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背景:從偶發事件到課程生成
在一個晴朗的日子里,孩子們正在幼兒園里散步。當經過一片草地時,一只只正忙于搬運食物的小螞蟻那小巧的身影和勤勞的姿態立刻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引起了他們的好奇和討論:“它們要去哪兒?”教師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開展自然觀察活動的絕佳機會,隨即決定暫停后續的行程,和孩子們一同觀察小螞蟻的行為。
教師的思考:
教師發現幼兒對螞蟻的討論聚焦于“它們要去哪里”“為什么排隊”,而非簡單的外觀描述,說明幼兒的思考已有了一定的邏輯性。在捕捉到幼兒的興趣并快速判斷活動安全性后(如螞蟻是否咬人、幼兒趴地觀察是否衛生等),教師決定提供放大鏡和記錄板支持幼兒繼續探索。
活動實施:幼兒探究與教師回應的動態交互
1.多感官觀察與問題激發
教師首先引導幼兒小心靠近小螞蟻,以防打擾到它。圍在小螞蟻周圍,孩子們眼中充滿了探索的渴望。教師問:“小朋友們,你們觀察到了什么?小螞蟻在做什么呢?”有的孩子答:“它在搬運東西。”另一些孩子則說:“它雖然很小,但非常能干。”通過這些簡單的互動,孩子們對小螞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紛紛表現出想要進一步了解的愿望。
為了更全面地觀察小螞蟻,教師提醒幼兒從多角度觀察。例如:讓孩子們趴在地上,仔細觀察小螞蟻的身體結構,數一數它有幾條腿;再引導他們關注小螞蟻搬運食物的路徑,判斷是直線還是曲線。孩子們很快就學會了如何仔細觀察、傾聽(盡管小螞蟻的聲音微乎其微)和輕觸(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小螞蟻。
教師的思考:
為了激發幼兒的興趣與好奇心,教師采取了一種貼近自然、寓教于樂的教育方式,引導幼幾輕聲靠近小螞蟻,問他們“觀察到了什么”,有效激發了幼兒的觀察力和好奇心。同時,這種互動方式能夠讓幼兒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從多個角度進行觀察則有助于幼兒更全面地了解小螞蟻,培養細致觀察能力。在整個活動中,教師始終強調安全的重要性,提醒幼兒觸摸小螞蟻時要格外小心,這不僅是對幼兒安全的關心,同時也是教會他們在探索自然時對生命的尊重與愛護。
2.持續探究小螞蟻的生活習性
(1)提出問題與猜想
在觀察過程中,孩子們提出了諸多問題,如“小螞蟻住在哪里”“它們為什么總是忙碌不止”“小螞蟻偏愛哪種食物”等。對于這些問題,教師并未直接提供答案,而是激發孩子們大膽假設。有的推測:“小螞蟻可能藏在石頭下。”有的則認為:“它們或許偏愛甜食。”教師將這些假設一一記錄下來,鼓勵孩子們通過實驗與探索活動,驗證自己的猜想。
(2)從自由探索到科學驗證
為了解小螞蟻的住所,教師帶領孩子們到戶外尋找螞蟻窩。在認真翻過草叢、石頭縫之后,他們終于發現了一個螞蟻窩,正巧看到好多螞蟻在搬運食物。接下來,教師和孩子們就一起探討“螞蟻偏好甜食還是咸食”。
為了深入探究這一問題,教師與孩子們合作布置了一個“食物選擇實驗區”,準備了糖、鹽、蘋果和肉末四樣東西,并采用貼紙投票的創新方式,讓孩子們記錄下自己的預測結果。活動中,孩子們熱情高漲,踴躍表達自己的見解。有的孩子堅信螞蟻會偏愛甜滋滋的糖,而有的孩子則猜測螞蟻會選咸咸的鹽。在實驗過程中,教師細心地觀察到,部分能力稍弱的幼兒在面對復雜的記錄任務時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于是,教師貼心地為他們簡化了記錄表,只需用‘ NN 或“×”符號進行標記,確保每個孩子都能輕松參與。而對于那些能力較強的孩子,教師則鼓勵他們繪制螞蟻的行進路線圖,以此鍛煉他們的觀察力和繪畫技巧。
通過這次實驗,孩子們不僅驗證了自己的猜想,更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了科學探究的方法。他們驚喜地發現,小螞蟻對糖和蘋果情有獨鐘,對鹽和肉末則似乎不太感興趣。這一結果讓孩子們歡呼雀躍,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科學探究帶來的無盡樂趣。此外,基于孩子們觀察到的“螞蟻避開樟腦丸”這一有趣現象,教師順勢將話題拓展至“自然驅蟲”主題的深入探討。教師耐心地向孩子們講解了樟腦丸的成分、作用,以及螞蟻為何會對其避之不及。隨后,教師引導孩子們開動腦筋,思考其他自然物質是否也具備驅蟲的功效,并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細心觀察、積極探索。
教師的思考:
通過這次持續探究活動,幼兒不僅學到了關于小螞蟻的知識,還培養了觀察力、思考力和動手能力,深刻體會到了科學探究的魅力,也更加熱愛大自然和生活。在持續的探究過程中,教師始終密切觀察每個幼兒的表現和發展需求。當有幼兒因未能找到螞蟻巢穴而沮喪時,教師及時鼓勵和指導,幫助他們調整心態,繼續探索。對于在實驗中遇到困難的幼兒,教師則耐心協助,引導他們思考解決問題的策略。通過這種敏銳的觀察與及時的反饋,教師不僅給予了幼兒必要的支持和信任,還增強了他們繼續探究的信心。
情感與生命教育:當一只螞蟻死去
在每日相處的過程中,孩子們逐漸對小螞蟻產生了深厚的感情。有一天,孩子們發現有幾只小螞蟻被困在一個小水坑里,掙扎著想要爬出來。孩子們非常著急,想辦法幫助小螞蟻。有的想用小樹枝把小螞蟻撈上來,有的想用紙巾吸干小螞蟻身上的水。不幸的是:后來還是有幾只小螞蟻死了,孩子們很難過。
面對孩子們對小螞蟻的深厚感情以及因小螞蟻之死產生的難過情緒,教師以共情的方式詢問道:“你們覺得難過是因為小螞蟻去世了嗎?”接著,教師通過繪本《螞蟻的一天》引導孩子們討論螞蟻的生命周期,并組織了“為螞蟻辦葬禮”活動,讓他們用樹葉和花瓣制作“螞蟻墓地”。
在這一系列過程中,教師巧妙地向孩子們傳遞了生命教育的重要理念:死亡,是生命旅程中無法回避的一環,無論是人類還是微小如螞蟻的小蟲子,都會經歷生老病死。教師提醒孩子們要珍惜身邊的每一個生命。在這樣的體驗中,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與珍貴,也深刻領悟到尊重和關愛每一個生命的意義所在。
教師的思考:
當發現小螞蟻被困,到后來不幸逝去,教師敏銳地抓住這一契機,通過共情與積極引導,幫助幼兒理解并尊重生命的價值,學會以正確的態度面對死亡。看到幼兒因小螞蟻的離開而滿面悲傷,教師沒有急于用大道理去安撫,而是先選擇共情,讓幼兒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充分看見與理解,也讓教師看到了他們內心深處的善良與純真。
在整個討論和活動過程中,教師反復向幼兒強調,死亡是生命旅程中無法繞過的一部分,從而幫助幼兒逐步建立起正確的死亡觀。與此同時,教師始終密切留意著幼兒的情緒變化和學習需求,根據每個幼兒的不同反應,以最適宜的方式引導他們探索這個奇妙的世界、認識獨特的自我,讓這段生命教育成為幼兒成長過程中一段溫暖且意義深遠的經歷。
反思:如何真正“看見兒童”
在本次戶外觀察螞蟻的活動中,教師深刻認識到“看見兒童”不僅涉及對幼兒行為的細致觀察,更是一場多維度的教育對話。在行為層面,教師敏銳捕捉到幼兒探究持續性的變化,如部分幼兒因螞蟻隊伍中斷即將失去興趣時,教師引入“螞蟻哨兵”角色游戲,重新激發了他們的興趣;面對幼兒爭搶觀察工具產生沖突時,教師巧妙引導他們合作使用放大鏡。認知層面,教師深入分析幼兒提出的問題并靈活調整支持策略,例如針對“螞蟻有媽媽嗎”
這一問題,教師借此引入繪本《螞蟻家族》展開討論。情感層面,教師的覺察尤為關鍵,當幼兒因螞蟻死亡表現出焦慮時,教師先共情、接納他們的情緒,隨后利用生命教育繪本和自然葬禮儀式,幫助幼兒理解和面對生死這一復雜主題。
整個過程中,教師在回應幼兒時始終遵循兩大核心原則:其一,給予充足的等待時間,提問后保持至少5秒的沉默,以便幼兒能夠組織復雜的思維活動,例如小米在長時間思考后提出了“螞蟻會不會夢到餅干”這一富有創造性的疑問。其二,應用支架策略,依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逐步引導幼兒從單一的觀察螞蟻深入到對蟻群分工的探究。這一過程通常從指導幼兒記錄單個螞蟻的搬運路徑開始,進階到識別和區分工蟻與兵蟻間的不同角色。
教師唯有摒棄“知識傳授者”的固有角色,以平等、開放的心態與幼兒共同探索,才能真正實現“看見兒童”一洞察他們的思維火花、情感需求與發展潛力。這種“看見”并非被動觀察,而是要教師通過專業敏銳度和智慧反應,在自然對話中悄然推進教育進程。未來,我們將持續深化“以兒童為中心”的反思與實踐,確保每一個細微而寶貴的探究瞬間都可以彰顯教育的價值與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