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上提出了“中國夢”,人民幸福就是“中國夢”的核心目標之一。大學生作為新時代青年的代表,是人民幸福的主體和推動者,有必要承擔起推動“中國夢”實現的責任。但現階段我國文化環境復雜,少數大學生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自身對幸福的認知及其對幸福的追求意識不足,這會削弱大學生追求幸福、積極推動和創造社會幸福的動力。
一、新時代大學生幸福觀的現實意涵
從教育實踐的層面看,培養大學生的幸福觀需要從現實角度把握幸福觀發展的內在意義,這需要讓大學生認識幸福本質、當前時代的幸福特征以及幸福觀念對于個人發展和成長的價值。只有在正確認識幸福觀后才能使其建立內在的追求和創造幸福的意愿。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幸福觀思想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辯證統一的幸福思想基礎之上的,同時也對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的幸福觀進行了發展,提出了更為完善的幸福觀思想。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和論著中觀點來看,其對于幸福本質和幸福意識的認知有三個核心觀點:
其一,一切幸福都源于奮斗。“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是離不開辛勤勞動的,都是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的[”,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幸福思想中“幸福與勞動創造辯證統一”的高度概括,實際上奮斗幸福觀也包含另一層內涵,即認為奮斗本身就是人存在與社會的價值所在,是人內在幸福的組成部分,所以說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同時也是創造物質幸福和一般精神幸福的必要條件。
其二,以人民幸福為根本旨歸。“實現全國人民共同幸福、恢復民族的繁榮昌盛,就是我黨的重要責任和最初目標[2”,黨對人民幸福的追求本質上是對集體幸福的長遠追求,作為時代青年的代表,大學生要將人民幸福作為根本追求。
其三,共建與共享幸福。新時代人民群眾對于幸福生活的期望和要求不斷豐富、標準不斷提升,在社會分工高度細化的大前提下,創造幸福的難度有所提升,因此需要引導大眾積極投身創造和實現幸福的民族事業中來,同時也需要均衡的分配幸福,這樣才能長久地激發國家與民族發展的內在動力,才能讓廣大青年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效建設者。
具體到大學生的角度來看,新時代幸福觀的內涵是認識奮斗在實現幸福時的重要性、認清個人幸福與民族與國家幸福的關系,同時建立實現中國夢的理想擔當和自我實現的內在動力。
二、新時代大學生幸福觀的價值意蘊
結合新時代幸福觀的內涵來看,培養新時代大學生幸福觀會對大學生自身發展、社會具體發展等帶來重要影響。
第一,滿足大學生發展和成長的基本需要。我國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過速,而精神文明教育和文化環境管控相對滯后,這導致非主流價值觀念、意識形態在國內大范圍傳播,例如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盛行、審美標準的錯亂等,這會阻礙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新時代幸福觀教育能夠配合基礎思政教育,矯正大學生對“物質幸福”的單一認識、錯誤認識,維持其三觀的正確發展,使其建立積極的人生目標,使大學生能夠良好發展,并從更高層次的奮斗和追求中獲得更深層次的幸福體驗。
第二,推動社會精神文明的高速發展。大學生是時代的書寫者,他們是社會中更具感染力和影響力代表群體,他們所代表的先進精神、思想也能夠通過各類社會崗位傳遞到社會各個領域,從而推動社會精神文明的整體發展。當前我國部分群眾對于幸福的認知較為片面,針對大學生的新時代幸福觀教育能夠扭轉這種負面影響,并使大學生在進入社會后能夠將正確的幸福觀導向社會,從而改善社會精神文明氛圍,強化社會內在的發展動力。
第三,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自黨的十八大提出“中國夢”以來,新時代幸福觀理論體系不斷得到完善,可以說新時代幸福觀是與“中國夢”并生的,新時代幸福觀是實現“中國夢”的必要基礎,“中國夢”則是新時代幸福觀追求的目標。針對大學生的新時代幸福觀教育能夠促進其更深入地認識和理解“中國夢”,一方面強化其內在發展動力,另一方面通過他們的激情和活力來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從而全面帶動全體人民對“中國夢”的追求。
三、新時代大學生幸福觀的實現路徑
幸福觀最終將用于指導大學生的現實學習和發展,因此需要在理論教育之外開展更深人的實踐教育,這就需要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奮斗、愛國、擔當和自我實現的作用,進一步促進其形成主觀的意愿,因此具體的實踐教育仍要著眼于這四個方面,但重點要向實踐層面傾斜。
(一)用奮斗為幸福開辟道路
奮斗的過程和結果都是幸福的基本要素,雖然奮斗的過程是艱辛、長期和曲折的,但也正是由于這種特殊的過程體驗為人創造了改變、成長和發展的機會,這種變化帶來的喜悅感是實現幸福的基本條件,而經歷這種變化的過程則是實現幸福的路徑。
新時代幸福觀強調了“幸福是奮斗出來的”[3],其實際上包括了兩層內涵:其一,幸福源于勞動,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人(相對于動物)的先進性就在于人類會開展有目的的勞動,勞動的過程中產生了物質與精神財富,所以勞動是幸福的根基,也是鍛煉和提升獲取幸福能力的長期實踐過程,這也是一切幸福的根基;其二,幸福源于不懈地奮斗,馬克思主義理論下的勞動不是單純的勞作,而是有目標的、自由且自覺的勞動,這種情況下的勞動才是積極且富有熱情的,由此而創造的物質與精神財富才能夠不斷增加,其本質上強調了長效的幸福來源于勞動者內在主觀意識和奮進意識,即“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更加強調了幸福對于勞動的“積極性”的依賴。
在大學生幸福觀培育中,要想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奮斗意識,需要先使其認清奮斗的本質。奮斗不是簡單的努力,而是以明確的目標、正確的方法、不畏艱險的決心和個人的努力來實現目標的過程。因此,在大學生幸福觀培育中,不僅要指導其努力奮斗,更要使其認識奮斗的本質,使當代大學生消除惰怠、畏懼、依賴等心理,掌握正確的奮斗方法,形成內在的奮斗決心,在此基礎上再對其開展奮斗與幸福關系的教育,這樣才能讓大學生正確的理解奮斗并投入“以奮斗創造幸福”的實踐中,避免其因遭遇挫折而放棄奮斗、喪失獲得幸福的機會。
(二)用愛國為幸福凝聚力量
人對幸福的感知大多源于個人體驗,個體幸福和集體幸福的關系是相對抽象的,部分普通群眾不易發現個體幸福和集體幸福的聯系,也就很難建立起熱愛國家和民族、為其發展而奉獻的意識,這實際上是集體主義幸福觀教育中的一大障礙。
新時代幸福觀高度強調了集體幸福對于個體幸福目標實現的重要意義,闡明了個人幸福建立在集體幸福之上,因此追求個人幸福的本質過程就是以熱愛國家和實踐行動來實現集體幸福,并在這一過程中創造屬于個人的幸福。大學生認知集體幸福的過程中需要將眼光拓展開來,不要局限于小集體,更要著眼于國家和民族層面上的集體幸福追求,建立為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而奮斗的正確理想信念,也為個人收獲更高層次的幸福創造良好條件;需要用科學的方法使大學生有效地體驗集體幸福對個人幸福的奠基和對照作用,從而使其更清晰地認識個體幸福與集體幸福的關系,強化其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之情。
在大學生幸福觀培育中,不能僅運用常態化的課堂教學、宣傳方式來傳播愛國主義精神,還需要從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大學生即將接觸的社會生活、現實生活實踐中尋找典型案例或體驗媒介,通過這種與大學生聯系更為緊密的案例、媒介,使其有機會感受到奉獻、合作中的個人幸福體驗,也從中感受國家與人民一同成長和幸福的自豪與喜悅,這樣才能將國家與民族發展的幸福感轉化成大學生個體發展和為國奉獻的力量,真正將集體幸福融入個人的理想追求當中[4]。
(三)用擔當為幸福奠定基礎
當代青年必須認認真真地做每件事,為美好的明天承擔應有的責任,在推動國家與民族發展的過程中實現屬于自己的人生價值,收獲屬于自己的人生幸福。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說愛國是從外部向個體傳遞幸福力量,那么擔當就是將個人的力量轉為集體幸福的力量,由此可以形成個體幸福與集體幸福的良性發展循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青年人才有責任運用自身先進的知識、前沿的觀念、創新能力優勢來為實施“四個偉大\"建設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這是新時代青年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國家和民族中堅力量的必要條件[5]。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歷史和時代賦予當代青年的使命與責任,這也是歷史必然和國情現實下當代青年感知和實現幸福的新參照。
在大學生幸福觀培育中,要想更好地培育其擔當精神,必須同時注重其擔當意識和擔當能力的培養,使其既要敢于擔當也能夠擔當。在大學生幸福觀培育中,使其正確認識到只有“國家強、民族興、人民幸”[6]才會有個人幸福,由此使其確立以努力為民族復興發展做貢獻為目標,在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實踐中創造屬于自己的幸福;然后要培養大學生的綜合能力,結合個人所學專業、能力特長和發展興趣,在特定領域和方向努力學習、發展,不斷完善自身專業水平和綜合素養,為大學生適應新型社會工作和發展領域的需求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礎[。
(四)用自我實現詮釋幸福真諦
哲學層面上的自我實現包括三個層面,一是對于超越超我,即外部規范下自我存在形式的超越,二是對本我目標的有限追求與理性控制,三是對于超我和自我之間的矛盾沖突進行合理協調。感官幸福體驗是短暫的幸福終點,自我實現的幸福感受才是長期和持續的幸福感知條件。在自我實現的目標指引下,人才會有奮斗的動力、愛國的熱情和擔當的勇氣。大學生在追求和創造物質與精神幸福的過程中關注人更高層次的需求,即馬斯洛需求層次中更上層的自我實現需求,主動感受這種幸福,并以此建立奮斗、愛國、擔當的意識,為實現幸福創造良好條件[8]。
在大學生幸福觀培育中,要想更好地培育其自我實現意識和能力,必須讓其認識自我實現的內涵、本質與方法。因此,在大學生幸福觀培育中,要先指明自我實現的基本條件,即以現實而非自我或外部命令(如父母要求)的以問題為導向的發展動力,這種動力應當建立在不斷挖掘自身潛力、發展自身的能力與才華的基礎上;然后要指明自我是現實一種個人天賦和才智不斷被挖掘和發揮的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結果即不斷超越超我和自我的過程,這種不斷的成長與外向型價值輸出才是長期自我滿足的持久動力所在;最后要指明自我實現并不局限在某些“所謂的高端領域”(如科學研究、藝術與高水平競技運動等領域),即便是非創造性領域也有自我實現的條件,例如體能、專業技術、工作經驗等的發展,又或是逆境發展、攀登巔峰的體驗等都是自我實現的條件。
四、結語
新時代大學生幸福觀由奮斗精神、愛國意識、擔當意識和自我實現意愿所構成,大學生的幸福觀發展不僅有利于個人學習和成長,還有利于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與進步。從高校教育的層面來看,對大學生奮斗精神、愛國意識、擔當意識和自我實現意愿等的培育不應是單純的觀念宣傳,還要深入運用思想觀念的形成機制,運用科學方法來使其正確認識這些精神和意識,并掌握發展和運用相應能力的方法,由此使其正確認識幸福的條件、內涵和實現方法,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才能使其真正成為新時代國家發展與民族復興的中堅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18(24).
[2]習近平.干在實處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1-6.
[3]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一習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19(002).
[4]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黨建,2015(12):4.
[5]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6]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O一九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19(001).
[7]習近平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進、農工黨、九三學社委員時強調:我國廣大知識分子要主動擔當積極作為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多作貢獻[]前進論壇,2017(08):26-27.
[8]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8-12-18)[2025-03-25].https://www.gov.cn/xinwen/2018-12/18/content_5350078.htm.
(作者:林以凡,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潘姍姍,閩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