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強調,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本研究以西安某大學附屬幼兒園為實踐基地,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體育游戲相融合的創新路徑。通過開發節氣文化、文字演變和傳統民間游戲等特色課程,融入定向運動、混齡活動等形式,構建“文化為魂、游戲為體”的課程模式,旨在提升幼兒的文化認同感、身體協調能力及社會交往能力,為幼兒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供可借鑒的范式。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通過體育游戲這一載體,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直接經驗相結合,不僅能促進幼兒身體素質的發展,還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的文化自信心與民族自豪感,為學前教育領域的文化傳承提供新的思路。
一、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體育游戲相融合的價值意蘊
幼兒教育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體育游戲相融合具有重要價值,它能充分利用地域資源的獨特優勢,實現幼兒身體素質與文化素養的雙重提升。幼兒階段是文化認知的啟蒙期,將節氣習俗、漢字文化和民間技藝等融入體育游戲,可使幼兒在活動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趣味。例如,立夏時節的“斗蛋”游戲不僅能鍛煉幼兒的手部力量和協調能力,還體現了我國的傳統習俗,潛移默化地增強了幼兒的文化歸屬感。
幼兒學習應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傳統體育游戲如跳房子、踢鍵子等,不僅有助于幼兒平衡、協調能力的發展,還能通過游戲規則傳遞合作、堅持等優良品質。踢鍵子需要反復練習,這能培養幼兒堅持不懈的精神,同時多人參與的游戲形式還促進了幼兒社會交往技能的提升。
西安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我們依托地域特色,將秦腔臉譜、關中剪紙等元素融入體育游戲,構建“在地化”課程資源庫。例如,開展“秦腔臉譜接力賽”,既鍛煉了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又讓幼兒初步了解了地方戲曲文化,增強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這種創新融合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新思路,為學前教育工作者探索文化傳承路徑提供了實踐參考。
二、兒童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體育游戲相融合的教育依據
理論基礎和設計原則是構建以兒童發展規律為核心的融合實踐的兩個依據。在理論基礎上,我園依托陳鶴琴的“活教育”理論,強調“做中學、做中教”,認為“教育應通過實踐體驗促進兒童的發展”,主張順應兒童天性,讓他們在自由探索中實現身心成長。首先,強調通過實踐體驗促進幼兒發展。例如,“甲骨文跳格子”游戲讓幼兒在活動中感知漢字結構,實現身體素質與文化認知的雙重提升。其次,主張順應兒童天性,讓他們在自由探索、自主學習中獲得全面發展。例如,“節氣迷宮”游戲結合自然元素,幫助幼兒了解節氣知識并鍛煉空間認知能力。最后,我們以《指南》的各領域目標為基準,為幼兒園課程設計提供明確的指導方向,要求教師綜合考慮健康、語言、社會等領域目標,確保活動科學有效。例如,傳統體育游戲可鍛煉身體素質,詩詞朗誦等活動可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活動可培養社會交往能力。
在設計原則上,課程應體現游戲化、生活化和差異化特點。游戲化強調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以游戲的方式讓幼兒獲取經驗,如開展“漢字演變接力賽”,通過拼圖、繪畫展示漢字演變過程,激發幼兒對語言文字的興趣。生活化則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日常生活場景,如春節前夕的“舞龍舞獅”游戲,增強幼兒對祖國與家鄉的文化認同感。差異化,即關注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特點,分層設計自標。如:小班幼兒可通過簡單游戲(如“小兔跳格子”)鍛煉跳躍能力;中班幼兒通過“跳房子”游戲,進行身體協調訓練與節氣知識學習;大班幼兒則通過“絲綢之路定向運動”綜合提升空間認知,初步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整體設計以兒童發展規律為核心,注重創新性和適切性,從而助力幼兒全面發展。
三、活動架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體育游戲相融合的實踐路徑
1.“節氣 + 體育游戲”主題課程
案例1:清明時節“蹴鞠尋春”活動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氣之一,也是踏青與蹴鞠的時節。在清明節期間,幼兒園設計了“蹴鞠尋春”活動。活動開始前,教師通過圖片、故事等向幼兒介紹了清明節的習俗和蹴鞠的歷史背景,讓幼兒對這一傳統活動有初步的了解。隨后,幼兒分組進行蹴鞠比賽,通過踢球、傳球等動作鍛煉身體協調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在定向運動中,教師設置了一些“尋春任務”,如在園內尋找隱藏的“春之線索”(如花朵、嫩葉等),幼兒需要根據地圖提示完成任務,使活動更具趣味性和探索性。
“蹴鞠尋春”活動將蹴鞠的歷史文化、詩詞朗誦與體能訓練相結合,實現了跨領域的整合。在活動過程中,幼兒不僅鍛煉了身體,還通過詩詞朗誦(如《清明》)感受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韻味,同時通過地圖定向尋找“春之線索”,提升了空間認知能力和觀察力。這種跨領域整合的課程設計,能夠有效提升幼兒的綜合素養,促進他們在多領域的發展。
2.文字演變與身體符號游戲
案例2:“甲骨文跳格子”游戲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其演變過程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為了幫助幼兒感知漢字的象形意義,幼兒園設計了“甲骨文跳格子”游戲。教師將常見的甲骨文字(如“人”“木”“日”等)繪制在格子上,幼兒通過模仿這些漢字的結構進行跳躍。例如,當幼兒跳到“人”字格子時,需要模仿“人”字的形狀,雙手叉腰,雙腳分開站立;當跳到“木”字格子時,則需要雙手伸展,模仿樹木的形狀。這種通過身體動作模仿漢字結構的游戲形式,不僅鍛煉了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還讓幼兒在直觀體驗中感知了漢字的象形意義。
為了降低幼兒的認知難度,教師在設計“甲骨文跳格子”游戲時采用了簡化符號和動態演示的支持策略。首先,教師對復雜的甲骨文字進行了簡化處理,保留其基本的象形特征,使其更適合幼兒的認知水平。其次,在游戲開始前,教師通過動態演示的方式向幼兒展示如何用身體模仿漢字結構,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游戲規則。這種支持策略能夠有效降低幼兒的學習難度,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
3.傳統民間游戲混齡活動
案例3:“關中童玩節”活動
關中地區擁有豐富的傳統民間游戲資源,如滾鐵環、空竹、舞龍等。為了促進幼兒間的社會交往和文化傳承,幼兒園開展了“關中童玩節”活動。活動中,大班幼兒帶領小班幼兒一起玩滾鐵環、抖空竹等傳統游戲。大班幼兒在帶領小班幼兒游戲的過程中,不僅鞏固了游戲技能,還提升了責任感和領導能力;小班幼兒則在大班幼兒的引導下,更快地掌握了游戲方法,增強了自信心。這種混齡活動不僅豐富了幼兒的游戲體驗,還促進了不同年齡段幼兒間的交流與合作。
為了全面評價幼兒在“關中童玩節”活動中的表現,教師采用了行為記錄與成長檔案的評價方式。教師觀察并記錄幼兒在活動中的合作次數、創新玩法、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行為表現,將其納入幼兒的成長檔案。這種評價方式不僅能夠客觀反映幼兒在活動中的學習與發展情況,還能為教師后續的課程設計和教學調整提供參考依據。
4.定向運動與文化探秘結合
案例4: “絲綢之路”定向運動
西安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了將地域歷史元素融入體育游戲,幼兒園設計了“絲綢之路”定向運動:在園內設置了一條模擬“絲綢之路”的定向路線,沿途設置了“長安城”(沙盤模型)、“敦煌壁畫”(繪畫墻)、“西域驛站”(游戲關卡)等打卡點。幼兒需要根據地圖提示,依次尋找各個打卡點,并完成相應任務(如在“敦煌壁畫”打卡點臨摹壁畫、在“西域驛站”完成智力游戲等)。通過這種定向運動與文化探秘相結合的形式,幼兒不僅鍛煉了空間認知能力和體能,還對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絲綢之路”定向運動的創新之處在于將空間認知與文化探索相結合,實現了雙重自標的強化。活動中,幼兒需要根據地圖尋找打卡點,這鍛煉了他們的空間認知能力和方向感;同時,設置的各個打卡點又讓幼兒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深入了解了“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這種創新的活動形式不僅豐富了幼兒的學習體驗,還提升了他們的綜合素養,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結論與展望
本研究以西安某大學附屬幼兒園作為實踐基地,探索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體育游戲相融合的教育模式。研究發現,這種模式顯著提高了幼兒的文化敏感性和對運動的興趣。通過實施分層設計、家園合作以及資源整合等策略,有效解決了融合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促進了幼兒在文化認同、身體協調能力,以及社會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全面發展。這為幼兒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和路徑。
盡管如此,實踐中仍存在深化創新的空間:首先,該園可開發數字化文化游戲資源,應用增強現實(AR)漢字尋寶、虛擬節氣農場等技術手段,讓幼兒在虛擬環境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互動,進一步豐富學習體驗,提高學習效果;其次,加強教師文化素養的培訓,通過專題講座、學術交流和實地考察等方式,提升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并構建“高校-幼兒園-社區”協同育人機制,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支持;最后,深化家園共育,通過家長學校、線上平臺等形式加強家園溝通,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同時通過親子活動增強家園共育合力。
綜上所述,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體育游戲相融合的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需持續推動該模式的持續創新與發展,為幼兒創造更加豐富的學習環境,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扎根于幼兒心中,并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