,為幼兒探究提供充足的條件與豐富的可能性。
三、活動效果分析與反思
1.活動成效分析
通過“種子的變化”主題活動,幼兒在科學認知、探究能力和情感體驗等方面均表現出積極變化,主題目標基本達成(見表2)。
整體來看,活動不僅實現了預期的教育目標,也激發了幼兒持續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為后續科學區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問題反思與優化建議
活動雖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反思的問題。個別幼兒在持續觀察與細節記錄方面存在困難,容易出現興趣分散、記錄敷衍等現象,影響了科學探究的系統性與完整性。部分幼兒在面對復雜變化時,推理與表達的能力尚顯薄弱,需要教師提供更具體的思考和表達支架,從而幫助幼兒逐步構建清晰的科學認知框架。
家庭參與度的差異亦影響了活動的延伸效果。盡管大部分家長能夠積極配合親子種植與觀察任務,但仍有少數家庭因缺乏科學教育意識或時間安排不合理,未能有效支持幼兒的連續探究,導致部分幼兒在家庭觀察環節中缺乏系統記錄與反思的機會。
針對上述問題,可以有如下優化策略:在活動初期設置更為細化的觀察任務,引導幼兒關注關鍵細節,并通過豐富的記錄表模板提升觀察與表達的規范性;加強家園共育指導,提供具體、可操作的家庭科學活動方案,并通過家長交流平臺及時反饋與交流,促進家庭對科學探究活動的持續支持。
基于生活經驗設計的幼兒園科學區活動,不僅促進了幼兒科學素養的自然生長,也深化了他們對生命現象的尊重與理解。通過“種子的變化”主題探究,幼兒在真實體驗中建構了科學認知體系,激發了持續探究的內在動力。未來,科學區的活動應更加關注生活與自然的緊密結合,培育幼兒獨立思考、探索世界的能力,使科學精神在白常體驗中自然扎根,幫助其全面、長遠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