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時期是個體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萌發與成長的關鍵階段。《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既要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并指導幼兒自理、自立的嘗試。”為了培養幼兒的自主性,我園開展“自主加點”活動,聚焦看似微小卻極具教育價值的細節,讓幼兒在日常的生活實踐中逐步積累經驗,鍛煉自主能力,養成良好的習慣與品質。
一、夯實基礎,營造自主環境
1.材料與環境準備:創設支持性學習空間
教師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求,精心選擇并提供適宜的操作材料,如安全刀具、輕便餐具、小容量牛奶壺以及多樣化的糕點等。同時,在班級內規劃專門的自主加點區域,確保空間布局合理、動線清晰。為引導幼兒有序參與,教師在區域內張貼圖文并茂的操作流程圖示和規則提示標語,如“排隊等候”“小心使用刀具”等。這些環境設計不僅為幼兒提供了物質支持,還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傳遞規則意識,營造出既安全有序又富有教育意義的活動氛圍。
2.技能與知識培訓:賦能幼兒自主操作能力
在活動開展前,教師通過系統的技能與知識培訓,幫助幼兒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例如,在“刀具使用”環節,教師以直觀的示范和生動的語言,向幼兒講解如何正確握持刀柄、控制力度,以及如何切出適宜的糕點塊等。在“牛奶盛取”環節,教師則重點指導幼兒如何穩定握持壺把,控制倒出牛奶的速度和流量,以避免溢出或浪費。此外,教師還結合具體案例,強調活動中的安全規則和注意事項,如“刀具使用后及時歸位”“牛奶壺輕拿輕放”等,幫助幼兒建立初步的活動認知和心理準備。
3.規則與秩序建立:培養幼兒自我管理能力
在自主加點活動中,規則的建立與秩序的維護是保障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教師通過制定清晰的活動規則,如“排隊取餐”“用完工具歸位”“保持桌面整潔”等,幫助幼兒理解并遵守活動中的基本秩序。同時,教師通過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等方式,引導幼兒在實踐中體驗規則的重要性。例如,在“小小服務員”活動中,幼兒輪流擔任服務員角色,負責維持秩序、分發餐具等,增強了責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三階遞進,綻放自主光彩
1.小班起步:在引導下的初步嘗試
小班幼兒由于剛進入幼兒園,其自主能力和動手能力尚未充分發展。在自切糕點環節,教師為小班幼兒提供質地松軟、易于切割的糕點,并通過示范和指導,幫助他們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例如,教師先將糕點切成小塊,再引導幼兒模仿切割動作。然而,小班幼兒的手部協調能力較弱,切割出的糕點往往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甚至因用力不均導致糕點壓碎。在盛牛奶環節,小班幼兒在教師協助下嘗試握持牛奶壺,但因力量控制和角度掌握不足,常出現牛奶倒出過多或灑出杯外的情況。盡管如此,小班幼兒對活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積極性,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會激發其參與熱情。在此階段,教師需扮演引導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及時糾正錯誤操作,確保活動安全有序進行。
2.中班進階:逐步獨立與社交互動
中班幼兒經過一段時間的幼兒園生活,其自主能力和動手能力顯著提升。在自切糕點時,他們能夠較為獨立地使用刀具切割,雖然技巧尚不嫻熟,但已能切出相對均勻的糕點塊,并嘗試將面包切成三角形、正方形等簡單形狀。在盛牛奶環節,幼兒能夠較好地控制牛奶壺,將牛奶準確地倒入杯中,灑出情況明顯減少。此外,中班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出較強的社交互動性。他們會與同伴交流切割經驗,分享自己的作品;在排隊等待時,能互相提醒遵守規則;能力較強的幼兒還會主動幫助能力較弱的同伴,如協助打開奶壺蓋或擺放糕點。
3.大班彰顯:高度自主與自我管理
大班幼兒在自主加點活動中展現出高度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他們能夠熟練使用刀具切割各種糕點,并根據個人食量和喜好選擇合適的分量,切割出的糕點整齊美觀。在盛牛奶時,幼兒動作流暢,能夠精確控制牛奶量,幾乎不會出現灑出情況。此外,大班幼兒還表現出較強的規則意識和責任感。他們會主動維護活動區域的整潔,將使用過的工具歸位,并提醒同伴遵守規則。教師應在大班階段注重培養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為其提供更多獨立決策和實踐的機會。
三、家園共育:協同促進幼兒自主性發展
1.家長參與:延伸自主性培養的場域
家庭是幼兒成長的重要環境,家長的參與對幼兒自主性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教師可通過家長會、家園聯系手冊等方式,向家長傳遞自主性培養的理念和方法,鼓勵家長在家中為幼兒提供更多自主操作的機會。介紹家長多給孩子一些參與簡單家務活動的機會,如擺放餐具、整理玩具等,幫助其逐步掌握自我服務技能。同時,教師還可通過親子活動如“家庭烘焙日”,讓家長與幼兒共同參與制作糕點,在實踐中培養幼兒的自主性和創造力。
2.家園互動:反饋與調整的支持策略
在自主加點活動中,教師應與家長保持密切溝通,及時反饋幼兒的表現和進步,并根據家長的建議調整活動策略。例如,教師可通過家長問卷或訪談,了解幼兒在家庭中的自主性表現,并針對性地制訂支持計劃。同時,教師還可邀請家長參與活動觀察,了解幼兒在園內的自主性發展情況,增強家長對活動的認同感和參與度。這種家園互動不僅有助于教師更好地了解幼兒的個體差異,還能為家長提供科學的教育指導,形成教育合力。
四、評價與反思:優化自主性培養的策略
1.過程性評價:關注幼兒的個體發展
在自主加點活動中,過程性評價是教師了解幼兒個體發展的重要工具。通過觀察記錄、作品分析等方法,教師能夠全面評估幼兒在操作技能、規則意識、社交互動等方面的表現,并為其提供個性化的支持。例如,在“自切糕點”環節,教師可通過觀察幼兒的握刀姿勢、切割力度和糕點形狀,評估其手部協調能力和精細動作發展水平。對于切割技巧較為生疏的幼兒,教師可提供更多示范和手把手指導;對于已掌握基本技能的幼兒,教師則可鼓勵其嘗試切割更復雜的形狀,以進一步提升其動手能力。此外,教師還需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如興趣、態度和自信心。例如,教師可通過與幼兒的對話,了解其對活動的感受和想法,并及時給予積極反饋和鼓勵,以增強其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2.反思性實踐: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
自主加點活動結束后,教師需進行反思性實踐,總結活動中的經驗與不足,并制定改進策略。在環境創設方面,教師可思考材料的選擇是否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活動區域的設計是否便于幼兒操作,規則提示是否清晰易懂。在技能培訓方面,教師可反思示范和指導是否到位,幼兒是否掌握了必要的操作技能,是否需要調整培訓方法。在規則建立方面,教師可反思規則是否合理可行,幼兒是否能夠理解并遵守規則,是否需要根據幼兒的反饋進行調整。此外,教師還需根據幼兒的反饋調整活動設計。例如,若發現幼兒對某種糕點切割技巧特別感興趣,教師可在下次活動中增加相關材料或設計更具挑戰性的任務。同時,教師還需通過專業學習和教研活動,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