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1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25)04-0028-11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隨著全球多極化趨勢不斷加強和國際秩序深刻調整,世界歷史正在加速演進,世界文明演化的范式進入深度調整階段。經濟發展的全球化促使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個民族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也帶來了愈加頻繁的文化交流,文明交流互鑒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歷史發展的重要議題?!岸鄻游拿魇鞘澜绲谋旧鞣N文明相互遇見、彼此成就,共同構成人類文明絢麗多彩的百花園,書寫了美美與共、交流互鑒的燦爛篇章。\"I0I 40 多年來,中國在對待國外文明的態度上經歷了由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對外文化交流\"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轉變過程,這是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這個“自我”與國外文明諸“他者”彼此深度對話與走向融合的又一個過程,也可以說是不斷突破自我本位觀念、以更加開放包容的胸懷擁抱世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管對于中華文明還是國外文明而言,“他者”都不是絕對異己的對立性存在,而是實現自我確證與完善的重要構成性因素。理解了這一點,也就明確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中健康積極的他者意識的核心主旨,也就認識到在“古與今\"的時間跨度上、“我與他\"的空間跨度上,全方位、多維度觀察了解不同文明形態的重要性。
一、文明交流互鑒中他者意識的多重內蘊
按照馬克思主義普遍交往理論,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他者不是與自我完全對立的異在,而是深深融入自我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構成性要素。在全球一體化發展的世界歷史背景下,他者文明在自我文明的演化發展進程中必然扮演著越來越鮮活、生動、真實的角色,必然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構成性作用?;诖?,文明交流互鑒不是強勢文明單向擴張式輸出和弱勢文明被動機械式接受,而是不同文明形態在相互平等的基礎上對話、交流與融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交流互鑒應該是對等的、平等的,應該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應該是強制的、強迫的,不應該是單一的、單向的。\"[21469-470 文明交流互鑒是一個視域融合的過程,即一種文明在敞開自身的前提下去包容性地理解其他文明,建立與其他文明相互借鑒、彼此學習、共同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者文明并非絕對異己的消極性存在,而是以一種積極的姿態出現在自我文明的確證和發展過程中。由此,真正文明交流互鑒的過程就是尊重他者、包容他者、接納他者、彰顯他者并與他者共同成長、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正確理解他者意識對推動文明交流互鑒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一)他者意識是理解文明交流互鑒的思想導引
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引人“他者”概念,是為了達成對全球化背景下特定文明形態如何應對外來文明的挑戰與沖擊、如何建構與外來文明良性互構關系的自覺反思,意味著一種具體的文明形態的主體性成長。在全球化發展的早期階段,文明之間的交往互動以資本主義的強勢擴張和被殖民地區的被動適應為主,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3可以說,此時的世界文明并沒有形成真正健康積極的他者意識,或者說,此時的他者文明與自我文明是一種此消彼長的對立關系,突出地表現為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強勢中心主義及其帶來的隔離、對抗、斷裂狀態和世界文明體系的“中心一邊緣\"結構。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尤其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以支配和征服為主要特征的舊式全球化開始向多元互動、共同發展的新全球化過渡,文明交往的“主客二元對立模式”也開始轉變為“主主互構的主體間性模式”??梢哉f,此時真正的文明交流互鑒開始形成,因為不同文明形態開始以平等包容的心態來“對待他者”,也就是在文明交往互動中逐漸形成了一種健康積極的他者意識。對于中華文明與國外文明尤其是歐美文明的關系而言也是如此,從始于近代鴉片戰爭的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對中華文明的強勢人侵,到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貫穿其中的是中華民族在遭遇他者過程中所實現中華文化主體性的不斷增強和中華文明現代形態的逐漸成熟。因此,可以說,健康積極的他者意識是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視角,對于破除中外文明之間的緊張性、對立性、排斥性關系,確立文明之間彼此欣賞、相互認可、共在共情關系是至關重要的。在當今時代背景下,理解積極的他者意識,就要從不同文明中汲取養分,不能盲目推崇或者隨意貶低某種文明。珍惜人類文明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對于把握世界歷史演進大勢、凝聚全球發展的價值共識、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的思想導引意義。
(二)他者意識是把握文明交流互鑒的現實關懷
多樣性是世界文明的客觀屬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種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21468無論是綿延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還是由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發展而來、以理性為核心精神的西方文明,抑或起源于阿拉伯半島、以伊斯蘭教教義為根基的伊斯蘭文明等,都是世界文明版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種文明形態都是歷史長河中人類實踐創造的結晶,閃爍著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在應對和破解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對立緊張關系中所積累和沉淀的生存智慧之光。本土文明和異域文明共同存在的客觀現實,使具體文明形態在自我演化發展中內在地蘊含了對其他文明形態的參照和鏡鑒。在這樣一層意義上,他者文明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必然會映照和投身進自我文明演化和發展之中,理解了他者文明才能更好地確證自我文明的真理性。因而,擁有健康積極的他者意識將為全球化背景下的文明交流互鑒拓寬認知邊界、創造對話空間、搭建溝通橋梁,意味著站在全球視野的高度上,既充分看見“自我”,堅定文化自信,也真切洞察了“他者”,以平等之心對待不同文明差異,不輕視、不貶低任何一種文化形態,在交流互鑒中給予每一種文明應有的尊重與關懷。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延續至今,除了其本身具有強大的適應性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自我封閉,而是對外保持著開放態度,不斷在學習中豐富和發展自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44在全球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只有交流合作才能帶來共贏。健康積極的他者意識意味著擁有博大寬廣的胸襟和海納百川的姿態,意味著一種文明形態具有吸取借鑒其他文明有益成分的特質。這種開放性的特質是在自我開中通過緊密相連的文明碰撞,在堅定自我、包容他者的前提下,實現文明自我意識的提升與加強,以世界不同文明的豐富資源滋養自我文明的成長發展,致力于實現世界歷史背景下人類文明共同體的交流融合。
(三)他者意識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的主體自覺
在社會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缺少對他者意識的科學認知和正確理解就不會形成真正健康、成熟、理性的現代主體,可以說,健康積極的他者意識對現代主體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在全球交往空間中,他者并非被絕對客觀化的異己對象,而是與自我處于相互建構關系之中的積極性存在。與他者的這種關系之所以能建立,是出于對他者的同情、好感和理解,因為該他者雖部分地有所不同,但也部分地介人了同一個工具世界。這里既沒有共同的從屬關系,也不是像當初發現美洲大陸那樣發現了什么全然不同的另類。相同與不同,文明與野蠻,此地與彼地,它們之間的界限都是模糊的[5]。健康積極的他者意識意味著既不能在未知全貌的情況下對其他文明作出成見式定論,也不能因外來文明的新穎獨特就對本土文明妄自菲薄,而是要以敬畏之心去探尋、領悟文明的本義和內涵。換言之,無論東方文明還是西方文明,都是歷經歲月沉淀、有著獨特魅力與重要價值的文明形態。當今世界,任何國家和民族都不可能生存在一個完全封閉的環境下,這顯然帶來一個當下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那就是當遇到不同于我們自身的觀念、價值以及生活模式時,我們應當如何面對。這不是單純的社交問題,而是一種內在的文明自覺問題。恰恰在這一問題上,他者意識隱含著試圖尋求志同道合的積極交往姿態。面對世界性存在的各種文明主體,他者意識活躍在良性的文明交往之中,意味著從特定具體文明形態自身出發尋求主體性存在的適恰位置:絕不能孤立片面地看待異質文明的存在,而是要充分了解異質文明的真實意義,以包容而非排他、關心而非漠視的積極心態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找到和合共生的良性交匯點。這不僅可帶來文化的自我成長,也能促進其意義的豐富及生命力的旺盛,處處體現出其文化的創造性存在,從而讓本民族的文明在世界文明百花園中獨具更為絢爛的光彩。
二、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中缺乏他者意識的問題表征
從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健康積極的他者意識是不同國家、地區、民族文明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案鲊鴼v史文化和社會制度差異自古就存在,是人類文明的內在屬性,沒有多樣性,就沒有人類文明。\"I0 因而,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擁有不同自然稟賦、歷史文化傳統和文明底蘊的國家之間客觀存在著意識形態分歧、民族文化差異、價值觀念不同、思想認知偏差等問題,所有這些都彰顯了人類多樣文明的殊異性,都在影響著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發生發展。各種不同的文明和文化都具有其優勢和特點,對不同文明和文化都應保持應有的尊重和敬畏,在文明和文化交流中真實地學習那些有益的內容。不能以自己文化的特點和優點為借口,貶低甚至拒絕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具體到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客觀現實來看,由于不夠重視或者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健康積極的他者意識,依然存在話語體系刻板化、敘事樣態單向化和言說方式主觀化等問題。這些問題對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進一步深化及趨向成熟完善構成了嚴重影響,需要進行更為深人的反思和探討。
(一)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中的話語體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刻板化
“話語”這個概念本身就內含著兩者以上的互動關系,“話語體系”是多重話語在立足文化傳統、扎根現實生活、符合思維邏輯、面向未來建構中形成的復雜理性系統,內在地蘊含著傳播、輸出、理解、共情等交互性維度。在全球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話語體系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外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當然要立足本國、本民族的實際發展狀況,但也要充分重視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文化傳統、社會習俗、思維方式等,這樣才能更好地展現自我、融合他者,才能更為深入地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必須看到,話語體系堅持面向世界和關注人類未來的方向,積極地處理好與外來文化的關系,這是話語體系具有世界情懷并聚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的重要前提8。當代中國的話語體系建設已經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豐碩的成果,對于充分展示發展和崛起的中國形象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必須看到,當前的中國話語體系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刻板化傾向,即不能打破對彼此文明的固有成見和認知模式,總是帶著自我創設的標準去生硬、機械地對待他者文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西方民眾真實、全面、完整地了解中華文明的價值立場、發展成就和未來愿景。這種刻板化一方面來自中國話語體系在“自塑\"過程中尚存在諸多需要進一步完善之處,在具有基礎原創性、重大標識性、影響深遠性的概念、范疇的凝練和創設上尚有不盡如人意之處,這對于靈活、生動、真實、立體、全面地向世界展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客觀面貌尚有諸多進一步提升的空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另一方面,這種刻板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國家帶有強烈意識形態性質的話語“他塑”。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利用其霸權地位不斷制造文化隔閡、語言障礙,制造對華的“話語陷阱”,以達到抹黑、五化中國的目的,這種帶有強烈意識形態性質的“他塑”,使我們在國際交往中時常處于“有理說不清”的境況,中國形象面臨著被虛假、片面、感性的西方話語所惡意扭曲的嚴峻挑戰。
(二)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中的敘事樣態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單向化
“敘事”是一種面向他者的自我展現,“敘事樣態”是敘事發生和展開的具體表現形式,在文化交流對話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結合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實際來看,敘事樣態是中國立場、中國道路、中國價值的重要呈現方式,中國敘事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關鍵。從敘事的角度來看,“講好中國故事\"既要立足于“中國故事\"的真實、客觀、可信,又要兼顧“中國故事\"的生動、具體、形象,體現為五千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和新時代中國巨大發展成就所面向一個日趨開放、包容、多元的全球化世界的具象化呈現。中國正處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發展階段,讓世界真正了解中國的任務,既是十分艱巨的跨越“傲慢與偏見”的過程,也是令人興奮的文明交流互鑒的過程。對于世界文明對話的中國態度,莫過于當今中國人民津津樂道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所表達出來的樂觀開放、和諧包容、與人為善、共筑和平的心態。也就是說,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涉及擁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維方式的人們之間的交流、碰撞與對話,因而絕不只是一個單向輸出和機械接受的過程。囿于客觀條件、認知差異、意識形態分歧等因素的局限,當前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敘事樣態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單向化傾向,即存在因與他者共情的不足而造成的自說自話、顧影自憐的問題,這對讓世界真正“讀懂中國\"形成了消極負面的影響。同時,還必須看到,網絡新媒體的發展打破了時空限制,通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使傳遞文明特質的信息能夠瞬間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傳播,這為跨文化交流創造了積極有利的條件。然而,資本惡性發展造成的僭越破壞了跨文化交流中的敘事生態,以強行介人的方式建構了一個齊一化、標準化、形式化的資本邏輯主導的“世界觀”,這深深消解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構成,將文明的自我意識與他者意識之間的相互證成單向化為工具理性關系。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也就是說,在信息化時代,數字敘事作為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方式,依然擺脫不了利益視角的影響,依然帶有一定的意識形態色彩,它承載著特定文明的價值導向和思想傾向,在面向公眾與社會的過程中,極易受到資本的侵蝕。資本在利益最大化的驅使下,將文化敘事碎片進行批量化再加工,在\"流量效應\"的帶動下與數字媒介深度交融,因“供需錯位”導致敘事內容更加低俗化,這種泛娛樂性質的敘事樣態極大削弱了文明的理性力量和道德深度,遮蔽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和引領力,使文明敘事淪為資本主導的單一空間,進而造成不同文明價值觀之間的撕裂與對立,加速了他者意識的流失,加劇了此消彼長、非此即彼的對立理性觀念。因此,如何應對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中資本邏輯的僭越,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
(三)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中的言說方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主觀化
“言說”意味著文化與文明的一種“開\"狀態,意味著“我一你\"關系的同向互構,內在蘊含著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間的動態張力關系,“言說方式”是這種文化和文明“言說”“如何面向他者”具體發生發展的路徑。面對當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發展的現實,法國學者阿蘭·圖海納提出了“世界重組”的原則:文化的解放,應當與尋求文化的交流聯系起來;所謂文化的交流,意思就是說既要接受文化的多樣性,同時又要采納“世界重組”的統一原則?!笆澜缰亟M”本身就包括文化的解放在內,因為它要對那些遭到當初現代化運動排斥或壓制的文化現象重新加以詮釋。建立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的困難,就是一切民主事業所遇到的困難,因此,應當把始終含有拒絕之意的解放運動,與對“他者”和多元制的承認結合起來5。由此來看,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不是任何一方文明的主觀化傾倒,而是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承認、共生共進??陀^而言,目前的中外文明對話與交往中依然存在自說自話的主觀化傾向,即囿于封閉孤立的世界觀、自我本位的利益訴求、狹隘割裂的價值設定而對他者文明的意義視而不見甚至惡意消解。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真正文明交流互鑒的達成和實現。美國學者愛德華·霍爾在《超越文化》中提到:在一種文化中成長的人,也可能對其運轉一無所知,對使之有別于其余一切文化的基本規律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也就是說,不同國家的人擁有不同的價值觀、信仰、習俗、語言,在交流互鑒中對對方的語境了解不足,就可能會以自身文化視角為主,導致信息在跨文化傳播中出現誤解或者不被接受。世界似乎正在進入一個長期和劇烈沖突的時代。時髦的做法是將戰爭的危險歸咎于“文明的沖突”,但戰爭真會爆發的原因不可能是世界各個傳統文明之間泛泛的差異,而是各文明中持續進行的現代變遷?,F代變遷在產生著傲慢、頑固、不寬容和好戰傾向[12]。由此來看,對于后發展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而言,文明交流互鑒的言說方式極易被掌權者所操控,成為利益爭奪和話語操縱的工具與武器。為發達資本主義所持有的西方中心主義價值理念將整個人類文明撕裂為“文明\"與\"野蠻”兩極,并宣稱只有西方文明才能承擔引領人類發展的歷史使命。時至今日,某些西方國家仍以“文明優越論\"“歷史終結論\"等言說論調壟斷其他文明的話語權,嚴重阻礙了世界文明進步的趨勢。面對世界文明交互共生的客觀趨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認為自己的人種和文明高人一等,執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認識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災難性的!\"[21468因此,要真正理解文明交流互鑒中的他者意識,勢必要破除這種忽視、無視、遮蔽甚至壓制他者文明的主觀化傾向。
三、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中增強他者意識的路徑探索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人類文明進步事業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復雜局面。面向未來,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依然任重而道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國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差異自古就存在,是人類文明的內在屬性。沒有多樣性,就沒有人類文明。多樣性是客觀現實,將長期存在。差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傲慢、偏見、仇視,可怕的是想把人類文明分為三六九等,可怕的是把自己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強加給他人。各國應該在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基礎上實現和平共處,促進各國交流互鑒,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注入動力。\"[13]460這段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文明交流互鑒的立場、原則和路徑,為世界各國在中外文明交流中如何增強他者意識指明了方向。
(一)構建一種更具包容性、真正彰顯天下情懷的話語體系
“天下”是自我與他者的和合共生狀態,中華文明“天下無外”的內部化邏輯超越了西方一些國家持有的基于零和博弈思維的外部化邏輯。中華文明的“天下\"情懷具有文明內生性,其源于中華文化特有的敦厚謙和品格,這種骨子里內生的文化基因從根本上有別于西方文明擴張、沖突的特質,是順應世界歷史發展趨勢、具有無限光明前景的。真正具有世界歷史意義不是純粹的過往,不是僅僅滯留于傳統之中,而是中國的和平主義發展道路,是唯有在這一道路的歷史性實踐中才能被開啟和復活的和平主義傳統。它不是既與的、已經完成了的東西,而是正在生成的東西,是在其展開過程中表現為必然性的東西[4]。在全球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于世界和平主義的天下觀為理解這個世界的整體性和協同性提供了重要參照,也為構建真正契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明交流互鑒話語體系提供了重要啟示。話語體系是展示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重要窗口,是我國統籌協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重要表現。我們建構的話語體系必須高度關注人類的共同利益、表達國際社會的基本共識、傳遞全人類的共同訴求、昭示中華民族的世界擔當8?;诖?,要科學把握和合理設定關于文明的話語議題。話語議題關系到話語主體的認知偏好和利益訴求,最終目的在于對話語受眾的價值引導,其直接關系著他者意識的表達問題。占據了話語議題,就意味著獲得了話語權最核心和最關鍵的部分。通過話語議題增強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他者意識,并不意味著機械地接受加工西方文明現有議題,而是以共生、共在、共情、共進的嶄新視角建立更為科學、合理的話語表達方式。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釋放各個文明的話語表達權,以提升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容涵力、引領力與影響力。在此基礎上,通過設定話語議題,突出和彰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必要性與緊迫性,以此批駁西方文明的霸權主義傾向,還原各文明的本真面貌,凝聚人類文明的整體力量。這就要求我們以海納百川的胸懷與氣魄,以人類文明的共性追求為出發點,挖掘中外文明的話語共識,尋求中外文明的價值契合點、利益共通點、理論交匯點,從而在聚焦民族特色又突顯世界意義中提升文明對話能力,倡導從各文明具體實際出發探討他者存在的合理意義,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塑造貢獻智慧。
(二)塑造一種更具互動性、蘊含強大協同力量的敘事樣態
全球普遍交往是當今世界歷史發展的重要主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開創人類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協同互動,共促共進是新全球化的時代主題。在此背景下,一種更具互動性的敘事形態對中外文明互鑒而言至關重要?;有詳⑹率且环N新興的敘事形式,它允許受眾在故事的發展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通過與故事內容的互動來影響故事的走向、結局,有助于更好理解故事內容。它是人類悠久的敘事傳統在全新的現實格局之中的生機與變革[5]。互動性敘事能夠使參與者體驗多元立場,從以自我為中心的視角中跳脫出來,增加對不同文明的關注、理解和包容,還可以更好地感受他人情感,與其建立情感連接,加深情感共鳴,最終達到理解文明差異、拓展文明視野、減少文明偏見的效果。文明是人類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在世界歷史深度發展的全球化背景下文明具有明確的類存在本質,彰顯著人之為人所特有的去野蠻化、破除外部依賴并邁向更高精神境界的內在超越維度(也可以稱之為真正的主體精神)。基于此,要確立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尊重文明多樣性的敘事前提。長期以來,西方文明敘事充斥著自我優越論的基調,肆意對異于自我的他者文明指手畫腳、妄加評論甚至橫加干涉,最終陷入將文明敘事囿于主觀空間封閉演繹的狹隘視野之中,不利于世界文明整體的完善發展。因此,要轉變“一花獨放\"的思維邏輯,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寬闊胸懷,充分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各文明推動人類文明整體進步發展的強大動能。對于不同文明自身而言,要明確自信才有力量、自立才有活力、自主才有動力,由此才能真正建構具有互動性超越意義的文明敘事樣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發展的活力和動力之源?!潜M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進步。\"[3J475 要明確世界多元文明共生共在、圓融通達的共同歷史敘事邏輯(即多元互構的主體間性文明邏輯),充分彰顯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主題和趨向。也就是不僅采用一種強調人類彼此之間聯系、往來、交流為主體的新的文明史觀的敘事模式,更是把這種敘事模式作為一種理論自覺貫穿于全球文明史的書寫之中,將歷史上不同的文明單元都視作同樣重要的人類文明組成部分,提倡復線的文明發展觀,拒絕以往和當下各種“中心論”,從而擺脫文明與野蠻、進步與落后、中心與邊緣等這樣一些長期盤踞文明史研究中帶有高下優劣之分的二元對立思維的話語模式[。隨著世界不同文明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人類社會也越來越成為一個有機統一的命運共同體。在此背景下,要樹立新型世界文明觀,著力破解西方文明無視、遮蔽甚至壓制他者文明的舊時殖民思維和霸權邏輯,共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他”的世界文明敘事樣態,以多元文明共生共在、圓融通達的共同歷史敘事邏輯引導世界文明實現從外部強制到內在超越的根本范式轉換。
(三)凝練一種更具真實性、切實激發文化共鳴的言說方式
言說,不是空洞的說教,更非自我觀念的單向輸出,而是自覺將他者納入自我生活世界之中以實現相互確證的視域融合過程?;谡嬲黧w平等理念的言說方式,有助于在理解他者文明中增進文化自信,在推進不同文明形態的共情共鳴中實現人類文明整體的進步與發展。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深度推進的當今時代背景下,切實增強健康積極的他者意識,需要凝練一種更具真實性、切實激發文化共鳴的言說方式,即堅持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引領,突出科技賦能的重要作用,充分激活文化對話和文明交流的多元要素,順利實現文明言說方式的現代轉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本著對人類前途命運高度負責的態度,做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倡導者,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尊重不同國家人民對價值實現路徑的探索,把全人類共同價值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實現本國人民利益的實踐中去。\"[131425 基于此,首先需要做的是將全人類共同價值理念貫徹到文明交流互鑒的實際進程之中:秉持和平與發展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理念,承認、包容多元文明的存在,充分理解中外文明之間共通的價值追求,在探索中外文明共通之處的同時加深對他者意識的理解,積極推動中外文明在交流互鑒中消解溝通藩籬,不斷開拓共同發展的文明場域;秉持公平與正義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理念,聚力形成“普惠平衡、協調包容、合作共贏、共同繁榮\"的文明導向,在中外文明間樹立平等尊重的交流原則,以公平開放的機制推動人類文明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秉持民主與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理念,充分尊重和切實維護世界文明的豐富多樣,注重激發更加廣泛、更為深入的文明共鳴,真正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價值追求。在此基礎上,順應全媒體時代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加強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文明交流言說方式相結合的實踐探索,深度挖掘具有地方特色、民族情懷和世界眼光的文化資源,以豐富世界文明寶庫。同時,要搭建開放型文明資源共享平臺,打破中外文明交流的地域局限,實現文明跨地區交融,運用人工智能推動民族特色與全球視野相融,打造個性化、原創性的文化作品,實現文明資源的廣泛和高效利用,使他者意識在不斷深化的文明交流和不斷創新的文明作品中得以鞏固和提升,凸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包容性和共識性特質。
四、結語
中外文明在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高水平上的交流互鑒,是當今世界歷史邁向更高發展階段的重要推動力,是事關全人類在檳棄偏見、克服成見、凝聚共識、匯聚合力中共同實現美好生活追求的重大課題之一,需要從理論和實踐的不同維度加以全面深人探討——以健康積極的他者意識來理解、反思和觀照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所以,本文從增強他者意識的角度對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理論背景、實踐關切、問題表征、探索路徑以及構建起中外文明良善關系的話語體系、敘事樣態和言說方式進行論述,并穿插探討了中華文明走向世界、并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貢獻更大力量的行動方略和現實可能??傮w來說,從理論一實踐的維度分析,中外文明交流互鑒需要突出他者意識,這不僅是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的理論要求,也是推動世界文明共同發展的實踐要求,有利于中華文明在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過程中創新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從歷史一時代的維度分析,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有利于中華文明超越西方文明的霸權主義精神和文化殖民行徑,從世界歷史的高度審視不同文明間的交往、承認和共同關系,有效促進中華文明深厚歷史積淀和鮮明時代特征的充分彰顯??梢?,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具有源遠流長的鮮明特質,其秉持的他者意識對整個人類文明進步起著重要的作用。立足新時代,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更需要秉持這種他者意識,突破話語體系的刻板化、敘事樣態的單向化、言說方式的主觀化等現實問題,構建起更加包容、更加和諧和更加真實的價值觀念,必將有利于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站穩腳跟、自立昂揚。
總而言之,突出和強調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中的他者意識,重視不同于中華文明的其他文明形態對于世界文明進步和人類整體發展的價值與意義,并非妄自菲薄,而是文化自信和文明強大的重要體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也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標志。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就得益于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秉持開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無論是對內提升先進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還是對外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都離不開融通中外、貫通古今。\"[4]10-1
在這樣一層意義上,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不同文明的合理性和重要性,是中華文明在增強他者意識中使自我意識更加成熟完善的突出表現,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積極貢獻世界的有力證明,更是中華民族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實現全人類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自覺價值追求,而這種價值追求離不開各個文明間的相互理解、彼此認同。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在交流對話、相互觀照的互動語境中,能夠有效剔除沖突對抗、孤立隔閡的不利因素,以彼此支持、相互促進的負責任主體面貌,為共同回答“時代之問\"提供了各自的智慧與力量。在這一語境下,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為每一種文明平等而有尊嚴的生存發展提供了現實可能,有助于啟發現代社會的各文明主體關注他者存在、重視他者需求、回應他者聲音,自覺抵制西方“普世價值”和技術理性主義的沖擊,以高度的主體意識擔當起人類文明共同發展演進的時代使命。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4.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1.
[4]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5]阿蘭·圖海納.我們能否共同生存?—既彼此平等又互有差異[M].狄玉明,李平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6]趙旭東.中國式現代化圖景的自我與他者——一種基于文化轉型人類學的世界觀回顧與展望[J].青海民族研究,2023(3).
[7]賀耀敏.中國話語體系的建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
[8]吳漢全.話語體系初論[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20.
[9]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一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5-46.
[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11]愛德華·霍爾.超越文化[M].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12]克萊·G.瑞恩.道德自負的美國:民主的危機與霸權的圖謀[M].程農,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4]吳曉明.論中國學術的自我主張[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15]姜宇輝.互動性敘事:文學與電子游戲之間的跨媒介哲思[J].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24(2).
[16]吳曉群.全球文明史書寫與共同的歷史敘事[J].中國社會科學,2024(7).
On the Awareness of the Other in the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Among Chinese and Foreign Civilizations
TANG Yujing, HAN Sheng
Abstract: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between civilizations is an important theme in the contemporary evolution of the world toda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integration, Sino-foreign civilizational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have promoted unprecedentedly. Within this process, it isessential to avoid both undue self Σ- abasement and unwarranted arrogance—as this inherently involves the problems of how to understand,evaluate and engage with the Other. Establishing and enhancing a healthy and positive awareness of the Other is crucial to the deepening and advancing sino - foreign civilizational mutual learning. Objectively speaking, the current state of this exchange still faces issues such as the stereotyped discourse system,unidirectional narrative modes,and the subjective tendency of expresson, which are caused by the lack of this healthy and positive awareness of the Other.Looking ahead,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more inclusive discourse system to truly demonstrate China's version of a shared global community.It needs to create a more life oriented narrative style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huge energy of the folk communication. It also needs to refine a more interactive mode of expression that effectively reflects the cultural resonance of the digital age.
Key words: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the awareness of the Other; discourse system; narrative modes; tendency of expression
責任編輯:劉 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