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
農村文化建設是黨的優良傳統,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有力支撐。如何在農村的廣闊天地中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好、發展好,使中華文化在農村中更加具備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是值得探討的時代命題。本文關注兩個結合通過文化主體性建構進行農村文化建設的傳導機制,并以山東省Y市X村為著眼點,旨在探析兩個結合在進行文化建設的具體路徑。
一、農村文化主體性的建構機制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在文化創造中占主體地位。作為一種區域性文化,農村文化是在農村這個特定的文化交流場域中經過人民在自然和社會中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形成的區域性文化[,展現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哲學、審美情趣、精神追求。在新中國成立前的歷史中,農村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主體,農村文明是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新中國成立后直到1978年,農村人口一直在我國總人口中占絕大多數。改革開放后城鎮化進程加快,截至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 36.11%00 農村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應的農村文化建設是推進農村現代化、推進鄉村振興、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經之路。
主體性概念是主體相對于客體而言,主體作為活動者作用于客體,從改造客體的活動過程中體現出的能動性。主體一般表現為個人或者群體,文化主體性可看作是運用擬人手法,實質上仍體現為人在文化的認識、創造、發展中的作用。依靠誰、為了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就成了建構文化主體性的基本問題。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連續發展至今的文明,創造中華文明的主體亦具有連續性、一致性,即勞動人民。近代以來,中國的本土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中華文化的主體性發生動搖。“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自己百事不如人”[2]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并與中國工人運動緊密結合,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中國共產主義者對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應用也是這樣,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就是說,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決不能主觀地公式地應用它。”[3黨領導人民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中國具體實際,否定了全盤西化說,于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敞開胸襟吸收優秀外來文化,創造了中國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重新鞏固了中華文化的主體性,重塑了文化自信。馬克思主義在19世紀的西方資本主義土壤中孕育產生,中國傳統文化歷經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以儒家思想為核心,二者之間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構成了結合的張力,而第一個結合在一定程度上彌合了中華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思想差距[4,在第二個結合中,二者又在異質文化碰撞的過程中彰顯了文化轉化的可能性。“正確的理論必須結合具體情況并根據現存條件加以闡明和發揮。”[5]“原則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歷史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這是對事物的唯一唯物主義的觀點。”[中國共產黨立足中國的具體實際,帶領人民重構文化主體性,從人民立場出發,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緊緊依靠人民,從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和勞動實踐中獲取智慧、汲取經驗,帶領人民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并致力于讓文化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展現時代風貌,推進文化強國建設。
二、農村文化建設的具體路徑及案例剖析
Y市X村位于山東省東部內陸地區,共有137戶,村民342名,黨員25名。該村擁有深厚的文化資源稟賦,黨支部書記帶領當地群眾,在Y市各級黨委的領導和支持下,發揮文化資源優勢,先后獲得“Y市干事創業進步村”“山東省文明村”“山東省美麗鄉村示范村”“山東省科普示范村”等榮譽稱號,并配合文農商旅的各項舉措,成功實現脫貧致富。
(一)黨建引領,文化興村
自2015年起,X村村支書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帶頭作用,引領全村村民進行鄉村人居環境整治,開展美麗鄉村建設。Y市現代畫院在得知X村的鄉村文化振興規劃后與當地取得聯系,20余名畫家來到X村,秉持“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強國有我—以文藝助力鄉村振興”的理念,與村民同吃同住一年多的時間,深入了解當地風土人情,并無償為其繪制墻面55面,繪制壁畫1550余平方米,依托當地紅色遺跡和典故,膠東特色民俗,開創了Y市農村主題原創壁畫之先河。壁畫主題中,黨建工作板塊位于六大板塊之首,如實展現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當地各級黨組織帶領人民進行舊村改造,追求美好生活,脫貧致富的勞奮斗過程。
(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本土民俗文化
X村主題壁畫中突出傳統文化和本土民俗文化板塊。甲骨文、大篆、小篆等七種書體書寫的十二生肖、李杜詩詞、孔子問禮圖等彰顯了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為題的不同壁畫體現了勞動人民在傳統農耕社會的生活經驗和文化記憶。壁畫中,敦厚純潔的“好德”培植了“五福臨門”,寄予了當地對子孫后代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深切期望,展現了中華民族厚德載物的民族風貌。膠東花悖悖等特產及當地人民辛勤勞作的農具及過程也通過壁畫形式進行了展示。
(三)發揚革命文化,賽續紅色文脈
X村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戰爭年代,該村36戶人家中有八路軍戰士39名,其中8人為國捐軀,紅色壁畫板塊描繪了1938年當地秘密成立黨小組,組織發動群眾參加抗日反掃蕩斗爭的崢嶸歲月。開國中將聶風智曾在X村指揮過花頂山抗日阻擊戰,X村將花頂山阻擊戰的戰斗過程以連環壁畫的形式呈現出來,展現了黨舍生忘死、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發生在抗戰歲月顯現軍民魚水之情的當地故事“妹妹找哥奇遇記也被搬上壁畫,體現了八路軍戰士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對軍民以心換心、心心相印的深厚情誼。紅色壁畫這一形式賡續了該村的紅色血脈,弘揚了紅色革命文化,傳遞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四)重點突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時代精神
“三牛”精神是黨領導當地人民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三變”的奮斗歷程中一以貫之的精神密碼,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的壁畫形象屹然豎立在X村村口。X村主題壁畫的農業科教板塊中,繪制了各種農業科技手段在鄉村振興中的運用及影響。科技興農使X村山綠了起來、人富了起來,這一系列的壁畫激勵著當地村民在農業勞動中勇于創新、善于創新,也寄托了對國家科技進步的殷切期盼和堅定信心。X村雖然是一個小山村,但在國家大政方針的引導下重教興文,重視人才培養,提倡文明鄉風,“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等勸學名言在村內隨處可見,村民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明素養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為構建和諧、文明、美麗的鄉村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結合文化主體性概念建設農村文化的路徑提煉
中華文化具有廣博的開放性和深邃的包容性,能夠接納和吸收各種外來的優秀文化;中華文化具有蓬勃的生命力,能夠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更新,實
和諧新農村和諧新村 全面落實大發展理念,加快美麗和諧新農村8 8
現新的自我發展,這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提供了可能。文化主體性體現為獨立性和文化自信。“兩個結合”重建了中華文化的自信自立。新時代需要不斷建構、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建設文化強國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創建人類文明新形態。
第一,實現廣大農民的文化覺醒,實現思想觀念的祛魅。文化主體性本質上體現的是人對文化的認識和作用,在這一過程中人不是無意識的、機械的、被動的客體[,而是具有能動性的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文化本質上是人的對象化活動的產物,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推動著文化不斷進步,然而在過去的封建時代,文化是為統治階級所壟斷的奢侈品,農民鮮少能夠接觸系統的文化教育,更罔論具有文化主體意識。但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為物質力量[8,會由批判的武器轉為武器的批判。“文學藝術的最終服務對象都是人民大眾,其中工農兵是首要服務者。”9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宣傳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重要職責。X村以壁畫形式,貼合農村村民生活,采取既易于為村民接受又生動活潑的形式,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世界,為促進農村文化主體性的覺醒提供了可借鑒的范式。
第二,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只有以先進理論為指南的黨,才能實現先進戰士的作用[10]”,一經成立便承擔起民族復興的重任,文化建設貫穿了黨領導人民進行的革命、建設、改革以及新時代的全過程。事實證明,除了共產黨以外,沒有別的主體能夠引領文化建設事業取得成功,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文化主體性的重構與鞏固。唯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文化主體性的建構才能始終沿著正確的軌道向前行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對矛盾中,馬克思主義占主導。X村在鄉村文化振興中黨委負起了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始終堅持黨把方向,注重文化的意識形態,充分發揚斗爭精神,堅持以文化人、以文鑄魂,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為具體實踐提供現實化的策略。
第三,深入挖掘、創新優秀文化遺產。文化自信來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于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創造了豐富的文化財富,要善于發掘文化寶庫,活化利用文化遺產。要用整體性的觀點對待把握這三者,在發揚中華文化時明確優秀傳統文化只是其中的一元,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應在其中居于主導。我們對傳統文化“優秀”的判定,是因為它們在今天能夠滿足社會的要求,揚棄了過去不合時宜的成分,并能夠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所謂優秀傳統文化,是站在當代中國立場之上的優秀傳統文化。要把優秀文化遺產中的思想精神、價值取向轉化為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同時吸收外來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使其符合社會主義的要求。
第四,注重精神文明建設。在農村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是激發文化主體性的一項基礎性工程。文化的普及能夠促進價值觀的塑造,起到教化的功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扎根于中華文化,熔鑄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追求,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通過引導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使人民群眾在精神、行為上團結在一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能夠增強人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在發揮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促進鄉村振興的同時,更為筑牢中華文化的主體性。
四、結語
中華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其廣博的開放性和深邃的包容性,為文化主體性的構筑提供了堅實基礎。新時代建設文化強國,農村文化建設是不容忽視的重要方向。新征程上,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根本遵循,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深入理解文化主體性的內涵,在實踐中具體探索鞏固拓展文化建設的方法路徑,并將有益經驗根據實際情況推廣應用,匯聚起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偉力。
參考文獻
[1]吳私璟.鄉村振興視角下農村文化建設研究[].當代農機,2024(02):76-77.
[2]葛懋春,李興芝.胡適哲學思想資料選(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345.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4]劉同舫.“第二個結合”與文化主體性的鞏固[].思想理論教育,2024(01):4-10.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3.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
[7]王朝慶.“第二個結合”鞏固文化主體性的理與路[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4(01):41-49.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9]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3.
[10]列寧.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1.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