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時代,中國社會經濟正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教育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戰略的關鍵部分,需重點推進教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教育網絡先進部署。隨著經濟提升和計算機網絡技術進步,學前兒童使用數字產品日益普遍,其應用場景不斷拓展,給學前兒童自我控制能力培養帶來新挑戰[。近年來,電子屏幕等多媒體設施為學前兒童帶來豐富的視聽體驗,數字產品在其生活中愈發常見。有關方面強調,應引導學前兒童借助多媒體了解科技,感受網絡媒體產品對日常學習生活的改變,激發他們對信息技術的興趣。鑒于數字產品在兒童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家長亟須轉變觀念,通過積極監管幫助兒童提升自我控制能力。畢竟,家長的教育理念與行為對學前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的養成起著關鍵作用[2。學前兒童自我控制能力尚不完善,在使用數字產品時容易因缺乏自控而過度沉迷。然而,數字產品作為數字時代的必然產物,與學前兒童的生活緊密相連,既帶來豐富體驗,也引發諸多挑戰。因此,如何在數字時代培育學前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將綜合現有研究,剖析數字時代學前兒童健康成長遭遇的困境,探究培育學前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策略,助力提升學前兒童自我控制水平。
一、數字時代學前兒童健康成長面臨的挑戰
(一)數字產品過度使用造成身體健康危機在數字化時代,數字技術對學前兒童身體健康有著直接且顯著的影響。一方面,長時間觀看電子屏幕易損害學前兒童脆弱視力,且早期視力問題若不解決,后期可能惡化[3。另一方面,數字產品易使學前兒童沉迷,擠占休息時間,導致睡眠不足影響大腦與身體發育,長時間看電視還易增重,可能引發肥胖及其他健康問題。
(二)數字產品過度使用造成心理健康危機
在數字時代,學前兒童的知識與心理成長和數字產品緊密相連。隨著技術發展,數字產品不斷更新,直接影響學前兒童的身心成長。注視屏幕時間增多,無論是主動使用還是被動使用,都值得深入探討。電子媒體使用可能影響學前兒童行為,網絡信息泛濫可能影響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數字技術在家庭教育中成為安撫工具,但缺乏成人引導時,兒童易受屏幕圖像吸引,影響有效思考。過多時間在數字產品上會阻礙與現實交流,導致社會疏離[4。沉迷數字產品可能引發睡眠困難、語言發展遲緩、視力問題等負面問題,還可能增加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癥、沖動或攻擊行為。盡管信息科技更新了學習方式,但網絡信息不能替代人類情感認知。過早接觸視頻屏幕、長時間觀看電子屏幕或單一視頻屏幕接觸,都可能增加心理問題,不利于健康發育。
二、學前兒童自我控制能力培養影響因素
自我控制是健康成長的核心能力,對學前兒童的品德和社會化發展極為關鍵。它與認知和情緒緊密相連,對心理發展有顯著影響[5]。研究表明,自我控制
能力較強的兒童更能管理情緒和行為,協調個人與集體的需求。影響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包括:
(一)生理因素
學前階段是大腦發育最快的階段, 4~6 歲兒童大腦質量可達成人 80% 以上,但大腦皮層功能尚未完善,喚醒水平高于抑制水平,導致學前兒童易沖動,自我控制能力較弱[。隨著年齡增長,大腦皮層抑制功能增強,喚醒和控制能力得以發育,神經系統逐漸完整,社會認知和情感思維認知逐漸健全,自我控制機制將逐步建立。因此,生理因素會影響學前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
(二)情緒因素
情緒對學前兒童行為具有關鍵影響。 2~4 歲間學前兒童的移情能力開始形成,能感知他人情緒和自己行為對他人的影響[。情緒信息是學前兒童在不如意時進行心理調節和自我控制反應能力的窗口。遇到與情緒相關的狀況時,成人可利用其情緒反應,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培養其良好的心理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
(三)家庭環境因素
家庭是兒童認識世界的第一個外部環境,學前時期是人格、認知等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適當教養方式在學前兒童身心教育中地位重要。嚴格、放任和民主的教養方式在家庭教育中占主導地位[8]。嚴格教養方式下,父母過于嚴厲,孩子通常自我控制力較差;放任模式下,父母缺乏規范教育,孩子易自我管理失控,獨立性差,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民主型教育下,父母傾聽孩子想法,平等交流,孩子態度積極,行為和諧,學習有信心,與他人合作能力強,一般具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
(四)幼兒園環境因素
在數字時代,學前兒童的認知、心理與行為發展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其身體和大腦處于發育階段,認知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完善,模仿學習是主要方式。接觸社會與人交往時,周圍人的行為對其認知和心理發展影響顯著,有助于理解社會規范并轉化為內在原則。因此,學前兒童與同伴交往及教師教導引導對其自我控制能力發展影響大[9。幼兒園環境作為早期教育的重要部分,對習慣養成、思維訓練和社會認知形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應創造良好學前環境以促進發展。同時,環境氛圍會影響學前兒童情緒狀態和學習效果,平和、溫馨、愉快的氛圍有利于他們在學前學習活動中保持良好情感態度,促進理性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培養。
三、數字時代學前兒童自我控制能力培養策略
數字時代的到來使學前兒童面臨復雜網絡環境,相關組織和個人有責任幫助他們培養自我控制能力。
針對學前兒童在數字時代面臨的挑戰,本文從政府、幼兒園和家庭三個層面提出培養學前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策略:
(一)政府層面
第一,創建健康安全網絡空間。學前兒童在使用數字產品時面臨內容危機、暴露危機和行為危機。政府應加強對學前兒童接觸網絡行為的監管,對網絡內容分類型、分年齡段進行嚴格監管,積極支持家長使用專業的數字化學習產品,防止不良信息傷害學前兒童身心健康[1]。相關政府機構應重視對網絡不良信息的實時監測,實現早期控制和應對,維護學前兒童合理使用數字產品的權利,營造安全有利的信息環境,加快通過保護兒童網絡安全的相關法律,保護兒童網絡權益。
第二,制定相關教育規范。隨著數字化水平提高,數字技術逐漸融人學前兒童生活。學前教育教師應科學、謹慎地使用數字技術。政府應為數字技術在學前教育中的應用引入監管體系,為教師和家長提供明確指導,讓數字技術發揮正向影響。同時,學前兒童教育方法需根據時代發展改進,提高現代化水平,擴大對兒童使用應用軟件的控制,完善學前兒童上網的防范機制。此外,信息網絡上的內容創作者在開發產品時應考慮學前教育理論,使學前兒童的自我控制力教育更實用有效。
第三,搭建社區育兒交流平臺。社區育兒平臺提供論壇,便于家長交流學前兒童自我控制培養。面對孩子失控行為,平臺可提供幫助和科學教育方法,減少家長負面情緒,增加培養技巧。工作人員應與家長及時溝通,解決兒童問題,引導自我控制。社區亦可通過媒體強調兒童自我控制的重要性,并組織活動如夏冬令營,增進家長與兒童溝通,強化家庭教育作用。
(二)幼兒園層面
第一,引導兒童親近自然。學前兒童主要通過形象思考,其能力在社會互動中形成。盡管數字技術拓寬了學習途徑,但學前教育仍需立足現實,監督數字產品使用。教師應減少數字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鼓勵幼兒接觸現實世界以增強自控力。技術發展使兒童遠離自然,過度使用數字技術不利于自控能力提升。幼兒教育應引導兒童親近自然,控制數字產品使用時間,提高戶外活動參與度,培養自控能力。
第二,提升教師數字素養。數字時代發展使數字產品層出不窮,提高教師數字教學素養成為學前教育重點。學前教師在教學中使用數字技術,須具備高水平數字素養、合格教學能力和充足教學經驗。教師需明確了解新媒體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優缺點,關注數字技術對學前兒童的影響,使用數字技術時與學前兒童保持聯系,進行有效知識教學。課堂上使用數字技術不應減少和縮小兒童實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而應增加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機會。同時,教師應確保數字技術不被濫用,將兒童注意力集中在現實生活情境中,鼓勵他們與同伴互動,培養社交活動中的自我控制能力。
第三,定期開展家校溝通。家長在家庭中引導學前兒童合理使用數字技術,是提升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關鍵。幼兒園應向家長提供關于培養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合理使用數字產品的建議,包括風險預防和正確使用方法。通過培訓、資料發放和有效溝通,提供教育指導,幫助家長控制孩子媒體使用時間,培養科學使用媒體的能力。引導家長多與孩子交流,選擇適宜的媒體資源,收集使用信息,提出建議,以提升孩子媒體使用質量和自我控制能力。
(三)家庭層面
第一,家長應理性對待學前兒童的失控行為。不要期望其隨年齡自然改善,也不應過度反應。通過組織親子游戲,可以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面對孩子的失控行為,家長應避免簡單的懲罰、過激和強化手段,要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并理性分析行為原因。與孩子溝通,幫助他們理解行為背后的原因,并制定應對策略。家長應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而非依賴成人。若處理失控行為有困難,可尋求專業團隊幫助。家長應明確獎懲,樹立積極榜樣,避免使用欺騙和暴力方式。
第二,家長應樹立榜樣,展示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他們會模仿父母的行為。因此,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展現出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如遵守規則、管理情緒、合理安排時間等。通過言傳身教,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提升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
第三,家長應合理控制學前兒童使用數字產品的時間。數字產品已成為現代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過度使用會對學前兒童的身心健康和自我控制能力產生負面影響。家長應與孩子共同制定使用規則,明確每天使用數字產品的時間和相關內容,并嚴格執行。同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參與更多有益的線下活動,如戶外運動、親子閱讀等,以豐富孩子的生活體驗,減少對數字產品的依賴。
第四,家長應關注學前兒童的情緒需求,提供情感支持。情緒穩定是自我控制能力的基礎。家長應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及時給予關愛和支持,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情緒調節機制。當孩子遇到挫折或困難時,家長應鼓勵他們勇敢面對,提供解決問題的策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應對能力。
四、結語
針對數字時代學前兒童健康成長面臨的挑戰和問題,社會各界需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在數字時代促進學前兒童健康成長。政府應加強監管,保護兒童免受不良網絡內容侵害,同時提供科學教育指導;幼兒園應立足現實,引導兒童親近自然,提升教師數字素養,營造積極班級氛圍,并設計個性化教育方案;家庭層面,家長應理性對待孩子的失控行為,合理控制數字產品使用時間,樹立良好榜樣,并關注孩子情緒需求。通過這些策略的實施,我們可以有效培養學前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余萬斌,桂柱,魏玲.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幼兒屏幕時間的影響一—家庭環境與身體活動的鏈式中介作用[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3,49(04):40-47.
[2]孫昊翔,張玉紅,田惠東,等.智力障礙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差異分析及教育對策[].中國特殊教育,2022(10):25-35.
[3]凌輝,寧柳,劉佳怡,等.依戀游戲促進中班幼兒心理自立養成的實驗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2,30(05):1043-1046,1051.
[4]黃麗紅.幼兒自我規劃教育的價值、內容與實施[J].學前教育研究,2022(04):87-90.
[5]張秀慧,趙寶,王志家,等.父母控制與兒童心理適應的關系:兒童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心理與行為研究,2022,20(02):197-203.
[6]高宏鈺,崔雨芳,房陽洋.家長媒介干預與兒童早期發展結果的關系研究[J].教育學報,2022,18(01):113-125.
[7]劉晨曄,孫擎.學前兒童契約精神的培育目標及有效對策[].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23(06):127-133.
[8]高毓婉,楊麗珠,孫巖.我國 3~6 歲幼兒人格發展現狀及教育建議[J].學前教育研究,2019(12):3-19.
[9]孫仞美.培養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途徑分析[].中國教育學刊,2020(S2):52-53,56.
[10]曹碧華,張平,李紅,等.不同認知卷入程度分心活動對幼兒延遲滿足的影響[].學前教育研究,2019(09):37-47.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2025年度贛州市社聯課題“教育生態理論下城郊學校集群資源循環系統優化研究” (2025-JYZX18-1352)。
(作者系贛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