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熱點事件以其高傳播性和情緒感染力,對高校學生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產生多層次影響。民辦高校大學生因社會認同壓力較大和心理調適能力的差異,在面對復雜的熱點事件時更易產生認知偏差和情緒波動,甚至表現出非理性行為。深入探討這一群體在熱點事件中的心理反應規律,結合教育管理與心理支持技術,為提升學生的心理彈性與自我調節能力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具有重要價值。
一、關注民辦高校大學生網絡熱點事件心理反應 的重要性
(一)應對網絡時代挑戰,提高學生適應能力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熱點事件在學生群體中引發的心理波動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民辦高校大學生由于社會認同壓力較大、心理調節能力參差不齊,更容易受到網絡熱點事件的情緒感染。關注他們的心理反應是維護校園穩定與培養健康心態的關鍵環節[l。網絡熱點事件往往涉及強烈的情緒表達,容易激發學生的共情反應,導致焦慮、憤怒或失望等情緒積累,影響學習和生活狀態。這一群體的媒介素養普遍較為薄弱,面對信息傳播的復雜性,他們難以辨別真偽,從而形成錯誤認知,甚至被卷入虛假信息的傳播鏈條,帶來潛在社會風險。更重要的是,民辦高校的教育資源分配和管理機制尚需完善,而網絡熱點事件對學生歸屬感和心理安全的沖擊進一步加劇群體認同危機。
(二)維護心理健康穩定,助力全面成長成才
心理健康是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的基礎,在網絡熱點事件頻發的背景下,關注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穩定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相較于普通高校學生,民辦高校學生往往面臨更大的學業壓力和社會認同挑戰,網絡熱點事件對其心理狀態的沖擊更為直接和深遠。網絡熱點事件中的負面信息或情緒會迅速蔓延,誘發焦慮、孤獨等負性情感,甚至引發群體性的心理應激反應,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與生活質量,還對其心理發展產生長期的不良影響。心理健康穩定對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能力、情緒調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具有決定性作用,也是促進全面成長的核心保障。
(三)預防網絡熱點事件危害,促進高校和諧發展
網絡熱點事件在民辦高校中具有較高的傳播性和影響力,預防其危害對高校和諧發展的意義尤為重大。民辦高校由于生源構成多樣、管理機制相對靈活,容易成為熱點事件擴散的高風險區域。網絡熱點事件的負面效應通過不當傳播激發學生群體情緒波動,影響校園秩序與教育質量,甚至導致公眾對高校形象的誤解和質疑。高校作為育人的重要場所,需在多元化的信息環境中保持和諧穩定,確保學生身心健康與社會價值觀的傳遞不受干擾。熱點事件若能有效預防,不僅有助于避免個體心理困擾和不良情緒蔓延,還能營造公平、包容的校園文化氛圍,從而強化學生的歸屬感和自信心。
二、民辦高校大學生在網絡熱點事件中的心理反應
(一)認知層面的心理變化
網絡熱點事件對民辦高校大學生認知層面的心理變化影響深遠,其復雜性和廣泛性源于當今信息傳播的即時性與多樣性。面對熱點事件,學生在認知層面通常經歷信息感知、情緒判斷與認知加工三個階段。信息感知階段中,學生面對海量的網絡內容,因為自身媒介素養較低或對事件關注度較高,傾向于片面接受信息,甚至放大特定內容的負面影響。這一階段的認知加工能力不足容易引發焦慮或恐慌情緒的萌芽。在情緒判斷階段,學生的既有認知框架會受到熱點事件內容的強烈沖擊,導致原有認知與熱點事件信息之間出現認知不協調,從而激發內部心理沖突。特別是在涉及敏感社會問題或利益相關事件時,學生會因信息矛盾感到困惑甚至無助。
(二)情感層面的心理波動
網絡熱點事件對民辦高校大學生的情感層面具有顯著影響,其波動的特性通常表現為情緒的強烈化和持久化。學生在接觸熱點事件的信息時,往往會因事件內容的敏感性和信息傳播的情緒化特點,產生迅速而強烈的情緒反應。這些情緒通常包括憤怒、焦慮、悲傷以及不安,尤其當熱點事件與學生切身利益相關或觸及社會公平等核心價值時,情感反應更為突出,在情緒的感染效應下,學生的情感狀態容易受到外部環境和他人觀點的進一步放大,從而進入情緒循環的動態過程[2。這種反應不僅影響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狀態,還會干擾其理性分析問題的能力,使情感成為主導行為選擇的重要因素。情感層面的心理波動還受到個體心理彈性和社會支持系統的深刻影響。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參差不齊,一部分學生在面對復雜的熱點事件時,無法迅速恢復情感平衡,導致情緒持續低迷或內心沖突加劇。
(三)行為層面的心理表征
網絡熱點事件對民辦高校大學生行為層面的心理表征具有直接而多樣的體現。面對熱點信息,部分學生表現出明顯的參與性行為,如在社交媒體上積極發表觀點、分享與轉發相關信息,試圖通過行為表達情緒和觀點。這種行為的背后往往是情感層面的強烈驅動以及認知層面的主觀判斷。學生在群體互動中形成的行為模式,反映了他們對熱點事件的態度,同時也揭示了個體在社會情境中的角色認同與價值表達。在特定熱點事件的感染下,一些行為過于沖動或缺乏理性,進一步加劇了熱點事件的擴散范圍和社會影響力。
此外,行為層面的表征還包括潛在的抵觸或回避行為,如減少對社交媒體的關注或完全屏蔽相關信息,這一類行為往往是個體試圖保護自身心理狀態的消極應對方式[3]。
三、民辦高校大學生應對網絡熱點事件的心理干 預策略
(一)優化心理輔導機制,加強個性化心理支持
優化心理輔導機制需要聚焦個性化心理需求,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支持體系。高校可以借助心理測評開展個體化分析,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與情緒特點,實現心理輔導從傳統普遍性教育轉向個性化干預的轉變。在此基礎上,建立動態心理檔案,結合心理健康評估結果,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心理輔導方案。這一過程應加強輔導員與學生的深度互動,利用面對面咨詢與數字化心理平臺相結合的方式,確保每位學生都能獲得及時、精準的心理支持[4。同時,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情緒數據分析,識別潛在心理困擾,從而制定更具針對性的心理干預策略。加強個性化心理支持還需注重心理輔導內容的多樣化與實用性。心理輔導機制可以融人藝術治療、團體療法等新型輔導形式,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情緒表達途徑,緩解網絡熱點事件帶來的心理壓力。
例如,某高校在網絡熱點事件高發期推出了基于動態心理檔案的個性化輔導機制。心理輔導中心對全體學生進行心理測評,并結合結果制定了個性化心理輔導計劃。一位學生在測評中顯示出因家庭壓力導致的焦慮傾向,輔導員在后續咨詢中與該學生討論了具體情況。學生提到:“我最近的壓力來源主要是父母對學業的高要求,再加上網絡上的一些負面消息,讓我很煩躁。”輔導員結合測評數據和情緒分析,設計了一套包含認知行為療法(CBT)和藝術表達活動的輔導方案。同時,學校心理中心引人了人工智能情緒分析系統。系統發現部分學生在熱點事件后存在情緒波動,于是安排AI輔助心理干預,通過匿名問卷和實時反饋,調整輔導策略。一位負責團體心理活動的教師表示:“針對焦慮較重的學生,我們組織了團體繪畫療法,幫助他們通過藝術表達內心困擾。這種方式減輕了直接對話的壓力,讓他們更容易釋放情緒。
(二)加強家校協作與社會支持,構建全方位的應對體系
加強家校協作與社會支持是構建全方位網絡熱點事件應對體系的重要保障。家校協作方面,可以通過定期召開家長會議或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活動,幫助家長全面了解網絡熱點事件對學生心理帶來的影響,增強其在家庭環境中對學生情緒波動的識別能力。同時,學校應與家長共同制定支持計劃,例如建立家長參與的心理輔導微信群,形成持續的溝通機制。這種協作模式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家庭支持感,還可以通過家校聯合行動為學生提供穩定的心理支持環境,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在社會支持層面,民辦高校可以主動聯合社區心理健康中心、專業咨詢機構和企業資源,共同搭建覆蓋多方的心理支持平臺[5。通過引入社會心理學專家開展講座或團體活動,為學生提供權威的心理輔導與危機干預服務。
例如,某高校組織了一場針對家校協作的專題活動,以提升學生應對網絡熱點事件的心理支持系統。活動中,學校邀請心理學專家為家長開展專題講座,分析網絡熱點事件對青少年心理的潛在影響,并介紹情緒識別與溝通技巧。講座后,家長們分組討論,分享自身在家庭中與子女互動的困惑與經驗。一位家長表示:“我發現孩子最近情緒不穩定,不知道是學業壓力還是其他原因,確實需要學習如何有效溝通。”心理學專家建議:“您可以通過開放式提問引導孩子表達真實情感,同時提供穩定的情緒支持,避免直接施加壓力。”為進一步推動家校協作,學校創建了一個由家長與心理輔導員共同參與的在線支持群,通過定期分享心理健康資訊和個性化輔導建議,實現家校間的信息同步。在社會支持方面,學校聯合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機構,設立心理咨詢開放日,學生可在活動中參與一對一咨詢或團體互動。通過這些舉措,學校成功搭建起家校與社會聯動的全方位支持體系,顯著增強了學生應對網絡熱點事件的心理適應能力與社會支持感。
(三)注重熱點事件疏導與引導,提升心理自我調適能力
注重熱點事件疏導與引導能夠有效幫助民辦高校大學生增強心理自我調適能力,為此需要構建專業化與互動化相結合的引導機制。高校可以設立專門的熱點事件分析與疏導小組,通過定期開展熱點事件傳播規律的教育活動,引導學生理性看待網絡信息的傳播特點。同時,結合心理學理論開展熱點事件內容解讀工作,以小組討論或情景演練的形式,幫助學生分析和處理熱點事件中的矛盾點與情感焦點。這種疏導過程不僅能夠消解學生因熱點事件引發的心理壓力,還能提升其在面對復雜信息時的情緒管理能力。在引導過程中,更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自我調節能力。通過定期組織心理健康講座和情緒調節工作坊,幫助學生掌握如正念冥想、情緒釋放和積極心理暗示等調節方法,使他們能夠在輿論壓力下保持心理平衡。
例如,某高校在一次網絡熱點事件后,迅速成立了疏導與引導小組。小組在調查中發現,部分學生因事件引發焦慮情緒并出現過度擔憂的現象。學校隨即開展了一場熱點事件輿論傳播規律講座,心理疏導小組通過實例分析網絡信息的傳播路徑及易引發誤解的原因。一名參會學生提問:“為什么一條信息會在短時間內被放大,甚至偏離事實?”講座主講人結合心理學中的群體情緒理論回答:“這是因為人們在信息傳播中容易受到從眾心理和情緒感染的影響,理解這一過程有助于我們冷靜分析事件的發生。”此外,小組還組織了一場情景演練活動,讓學生分組扮演在熱點事件中的不同角色,包括信息發布者和評論者,并討論解決方式。一名參與者在總結時表示:“通過討論,我更清楚如何應對熱點事件的壓力,同時學會利用正念冥想來緩解緊張情緒。”活動結束后,學校在校園媒體平臺推送了與心理調適相關的案例和技巧,同時啟用了心理調適日志平臺,鼓勵學生記錄并分享調節情緒的有效方法。
四、結論
網絡熱點事件對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影響具有復雜性與深遠性,應從認知、情感及行為層面綜合施策,加強心理疏導與支持體系建設,以實現學生心理適應力和抗壓能力的全面提升。未來,需進一步探索技術賦能與多主體協同模式在網絡熱點事件管理中的應用,推動個性化心理干預機制的優化,以適應更加復雜的社會輿論環境與學生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謝小洋,喬夢瑩,朱彤.新形勢下民辦高校 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探析與對策研究[].就業與保 障,2024(11):172-174.
[2]楊紅娟.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韌性的培養與提升策略[J].知識文庫,2024,40(20):132-134.
[3]宋雅鵬.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黃河科技學院學報,2024,26(10):22-25.
[4]王紅亞,張東明,竇建鶴.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特點研究[].產業與科技論壇,2024,23(17):73-75.
[5]喬夢瑩,謝小洋,朱彤.試論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現狀及提升策略[J].就業與保障,2024(06):103-105.
[6]于婷.民辦高校大學生學習拖延的心理動因分析及干預對策[J].山西青年,2024(09):184-186.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吉林省的吉林省教育廳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專項課題“基于網絡與情的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研究”(JJKH20241664SZ)。
(作者單位:長春建筑學院健康產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