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教育中,戶外游戲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教師在組織戶外游戲時,通常會預先規劃、設定一系列規則,如明確的提示、醒目的標記和豐富的游戲材料,以確保游戲的有序進行。[1]在游戲的前期準備階段,教師和幼兒會共同經歷從無序到有序的轉變。最初,游戲可能是無目的且隨意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幼兒逐漸學會自主制訂游戲規則,并在與教師的互動中共同生成、優化規則并達成一致。在此過程中,教師應保持開放和包容的態度,給予幼兒足夠的自由和空間,避免過度干預,讓他們在游戲中實現自主發展,體驗成長的樂趣。
一、從他律到自律:我和規則達成共識
1.還幼兒體驗空間
戶外游戲中,幼兒扮演著多重角色:他們既是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也是游戲表現的評價者,更是游戲規則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應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避免對他們的行為過度控制。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完全放手不管。游戲的秩序和規則對于游戲的順利進行至關重要,教師需在給予幼兒自由的同時,進行適當的引導和規范,從而確保游戲既充滿樂趣又井然有序。通過這種平衡,教師能夠營造既自由又規范的戶外游戲環境,促進幼兒全面而健康地發展。[2]
案例1:快樂高爾夫
初次開展戶外高爾夫游戲時,教師未預設規則,僅提供球桿、球和球洞材料。過程中,教師發現幼兒出現了爭搶球桿、擊球方向混亂以及誤傷同伴等問題;部分幼兒還因不會操作而失去游戲興趣。10分鐘后,沖突爆發:明明被球砸傷大哭,樂樂與軒軒爭奪球桿推揉,多數幼兒抱怨“不會玩”。
于是,教師暫停游戲,組織討論:“你們在游戲中遇到了什么困難?”幼兒反饋:“球亂飛傷人!”“搶球桿!”“我不會用球桿進球洞?!被谟變旱膯栴},教師引導他們思考:“那該怎樣做才能讓這個游戲更加安全與有趣呢?”幼兒提議可以輪流使用球桿、設置等待區等。隨后,教師用橋型圖將游戲問題與解決方案可視化。待再次游戲時,幼兒會先觀察,確認安全后擊球,輪流取桿,未參與者也知道了應在等待區觀摩。幼兒的沖突逐漸減少,游戲也能有序、愉悅地進行。最終,幼兒逐步補充了規則細節,形成“班級高爾夫安全公約”,實現了從無序到自律的轉變。
2.我的規則我做主
在戶外活動中,教師應選擇“大膽放手”,給予幼兒充分的自由去探索和實踐,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幼兒的自主性,也為幼兒形成一定的規則意識提供了寶貴機會。隨著活動的深入,幼兒能意識到規則的重要性,并主動與同伴共同討論、制訂游戲規則。這種“體驗”與“制訂”的循環,讓幼兒在獲得自由的同時,也學會了如何自主管理。在活動中,幼兒成為真正的小主人,他們積極參與規則的制訂過程,并對自己的規則有著強烈的認同感。這些自制規則得到了他們的廣泛認可和遵守,促成良好的游戲氛圍。
案例2:快樂速遞
游戲初期,幼兒因缺乏規則陷入混亂:快遞員隨意堆放包裹,取件員找不到自己的物品;多人爭搶同一快遞單,導致填錯信息或遺漏蓋章;部分幼兒因等待時間過長而焦躁推操。小美因軒軒未簽字確認取件,拒絕交付包裹,兩人爭執不休,游戲被迫中斷。
看到這一現象,教師組織幼兒圍坐討論:“為什么快遞送的不順利?”幼兒指出:“包裹亂放,根本找不到!”“有人插隊搶單子!”“不簽字就拿走包裹,不公平!”討論結束后,幼兒提出解決方案:設置排隊線、填單臺和簽字區,并約定“一單一簽”。再次游戲時,幼兒能夠主動遵守游戲流程,游戲開展進度顯著提升。
二、從混亂到有序:我和規則共同成長
1.在活動行進中探索規則
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他們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發展尚未成熟,這使得他們在面對游戲規則和探索問題時往往不夠全面和深入。當幼兒初次嘗試制訂規則時,他們可能會感到迷茫和困惑,因為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思維模式和問題解決策略。教師需要理解并接受這一現實,不要急于求成或過分干預。相反,我們應該給予幼兒足夠的探索空間和時間,讓他們在實踐中嘗試錯誤,并從中學習和成長。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嘗試,幼兒將逐漸掌握制訂規則的方法和技巧,形成自己的游戲規則。[3]
案例3:雙山搭搭樂
教師在建構區投放“空心積木”后,幼兒在搭建大型城堡時因無規則而引發混亂:區域擁擠導致積木倒塌、爭執頻發;部分幼兒獨占材料,同伴無法參與;收納混亂,材料散落一地。朵朵推倒航航的“火箭”并喊“你占了我的地方”,航航反擊,兩人爭吵起來。
過程中,教師沒有急于解決問題,而是將游戲過程錄制下來,請幼兒觀看并提問:“他倆為什么這么生氣?”教師與幼兒共同總結出三大問題:空間不足、材料分配不均、收納混亂。通過分組討論,幼兒提出解決方案:第一組測量并擴展建構區至“香樟大道”;第二組設計“材料卡”,每人限領5張;第三組繪制“收納流程圖”,提醒大家將積木按形狀分類擺放。新規則試行后,幼兒相互提醒“憑卡領積木”“按圖收玩具”,游戲秩序得以顯著改善。隨后,教師還增加了“合作搭建加分制”,引導幼兒進一步強化團隊協作能力。
2.在深入推進中優化規則
在戶外活動中,教師應重視幼兒主體意識、積極情感及創新能力的發展。鑒于幼兒的獨特性,教師應關注個體差異,鼓勵幼兒嘗試多種玩法,促進同伴間的交流與合作。這些玩法和規則大多由幼兒自主創設,這種自主性不僅提升了游戲趣味性,也促進了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隨著活動的逐漸深入,幼兒能夠不斷優化游戲規則,使游戲更具挑戰性和吸引力。
案例4:交通運輸樂
游戲初期,幼兒大多隨意駕駛車輛:消防車和公交車在車道內隨意變道,致使兩方頻繁碰撞;車輛被多人爭搶,現場哭鬧聲不斷;停車區車輛橫七豎八,堵塞通道。浩浩在急轉彎時撞翻小雅的“加油站”,沙桶和水管散落一地,游戲被迫暫停。
教師拍攝下這一混亂場景,引導幼兒討論“怎樣讓交通更安全”的話題。幼兒經過討論,提出“畫車道線”“輪流選車”“停車對齊箭頭”等建議。接著,教師請幼兒分組設計規則,如“按序選車、停車歸位”“禮讓行人、保持車距”等。游戲試行后,幼兒還主動提醒同伴“按線行駛”“先買票再上車”。這樣一來,碰撞減少,游戲秩序明顯改善。
三、從無形到有形:我和規則心心相印
1.規則呈現一目了然
在戶外游戲中,規則的呈現對幼兒來說至關重要。教師應將規則外化并展示在顯眼的位置,方便幼兒查看,如在戶外游戲區設置一塊專門的游戲規則牌。對于小班幼兒,可以用簡單的漢字與圖片、簡筆畫相結合的形式呈現規則,這樣不僅方便幼兒理解,還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隨著中、大班幼兒識字量的增加,規則牌上可以多出現一些文字。這樣,幼兒在觀察規則牌的同時,也能潛移默化地提高閱讀能力和書寫技能,從而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游戲規則。[4]
案例5:小小建筑師
游戲初期,壯壯獨占積木搭建“高塔”,使得其他幼兒無材料可用;朵朵的“城堡”被天天無意碰倒,兩人爭吵不休;沙池里工具散落一地,無人整理。教師觀察到,幼兒因缺乏規則指引,逐漸失去搭建興趣。
于是,教師引導幼兒回憶沖突場景,經過討論后,幼兒總結為幾個問題:1.有人一次拿太多積木。2.自己的作品被別人推倒后沒人管。隨后,幼兒共同設計了“禁止推倒”和“輪流使用”的規則牌,并配圖說明收納步驟。規則牌張貼后,幼兒開始主動遵守游戲規則,游戲氛圍明顯和諧了。
2.規則內化深入童心
當規則不再是口頭上的說教,而是通過具體的規則牌等形式呈現在幼兒面前時,它們變得更加生動、具體,也更容易被幼兒接受和遵守。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使規則不再是冷冰冰的條文,而是融入幼兒的游戲和生活,成為他們行動的一部分。
案例6:教師的觀察記錄
在我園騎行區開放初期,幼兒在游戲時常常出現混亂的局面:車輛亂停堵塞通道,碰撞頻發,熱門車輛引發爭搶。例如,諾諾與天天爭搶消防車,小宇撞倒琪琪的“加油站”后引發了琪琪的抗議。
教師展示沖突照片后提問:“如何讓游戲更加安全?”幼兒想出了很多解決辦法,如“規定停車方向”“減速騎行”“輪流用車”等。于是,師幼共同制作了“騎行公約”
展板,用流程圖呈現“排隊停車”“限速標志”“禁止危險動作”規則。規則上墻后,幼兒自發組成監督員巡邏。兩周后,我們發現:幼兒在停車時能注意對齊箭頭、碰撞時能夠主動道歉、熱門車旁出現了“等候名單”游戲后的點評環節中,幼兒還新增“修車工戴工具包”“加油站掃碼付款”等規則,稱其為“我們的交通法”,將游戲規則深度內化。
教師通過設置由幼兒自主設計的規則牌,創造了一個規則明確、積極向上的游戲環境,使得幼兒既保持參與熱情,又能夠自我管理和相互監督。案例中,幼兒不僅能夠自覺遵守規則,還能在游戲后的點評環節中主動討論和生成新的規則。規則銘記于幼兒心中,是他們成為有責任感、有紀律性的社會人的重要基礎。[5]
四、結語
規則意識的培養在幼兒成長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不僅是確保幼兒當前學習、生活有序進行的基石,更是他們融入社會的必要準備。幼兒的規則意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斷地游戲和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規則的設立不僅局限于戶外游戲,而應貫穿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例如,在排隊喝水、自主午餐、區域游戲等白?;顒又?,教師可以巧妙地引導幼兒自主發現問題,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討論,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并自主生成相應的活動規則。通過這一方式,幼兒不僅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規則的重要性,還能在實踐中逐漸養成遵守規則的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1]馮雅靜.混齡環境下特需幼兒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制訂與實施[].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3(6):134-138.
[2]連金金,賈莎莎.對幼兒園游戲時間制度的思考:基于幼兒自主游戲情境的角度[].福建教育,2023(42):24-26.
[3]張麗琴.做好體驗計劃助推幼兒發展:淺談親子體驗活動中體驗計劃的制訂與實施[].山西教育(幼教),2023(4):56-57.
[4]王偉.文化歷史視角下幼兒園戶外游戲的特征與實施路徑.早期教育:教育教學,2023(5):7-9.
[5]郁霞.兒童本位理念下游戲公約的制訂與實施[].早期教育:教育教學,2022(3):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