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是課程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在江蘇省“十四五”課題“吳文化田野研學活動中幼兒尚德養成教育的實踐研究”推進中,我們梳理、統整了“吳文化”中的尚德資源,并在現代德育理念的引領下,基于幼兒的實際情況及發展需要,將傳統文化資源進行重組并再構,從而助力尚德研學活動的開發。
一、資源統整,培育尚德研學土壤
1.從精神資源到尚德發展愿景
在梳理“吳文化”資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至德精神”是其核心內容,于是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總領性文件的引領下,結合幼兒的發展實際,從中篩選并整理出偏向個人行為品質的四條核心精神作為研學項目實施的發展愿景,分別為:孝友和愛、誠摯守信、謙讓包容、自強不息。
結合四個條目的發展愿景,我們組織教師進行園本化的建構及拓展闡述,作為尚德教育的方向標。從小、中、大三個年齡層次出發,對發展愿景的每一條目分層細化,在審議過程中不斷調整、優化,確保上下有關聯。
例如,在節趣研學項目“知民俗,品年味”中,教師抓住“春節”這一極具民俗文化風味的節日,聚焦“孝友和愛”核心目標,梳理出“愿意積極參與春節活動,在實踐中習得禮儀習慣和良好品行”“能將在尚德研學中文化的傳承、尚德的行為表現以表征的形式記錄下來”“感受春節傳統文化,感悟親情,學會尊老愛幼,懂得以禮待人、合作分享”三條發展愿景,針對性地開展相應活動,促成幼兒尚德的養成。尚德發展愿景的建構為后續研學活動的實施指明了方向,對項目的優質化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2.從物質資源到尚德養成活動
除了豐富的尚德精神資源,幼兒園內外還有著寶貴的人文資源。我園以北有“吳文化”廣場,以南有賞石園、博物館,向東有錢穆、錢偉長故居,向西有烈士陵園,另外濕地公園、生態園、茶園等具有文化積淀的場所均分布在我園周邊。豐富的人文資源為我們實施尚德研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依托這些資源,我們經由專項活動、浸潤活動、項目活動等研學活動方式,拓寬了由資源到尚德研學的實施思路,開展了“小腳丫的旅行”專項活動,培養幼兒的勞動能力、合作精神。浸潤活動中,我們通過打造尚德教職工隊伍、創設園部尚德環境、設立小小紅旗手、文明小禮儀等角色,幫助幼兒逐漸形成尚德觀念,生發尚德行為。
二、資源融通,找準尚德研學方向
1.自然資源的有機融合
自然是鮮活的、多姿多彩的,可供幼兒直接感知、親身體驗。而尚德作為內在標準,對幼兒來說難以感知并理解。我們將有形的自然與尚德活動相整合,讓幼兒在與自然的互動中感悟尚德的內涵。
例如,在研學項目“櫻桃大作戰”中,幼兒基于生活實際“櫻桃都被鳥兒偷吃了”,從而生發了保護櫻桃的想法。為此,他們構思并分組實施了做稻草人、用網圍住樹冠等多樣化的方法,并在相互合作中共同解決難題。過程中,既有同伴的合作,又有任務的分工,還有相互的鼓勵。教師在發現這些德育契機后,及時識別、分析、總結,通過言語的贊揚,激勵了幼兒尚德行為的產生。
2.內在精神的外顯表達
課題研究伊始,如何將內隱的尚德知識外顯或易于讓幼兒感知一直是課題組思考的問題。我們想到了兩個辦法:一是營造尚德環境,即通過打造尚德教職工隊伍,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形成園所尚德環境,以此感染他們;二是激發尚德行為,我們以兒童畫的形式在園內、外張貼尚德標語,通過環境的無形引領促進幼兒尚德行為的生發。經過內在與外顯的整合,真正達成生活育德、環境育德的雙向效能。
過程中,我們又有了新的思考,即鼓勵幼兒以“研學筆記”為載體,用張貼照片、繪畫表征、心情符號等方式將內在的情感外顯表達。教師通過幼兒表露出的不同情緒有針對性地引導,從而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情緒狀態,形成溫良的人格品質。
3.人力資源的有效利用
為了更好地開展尚德活動,我們充分利用人力資源,組建了研學社團,社團人員主要包含具有專業技術、專業特長的家長以及社區人員等。研學社團的組建既幫助幼兒園收集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廢舊材料,或是一些具有季節特征的自然材料,甚至是一些閑置的家具廚具等,同時又引入了輻射不同領域的家長資源。例如:在“種黃瓜”項自中,我們邀請具有農耕技術的爺爺參與;在節趣“中秋節”項目中,邀請具有制作麥餅經驗的奶奶參與;在野趣“造橋”項目中,邀請具有木工經驗的爸爸參與。以人力為資源,為后續研學項目的實施夯實基礎,不但提升了家長的參與度,也保障了研學中活動的科學性。
三、資源調用,建構尚德研學路徑
尚德教育不同于文化教育,將尚德限定為固定的知識條目時,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亦可以說,尚德教育既要教導知識,又要形成觀念,還需生發行為,三者相輔相成。基于此,我們開始思考資源視角下“吳文化”尚德研學的實施策略,并將其劃分為種趣、野趣、節趣三個維度。
1.田地農耕的種趣活動
回歸田地農間的種趣項目中,幼兒同教師、家長一起,在西園子的一方小菜地種上當季的瓜果作物,參與后續的看管照料,感受勞作的辛苦,享受瓜果成熟的歡愉與美味,從而形成良好的勞動品質。
2.縱情于野的野趣活動
在“樂玩于野”的研學項目中,我們創設了“戶外氧吧”“泰幼小鎮”等游戲場,建造小木屋、野外灶臺、美食工坊等供幼兒游戲,同時開辟了系列游戲區域和休閑區域。另外,結合他們的興趣,還開展了“風箏”“沙堡”“泡泡”等主題的野趣活動,給予幼兒更多交流的機會,在此過程中他們學會相互謙讓、真誠友善、關心伙伴。
3.文化相伴的節趣活動
節慶相伴的研學項目中,我們充分利用中華傳統節日,開展了打青水、做麥餅、包粽子、賽龍舟等系列活動。這些傳統活動強化了幼兒對節日的認知,還在他們心中烙下了民族的印記。通過開展節趣相伴的尚德研學,我們組建了研學社團,將社區人員、家長都拉進項目中,在增進對傳統節日文化感悟的同時,也拉進了人與人、心與心之間的距離。
“鴻山吳文化廣場”“鴻山濕地公園”“淮海義莊”“鴻山美術館”等文化基地均分布在我園周邊,依托這些資源,我們開展了“小腳丫的旅行”專項活動。每年清明前后,我們會帶領大班幼兒步行至鴻山,在這里體驗采茶、觀看炒茶的過程,從而感受吳地人民的勤勞;走進泰伯墓景區,請幼兒聆聽古老的尚德故事,探尋文化的根脈。中班幼兒也會在教師的組織下,乘坐大巴車去鴻山濕地公園采風、踏青。
另外,我們還創生了“吳風雛燕吳文化才藝節”和“體育節”兩大專屬項目,讓他們在游戲、體驗、實踐中萌發對“吳文化”的感悟。我們還聯合鴻山美術館進行布展義賣,將籌得來的善款全部捐給貧困山區,讓幼兒在親身參與中獲得對真、善、美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