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工業是為水上交通、海洋資源開發以及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現代綜合性和戰略性產業,是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支撐。船舶內裝設計直接為船員與乘客服務,其地位已經從傳統的后期裝飾性設計進入與船舶結構設計同等重要的全過程設計[l。在進行深遠海作業時,人員往往要在船上居住相當長時間,單調、壓抑的工作生活環境以及與陸地景觀、親屬的長期疏離,都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影響,甚至可能在工作中造成潛在的安全隱患[2。如果能通過美學設計,營造良好的空間體驗,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心理壓抑感。
船舶美學設計是在機械唯物論和對自然的客觀認知基礎上,以滿足船舶航行性能和安全規范為前提,結合設計者自身品鑒、船舶建造工藝、使用者要求等方面的諸多因素,運用一定的美學設計手段對其外部總體造型、涂裝、艙室、結構等進行設計,達到實用性與審美性結合,并體現出其中的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3。傳統的船舶美學主要關注船舶內裝設計中的工藝技術層面。然而,隨著海洋開發不斷向深遠海推進,船舶內裝空間的人性化、舒適性和良好體驗逐漸成為各類船舶設計中的重要方面[4,船舶內裝涉及的美學問題、體驗問題等日益凸顯。接受美學認為,設計美感的產生應由作為設計審美的接受者即設計主體的體驗完成,以接受美學為理論視角,深入探討用戶情感體驗,以及觸及情感體驗的諸多層面與內裝設計美學的關系,可進一步拓展船舶內裝美學設計的理論視角,提升設計水平。
一、接受美學與用戶體驗設計
接受美學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發軔于文學研究領域,最早提出者為德國文藝理論家、美學家漢斯·羅伯特·姚斯(HansRobertJauss)。姚斯認為,藝術作品的歷史本質不僅在于它再現或表現的功能,而且在于它的影響之中。也就是說,藝術作品的生命不是來自于作品本身,而是來自于作品與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藝術過程中首先發生的是“感覺的形成”。接受美學打破了以作品和文藝家為中心的傳統理論。一方面,作品的美學價值有賴于用戶的情感體驗;同時,美學研究的真正主體需要主客體相融合,這種融合借助體驗這一中介在實踐過程中被主體感知、獲得和實現。因此,接受美學注重人的主體感受和體驗,主體性體驗與人的審美心理、審美情感密切相關,從審美心理、情感的層面對設計作品進行研究,即是設計作品的真正價值所在。
“體驗”這個詞是19世紀70年代由德國哲學家狄爾泰加以概念化的。他認為:“‘體驗’具有直接性和統一性,它是一種與生命、生存、生活密切關聯的經歷。審美經驗不僅是一種與其他體驗相提并列的體驗,而且代表了一般體驗的本質類型。”[7功能為主的設計定位與體驗型設計定位是當代設計行為的兩種消費類型[8,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人們的觀念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對人性化設計的需求日益增強。從用戶角度來說,由于教育水平與自身能力的加強,用戶更愿意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從設計者的角度而言,設計師將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與設計創意理念相結合,希望通過設計創新人類的生活,兩方面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從而使用戶更有意愿參與到設計當中,與此同時,設計師也會更多地從用戶的視角進行換位思考,進而形成了設計過程的信息反饋,經歷了這樣一個交互的過程,往往能夠使設計產品獲得更好的效果。正如姚斯提出的“期待視野”,近年來,遂被設計領域熟知并采用。“期待視野”主張將人作為研究的主體,認為受眾心理上往往會有既成的思維定式與觀念結構,這將影響人類認知的主觀性、主動性,并對設計的成功與否起到關鍵作用。此外,從設計批評的角度看,用戶作為設計的接受者與消費者,必然會有諸多體驗要訴說,因此消費者就自然成為了設計批評的主體之一。也就是說,主體體驗是設計審美接受的先決條件。
二、接受美學視域下的船舶內裝設計空間要素建構
接受美學為設計美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維度。李超德指出:“設計美學研究需要從抽象理論走向注重主體體驗性美學研究的新路徑。”[9主體的接受活動有其內在的邏輯規律,波蘭現象學美學家英伽登(RomanIngarden)最早提出了文學作品的多層次結構思想;德國接受美學代表人物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Iser)在吸收英伽登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本文的召喚結構”。在借鑒這些理論的基礎上,可將船舶內裝設計劃分為如下美學要素:
(一)空間物質要素
英伽登認為文學作品是具有物理基礎的精神性存在,他將物質媒介作為文學作品整體結構的一個基礎,語言是文學的基礎,而船舶內裝設計的基礎則是構成空間的物質要素。環境空間的物質要素可引起人的本能反應,它也是一種直覺性體驗。“直覺性體驗”是設計主體觀照設計客體的形態、色彩、材質等時產生的直接感知,盡管它屬于心理層面的無意識感知活動,卻承載著認識論的內涵和功能[5]。在船舶內裝設計中,物質的建構主要體現在功能,以及與物質構成息息相關的形式層面。
由于船舶的功能必須通過使用過程才能發現其便捷性和舒適性,所以在實用功能的審美語境中備受關注的條件除了“人”這一主體對象外,還包括諸如視覺上的美觀、觸覺上的舒適、人機關系的和諧等。船舶內裝環境與陸上建筑空間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又有很大區別。首先,內裝設計是在船體鋼結構的環境中進行的,要遵循裝設計的方法、工藝與結構理論,同時還要受到安全標準的限制,這對形式設計具有一定的約束性。其次,船舶艙室是具有一定封閉性的狹小空間,空間物質環境的布局,物體的相對位置排列對認知心理的影響尤為顯著。各種家具、設備、構件可被看成是內裝環境的構成要素,它們通過相互間的構成關系形成重復、漸變、近似、對比、交替、特異等,構成空間中的形態美。
人通過感覺系統對物質要素進行感知,引發共鳴、激發情感,進而形成豐富的美感體驗。在各類感覺系統中,視知覺最為高級,相比語言文字,視覺體驗對情感的影響更直觀、更具吸引力。船舶內裝設計中的各類形式符號、空間關系首先通過視覺進行感知。聽覺系統的信息量僅次于視覺系統,它在塑造不同空間場所精神的過程中,具有較強的輔助性與靈活性。人對船舶內裝設計的知覺體驗也離不開觸覺系統,不同材料的觸覺會帶來豐富的情感體驗效果。此外,知覺體驗并不是單獨作用,而是通過聯覺形成通感體驗,在內裝空間中加入有意義的通感交互,對豐富體驗感知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空間交互要素
西方各派接受美學,都比較強調讀者的能動性與創造性。姚斯的“期待視野”強調讀者的參與創造是作品的價值體現。伊瑟爾的“召喚結構”強調本文的“空白和不確定性”,這種“空白和不確定性”正是文學作品具有召喚性的原因。伊瑟爾認為作家創造了文學文本,但文本只提供了某種文學性和文學價值得以實現的潛在可能性或結構;這種文學性和價值的實現則有賴于讀者的創造性閱讀是文本與讀者“兩者交互作用的結果”[10]。空間交互通過體驗者與空間的互動建立起二者更加密切的關聯,并使體驗者產生對空間的認同感與愉悅感,其核心是基于體驗者的習慣進行體驗方式的設計,通過與空間的主動交互獲得情感的滿足。
具有故事性、娛樂化的空間表達亦可以提高用戶與空間互動的積極性和趣味性。故事天然具有傳播屬性,極具故事性和趣味性的傳播能夠給用戶帶來無限遐想的空間,圍繞空間敘述一個有內容的故事,可以凸顯不同空間的主體和特色,進而讓空間更容易被記住和被傳播。例如,在船舶內裝設計中可融入與該船舶誕生有關的故事,或與船舶的誕生息息相關的人物事跡等,通過視覺設計進行傳達;亦或是增加音樂、繪畫或文本為載體的娛樂性設施,豐富空間的交互形態。
故事和講述是強有力的傳達工具,但一位設計師如何確保能夠產生積極的體驗效果呢?解決方案是設計一個參與性更強的交互體驗設施[1]。空間的參與性是將用戶對空間的體驗、印象和“直覺”進一步擴展到空間的物理環境中,探索其如何支持和參與者的互動,進而引發記憶、聯想和凝聚。圍繞船舶文化來組織系列有群體功能粘合度的活動,并通過用戶行為與空間互動性,理解、強化對空間的認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空間的美感體驗。
(三)空間意象要素
在伊瑟爾的理論中,“意象層”是空缺與空白最多之處,也是召喚性體現最集中的層次,它是心理活動的產物,也是從語言學轉向心理學的層次。
空間意象是主體對空間內在意義的體悟,是深層的審美體驗。基于人性情感與文化內涵的風格塑造是船舶設計方法論的重要內涵[12]。在船舶內裝設計中,空間意象往往通過設計風格的文化內涵,空間的象征意味等進行表達。空間意象是貫穿內裝設計美學的一條主線,是設計美學的靈魂,也是用戶體驗的最高境界。不同的船舶類型具有不同的功能屬性和文化內涵。例如,郵輪作為休閑娛樂類船舶,其主題風格受到大眾消費文化、娛樂文化、流行文化的影響較甚;科考船作為以科學研究、調查為目的的船舶,具有科學屬性,其反映科考文化,蘊含家國情懷;貨船是一種典型的功能性船舶,其設計應具備一定的企業文化屬性,反映船舶所在企業的精神內涵。在設計時,通過有象征意義的符號,建立空間意象與文化的關聯性。此時,審美認知上升為一種反思性體驗[13],滿足了用戶精神心靈層面的需要,設計審美的價值才能上升為本體價值,實現用戶主體精神的旨歸。
三、船舶內裝空間設計策略
(一)空間物質設計策略:形式主題的審美觀照
船舶內裝空間需要滿足特定用戶工作、住宿、餐飲、交流、運動等各種功能需求,但船舶空間相對陸上建筑空間更為狹小,需要遵循更多的安全規范。在此前提下,如何協調功能與形式的關系,滿足用戶對空間舒適性的要求,即為船舶空間設計的首要問題。
首先,物質層面的設計是船舶內裝美的重要載體,“美”通過物質的形式語言調動人的情緒與情感。船舶內裝設計的形式美首先體現在物質性能與主體情感的契合,物質性能包括材料性能、色彩性能、形態性能三類。當材料作用于人的觸覺和視覺系統并產生刺激性信息,這些信息映射到心理層面從而激發粗狂與細膩、粗糙與光滑、溫暖與寒冷、華麗與樸素等心理感受,大大豐富了物體基本形式的表現張力。船舶內裝材料的選用和設計受到船舶類型、規范的要求,需選擇符合阻燃、降噪要求的材料。鋼材、鋁合金等各類金屬材質和木材、仿木材使用相對較多。金屬給人以剛硬、冷峻的感覺;木質材料具有親切和溫暖感,作為一種熟悉的、有自然感的材料,能夠緩解煩躁的心理。造型在形式美感的營造中具有直接的作用,由于受到防火和輕量化的要求,內裝壁面多采用鋁板,且要符合安裝工藝規范,對空間形式感的呈現會產生一定的約束,因此,形式設計的變化需與安裝程序巧妙結合,提高造型的視覺精度,通過造型的層級變化使空間變得豐富。此外,可通過點、線、面的基本要素之間協調、有序的組織營造舒適的空間氛圍,給人帶來平和、溫馨、時髦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造型受到約束的情況下,鮮明的色彩設計成為表現空間功能與藝術風味的重要因素。船舶內裝色彩設計是內裝環境的靈魂,它對內裝空間的感受度、舒適度、環境氛圍、使用效率,對人的心理和生理均有很大影響[14]。由于船舶內裝空間缺乏充足的自然采光,所以室內的色彩搭配對保證作業人員的舒適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設計時,首先,應依據不同的空間功能營造適宜的色彩環境,利用色彩來劃分空間界限,形成心理上的空間限定,注意用色的層次感,用色彩營造視覺焦點,打破過分單一、乏味的色彩效果。其次,通過與人工光源的配合,將光、色、影進行綜合運用,起到營造與烘托空間氛圍的作用。
其次,體現在功能布局對形式美的觀照。船舶的空間結構是由天花板、墻壁、地面圍合而成的,空間中的各種家具、設備、構件排列組合,產生重復、漸變、近似、對比、交替、特異等形態美的關系,進而影響對空間的認知與舒適性體驗。首先,空間布局應層次分明,從功能上合乎使用者的邏輯;其次,在空間布局中,應注意主體物與背景之間的關系,形成連續的動線,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空間的比例感知,從而提升舒適性。除具有特定功能的艙室外,船舶中還有眾多走廊、樓梯、露天甲板等非功能空間,由于船舶結構的特點,空間造型具有一定的特異性,如狹長的走廊空間,在視覺心理上具有收縮性,可通過強化導視信息,設計新穎的導視符號與標識,從而拓展心理空間的寬度。此外,也可在樓梯交界處或走廊與公共空間的交界處設計有吸引力的交匯空間,通過“緊”與“松”的對比,增加空間尺度的張力。
最后,體現在裝飾氛圍與主題的統一。主題設計是船舶內裝設計定位與立意的關鍵,對形式設計、功能布局、裝飾等具有統領的作用。主題設計是指將具有某個特色的主題概念作為主導,系統地構建統一、協調及分類、分級的空間故事創作過程[15]。首先,主題的設計應從目標用戶的情感需求出發,分析其在生理、精神與環境體驗方面需求,不同的目標用戶對主題的偏好和理解不同,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其次,主題的選擇還受到船舶類型的影響。不同船舶的文化理念、藝術風格不同,對主題設計要素的提煉也須體現差異化的空間氛圍,如在郵輪、游艇等休閑游樂類船舶的主題設計中,主題的設計更加豐富、多樣化,多以反映經典藝術、現代科技、地域文化、精致生活等主題。
而對功能性船舶進行主題設計時,為了不影響作業效率,主題的設計不易過于繁復,表達方式須與艙室的空間功能相匹配。
(二)空間交互設計策略:激發活力的互動參與
我們可以將人在空間中的體驗活動分為靜態體驗和動態體驗兩種形式,靜態體驗是一種認知性的體驗,能夠建立用戶對空間的第一印象,建構空間的主體氛圍,用戶對空間物質環境的體驗便是一種靜態的體驗;而空間中的動態體驗則能夠使體驗者與空間建立一種更加親密的關聯,激發情感上的認同,獲得參與與表現的愉悅。
首先,可通過構建具有敘事性的故事場景營造空間氛圍。具有沉浸感的空間是調動感官的基礎,設計具有敘事性的故事空間則可以更有效地把存在和空間聯系在敘事過程中,讓人更自然地融入其中。文化傳承、系列化的歷史演進等可以幫助構建故事性的敘事,再結合不同的媒介、設計要素營造空間情境,形成多視角的、內涵豐富、印象深刻的情感體驗空間。“雪龍號”科學考察船上的公共空間中有專門對中國極地科考的歷史進程進行展覽和展示的空間,通過時間線索展示了中國對極地進行科學考察的歷史、參與考查的主力船型,并對在此過程中的重要事件進行了圖片、結合文字的立體化展示。置身于此空間中,不但能使參觀者了解中國的極地科考文化,而且也能使參觀者受到一代一代科考人不畏艱辛的英雄主義情懷的感染。
其次,設計具有多感體驗的交互空間,可以更好地調動觀者的情緒。多感體驗指的是對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感官的調動。此外,多感體驗還會誘發聯覺通感,通感往往把不同感官、感覺相互串通起來,相互轉換、移置或聯合起來,也被稱之為“感覺挪移”或“聽聲類形”。在進行遠海航行時,長時間遠離陸地,在船上形成的主基調的模式化沉積使他們對在陸地上生活產生了不能立即順應的模糊的不適感,這使得長期出海的作業人員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會出現心理問題[16。如果能在船舶空間中融入相應的多感官設計,則可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精神疲勞,增加審美體驗。如,可在船舶公共艙室及住艙中適當增加動植物景觀元素,將花、鳥、魚、蟲等作為裝飾元素融入內裝環境設計中。同時,可通過嵌入智能硬件,在觸摸時,可產生芬芳的氣味及鳥鳴、蟲叫的聲音反饋,通過這種類型的設計將陸地景觀引入船艙。此外,在遠海航行中,會有數月時間見不到親人,船舶作業人員又都為男性,因此,在內裝環境中適當突出曲線元素,與硬朗的直線形成互補,通過抽象化的視覺要素,形成移情效應,在豐富內裝設計形式語言的同時,調節主體情緒,激活主體的空間審美愉悅體驗。
最后,人本層面的感官體驗是激發人與空間互動的基礎。除此之外,人作為一種社會性的存在,當個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后,還需要有更高層次的社交需求,這時候,船舶便形成了一個具有社交屬性的公共空間。因此,設計有意義的參與式活動,通過建立良好的社交體驗,則可以更大程度地調動人與人、人與空間之間的交流。可根據不同船舶的類型、載客量、用戶特征等設計不同類型的體驗式活動。如,在郵輪游艇上,根據空間大小,會設計一些游藝活動,舞會、晚宴、沙龍,或競技類體育活動等,使人釋放壓力、放松身心;再如,針對專業性較強的科學科考船,則可在航行過程中,組織科研人員、船舶管理人員進行相關的學術沙龍活動,將科學知識融入體驗之中,加深記憶、強化認同,深化了空間體驗的意義。
(三)空間意象設計策略:空間象征的文化升華
空間意象是物質要素與交互要素的延伸,是空間情感體驗的升華。船舶是人類開展航海活動的主要載運工具,船舶所至乃是一個國家的主權所至,因此,航海船舶也被譽為\"經略海洋的移動國土\"17]。可見,船舶除其功能屬性外,還具有特定的文化和精神象征功能。在船舶內裝設計中,可理解為船舶設計蘊含的文化內涵與設計寓意,以及船舶整體完美和諧,從而體現出的意境之美[18]。
首先,文化內涵融入是內裝空間象征體系的精神內核。船舶空間是文化傳播與交互的移動載體,船舶所屬文化差異是影響內裝設計的重要因素。隨著船舶自主建造水平的提升,中國已成為船舶建造大國與建造強國,船舶的空間文化基因隨著船舶建造規模的擴大以及知名船企而獲得更加廣泛的輸出,通過船舶內裝主題風格的設計,將地域文化與品牌精神融入船舶設計體系中。如,郵輪公司為了更好地滿足用戶的審美體驗,在地中海航線郵輪內裝設計中表現出濃郁的意大利風情,而服務亞洲游客航線的“諾唯真喜悅號”則在外觀涂裝以及內裝設計中融入更多的中國元素。此外,塑造船舶的地域文化內涵與品牌精神并不僅是形式符號的簡單羅列,而是應將地域文化放在與國際化發展背景進行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將文化觀念、價值觀念、審美認知以及用戶的行為習慣等潛移默化地通過船舶內裝設計的美學設計主旨、形式設計、布局優化、工藝技術等巧妙地融入船舶內裝環境。例如,在國外功能性船舶的工作人員餐廳常常會設計吧臺以供消遣,而在中國船舶就餐區的內裝設計中則鮮少出現;再如,服務于中國用戶的船舶在公共區域入口處設計隔斷,將空間進行一定的遮擋,這便是行為習慣、文化不同導致的差異化設計。
其次,船舶精神引領是內裝空間象征體系的重要表征。船舶精神是船舶文化的核心部分。船舶工業鑄造“大國重器”,航空母艦、載人深潛器、大型郵輪等高技術成果是中國創造先進性的體現;船舶不同于陸地環境,變幻莫測的天氣、繁重的作業任務、身心方面的考驗等,意味著船舶作業人員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難和挑戰,需要凝心聚力、和衷共濟的情懷。船舶精神擁有豐富的內涵,反映了船舶從業者與研究者服務國家戰略的核心價值觀和追求,反映了以海洋強國為使命的行業熱情和責任感。需在船舶內裝設計中充分挖掘船舶的前世今生、建造背后的先進事跡、典型人物故事,了解造船過程中管理者、設計者、建造者的工作與實踐,他們都經歷了怎樣的困難,克服了哪些挑戰。如果將船舶比做人的話,那么這些人物和故事便匯聚形成每一艘船的特點與性格,通過將這些“人物故事”形成設計素材,配合新穎的展覽展示手段、主題文化活動等融入船舶內裝設計中,并將之與船舶形象設計、管理、風貌等船舶文化相整合,便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空間中的人,形成歸屬感、榮譽感、使命感,達到“以美化人”的目的。
最后,體驗價值營造是船舶內裝文化的需求目標。通過用戶的“接受”刺激設計的生產,反過來,設計生產也進一步提升了用戶“接受”的水平。現代消費社會理論的奠基人法國哲學家讓·鮑德里亞認為,人們對物品的分析不僅要考慮功能因素,還要透過一些程序和物產生關聯,來探討人的行為及人與物之間的關系[19]。究其根本,船舶內裝設計需要為用戶提供的是一種舒適性體驗,內裝設計的造型、色彩、布局、審美、內涵及其他要素都要服務于用戶的需求體驗,特別是休閑類船舶。郵輪場所存在這樣一個經濟邏輯,從游客的角度出發,游客在意的是值回票價的休閑娛樂體驗;從造船廠和運營商角度出發,他們在意的是市場反映,最終仍落腳在游客需求[20]。傳統的人機工程學關注船舶的人因設計,更加傾向于把人作為一個恒定的變量,而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不同文化屬性影響下的人的心理、人的情感因素等所構成的體驗價值則是對于生活生產而言最靈活、最現實的因素,對船舶內裝設計美學的研究亦是研究船舶文化以及它所表征的體驗價值需求。
四、結語
船舶內裝設計是一種綜合性的美學表達。首先,船舶設計是融合多門交叉學科的綜合性系統,它包含了船舶工程設計、工業設計、藝術設計(環境設計、設計美學)等,既需要科學的理性美,更需要藝術的感性美。其次,船舶內裝設計是涵蓋多層次內容的多維性設計,其設計表達涵蓋了功能、形式、意蘊、體驗等多個層次,是現當代設計美學體系的典型代表。最后,船舶內裝設計是滿足多方面要求的包容性藝術,它需要同時兼具美觀性、實用性、易用性等特點,從而構建相互和諧的人機關系。以接受美學為視野,從理論上構建船舶內裝設計的美學系統,彌補其在審美方面的不足,將藝術審美作為提升本土高端船舶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楊文林.船舶美學[M].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14:159.
[2]Shi,L,Chen,HQ,Wang,ZC.Research on Design Systemof Offshore Platform Accommodation Cabin Based on Kansei Engineering[J]. Journal of Ship Productionand Design,2023 (2):89-98.
[3]張子正.近現代船舶美學設計中的東方元素[J].中國水運,2018(5):1-2.
[4]曹剛,胡海豹.我國海洋科考船發展分析[J].中國科技資源導刊,2021(9):18-25.
[5]朱琳,李超德.從接受視角看設計美學主體性體驗研究的重要性[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22(6):154-160.
[6]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周寧,金元浦,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19.
[7]加達默爾.真理與方法:上卷[M].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77-90.
[8]晏國祥.消費體驗價值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1.
[9]李超德.從接受和體驗視角看設計美學研究的核心內容[J]美術大觀,2021(10):118-125.
[10]伊瑟爾.本文與讀者間的相互作用[J].金元浦,譯.文藝理論研究,1988(6):77-82.
[11]薩蒙德,安布羅斯.國際交互設計基礎教程[M.楊茂林,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60.
[12]鄭剛強,劉志濤.船舶設計藝術理論體系研究[J].包裝工程,2016 (4):139-142.
[13]廖宏勇.設計的終結—走向信息主義的設計美學批評[M].廣州: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22:140.
[14]于建中.船艇美學與內裝設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85.
[15]LUkAS S A.The themed space:locating culture,nation and self[M].Lanham:Rowmanamp; Littlefield Publisher,2oo7:3-8.
[16]UGURLU H,CICEK I.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f ship collision accidents using Fault Tree and Multiple Correspondence Analysis[J].Ocean engineering,2022(245):110514.
[17]陳宇里,謝茜.中國航海史話[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1:23.
[18]鄭剛強,喬柏鈞,劉明德.融契之美——高端船舶設計藝術中蘊含的美學精神[J].藝術設計研究,2017(2):89-93.
[19]鮑德里亞.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M].夏瑩,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135.
[20]鄧菲潔.從功能到體驗:中國大型郵輪內裝形式設計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21.
作者簡介:
石林,中國海洋大學工業設計專業副教授。研究方向:設計美學、船舶美學設計、人因設計。
呂太鋒,中國海洋大學工業設計專業副教授。研究方向:設計美學、工業設計。
實習編輯:王若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