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加和學業競爭的加劇,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愈發顯現,焦慮與抑郁等負面情緒成為大學生心理困擾的主要表現。學術研究表明,焦慮和抑郁癥狀已成為影響大學生學業和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積極心理學作為一種研究人類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學科,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導,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調節情緒,提升其心理韌性和幸福感。
一、大學生焦慮、抑郁情緒概述
(一)大學生焦慮、抑郁的癥狀與危害
焦慮是一種常見的情緒狀態,是對感知到的威脅刺激無法應付時產生的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焦慮受到個體認知評價能力、人格傾向和其他多種因素的制約,并且常以擔憂為基本特征,伴有防御或逃避行為[2]171焦慮的主要特征是過度的擔憂和緊張,常伴隨生理癥狀如心跳加速、出汗等。《抑郁癥團體人際關系治療手冊》指出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精神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與社會功能,主要表現為持續憂傷,長時間處于低落情緒;對事物喪失興趣,內心充滿消極情緒,或者伴隨存在睡眠或食欲障礙,如失眠、早醒。過度自我責備,自我價值感極低,認為自身毫無意義深陷絕望情緒,甚至產生自殺念頭或采取自殺行動。這兩種情緒不僅對學生的學業、生活和人際關系產生深遠影響,還可能影響其身心健康。
大學生焦慮和抑郁情緒的危害極為廣泛,不僅導致學業成績下降、對社交活動失去興趣,嚴重的還會引起退學及自殺傾向 [2173,3]。焦慮情緒的長期積累會削弱個體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進而加重抑郁情緒,而抑郁情緒的延續則可能導致學生逃避社交、產生孤獨感,甚至有極端的行為表現。因此,大學生群體中的焦慮與抑郁情緒需要引起社會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關注,并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
(二)大學生焦慮、抑郁情緒產生的原因分析
1.家庭與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父母受教育程度與大學生的壓力水平有關,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學生的壓力和抑郁水平越低。缺乏社會支持和人際交往問題也可能導致大學生出現焦慮和抑郁情緒。單親家庭的學生相對比完整家庭的學生更容易發生焦慮和抑郁。抑郁風險檢出率隨著家人朋友支持的增多而遞減。當缺乏家人朋友支持的時候,抑郁風險檢出率遠高于平均水平。
2.學業及就業壓力
大學生面臨學業成績、考試、就業等多方面的壓力,這些壓力可能導致焦慮和抑郁情緒的產生。根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 2021~2022, 》調查結果顯示,有讀研打算的學生焦慮風險檢出率高于沒有讀研打算的學生,這可能是因為讀研的決定伴隨著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和對學術成就的高要求。大學生的學業效能感與心理健康有密切關系,學業效能感較低的學生抑郁和焦慮水平較高[4]
3.自控力不足
高中時期受到老師、家長嚴格監督,而到大學自由支配時間變多,會產生報復性娛樂,來彌補之前所缺失的娛樂時間,放縱的熬夜導致整個生活節奏的紊亂,飲食不規律、缺乏運動。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思維遲緩等認知功能問題。在日常生活中頻繁出現因認知能力下降而導致的工作失誤、學習困難等情況時,可能會對自己產生不滿、自責等情緒,長期積累下來,會進一步影響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狀態,使人更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
4.地域差異
不同地域的大學生焦慮效應值存在顯著差異,中東部地區大學生焦慮效應值較高,可能與這些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生活節奏快、挑戰和壓力更多有關[5]
二、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焦慮、抑郁情緒的疏導策略
(一)積極心理學概念
積極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是由馬丁·塞利格曼(MartinSeligman)于1998年提出的一門心理學分支學科,強調研究人類幸福感、心理健康和生命意義。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重點不再僅僅局限于病態心理或缺陷的治療,而是關注如何提升個體的潛能,幫助人們發揮其優勢。從而增強個體的心理資源和幸福感。積極心理學的起源與人類追求幸福和心理健康的理念密切相關,發展到如今涵蓋情感、優點、目標等多方面內容的綜合學科。近年來,積極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被廣泛應用于教育、心理治療以及情緒管理等領域,為大學生焦慮與抑郁的疏導提供了新的視角[6-7]
(二)積極心理學在情緒調節中的作用
積極心理學從多個層面幫助個體培養積極情緒改變認知方式、提供調節策略,進而促進個體的自我成長和發展,提升整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比如,鼓勵個體追求自我成長和實現自我價值,當個體在追求自己的目標、發揮自己的優勢、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會體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夠有效地調節情緒,提升整體的幸福感。積極情緒有助于增強個體的心理彈性,即面對逆境時的恢復力和適應力。通過積極情緒的培養,個體能夠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從而在情緒調節方面表現出更強的適應性[8]。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焦慮、抑郁情緒疏導策略
1.積極正向的情緒及觀念
通過指導學生進行深呼吸、冥想以及積極想象等情緒管理技巧,可以幫助他們更有效地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狀態。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簡短的冥想練習,讓學生們閉上眼晴,專注于自己的呼吸,感受身體逐漸放松的過程,從而幫助他們逐漸平復內心的波動和緊張情緒。對于那些追求完美、對自己要求極高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認識到每個人都有不完美之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個人成長和進步的重要部分。通過這種思維模式的轉變,學生在面對各種挑戰和困難時,能夠保持更加靈活和樂觀的態度,從而更好地應對壓力和挫折。
2.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或者實習等實踐活動,如分組進行街道清掃、垃圾分類宣傳以及每學期開展1-2次關愛孤寡老人或留守兒童的活動,提前與養老院、孤兒院等機構溝通,了解服務對象的需求,安排學生為老人表演節目、陪孩子做游戲和輔導功課等。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積極與各類企業、單位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開拓實習崗位。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聯系相關的對口單位,如護理專業的學生安排到地方醫院進行實習。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增強社會責任感,還能在實踐中發現自己的價值和能力,從而提升自信心和積極情緒。志愿服務等活動往往能夠讓學生看到社會的美好面,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支持,這對于緩解焦慮、抑郁情緒具有顯著效果。同時,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還能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學會與人溝通和合作,這對于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也是至關重要的。
3.音樂療法
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來看,音樂治療作為一種獨特的疏導方式,為緩解情緒提供了新的途徑。它不僅僅是簡單的聆聽音樂,而是一種通過音樂的力量激發積極情緒、促進心理成長和恢復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不同類型的音樂可以喚起不同的情緒體驗,積極向上的音樂,如勵志歌曲、歡快的流行音樂等,能夠激發人們的積極情緒,如快樂、希望、自信等。這些積極情緒不僅能夠改善當下的心情,還能夠增強心理韌性,提高應對壓力的能力。例如,當人們聽到一首充滿正能量的歌曲時,會感到充滿力量和動力,對未來充滿信心[9]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焦慮、抑郁情緒的預防策略
(一)認知行為干預
1.培養積極品質
積極品質的形成,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遵循著用進廢退的原則。心理學家德沃金、拉爾森和漢森指出,當活動具備結構化和自主性兩個核心特征時,青少年更可能主動運用其積極品質。擁有積極品質的學生一般具有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較高的幸福感、較強的學校適應能力和較為優異的學業成績。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來看,可以營造積極的校園環境,倡導積極向上的校風、班風,進而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設計專門的課程體系,向學生傳授積極情緒、積極人格特質方面的知識,幫助學生了解如何培養和發展自身的積極心理品質進而減少因自我認知偏差或低成就感引發的焦慮、抑郁情緒。
2.構建積極人際關系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心理支持的重要來源,其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甚至超過物質層面的支持。學校應營造積極的校園氛圍,鼓勵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和支持的關系,形成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學校可建立朋輩輔導機制,選拔心理素養較好的學生擔任輔導員助理,為有心理困擾的同學提供傾聽與幫助,利用朋輩之間相似的生活背景和心理狀態,更有效地預防焦慮、抑郁情緒的蔓延。
3.增強心理韌性
增強心理韌性有助于提升挫折適應能力和積極應對的能力。理性看待自己的情緒,認識到情緒產生的本質是想法而非事件本身,反駁不合理信念,不被情緒主導??梢酝ㄟ^了解自己與他人的優勢采用互補方式應對挫折事件,同時還需要有希望和樂觀的態度,有堅定的決心和毅力,根據事情發展調整目標和計劃,有效處理突發情況,實現自我價值。通過課堂練習預防未來挫折,對可能發生的挫折事件產生新的理解,在某種程度上,一旦痛苦有了意義,就不再難以忍受了。獲得意義感可以改變我們對痛苦的認知,形成積極的挫折觀,理解苦難和挫折的積極意義,積極看待生命中的麻煩和挑戰。
(二)整合資源,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環境
1.學校方面:優化學生課程設置,將積極心理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開設專門的積極心理學課程,例如“積極情緒的培養”。通過系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認識到積極心理品質在情緒調節中的重要性。同時,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對教師進行積極心理學的專業培訓,并邀請積極心理學領域的專家舉辦講座和工作坊,以提高教師運用積極心理學方法干預學生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的能力。依據相關文獻,感恩教育、自我認知以及強化肯定等方法已被證實對積極心理學理論在抑郁干預方面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10]。
2.家庭方面:學校定期舉辦家長培訓活動,邀請專家講授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指導家長如何營造積極向上的家庭環境,以及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從而增強孩子的心理韌性。此外,學校還可以建立家校溝通平臺,以便及時交流學生在校及在家的心理狀況,并共同制定針對學生焦慮、抑郁情緒的預防和干預策略,確保孩子們在一個健康、安全的環境中成長。
3.在社會層面:當前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普及,通過多種不同的媒體渠道,如電視、網絡、報紙等,廣泛宣傳積極心理學的理念。通過這些渠道傳播正能量,構建一個更加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社會輿論環境。這種環境的營造有助于減少對學生們心理問題負面標簽化的影響,學生們能夠以更加開放和理解的態度看待心理健康問題。
四、結論
隨著學業壓力、人際關系和情緒管理等問題的凸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正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學校與社會各界應攜手合作,為大學生構建一個更加全面的心理健康支持網絡。積極心理學的應用有助于學生發現并發揮個人優勢,從而提升自我價值、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此外,情緒的預防和疏導工作不僅能夠降低焦慮和抑郁情緒的發生率,還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未來的研究需深人探討不同干預措施的整合與適用性,以便更有效地幫助大學生應對情緒挑戰,進而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
參考文獻
[1]高迪,張紅杰.某高校在校大學生焦慮和抑郁現況分析[J].醫學研究與教育,2019,36(04):41-46.
[2]劉曉蕓,李雪松.在校大學生焦慮與抑郁狀況的調查分析[I].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5(S1):171-173.
[3]張萌萌,強忠.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科學干預機制研究[I].呂梁學院學報,2024,14(06):73-78.
[4]傅小蘭,張侃,陳雪峰,等.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 (2021~2022) [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01.
[5]李昌慶.中國大學生焦慮現狀的meta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21,48(02):308-311.
[6]蓋笑松.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7]鄭愛明,李梅.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I].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0(06):153-156.
[8]潘俊波,劉暢,任萌,等.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黑龍江畜牧獸醫,2018(12):236-239.
[9]王龍.基于緩解大學生心理壓力的音樂治療曲目分析與研究[J].中國音樂劇,2024(01):93-96.
[10]樊茜.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護理干預在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I].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24,35(12):1508-1510.
(作者單位: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