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明確指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截止2024年,中國共有約17萬個老舊居住區,覆蓋數億人。近年來,中國城市更新從增量開發轉向存量優化,社區更新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在綠色發展戰略的推動下,社區不僅是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和能源利用的重要載體,也逐漸成為綠色創新的實驗場。如何通過設計的角度構建一種長期的合作關系并且實現高效率的社區綠色轉型,探索促進社區可持續行為發展的模式化道路,這一過程具有創新性和實踐性的研究意義,能夠進一步推動我國“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格局的構建和完善。
一、社區可持續發展的現狀與挑戰
氣候變化已對自然環境施加顯著壓力,成為影響人類生存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挑戰,其中溫室氣體排放被廣泛認為是其主要驅動因素。為應對這一挑戰,各國政府紛紛尋求減碳路徑,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共識。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在于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三者之間的協調與平衡,這是推動社會轉型的關鍵動力。中國對此也宣布了減碳目標,在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并力爭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以此在全球氣候行動中承擔更大責任[2。為應對資源耗竭、環境惡化和全球氣候變暖等問題,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措施,包括減少能源消耗、推動技術創新驅動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引導生產生活方式向綠色轉型升級。自2011年以來,我國碳排放量總體仍呈增長趨勢,尤其是2020年以來大幅上升顯示出我國綠色轉型步伐仍需加快,降碳減排力度仍需加強[3。僅依靠生產端企業的污染治理與碳減排措施,難以從根本上扭轉碳排放增長的整體趨勢。與此同時,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及其在整體排放中的占比持續上升。因此,應從社區居民的微觀個體行為出發,通過加強綠色理念的培育、優化日常生活方式、提升公眾參與度,推進綠色社區建設,從而有效促進經濟社會向綠色低碳轉型,為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二、服務設計與五重螺旋模型
(一)社區服務設計的概念
服務設計是通過創造新的服務或改善已有的服務,使之成為對用戶來說更加有用、可用和被需要的服務,同時提高服務機構的效率與效能,做到“用戶中心設計”,即以用戶為核心,深入挖掘用戶需求,理解其行為和期望。然而,在社區可持續發展的復雜治理體系中,有效的社區參與已成為影響社區發展成效的重要因素。所謂“有效的社區參與”,是指居民、政府、企事業單位以及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協同推進社區發展目標的實現。
在這一多元參與的利益關系網絡中,不同主體基于其功能定位在各自領域發揮著差異化作用,其互動不僅涉及個體利益訴求,更關乎整體利益系統的平衡與可持續發展[4]。因此,傳統單一主體驅動的模式難以協調政府、企業、高校、居民與社會組織等多方利益,往往導致政策落地難、居民參與度低、資源整合不足等問題。隨著社區發展理念的轉變和公眾參與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社區設計與治理過程中的多元協作,強調集體智慧和共同決策的重要性,鼓勵居民、設計師、政府和其他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社區設計過程。
(二)五重螺旋模型在服務設計領域研究的適用性
最初,萊德斯多夫和埃茨科維茨(1998年)提出了三螺旋模型,以探討大學、產業和政府在知識經濟中的互動關系。隨后,Carayannis在此基礎上加入“用戶”和“公民社會”要素,發展出以知識社會為核心的四重螺旋理論。面對全球壞境污染、生態失衡和資源限制等挑戰,學者進一步引入“自然環境”要素,形成了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五重螺旋模型,即“大學——產業—政府——用戶-自然環境”的協同體系[。該模型的應用領域已從早期的知識生產和合作伙伴關系研究,拓展至創新聯結、協作網絡和知識轉化的生態系統分析。
五重螺旋模型為探討可持續創新背景下多方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揭示了各主體之間的互動機制及其相互依賴性。通過整合各方核心資源、推動跨主體協作,該模型已成為理解和推進可持續社會轉型過程中動態利益關系的重要理論框架。
考慮到“環境”在社區可持續行為中的影響具有多維屬性,既包括自然環境,也涵蓋社會環境,本文在理論建構上對五重螺旋模型的“環境”維度進行拓展性調整,創新性地將其轉化為“社會組織”維度。社會組織不僅在公共服務供給與基層治理中發揮關鍵作用,更在社會資源整合、社區文化培育與協同治理體系構建等方面具有重要影響。該調整更加強調對社會環境的系統優化,涵蓋社會資本的積累、居民自治能力的提升以及政策執行的支持功能。基于此優化后的五重螺旋模型,本文將圍繞如何有效促進社區可持續參與展開策略分析研究,以期為綠色低碳轉型背景下的社區治理實踐提供理論支撐與模式參考。
三、社區可持續創新的多元協作實踐案例分析
(一)政府 -高校 社區:耕讀田園
隨著社會治理模式的不斷創新以及社區可持續發展進程的持續推進,高校與社區之間的合作日益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與文化協調發展的關鍵策略。高校不僅是知識生產與技術創新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承擔著促進社會進步與提供公共服務的社會責任。
在多元的協作治理過程中,各類大學可以依據自身的特點、社區的需求和社區的能力來建立不同結構類型的、不同規模的合伙關系[8。北京林業大學依托自身的生態與環境學科優勢,積極探索“高校 + 社區”的聯動機制,聯動學院路街道,通過“耕讀田園”項目構建“政府引導、高校支撐、社區主體、社會協同”的多元共治模式,可以有效緩解政府在社區治理過程中面臨的資源有限、管理精細化不足等問題。
圖1優化的五重螺旋模型(資料來源:作者根據Carayannis等人(2012年)自行繪制的插圖)
在“耕讀田園”項目中,北林的園林學院、生物學院、藝術學院等學科團隊積極參與社區花園規劃、景觀設計及生態課堂建設,將課堂教育從校園延展至社區,推動社區居民從被動接受者向主動參與者的轉變。居民在此過程中不僅貢獻個體智慧,還通過社區協商、公共空間共建等方式增強自治意識和社會凝聚力。同時,社會組織和公益基金等外部資源的引入,為社區治理提供了資金、技術和組織管理支持,使治理體系更加完善和可持續,在整個運行機制中,高校不僅是知識生產者,同時也是社區發展的實踐推動者。
(二)政府 企業- 社區:星巴克公益基金會
在當代企業社會責任(CSR)日益受到關注的背景下,企業與社區之間的深度聯動已成為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路徑之一。以星巴克為例,該企業始終堅持將其經營場所打造為社區繁榮發展的組成部分。長期以來,星巴克在追求商業盈利的同時,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努力在企業利潤與社會道德之間實現有效平衡,并持續投入資源激勵和支持社區建設。
從企業的既得利益視角出發,社會責任實踐不僅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更是提升消費者忠誠度與優化市場布局的重要策略。星巴克進入社區的核心目標,既包括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積極響應政府可持續發展政策,也在于構建長期穩定的社區關系,從而在實現商業價值的同時,推動社會價值的共生共建,助力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達成。
在企業進社區的實踐中,星巴克通過支持鄉村女性創業、促進傳統非遺文化市場化、推動社區心智障礙者就業、組織社區防災救援等一系列的公益項目,在提升品牌影響力的同時,也在社區中建立了深厚的社會資本。從運行邏輯來看,星巴克依托公益基金會作為核心運作平臺,在政府政策引導下,與各類社會組織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推進生機社區、融合社區、韌性社區三大領域的發展。這種企業與社區的互惠共生關系,不僅有助于塑造品牌認同,更能深化消費者對其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理解和認可,從而構建企業與社區間的長期信任機制。
(三)政府 社會組織 社區:大魚營造
社會組織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其核心在于依托專業化運營,實現系統化、組織化的協作。相比普通居民,社會組織成員通常具備更強的參與意愿、專業能力和社區認同感,使其在社區文化治理中具備獨特優勢。由于社區文化建設涉及跨學科協作,如傳媒學、社會學、設計學等,社會組織通過整合多學科資源,推動文化治理模式由傳統的單一管理向更加開放、多元的協同共治方向發展。
“大魚營造”作為一個以“空間設計、社區共創、社會創新”為核心的社區發展組織,致力于優化公共文化空間并提升居民自治意識。社會組織憑借其靈活性與專業性填補了政府在社區營造中的空缺。大魚營造早期依靠城市設計節等平臺積累社會資本,獲得企業贊助及政府資金疊加支持,最終進入政府視野,并在新華路街道的正式背書下,形成通過政府賦權,再到社會組織執行,最終形成居民共治的治理模式。在運行機制上,大魚營造采用開放協作的組織框架,根據項目需求組建跨學科團隊,以多主體共創推動社區文化建設。例如,在上海新華路街道的文化空間改造項目中,大魚營造將閑置的地下防空洞、廢棄庫房等轉化為社區閱讀角、親子互動中心、鄰里共享空間,實現了社區資源的高效利用。同時,在“番禺路小招牌計劃”中,采用情感標簽、居民共創等方式,使居民從“被治理”向“共治理”轉變,提升社區自治能力,推動社區文化共建。由此可見,社會組織的介入成為政府基層治理的補充力量,更是社會創新的推動者和居民賦權的橋梁,不僅優化了社區文化空間,提升了居民的參與度和歸屬感,也推動了基層治理從單一管理向協同共治的轉型。
四、五重螺旋模式下的社區可持續服務模式
(一)政府作為多元協作的政策引導和統籌決策部門
提升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有效性的關鍵是要創造“政黨組織參與”的條件,使基層黨組織能夠動員群眾、促進社會參與[。在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框架下,政府作為政策引導者與資源整合者,在推動社區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離不開政府的直接參與,比如對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與社區文藝活動的開展。政府通過政策制定與制度引導,設定社區治理目標,引導高校、企業、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深度參與可持續發展實踐。其次,在資源整合與供給方面,政府通過資金扶持、場地開放等措施,為多元主體提供合作平臺,確保項目的可持續性,如高校的智力資源、企業的資金支持、社會組織的社區動員能力在政策框架下得以協同運作。
圖2基于優化的五重螺旋模型多元協同的社區可持續服務模式
(二)企業作為多元協作的服務輸出與技術賦能部門
企業在環境保護的壓力之下,作出了相應的綠色轉型回應,在政府引導、多元主體協同的社區可持續發展體系中,企業逐步從傳統的市場運營者轉變為可持續的創新驅動者與社會責任踐行者。通過資金支持、技術賦能以及資源搭建等方式,不斷提升企業在社區治理、環境優化、公共服務等領域的能力,同時也在自身的品牌價值提升、市場拓展、供應鏈優化方面獲得顯著收益。有效地通過市場機制提高了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增強了消費者的品牌認同感,構建了“商業價值 + 社會價值”的雙贏模式。
(三)高校作為多元協作的知識賦能和人才輸出部門
在多主體協同治理體系中,高校作為知識創新的重要力量,不僅承擔著知識生產與技術支持的職能,也通過人才培養、社會服務與志愿動員積極參與社區可持續發展。在政府政策引導下,高校可依托學科優勢與資源整合能力,為基層治理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方案。同時,通過實踐課程、志愿服務與社會項目,學生有效融入社區治理,既實現了知識向社會價值的轉化,也為社區發展輸送了高質量的人才資源。高校的深度參與,不僅提升了其社會影響力與研究實踐價值,也促進了企業、社區與社會組織之間的資源整合,推動形成以政府為引導的多元協作治理模式。這一機制有助于推動社區治理的科學化與系統化,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探索實踐路徑。未來,高校應進一步發揮跨學科協同優勢,健全知識轉化機制,深化社會責任與教育實踐融合,構建更加穩定高效的產學研協同與社會創新體系。
(四)居民作為多元協作的主動參與和實踐共創部門
在多主體協同治理體系中,居民不再是社區治理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社區共建的核心主體,在社區共建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政府的政策引導、企業的資源支持、高校的知識賦能與社會組織的動員,居民逐步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與“決策者”,推動社區治理向更加開放、民主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以上述典型案例為例,居民通過社區議事、志愿行動等方式,直接參與社區空間改造、生態治理、綠色消費等實踐,改善社區環境的同時構建了新型的社區鄰里關系。居民主動參與活動的便利性以及可達性也是影響參與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同時人際關系層面也會對他們的環保行為提供契機,在多元協作主體的有效干預下,通過為公眾居民搭建平臺,提供了實現鏈接和合作的場域,有助于增強社區居民的內在參與動機,培養親環境行為。在這一過程中,居民不僅獲得了更優質的公共服務,也提升了社會參與意識和社區治理能力,為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可持續社區提供了有力支撐。未來,應進一步完善居民自治機制,激勵居民深度融入社區治理,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協同共進。
(五)社會組織作為多元協作的資源輸出與參與促進部門
在社區可持續活動的構建中,社會組織承擔著多重關鍵角色。首先,作為公共服務供給者,社會組織通過承接政府購買的文化服務,填補了社區在文化建設、公共設施供給等方面的短板,提高居民的文化認同感與社區歸屬感。其次,作為社會資源整合者,社會組織具備跨部門、跨行業的協調能力,能夠鏈接政府、市場、居民等多元主體,為綠色發展、文化保護、社會公益等領域提供持續支持。同時社會組織是社區參與的促進者,通過志愿服務、創建參與式工作坊等活動共建共治機制,引導居民主動參與社區事務,構建“自下而上”的社區治理模式,增強居民的自治能力。社會組織作為政府與居民之間的橋梁,在政策執行過程中承載居民訴求,同時通過基層文化活動提升政府治理的社會認可度,推動治理模式的創新與優化。未來,社會組織可進一步利用數字化工具,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互動平臺,深化社區共治機制,推動社區可持續發展。
五、結語
本研究基于五重螺旋模型,結合服務設計的原則與方法,構建了一種適用于社區可持續治理的服務模式,形成了“政策——技術——知識——資源——社會參與”的循環互動,以實現社區治理現代化。通過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企業推動綠色創新,高校賦能技術研究,社會組織促進資源整合,居民參與共建共享,推動社區治理由傳統的自上而下管理模式向“多元協作共治”模式轉型,社區環保活動才能真正實現從單次活動向長期行為模式的轉變,形成符合中國國情的可持續社區發展模式。推動五重螺旋模型在更廣泛的社區治理實踐中應用,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路徑。
參考文獻:
[1石柔剛,徐維祥.新質生產力能否促進綠色創新的“量質齊升”:基于產業協同集聚的調節效應分析[J/OL].[2025-03-10]環境科學,https://doi.org/10.13227/j.hjkx.202410135.
[2]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23(2).
[3]吳曉華,郭春麗,易信等.“雙碳”目標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22(5):5-21.
[4]姜兆暉,陳炫杏,楊棚瑞.基于服務設計理念的老年社區食堂研究——以智苑小區為例[J].美與時代(上),2024(12):16-19.
[5]林冬琳,董玉妹.基于活動理論的社區參與式設計研究 一以大魚社區營造發展中心為例[J].設計,2024(15):41-43.
[6]葛秋萍,李青.優化的五重螺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運行機理研究——基于安徽中磁高科案例[J].科學管理研究,2022(6):33-41.
[7]CarayannisE G.CampbellDF.Triple Helix,QuadrupleHelixand Quintuple Helix and How Do Knowledge,Innov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Relate to Each Other?:AProposed Framework fora Trans-disciplinary Analysis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Ecolog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logyand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0(1):41-69.
[8]官遠發.美國大學與社區合作伙伴關系研究及啟示[D].上海:同濟大學,2007.
[9]許寶君.“政黨組織參與”:黨建引領社區治理何以有效的一種解釋框架與路徑選擇[J].求實,2025(1):78-90.
作者簡介:劉泊含,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藝術設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業設計、可持續設計。
通訊作者:張婕,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工業設計專業副教授。研究方向:工業設計。
編輯:王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