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童為本”的理念指引下,建構區作為幼兒通過操作材料、創造性建構實現經驗積累的重要空間,其價值釋放依賴科學適宜的環境創設。在建構游戲中,幼兒通過材料探索與同伴協作實現自主學習;教師需與幼兒共同創設豐富多元的建構區環境,激發其興趣,引導其主動參與,最終實現自由選擇、自主創意、自我管理與自發學習。然而,當前幼兒園建構區環境創設仍存在成人化傾向顯著、材料適切性不足、與幼幾發展需求脫節等問題,亟須從理論與實踐層面重新審視其環境創設邏輯。
一、建構區環境創設的現實問題
(一)空間布局:成人主導傾向顯著
當前幼兒園建構區環境創設中,成人主導的設計思維占主導地位。教師多從美觀性、便利性角度規劃空間,忽視幼兒的實際操作需求與興趣偏好,導致幼兒在建構游戲中處于被動接受狀態,難以自主選擇材料、規劃游戲進程。這種現狀既抑制了幼兒的創造性思維,也削弱了其在游戲中解決問題、合作互動的機會,與“以幼兒為主體”的教育理念相悖。
(二)材料投放:適切性與動態性不足
提供種類豐富、數量充足、層次適宜的操作材料,是吸引和滿足幼兒自主建構需求的重要條件。教師在投放班級建構區材料時雖注重豐富性,但仍存在明顯問題:材料類型以成品積木為主,低結構材料匱乏,極大地限制了幼兒的想象與多樣化建構需求;年齡適配性不足,未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展特點;缺乏動態更新機制,材料投放長期一成不變,未能根據幼兒的興趣變化與游戲進程靈活調整,導致幼兒對建構區的興趣逐漸減退。
(三)功能設計:與幼兒發展需求脫節
建構區功能設計需通過貼近生活的情境創設與完善的互動支持,為幼兒提供激發創造力、促進跨領域學習與社會性發展的建構游戲環境,但目前仍存在兩大問題:一是環境主題多由教師單方面預設,與幼兒生活經驗脫節,導致幼兒缺乏探究熱情,削弱了建構區的教育價值。二是建構區環境缺少合作交流的設計元素,難以引導幼兒溝通、協商與分工,阻礙其社會性發展。
二、建構區材料投放與環境優化策略
本研究立足幼兒視角重構建構區環境,以“好玩、豐富、妙用”為核心,探索材料投放與環境優化策略,打破傳統模式局限,讓建構區成為支持幼兒主動探索、深度學習的載體,為其多維發展提供實踐方案。
(一)“好玩”的材料,激活探索欲與創造力
1.開放多變,隨心搭建
低結構建構材料如同充滿魔力的創意源泉,以其開放多變的特性,為幼兒的想象與探索搭建起廣闊舞臺。這類材料沒有固定玩法和預設形態,就像等待幼兒賦予生命的“空白畫布”,憑借極高的開放性,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
幼兒可通過拼接、壘高、穿插等多樣化操作,將零散的材料自由組合,讓平凡的物品變身為充滿個性的創意作品。在此過程中,幼兒不僅鍛煉了手部精細動作,更在自由探索中實現空間認知、邏輯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全面發展。
在一次與幼兒共同商討建構區需添加的輔助材料時,幼兒提出希望增加雪花片、軟體積木、塑料顆粒積木等造型多變的材料。在幼兒手中,雪花片可變成皇冠、恐龍、飛船;軟體積木能搭出坦克、游樂場;塑料顆粒積木則憑借其獨特的鑲嵌組合方式,層層壘高,從小屋“生長”成摩天大樓。這些材料的“變身”過程,既展現了幼兒的個性化創意,也體現了游戲材料與幼兒發展需求的適配性,讓建構區成為幼兒自由探索、創意進發的樂園。
2.跨區聯動,創意升級
依據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與“鷹架理論”,區角游戲中的跨領域材料聯動能為幼兒創設支持性環境,通過多元材料的組合運用促進幼兒高階思維發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強調各領域內容需有機聯系,跨區聯動正是這一理念的實踐一一它打破區角界限,構建整合性學習場景,推動幼兒多領域能力協同發展。
在大班幼兒的區角游戲實踐中,跨區聯動呈現出顯著的教育成效。以“社區生活體驗館”主題游戲為例,幼兒將建構區的木質積木作為基礎架構,應用平鋪、架空、圍合等建構技能搭建醫院、超市等立體場景,展現空間與力學認知。借助美工區彩紙、黏土制作“醫療器材”“生鮮蔬果”等道具,完成元素具象化;搭配角色扮演區服飾模擬社會交往場景。這種跨區聯動模式不僅拓展了建構材料的功能邊界,更通過游戲情節的縱深發展,將零散的經驗整合為系統性認知,有效推動幼兒從單一技能操作向復雜問題解決的深度學習轉變。
(二)“豐富”的材料,滿足個性化發展需求
1.多元材料,激發創意表達
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對游戲材料的指導原則,充足且多元的建構材料是激發幼兒主動探索、實現創造性發展的重要載體。材料的多樣性不僅能滿足幼兒個性化的游戲需求,更能為其提供豐富的感知與操作機會,促進空間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及創新意識的發展。
在建構區環境創設實踐中,教師通過繪畫表征、民主投票與主題談話等方式,尊重幼兒的主體性,收集其對材料的真實需求。軒軒表示:“我想要彩色的彎管道積木,這樣能搭出會轉彎的過山車軌道!還要軟軟的泡沫磚,用來建一個摔不疼的蹦蹦城堡,再加上可以串起來的圓環積木,做城堡的大門。”朵朵則期待:“我想加一些帶小孔的木質片和麻繩,用繩子把木片串起來做籬笆;還要星星形狀的磁力片,拼出會發光的星空屋頂;再放些瓶蓋當小石子,鋪出花園里的小路!”這些充滿童趣的創意,既體現了幼兒的空間規劃能力,也展現了其對材料特性的敏銳感知,印證了豐富的材料類型能有效支持幼兒將想象轉化為實踐,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中實現深度學習。
2.多維環境,賦能綜合素養
正如瑞吉歐“環境即課程”理念所倡導的,建構區作為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載體,其環境創設應具備教育性、互動性與開放性,通過空間布局與情境營造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促進其社會性與認知能力協同發展。《綱要》強調,要“為幼兒的探索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多維環境創設正是這一理念的具體實踐。
在“我們居住的社區”主題建構活動中,師幼將建構區劃分為規劃設計角、材料建構區和社區互動館。在規劃設計角,幼兒通過繪制社區藍圖,鍛煉了空間規劃與表達能力;材料建構區里,幼兒利用積木、紙盒等低結構材料,通過壘高、圍合等方式搭建出“便民超市”“社區醫院”“兒童樂園”,并巧用自然物裝飾細節,激發了空間創造力;幼兒在社區互動館開展角色扮演,模擬社區生活場景,提升了語言表達與團隊協作能力。這種多維環境的創設,使幼兒在“做中學、玩中學”的過程中,實現從單一技能發展到綜合素養提升的跨越,彰顯環境作為“隱性課程”的深層育人價值。
(三)“妙用”的材料,科學投放的實踐路徑
1.立足年齡特性,定制投放策略
幼兒在不同發展階段呈現出鮮明的身心特征,建構游戲作為體能與智能協同發展的重要載體,其材料投放需精準匹配幼兒的年齡特點與發展需求。教師可通過以下系統化策略,實現材料投放的科學化與個性化。
(1)年齡分層,精準適配。教師可針對小班幼兒手部力量弱、專注時間短的特點,提供大尺寸、色彩鮮艷的軟體積木與泡沫拼插材料,降低操作難度,激發基礎建構興趣;對于中班幼兒,教師可引入中等尺寸、形狀多樣的木質積木,鼓勵他們組合搭建簡單場景;大班幼兒可嘗試管道、連接件等復雜低結構材料,挑戰多層立體建構,滿足高階探索需求。
(2)動靜結合,多維發展。依據幼兒活潑好動的天性,教師可設計“動態建構 + 靜態創作”的材料組合。搭建大型積木城堡時,可使幼兒通過搬運積木釋放體力,在堆疊中鍛煉空間感知與肢體協調;同時,提供黏土、彩紙等靜態材料,引導他們用黏土捏制城堡衛兵、用彩紙剪裁窗花裝飾墻面,或在畫紙上繪制“城堡探險”故事場景。這種動靜交替的設計,可讓幼兒在體力消耗后通過藝術創作沉淀思維、發展空間感知、鍛煉手眼協調,實現多領域協同發展。
(3)興趣導向,差異指導。教師可依據幼兒的興趣差異實施材料投放。對熱衷力量挑戰的幼兒,可提供重型木質積木與輪胎,促使他們在搬運積木的過程中鍛煉手臂肌肉控制力、協調全身力量,在與重力的互動中感知空間結構。對偏好創意表達的幼兒,教師可增設毛根、紐扣等裝飾材料,如用毛根纏繞藤蔓造型,以紐扣拼貼花朵圖案,為積木城堡添加流蘇彩帶。這種投放既順應幼兒的天性,又通過材料特性設置適宜挑戰,讓每個孩子在興趣驅動中實現動作發展與思維拓展的雙重成長。
2.實施分層投放,深化認知發展
分層投放策略以幼兒能力差異為切入點,通過梯度化的材料供給與活動設計,助力幼兒在適宜的挑戰中實現認知突破,構建良性互動的游戲生態。在建構游戲實踐中,教師可從以下維度落實分層指導。
(1)能力適配,精準分組。在建構游戲中,依據幼兒表現出的能力差異進行科學分組至關重要。有的幼兒能準確把握物體方位與結構比例;有的能熟練使用積木等材料搭建復雜造型;有的遇到困難會主動調整策略。據此,可將幼兒按能力水平劃分為低、中、高三組,確保每組幼兒的空間認知、動手操作、問題解決等能力基礎相近,后續提供適配其發展需求的材料與分層指導,實現分組的精準化與針對性,助力幼兒獲得適宜發展。
(2)動態激勵,多元反饋。采用“任務階梯 + 材料獎勵”機制,幼兒完成基礎搭建后,可自主選擇升級材料,如用彩繩編織藤蔓裝飾城堡屋頂,用磁鐵拼接金屬積木增強橋梁結構穩定性,或兌換迷你動物玩偶構建“森林小鎮”故事場景。這種任務完成度與材料獲取的聯動設計,既強化了目標導向,又通過新穎材料持續激發探索熱情,讓幼兒在“挑戰 $$ 突破 $$ 獎勵”的循環中,實現建構技能與創造性思維的螺旋式提升。
(3)主題浸潤,認知進階。教師可結合主題投放遞進式材料,如在“城市建造”主題活動中,初期可引導幼兒用紙箱、瓶蓋搭建房屋街道;中期引入木質積木、PVC管,讓幼兒挑戰立體交通;后期融入圖紙、量尺,引導幼兒規劃比例、繪制藍圖。材料的層層深入能推動幼兒從具象操作向抽象規劃過渡,促進空間認知與邏輯思維發展。分層投放應打破“一刀切”模式,讓幼兒在最近發展區主動探索,在互動中積累經驗、提升能力,形成互幫互學的氛圍。
3.聚焦成長訴求,創生互動環境
建構游戲的材料投放需深度契合幼兒的個性化成長需求,教師應通過敏銳觀察與積極互動,將材料轉化為支持幼兒主動學習與潛能開發的有效載體,構建充滿生命力的游戲環境。
(1)需求洞察,動態供給。構建“幼兒提議、教師響應”的雙向互動模式。例如,在開展“未來家園”主題活動時,教師收集幼兒對于活動材料的需求后,了解到部分幼兒希望用透明亞克力板打造“玻璃幕墻”,還有幼兒想借助麻繩編織“植物藤蔓”。教師依據這些需求與幼兒共同動態補充材料,將幼兒的興趣轉化為建構探索實踐,有效提升其在游戲過程中的主體參與感。
(2)資源整合,跨域融合。教室應以幼兒需求為核心,整合多元材料資源。例如,在“傳統文化”主題活動中,除常規的建構材料外,教師可特別融入瓦片、竹篾等富有傳統韻味的材質,搭配剪紙、皮影等特色道具。這些材料能助力幼兒搭建廟會、古宅等場景,深化對本土文化的認識。這種打破領域界限的材料融合,不僅豐富了建構游戲內容,也為提升幼兒綜合素養提供了助力。
(3)廢舊創新,賦能創造。教師可鼓勵幼兒參與材料收集與改造,將生活中的廢舊物品轉化為建構素材。例如,在“創意兒童樂園”主題建構中,幼兒收集了塑料瓶、卷筒紙芯、酸奶盒等廢舊物品,搭配毛根、彩紙等輔助材料進行建構。他們用塑料瓶堆疊“旋轉火箭”,卷筒紙芯制作“過山車”,用酸奶盒搭建“冰激凌小屋”。搭建時,幼兒靈活應用吸管加固、膠帶連接等方法解決結構問題。這種實踐既強化了環保意識,又有效提升了想象力與問題解決能力。
綜上,我園立足兒童視角重構建構區環境,是激活幼兒自主探索與深度學習的關鍵。開放多變的低結構材料與跨區聯動設計,可讓幼兒在自由創造中進發創意;多元材料供給與多維環境創設,能切實滿足幼兒個性化發展需求;基于年齡特性與成長訴求的科學投放策略,助力幼兒實現認知與社會性協同發展。這些實踐路徑讓建構區從“成人主導場地”轉變為“幼兒自主學習平臺”。
未來,建構區環境優化需聚焦幼兒動態發展需求,深化材料與環境的教育融合,提升材料適切性與環境支持性,為幼兒全面成長構建更具生命力的發展賦能體系。
參考文獻
[1]虞永平.把環境創設權還給兒童[].幼兒教育,2024(11):4-7.
[2]韓瑩瑩,羅皓潔,丁科瑞.幼兒園區角環境創設意義生成的現狀與思考[].求知導刊,2021(23):11-12.
[3]趙明,白晶.建構區幼兒自主游戲的實施策略[].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0(11):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